神通寺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534
颗粒名称: 神通寺遗址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7
页码: 47-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历城县神通寺遗址在我县柳埠村东北三里许的金舆谷中。遗址东为青龙山,西为白虎山,神通寺遗址的情况。
关键词: 历城县 神通寺 遗址

内容

神通寺遗址在我县柳埠村东北三里许的金舆谷中。遗址东为青龙山,西为白虎山,南为金舆山,北为通天峪,均系琨瑞山脉。在青龙、白虎二山之间形成一南北狭长谷地,古称金舆谷,又名朗公谷。锦阳川支流自金舆山下流过,是玉符河主源,古称玉水,在历城县西北经流济南郊区注入黄河。遗址四面环山,重峦迭翠,更有涌泉庵遗址,清泉流水,修竹成林,使这一处北方山区名胜添上了几分江南秀润。离此不远的上海螺峪村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鬶和石斧。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是齐国西郊地区,从这里往南约十公里的长城岭,尚有战国时代齐国所筑长城的遗迹。
  神通寺在隋代以前称朗公寺,以其创建人朗公而得名。竺僧朗,俗姓李,冀人,是十六国时期北方名僧佛图澄的嫡传高徒,(水经注,齐水)。原在关中讲说佛经。前秦皇始元年(公元三五一年)来到泰山一带从事佛教活动。前秦符坚时期(公元三五七年至三八四年)“朗乃于金舆谷琨瑞山中别立精舍……创筑房室,制穷山美,内外屋宇数十余区,闻风而造者百有余人……”(高僧传):燕主以三县民调用于朗,并散营寺,上下诸院有十有余所,长廊延袤千有余间,三度废教,人无敢撤(续高僧传)这是当时朗公寺初期的势力和规模。东魏、北齐时期诸帝多好佛,“有齐之盛,释教大兴”(续高僧传)此一时期朗公寺是持续发展的。
  公元五七七年,北周武帝攻克邺都(今河南安阳北)平定齐境,“佛法颓毁(高僧传)”凡齐八州皆改寺作第,僧徒勒令还俗,没收亩产,禁毁经像”,(中国佛故史)朗公寺在此时期记载中湮没无闻。
  隋统一全国,生长于尼庵的隋文帝宣称“我生由佛法”(大藏经)于是“青弘佛教,开皇伊始,广树仁祠,有僧行处,皆为立寺。“佛教获得空前发展。”开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文帝以通征屡感,故改曰神通也”“(续高僧传)从此朗公寺为神通寺。开皇十四年文帝巡泰山时,应随驾的昙迁(当时神通寺的主持)之请,敕令杨广之子河南王为神通寺檀越,兴工恢复”(高僧传)
  唐承隋制,从千佛崖造像题记来看,显庆二年高宗之娣南平长公主为其父“太宗文皇帝敬造像一躯”,显庆三年九月十五日南平长公主的丈夫齐州剌史上柱国附马都尉渝国公刘玄意敬造像供养”。显庆三年,又有太宗十三子“行青州剌史清信佛弟子赵王福为太宗文皇帝敬造弥陀佛像一躯。佛教在高宗武后年间进入全盛时期,也是神通寺鼎盛时期。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七一二年至七五六年〕多有诏令抑佛,佛教已见衷微。安史之乱佛教无机发展。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武宗灭佛,并省天下寺院州治也只留寺一、二所,限额留僧。一直到北宋之初神通寺无见记载,长期战乱遭劫废。
  北宋、元,神通寺都有中兴,北宋时期,灵岩寺崛起,神通寺则偏居一隅延续香火。元代据墓塔林兴公道德碑文记载:“道兴和尚主持神通寺时,即得殿堂僧僚,咸有次第,……所渡门人,以善自训,百有余众,素衣及千”。虽然重开了基业但寺穷僧寒。元初至元到大德年间释教隆盛借国家弘佛之力,靠寺僧奋发之功,神通寺又进入一个发展时期。据墓塔林云公和敬公碑文记载:“自担辇士伐木,躬为劝督,历十寒署”,有的朝畚暮锸,左规右摩,如是经营,凡二十年到至元十二年,“仅成次第,计殿宇、廊庑、厨库,僧舍六十余间,无一不备”,到泰定三年即得大殿、旁庑、僧室俱一新之惠……及侣众盈千。除此神通寺还增置了不少寺产“,置水用四十余亩,……陆地二百余亩……于西关(济南)置甲第一区,寺内周岁所费,至是足矣……于三里庄别置麦地八亩,俾属寿圣院十方空门行脚之给”。此一时期法属寺院竟多达二十七处,除邻近的济南、仲宫等地的寺院尼庵之外北到河北坝州,南到邹县腾州,连孟子亚圣庙也皆属其下。
  元代神通寺僧治寺有方,也颇有道行,能舞文弄墨,寺中元代碑塔之文多为僧人所撰。此辈僧中多有赴京师入名刹深造的,其任职行事多授“敕赐”,“钦命”,或曰“奉旨”有的曾分别任高邮、历城、章丘等县的督网。此时神通寺的规模、势力盛极一时。
  元末明初战乱,神通寺又屡遭兵燹,处于“正人潜替,殿阁崩颓”的境地了。
  明、清神通寺处于衰微时期。明成化三年,德王朱见潾就藩,灵岩神通二寺靠德王府得一重兴。德王府的胡琏,又充任神通寺的外护,具体督办,重修寺院。至嘉靖三十九年时已有白化泉寺、大乘寺、太兴寺、宝藏寺、菩萨庵、圣水寺、崇光寺、南泉寺等皆属门下。明末又衰败。
  清初神通寺已是“苍烟荆棘,颓坦荒墟”康熙年间有道远和尚主持暮化重修,经二十年的努力神通寺声势复振,因而九塔寺,涌泉庵具服神通寺掌管……神通寺曾有地五顷余,是清代神通寺黄金时代。清乾隆后神通寺有兴寿和尚主持,兴寿,“纵欲偷安,放荡淫逸,无所不至,”将九塔寺、涌泉庵及本寺寺产大肆挥霍,典当者共计二百八十七亩,至寺之柏树盗卖者不可胜数,……又盗卖石块……闻者皆为伤心,见者莫不凄然。此时佛规寺法荡然殆尽,佛堂残破,寺庙颓败,到同治年间已是“投足尽瓦砾之场,触目皆蓬蒿之径”。
  民国初期至抗日战争时期神通寺已属济南千佛山寺所辖,原来的寺址悉为废墟,仅有藏经堂一处,小院落一处,内有破旧佛殿一座,鲁班祠一座,寺僧二人。
  解放前神通寺庙地由魏家庄(齐城峪)魏和亭从千佛山寺和尚手中租来又转租给当地村民耕种,解放后,土改分给当地农民。
  除已公布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四门塔、龙虎塔、千佛崖和唐基台,墓塔林之外,尚有元至清代的石碑十通,另有古槽碾盘、神异井、藏经洞,最近又发掘出大雄宝殿基础,系唐代遗物,有雕刻精细的龙、风、狮柱础,该殿面阔五间约十二米,进深三间约九米。
  公元二十世纪初叶,神通寺在延续了一千五百年之后废弃了。四门塔、千佛崖等遗迹由于年代久远经自然和人为损坏已荒废不堪。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并把四门塔、千佛崖、龙虎塔分别公布为全国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我县在这里设立了历城县四门塔文物保管所负责管理、保护工作。国家连年拨出专款,对这些文物古迹作了认真的维修,整修道路、美化环境,现在来自国内外的游览者络绎不绝。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第一辑

《历城文史资料 第一辑》

出版者:历城县机关印刷所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历城县历史悠久的历城县,地处济南毗邻,物阜民丰、人杰地灵。特别是近百年来,历城县人民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振兴中华民族,在同大自然和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前仆后继,英勇奋斗,谱写了数不尽的壮丽诗篇,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

阅读

相关地名

历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