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县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522
颗粒名称: 历城县概况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26
页码: 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历城县概况:建置沿革、经济状况、文教卫生等情况。
关键词: 历城县 概况

内容

建置沿革
  位置 历城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北纬36°20′~36°53′,东经116°49′~117°22′。南依泰山,北濒黄河,西接长清,东邻章丘。东西宽49公里,南北长62公里。全县总面积为1381.8平方公里。县政府驻济南市东郊洪家楼镇。
  沿革 历城县历史悠久,从南郊商代遗址及龙山文化遗址表明,远在六千多年前已有先民繁居。历城地势冲要,古为齐鲁之会,三齐之首县。历史上周称“泺邑”春秋称“齐邑”,战国称“历下邑”,秦朝称“历下城”。《读史方舆纪要》载:《三齐记》:
  “历下城,南对历山,城在山下,因名。”自西汉初建历城县至今。古县城在济南历山下,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始离济南迁于王舍人庄。
  1945年日军投降后,县政府进驻仲宫镇,1948年9月,历城县全境解放,县委和县政府迁至东郊冷水沟。1949年夏,迁至王舍人旧县城。1950年春迁董家庄。1951年秋迁滩头、坝子。1953年9月迁祝甸、辛甸。1955年秋迁王舍人庄南新建县机关驻址。1958年4月迁洪家楼至今。
  区划 历城县自1948年解放后至1983年,行政区划变化频繁,先后共有17次调整,1984年全县设11个区,52个乡,2个镇。即:遥墙区:遥墙乡、鸭旺口乡、河套乡、杨史道口乡、东大郭乡。唐王区:唐王乡、娄家乡、老僧口乡、崔家乡。董家区:董家镇、温家乡、山头乡、张而乡。孙村区:孙村乡、西芦乡、白谷堆乡、庄科乡、西顿邱乡。港沟区:港沟乡、邢村乡、章灵邱乡、章锦乡、
  西梧乡、东梧乡。彩石区:彩石乡、宅科乡、大龙堂乡、虎门乡。邵而区:邵而乡、郑庄乡、党家庄乡(回民乡)、渴马乡。十六里河区:十六里河乡、涝坡乡、兴隆乡、吴家乡。仲宫区:仲宫镇、邱家乡、二仙乡、尹家店乡、泉泸乡、高而乡、锦绣川乡。柳埠区:柳埠乡、突泉乡、阎家河乡、李家塘乡、窝铺乡。西营区:西营乡、大南营乡、枣林乡、红岭乡、龙湾乡、大水井乡。
  人口 1948年全县共有71,054户,325,371人,1964年488,172人。1983年有134,470户,586,300人,其中男293,400人,女292,900人,性比例为100比100.35,平均每平方公里424人。农业人口561,000人,非农业人口25,300人。人口出生率14.74‰,死亡率6.44‰,自然增长率8.27‰。据1982年人口普查,年龄构成:15岁至19岁的61,255人,占18.77%;20岁至59岁的250,748人,占76.8%;60岁以上的14,314占4.38%;100岁以上的2人。全县人口文化程度(6岁以上者)大学毕业生
  697人,占1.26‰,大学肄业或在校生52人,占0.094‰,高中36,002人,占6.5%;初中125,600人,占22.66%;小学236,246人,占42.6%;文盲、半文盲155,639人,占28.08%。
  民族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县人口中98.66%为汉族,其余1.34%为回族、满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口8,237人,分布在邵而、仲宫、柳埠及十六里河区。
  自然条件
  地形 历城处于山区丘陵和大平原交接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可分为三带:
  (1)北部临黄带。处于本县东北边界的黄河及小清河之间,面积为136,913亩。(2)中部山前平原带。处于小清河南岸至南部山丘的边缘,面积为234,030亩。(3)南部丘陵山区带。锦亘于本县南部,面积为170,720亩。境内最高的梯子山海拔975米。平原最低地表是唐王区韩官庄,海拔20米。
  山脉 全县共有山头1387座,其中海拔600米以上的513座,300米以上600米以下的774座。海拔900米以上的山有长城岭、天马顶、跑马岭、交战峰等。历城南境所有的山和水,皆以长城岭为分水岭,岭南水皆南流,岭北水皆北流,故长城岭又名“分流山”
  地质 历城南部山丘为泰山褶绉山地的北冀、南冀断陷,北冀形成历城地质的单斜构造,即由泰山向北的顶面,保有微向西北缓倾单斜面的原始形态。南部山丘多系太古代片麻岩构成,约占山区总面积的30%。再向北的山丘为寒武纪和奥陶纪石灰岩构成,向北到山前平原,广泛覆盖第四纪沉积,其下为石灰纪灰岩,在山前平原灰岩地段中,内有大量火成岩侵入,形成岩体、岩床、岩墙等结构。
  土壤 共有4个土类,10个亚类,16个土属,50个土种。棕壤土类:包括棕壤性土(群众称马牙砂土)和棕壤(群众叫红粘土、黄粘土)两个亚类,分布在山区柳埠、高而、
  西营地区南部与泰安接壤的酸性岩地带,共有136,041亩,占可利用面积的8.8%,适应发展林牧业。褐土类:(群众称黄土、红土)包括褐土性土、褐土、淋溶褐土、潮褐土4个亚类。分布在山区、丘陵、平原及小清河以南广大地区,是历城的主要土类。共有1,267,669亩,占可利用面积的82.3%。其中,褐土886,227.5亩,占可利用面积的57.6%。为粮食的主要产区。潮土类:(群众叫两合土、淤土)包括褐土化潮土、潮土、盐化潮土3个亚类,分布在东北部黄河以南,小清河两岸的平洼地区,共有131,045亩,占可利用面积的8.5%。潮土(俗称淤土、沙土)土层深厚,耕性和通透性良好,盐化潮土物理性状较差,返盐,对作物幼苗生长有一定影响。砂姜黑土类:分布在唐王、白云湖一带,共有6,151亩,占可利用面积的0.4%。
  气候 历城县处于地球的温暖带,属季风区,大陆性较强,其特点冬长而严寒干燥,夏长而炎热多雨,秋温高于春温,因距
  海较远,受海洋影响较小,故气候变化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为13.4℃,年温差达29.7℃。年平均降水量698.6毫米,夏季占全年的66%,冬季仅占5%,常年雨量分布于山区较多,平原较少。境内全年盛行东北风和西南风,形成的原因是历城县西南为南走向的太行山,它与我省鲁中南山区共同构成一条西南东北方向的“陕道”,因狭道影响,风向发生偏折,所以全年多发生东北风和西南风。其中东北风全年约占23%,西南风约占78%。全年相对平均湿度为61%,8月份最大达77%,4月份最小为48%,故春季较干燥。全年日照时数为2640.2小时,12月份最少为174.6小时,5月份最高为278.5小时,从3月到10月日照均在220小时以上。境内初霜出现,一般为10月中旬,年平均无霜期186天,有霜期179天,影响农业生产的晚霜一般在每年4月份的上旬出现。
  河流 除黄河流经县北境外,小清河为境内唯一内河航运河道,水源以趵突泉为
  主,流经遥墙、唐王两区,河段全长16公里,流域面积456平方公里。小清河为东西河道,夏季因承受南北流向诸河的洪水,历史上经常造成下游水灾。解放后,在南北河道上游修建了塘坝水库等水利设施,相对减轻了小清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水患灾害,同时解决了丘陵旱区人畜用水困难,发展了农田灌溉。此外,从南部山区发源,流向由南而北的河流有玉符河、巨野河、土河、刘公河、赵王河等,均为季节性河流。
  资源 全县总面积为1,381平方公里,折合2,072,663亩,可利用面积1,540,906亩,耕地面积683,393亩,林地572,198亩,宜林地、坡地630,317亩。水库、湖泊21,144亩,可利用面积8,934.5亩,可养鱼水面积7,755亩。各类草场70.1万亩。矿物资源主要有铁、煤、石英、花岗石,辉绿岩主要用于玻璃制品和建筑。可用水资源总量为30,153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为20,830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总量为10,070万立方米。
  县东北部引清、引黄灌溉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平均每亩耕地占有可利用水量782立方米;中北部平原浅井地区,平均每亩耕地占有可利用水量309立方米;中部石灰岩地区可利用水资源很少,平均每亩耕地仅有52立方米,是严重缺水区;南部山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平均每亩占有可利用水量250立方米,是“泉城”地下水的补给区。山丘面积大,而且资源丰富,为历城县突出特点,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大优势。水生动植物主要有鱼、虾、蟹、藕、苇等。全县鱼类有6目13类43种;主要有鲢鳙、草、鲤、团头鲂等,水产生物共20余种,水库天然饵料比较丰富,养鱼潜力大。野生植物有黄背草、白羊草、胡枝草、野扁豆、马唐等150多种。中药材有远志、柴胡、枣仁、柏子仁,全蝎等近200种,野生动物主要有:野兔、猫头鹰、布谷鸟、黄鼠狼、喜鹊、蝎、蛇等。
  经济状况
  生产构成 建国后,历城县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工农业总产值1949年为2,049万元,1983年达28,638万元,比1949年增长13倍,平均每年递增8%。农业内部结构渐趋合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业在五业中的比重逐步降低,林、牧、副、渔业在五业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工业生产从无到有,1949年只有一个厂(酒厂),现在县直工业9个,主要工业产品有煤炭、水泥、生铁、白酒、砖瓦等。
  交通 建国初期全县通行汽车的公路有3条,通车里程55.5公里,均是土路面。建国后到1983年,全县通行汽车的公路33条,主要公路干线有济青、济王、济临、济新等,通车里程404.2公里,提高6.3倍。现在全县11个区,2个镇均通客车,52个乡也都通汽车,初步形成了交通网,公路多为沥青路面,晴雨均可通车。历城因近靠省、市,车辆流
  量较大,3条干线(济青、济临、济新)的日交通量为14,276辆。目前,全县建有大、中、小桥梁79座,涵洞576座,公路完好率达92%。
  铁路 胶济铁路横贯我县东部14.9公里。1983年全年进站上车外运人数215,645人次,货运65,388吨。津浦铁路纵穿我县西部7.54公里。
  航运 小清河在我县境内16公里。以运食盐为主,由济南市小清河航运局管理。黄河在县境内15.38公里,境内无码头,均是过往船只。
  邮电 解放初仅有一个邮电局,一部电话总机,1983年有邮电局和支局19个,邮电所10个,投递段60条,自办邮路4条,长度2,737公里,投递点2590个,经办邮政函包、汇发业务、国际邮政函件、电信全国报话业务,县邮电局有800门“905”自动交换机、转接台、长农话接续台、电传、电报机设备,自办邮路与市邮政分发中心连通,通往
  全国各地。全县设有国营交换点13处,国营交换机1,680门。已通电话的有11个区、52个乡、2个镇、156个村。基本上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邮电通信联络网。
  商业 国营商业建于1956年,随着形势发展,商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1983年底共设国营百货商店、百货公司、食品公司、饮食服务公司等4个企业,经营网点29个,从业职工457人。集体所有制县有直属公司5个,基层供销社13个,门市部255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集体和个体商业迅速发展,现有集体商业单位1,014个,个体商业户3,977户。
  土特产 全县盛产干鲜果和蔬菜,水果有畅销国内外的“泰山小白梨”,具有香甜而清脆的特点;色、香、味具佳的柳埠“红玉杏”,已有2000年的历史;还有驰名中外的个大味美的“红星苹果”和皮薄肉厚的“鸡爪绵”核桃;“济南四美蔬”之一的唐王大白菜,汁白味美纤维细,多年来一直行销省
  内外。近年来,历城“蜜宝”西瓜已经充满城乡市场,因皮薄襄甜而誉满泉城。被称为健康食品的芦笋,亦在历城安家,畅销欧美、日本等地。
  文教卫生
  教育 解放前仅有中学一处,在校学生400人;完小11处,在校学生2,650人,教工198名,初小174处,在校学生5,955名,教师231名。建国后,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中等教育,1983年,共有各类学校635处,全县拥有教职工7,130人,在校学生90,800人,其中中学79处,在校学生24,034人;农中6处,在校学生764人;小学561处,在校学生66,00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4%;师范一处,在校学生399人。此外,还有进修学校一处,广播学校一处,幼儿园(班)333处。入园儿童12,073人,占3至6周岁儿童总数的41.5%,幼儿教师454人。农民业余教育有8个区的270个村办起了学习班
  组,办学乡村达41.8%,参加学习者1万人次,农民业余教师439人。
  文化 解放前历城县设有县立图书馆,但图书缺乏,只臧书3000册。县立民众教育馆,虽设阅览部、健康部、教育部、讲演队,也是有名无实。建国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文化事业相应发展,现在县驻地建有可容1394名观众的影剧院一座,基层集镇影院六座,县电影公司一个,国营电影放映队11个,区、乡、厂办电影队34个,县文化馆两处(在王舍人镇和仲宫镇),基层文化站13个,县豫剧团一个,县四门塔文物管理所一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县广播电视管理站一个,下设放大站13个,广播喇叭36,793只。
  全县拥有各类创作骨干百余人,被省、市接纳为会员的有13人,创作各类作品近百件。小说《李二嫂改嫁》,是原仲宫区委书记王安友同志在历城工作时,取材于历城,创作于历城的。
  县内流传的地方戏曲有五音戏、吕剧等。著名五音戏演员“鲜樱桃”就出生在历城。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有龙灯、高跷、彩船、杂耍等。
  体育 全县现有体育业余队伍近万人,其中,达到县级代表队水平的有500人。通过考核,达到国家等级的裁判员76人(一级1人,二级2人,三级73人),等级运动员200人。自解放至1983年向国家输送体育人材15名(篮球6名,田径3名,游泳四名,体操1名,皮滑艇1名)。传统体育项目有篮球、田径。民间开展的有拔河、踢毽、跳绳、游泳、长跑、武术等。
  卫生 解放前只有零星的私人药店和小诊所。现有县人民医院一处,分院4处,在7个区内设有卫生院9处,县医院及各卫生院共设床位459张,县区医疗卫生人员1,101人,生产大队普遍建有保健室,乡村医生共1,460人。此外,县卫生局下属有妇幼保健所、卫生防疫站、皮肤病防治站、结核病防治所、
  药检所等,对预防和控制地方病的传染和蔓延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1983年全县拥有科技队伍,其中,已评定职称的高级工程师3名,工程师54名,助理工程师288名,技术员529名,在科研活动中,1978年前有27个项目获省、市、县发明创造奖,其中获省发明创造奖的项目有6个,获市发明创造奖的13个。1982年县纺织机械厂研制成功的“mZ313”型绞纱烘燥机荣获纺织工业部设计、试制三等奖,该厂“mZ702”型绞纱上浆机已跨入国际市场,1983年又有20个科研项目获县发明创造奖。
  重大事件
  日寇血洗田庄1938年3月5日凌晨,驻郭店的日军冲进港沟田庄,将煤油泼到房上,放火焚烧,未逃出门的群众被葬身火海。天明日军又向拉网一样从村西头把600多人兜到村中场内周围点上火,嚷着要找“毛猴子”(八路军),当场抓出平民百姓杨万
  明、杨富祥、杨万荣等,活活用剌刀剌死。一天内,先后杀害群众近百人,有的妇女被他们蹂躏凌辱。血洗后的田庄一片废墟,遍地尸体,浓烟大火直烧到次日凌晨,景况极为凄惨。
  大佛寺战役1939年秋伪历城县长周鼎、日本警备队长小林率日军50余人,汉奸60余人,闯入西营罗伽、大佛寺一带,牵牛抢驴无所不为。我抗日顽县长郝家骅与小组长张安廷、赵奎元、陈汉周等发动红枪会及群众百余人,一举全歼了日伪敌军,当场砸死了日军队长小林,活捉了伪县长周鼎。
  反动会门暴动1944年12月,龙门乡伪乡长周恩扬,在仲宫敌特王辅正的支持下,联合了数十村的会门,纠集了红纱会、黄纱会、无极道等千名道徒,趁我征公粮、商业税之机,捕去我柳埠区副区长李勤,税务所所长孙公甫和燕一鸣等18个同志,先后杀害。
  中共历城委员会成立1936年5月中共历
  城特别支部在刘家庄建立,陈尧贤任书记,1938年春,在李官庄建立历城县支部委员会,王心崇任书记,尹天佑、刘化忠任委员。1941年夏季建立历城南部山区第一个党的小组,1942年在高而建党,刘庆元(原名焦延春)任支部书记,1942年5月底,在历城东部苏官庄(原历城五区、现属章丘)正式建立中共历城县委员会,苏勋卿为书记,当时有组织,宣传、军事等委员,依靠群众渗入敌伪内部搞灰色政权与灰色武装。
  历城县政府成立1944年8月,鲁中一地委在莱芜的茶叶口宣布历城县政府正式成立,济南办事处主任武中奇兼县长。
  店子岭伏击战 店子岭是从大涧沟去仲宫的咽喉,地势冲要,是济南王耀武嫡系部队115师和112师南下仲宫骚乱的必经之地。1946年8月28日深夜,历城独立营在营长罗峻同志指挥下,埋伏在店子岭周围,早上当敌人进入伏击圈150米之处,我军以猛烈火力交叉射击,激战2小时,歼敌一个连,连同打死
  打伤的增援部队共150人,缴获六〇炮3门,机枪7挺、步枪80余支、冲锋枪11支、卡宾枪9支,子弹3千余粒。店子岭一战轰动了全县。县委、县政府在柳埠四门塔召开了党政军祝捷大会,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陈奇和政委林乎加签发了嘉奖令。
  历城人民支前1948年9月16日至24日济南战役当中,历城人民先后组织了367副担架,1,000名挑夫,向前线运送马草10万斤,工具物料25万件,军鞋6,700双,肥猪1,000头,蔬菜粮食各万余斤,有力的支援了济南战役的全胜。
  历城县城的解放1948年9月28日,我军对盘踞在王舍人庄伪县城的岳伯芬(伪县长)残敌发起攻击,在我军炮火压力下,当晚岳伯芬率部突围逃窜,历城全境解放。
  著名人物
  终军(前140至前117)字子云,历城仲宫人,辩博能文。汉武帝时,他18岁为博士
  弟子,曾出使南越,说服越王臣服于汉,后越南相吕嘉谋反。终军这位赤心报国的年轻英雄被杀于南越,终军为国请缨的精神为后人所称颂。
  秦琼(?~638)字叔宝,历城人。隋末,农民瓦岗寨起义军首领之一,后从唐太宗战伐,勇敢先登,累立奇功,官至左武卫大将军。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故里历城四风闸村,南宋抗金民旅英雄,著名爱国词人。他一生主张抗金,先后数次上书皇帝,陈述抗金之策,但始终未得重用。他的《稼轩词》今存有600多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丰姿多彩,生面别开,他把民族的命运始终作为词的主题,抒发他的爱国热忱。
  殷士儋(?~1581)字正甫,历城人。明嘉靖进士,历任“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文洲阁大学士”,是一位敢于进谏的大臣。他主张为政廉明,体察民间疾
  苦,反对侵略,励精图治,因被奸臣排挤、陷害,于隆庆五年辞官归故里十年。著有《金舆山房集》、《明农轩乐府》等。
  李敬铨(1903~1931)又名李国栋,遥墙区鸭旺口村人。1925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是我县最早的党员之一。他在济南贡院墙根街师范讲习所毕业后,由地下党派去青岛参加工人运动,历任青岛大康纱厂工会干部、济南特支书记、中央交通等职务。曾两次被捕,为党组织所营救,第三次被捕后,1931年4月5日壮烈牺牲于济南,时年28岁。
  尹天佑(1913~1944)又名尹伊,孙村区武家庄人。1928年读书于济南育英中学,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历任政治干事,章历齐工委委员,中共历城县委委员,济王工委书记,特务大队长等职,1944年2月2日被敌人杀害。
  韩士祥(1953~1982)邵而区大庙屯村人。1973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团支部委员,民
  兵排长,生产队长。他生前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助人为乐,1982年被公社评为“先进文明青年”。1982年7月13日,因抢救落井村民献出了宝贵生命。共青团历城县委授于他“模范共青团员”光荣称号。
  名胜古迹
  历城地处河岳之间,分布着不少溪川名泉和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
  历城的突泉、龙门泉、涌泉、洪泉、蕊珠泉、苦苣泉等均属济南72名泉之列。
  齐长城 西起平阴、东至诸城琅琊山入海,经历城柳埠、西营段,全长21公里,是古时齐鲁国界,现为历城泰安交界线。
  锦绣川 源于长城岭北的泉水,经过回环曲折,在仲宫康王顶山下总汇玉符河(今卧虎山水库)。昔人形容这里风光为“清湍溶溶、四时不竭,川水两岸、峭壁云峰,俨若画屏、松柏掩映,生于石隙、禽鸟飞鸣,如在镜中、春涧野花,秋林红叶、望之如
  锦”。故名“锦绣川”。1966年在川中兴建“锦绣川水库”,成为南部山区的旅游胜地。另外,分别分布在高而、柳埠的还有风景秀丽的锦阳川、锦云川。
  兴隆山 古称玉函山,又名卧佛山。上有兴隆寺,汉武帝曾登山望蓬莱。
  四门塔 位于柳埠东北琨瑞山麓,隋大业七年(611)重建,距今1300余年,为“神通寺”遗址现存古塔之一,该塔因四面各有一卷拱门而称四门塔。中外建筑学界对四门塔曾给于高度评价,认为“塔制最古”“造形简洁,朴实无华、落落太方,颇有汉代建筑遗风”。于1961年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设“四门塔文物管理所”,加强管理。
  龙虎塔 位于四门塔以北,因塔上浮雕龙虎形象故称“龙虎塔”。龙虎塔建筑艺术特点为塔上所有雕刻皆为高浮雕,雕工精细绝伦,为唐代雕刻造型塔术的代表作品。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顶塔 位于柳埠齐城峪灵鹫山腰间。为九顶寺遗址主体建筑。寺以塔得名,塔又以塔上筑有九座小塔而得名,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寺内碑文载有:“九塔寺为唐尉迟敬德所建。殿前柏树亦公手植”。九顶塔在建筑艺术上“造型精缜、结缔诡巧”,其外貌古朴浑厚,别具一格,该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崖造像 位于四门塔西白虎山崖壁上。摩崖南北长62米,崖壁上有大小百余个石窟,其中共雕像214尊,造像题记43条,系由唐武德、文明各朝间凿成,多为贵族或平民为亡故先人“祈福”之作,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造像 雕于锦绣川青铜山南壁悬崖上,现为我省最大石刻造像,佛像高达8米,双目下视,手面朝上,身披肩式长衣,胸前博带下垂,气度宏伟,线条柔和,神态如生。从服饰、刀法艺术格调看,当为初唐或盛唐作品,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南战役山东兵团指挥所 在仲宫区尹家店村,1948年9月16日至24日解放济南时,谭震林曾在此指挥作战。1979年特公布为革命纪念地,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县内还有“西佛峪造像”、“黄花山造像”、“淌豆寺”、“乡义寺”、“云台寺”、“怀晋墓”、“宁海王墓”、“房延谦墓”、“子房洞”、“涌泉奄”、“清河太夫人墓”、“讲书院”、“李敬铨烈士墓”等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第一辑

《历城文史资料 第一辑》

出版者:历城县机关印刷所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历城县历史悠久的历城县,地处济南毗邻,物阜民丰、人杰地灵。特别是近百年来,历城县人民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振兴中华民族,在同大自然和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前仆后继,英勇奋斗,谱写了数不尽的壮丽诗篇,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

阅读

相关地名

历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