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姜守迁同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494
颗粒名称: 忆姜守迁同志
分类号: K827
页数: 8
页码: 133-140
摘要: 姜守迁同志原名春年、字寿千,曾用名受倩、史迁,后改守迁,1897年生于平度城北七里河子村。少年时期,就读于平度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和山东省立第九中学,“五四”运动期间他积极投入反帝爱国运动,曾被选为学生会长,并作为山东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等。抗战初期,山东各地中等学校因受战事影响,大部被迫解散或内迁。时值战前曾任烟台市委书记的乔天华同志由济出狱归来,三人相见甚欢,便携手发动群众武装抗日。守迁同志意气风发,挺身而出,亲自出面动员当地富家捐献枪支,协助乔、罗发展抗日队伍。一时胶东一带群情激昂,参与者甚众,一致表示,誓死保卫祖国,与日寇战斗到底。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姜守迁 教育

内容

姜守迁同志原名春年、字寿千,曾用名受倩、史迁,后改守迁,1897年生于平度城北七里河子村。少年时期,就读于平度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和山东省立第九中学,“五四”运动期间他积极投入反帝爱国运动,曾被选为学生会长,并作为山东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等。
  1928年他在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历任青岛大学注册课主任、吉林省立一中、山东省立一中、山东省立八中、山东省立十三中等校教务主任和莱阳乡师教员等职。他文史造诣深厚,教育思想先进,工诗词,擅书法,品学兼优,善于育人,受业者多赞誉景仰,抗战前,教泽即遍及山东各地。
  抗战初期,山东各地中等学校因受战事影响,大部被迫解散或内迁。守迁同志目睹祖国山河沦陷惨状,悲愤难抑,乃秘密与原在第十中学任教的罗竹风先生联络,研讨对敌策略,拯救国家危亡。时值战前曾任烟台市委书记的乔天华同志由济出狱归来,三人相见甚欢,便携手发动群众武装抗日。守迁同志意气风发,挺身而出,亲自出面动员当地富家捐献枪支,协助乔、罗发展抗日队伍。一时胶东一带群情激昂,参与者甚众,一致表示,誓死保卫祖国,与日寇战斗到底。他当时所写的《七七抗战》一诗最能表达他当时的心境:
  七七风云接地阴,
  卢沟桥上起妖氛。
  江山骤似无人境,
  敌伪合流成鬼群。
  蒋走川渝汪附敌,
  长离家乡子丧亲。
  开门揖盗伤心事,
  “安内”荒唐等自焚。
  1939年春,守迁同志随乔、罗北上,参加进攻掖县城之战。五月日寇败退,张金铭部抢先独占平城。守迁同志与乔罗等同志会商,为照顾团结抗日之原则,未与张氏争夺高低,减少了一次磨擦。
  次年秋,张金铭氏曾于平度二区之朱村恢复平度县中,自兼校长,曾以重金礼聘守迁同志出任主任,守迁同志因政见不同,婉言谢绝。
  1940年秋,平度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守迁出任县参议长;民选罗竹风任县长。姜、罗同心,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颇有政声,尤以团结各界人士扩展抗日根据地,卓著功绩。此时并兼任胶东区参议员和胶东行政公署委员等职,虽事务繁杂,但过手事端,均条条有理,不见丝毫纷纭之处,上下左右同志,莫不交口称赞,尊为师表。
  1943年,被选为胶东首届参议会驻会常委,协同高潮同志筹建西海中学平度分校,并亲授语文课,深受师生爱戴。不久,又出任胶东公学校长,竞竞业业,孜孜不倦,先后为培养革命干部,输送建国人才,贡献良多。
  1945年,日本败降,守迁同志于欢欣鼓舞之余,口占七绝一首以吊之:
  扶桑高悬请降书,
  三岛凄凉悲劫余。
  玩火自焚总失策,
  扪心定可悔当初。
  抗战胜利之初,胶东地区,政治风云变幻急骤,人心恐慌,难辨是非。守迁同志协同罗竹风同志,先后辗转于莱阳、烟台等地,多次召开新解放区知识分子座谈会,进行宣传教育。守迁同志满腔热忱,不畏艰险,以平易近人的素养和推心置腹与人为善的诚意,配合罗竹风同志一起,旗帜鲜明地评论时事,远见卓识地指明方向,对新区知识界澄清思想,稳定情绪,起了关键性作用。许多原来犹豫不定的知识分子,认清了真理,毅然参加了革命阵营。
  1948年秋,济南解放,守迁同志随军重来济南,泉城一别,弹指间十余年,他怀着无限喜悦之情吟诗抒怀:
  十载泉都留劫灰,
  抚今思昔几徘徊。
  湖山还我终非梦,
  泺水去人今又来。
  守迁同志来济南后,奉命任济南特别市市立第一中学校长。该校原系济南市立中学,地处北郊金牛山前,济南战役开始之前,国民党军曾一度驻守。济南解放后,校院芜杂,教具狼藉,师生员工,多在战役中逃离。少数留校员工,惊恐不安,生活失去常规,思想顾虑重重。守迁同志同李飞、赵文等同志,昼夜走访,深入教师家庭和学生宿舍,谈家常,论时事,关心群众生活,寓宣传政策于慰藉之中,潜移默化,循循诱导,亲如家人。不数日,师生即自愿团结于他的周围,酝酿复课。两周后,逃离外地师生,大半闻讯归来,顺利复课,开济南市解放初期中等学校复课之先端,为全市教育工作之接管,闯开了新路。
  1949年春,市立一中奉命与女中合并,改称济南二中,任命守迁同志为校长,男女分校改为男女合校,规模扩大,班级增多,既要限期开课,又要解决意识差别与团结融洽问题。人事纷纭,业务繁杂,且原一中乍由北郊迁入市内,教师家属搬迁,学生学籍转移登记,以及编班授课、宿舍、食堂诸多问题均需重新设计,妥善安排。守迁同志抓住生活细节与思想情绪这一关键,以开拓者的姿态,妥善的筹划,稳健的步骤,团结全体师生,调动所有积极因素,终于顺利地按上级意图将该校改建成为具有南北两院、高初中共48个班的新型学校。
  在二中他广召人才,搜罗图书,先建立了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又设立了一所比较充实的图书馆和一所科学馆。一年以后,又开辟了北院的大操场、一处女生宿舍、两处教师宿舍院,为全校的教学工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一时学子莘莘,人才济济,成为济南市享有盛名的中等学校。
  1953至1955年期间,济南市中小学教育发展迅速,新创建的中小学,不得不从原有的学校中抽调人员任职任教,一时师资缺乏与提高问题,便成为突出的矛盾。市委有鉴于此,决定成立济南市教师进修学院,就地取材,培养新生力量,迎接这一繁荣起来的新情况。这又是一项开拓型的任务,关于院长人选,曾先后数易其人,最后,市委决定由守迁同志担任。
  守迁同志于教师进修学院任职期间,已逾花甲之年,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极为感奋,满怀激情地写道:
  半生翰墨近清狂,
  七七随军抗日忙。
  东走昆仑西大泽,
  南临海岱北蓬黄。
  敢夸天柱山村叟,
  不背延安灯塔光。
  入党欣逢周甲子。
  著花老树自芬芳。
  教师进修学院开创伊始,百事待举,诸如房子问题、经费筹措、以及人员的组成与课程设置等等,均须有通盘计划、缜密的筹措方能打开局面。守迁同志,以六旬高龄,担负如此重任,是十分艰巨的。然而他却成竹在胸,先抓了三件大事:一、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充实、渐次健全为建校方针;二、搜罗人材,建立健全的教师队伍,打好教学基础;三、不惜重资购买图书,建立图书馆,为教学创造物质条件。至于教室和办公地点,他采取因陋就简、逐步改善的原则;他主张只要能招生开课,便是成绩。他常说:脚步站稳了,前进才有动力。
  当时进修学院的条件与本市其他大专院校相比,是有差距的;但在该院服务的同志们,都没有为此而计较过;相反地,却都团结融洽,同心同德为办好这所学院而热情地工作。不少同志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条件是差一些,但姜老这个牵头人好,他吃苦在先,以身作则,以诚待人,又以诚对待事业。最可贵的是他不偏不倚,主持公正,既珍惜物力,又保护人材,宁肯自己承担压力,也不把问题推出去。有的同志被“左”风卷了进去,家庭中有长年卧床病人,生活极度困难,姜老却从自己的工资中每月挤出一部分主动支援,二十年如一日。这是何等高贵的品德!还有一位老师被划为“右派”。但姜老坚决主张留校任教。这两件事都是要冒风险的。时隔20年,事实证明,凡是姜老认定的好教师,今天都是模范人物、先进工作者。
  济南教师进修学院现在已经是具有30多年历史的一所大学了,她为济南市中小学教育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当我们计算这些成绩的时候,应当记住姜老这位当初的奠基人。
  1959年春,济南市决定成立市博物馆,4月6日,市委调任守迁同志为该馆馆长,这又是一项开拓性任务。
  济南系齐鲁古城,历史悠久,政治、经济、文化发达,为历代文人武将荟萃之地。金石文物及历史资料浩繁,但历经战乱多失散于民间,一旦要收为馆藏,确非易事;且博物馆开创伊始,条件简陋,人员缺乏,特别是鉴定人材,几乎是凤毛鳞角,难以聘觅,这对开展工作来说,困难重重。
  守迁同志不愧为开拓的能手。他运用在学术界的老关系,走访了许多学者名流,一方面以文会友,向老朋友征求意见;一方面又交流见解,接受支持。如收藏家、鉴赏家王献堂、陆大荒、曹庚生、张亦轩、于仲航诸先生,都是他的挚友,这些人既为搜罗文物提供了线索,又为建馆设想提出了宝贵建议;其中于仲航先生,即在市博工作,当时正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更成为姜老的得力助手。
  有了这样一个好基础,局面很快打开了,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便搜集了一大宗图书和若干件金石字画,这是一项很可观的成绩。它激励着馆内人员的信心和勇气,对以后的工作开展来说,无拟是一次开门红。
  姜老是一位性格豁达、襟怀坦荡、又极有风趣的诗人,他的领导方法,素来讲究艺术性,重导引团结,从不主张过分地鞭策和批评。请看他在初步获得上述收获之后所写的题壁诗,便可见出他的高雅和明智。他是在用自己的心声,把全体同志引导到自己的周围,团结一心,为共同建馆,发挥了各自的积极力量。
  这首题壁诗是:
  为孺子牛三十年,
  自甘清苦学前贤。
  此来新馆理文物,
  左史右图小洞天。
  跋语是:五九年四月六日市委委我作济南市博物馆长,拓荒工作,房少书多,仓库办公,几不容膝,幸所收图书已达七八千件,金石字画罗列左右,把玩文物,颇不寂寥,投闲置散,赋此解嘲。在姜老自己,似是解嘲之作;但对馆内的工作同志来说,勿宁是一道动员令。大家认为,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学者、老革命、老干部,犹能在这样繁乱污秽的仓库内办公,不以为苦,反而自得其乐地视为“小洞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虚下心来,安心工作向这位老人学习呢!
  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把全馆同志振奋起来了,后来在大汶口文化的挖掘以及邹滕摩崖的诸多发现上,都是迎着许多困难,冲破若干障碍才获得学术结晶的。
  姜老长书法,尤擅汉隶,工诗词,嗜砚成癖,收藏甚丰。“文革”中,乱世奸雄康生,曾派员前来敲竹杠,想索取名砚。姜老识破诡计之后,斥之曰:“让他自己来取!”来人见事不成,悻悻而返。这件事,表现了他的一副铮铮铁骨,至今传为美谈。
  1982年4月29日,守迁同志病逝,终年八十六岁,文史教育阵线,殒落了一颗巨星。
  姜老生前曾多次向国家捐献文物,受到国家表扬;逝世后,其子女遵从遗嘱,又将珍品多件捐献国家,省市电视台及大众日报、济南日报,均有专题赞誉。

附注

注:作者系济南第二中学退休教师

知识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本书收录了忆周恩来同志与冯玉祥将军交往片断,我所知道的李杜,在历城坚持党的地下斗争的回忆,济南解放前后我在八区工作的一段回忆,任山东巡抚时的袁世凯,伪山东省省长唐仰杜被刺未遂经过,忆为国捐躯的方叔洪将军,石友三兄弟之死等20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别少逸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姜守迁
相关人物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