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八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241
颗粒名称: 济南八景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0
页码: 222-2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八景其中包括锦屏春晓、趵突腾空、佛山赏菊等。
关键词: 济南市 景观 名胜古迹

内容

济南山水天下无,晴云晓月开画图。
  群山尾岱东走海,鹊华落星清照湖。
  ——《齐乘》元·于钦
  宋元以来,我国记述地方史志的书籍,多列当地八景之名。“八景”是否从宋代《潇湘八景图》脱胎而来,后世借鉴袭用,尚待考证。济南为历史古城,山川秀丽,涌泉遍流,名胜古迹较多,有“八景”之称,当属必然。
  济南八景,即历城八景,始于何代无考。据明代《历乘》作者刘敕所撰《景物考》中云:“昔人标为八景,而沧桑代变,湮没者多,”故作者在八景的基础上增为十六景。延至清代,又流传八景,至今仍多为人们所称道。为了进一步考证研究济南八景及有关文献、文物的历史和现状,以供地方史志工作者和旅游事业的参考,现按旧志所载序列先后,分别叙述如下:
  一、锦屏春晓
  削壁云霞开五色,
  中峰日月隐诸天。
  ——《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
  明·李攀龙
  “锦屏春晓”为济南八景之首,在历城县东南龙洞山上,距济南市中心约三十华里,以山有龙洞得名。相传夏禹曾登此山治水。据《元丰九域志》云:“禹尝登此山”,故又名禹登山。山势奇特,危峰壁立,巉岩横出。锦屏岩,独秀峰、三秀峰、白云峰,群峰环列。山下溪涧幽深,黑龙潭、黄龙泉、五龙泉、悬珠泉等飞泉瀑布,横穿峡谷。“锦屏春晓”是指东峰独秀峰上的锦屏岩,层峦迭〓,壁立千仞,峥嵘突兀,草密花艳,碧叶葱茏。当春日季节,丹碧点缀,晓霞掩映,崖上山花灿烂如绣,绚若锦屏,故名。崖上有“锦屏春晓”四字刻石。龙洞和佛峪是一组历史悠久的风景名胜区。因此,被誉为“历下山之最胜者”。
  据载:龙洞“在龙洞山西峰,上有一洞,入之伛偻而行,可里许”,“其大如屋,其深十八楹,可秉烛而游”。洞口高约八尺,阔四尺,旁镌一联:“真气森喷薄;神功接混茫。”洞门内高爽如殿堂,洞四壁有石刻造像,高逾四米,佛间石已大半沥。洞东西相通,深约一里。洞中深邃幽奥,忽敛忽舒,怪石倒挂,泉出壁隙,相传为龙藏之所。明代诗人边贡有“鸟路萦回洞壑深,出尘风景惬招寻”的诗句,形容它的奇绝。龙洞下有寿圣院(一名龙洞寺,灵虚宫)古刹遗址。据司马光《稽古录》载: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诏民间先私造寺观,及三十间者悉存之,赐名“寿圣”。院内尚存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封龙洞神敕谍碑。封龙神为“顺应侯”,每遇干旱,尝来拜神祈雨。北崖山如叠甃,峰若城墉,存有摩崖石刻“敕建龙洞寿圣院”,传为苏轼所书。在东峰的鹫栖岩巅存有报恩塔,塔作方形,七级,石筑。为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所建。周围山崖有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及隋、唐造像二十余尊;唐开元至宋、明文人镌刻题记多处。
  佛峪:据《历乘》云:龙洞山东,逶迤而入,两山夹合,寺最奇峻,亦可藏修。”《历城县志》称:“东佛峪,在龙洞涧东五里,内有般若寺,泉出厨间,云生殿内,尤为胜绝。”这里山路蜿蜒崎岖,四山回合,环境幽深。迎面有木结构牌坊,上书“佛峪胜境”四字。山岩前拱如厦,岩下有隋文帝时创建的般若寺遗址。依天然窟穴建筑房舍,已塌圮。现崖壁上存有隋代佛造像六尊,雕凿精美,有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造像题记。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大唐国金刚之会碑,石弥勒像赞》上刻“建此弥勒像一躯,侍菩萨两躯,于南灵台山”。说明,唐时这里曾叫“南灵台山”。西面悬崖上存有唐代乾元三年(公元759年)的造像几十尊,多已风雨浸蚀。东南危岩孤立,名“灵台”,俗称“钓鱼台”。传为夏禹窥龙处,上有古亭曰环翠亭。下临深涧,上有林汲泉,瀑布数迭,峰回溪转,乱流入林,秋季红叶满山,景色尤奇。
  建国后,这里环境保护较好,修建了宋碑碑亭,维修粉饰了“佛峪胜境”坊,更增添了景色的绚丽。
  山似锦屏山色新,天开奇境不因人。
  尽除屋宇留花木,愈见此山面目真。
  《历城八景》诗
  二、趵突腾空
  泺水发源天下无,
  平地涌出白玉壶。
  ——《咏趵突泉》元·赵孟頫
  趵突泉,一名瀑流,又名槛泉,宋代始称趵突泉,在济南市西门桥南约0.5公里许。名列济南七十二泉之首,为古泺水发源地。《春秋》记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会齐侯于泺”,即此。北魏郦道元(公元?——523)《水经注》云:“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齐州太守曾巩《齐州二堂记》中始有“趵突泉”之称。元好问(公元1190——
  1257)在《济南行记》中,又有“瀑流”、“槛泉”之称。清代《历城县志》考证说:“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槛泉,取诗义而言,然土人呼瀑流如故,瀑字又作趵突,曾南丰云然,”又载:“趵突泉泺水之源也,一名瀑流。此泉在春秋已显,盖岱阴之水发此泉,平地泉源觱涌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冬夏如一,故寰中之绝胜也,景标为‘趵突腾空’,或又题为‘第一泉’。”
  泉自地下岩溶溶洞的裂缝中涌出,三窟并发,浪花四溅,声若隐雷,势如鼎沸。历史文献上记述它“三崛突起,雪浪横飞,声如轰雷,冬夏如一”,“鼎立波心,声若雷吼,势若云沸,其高数尺,晶渺如练。”平均流量每秒1,600公升。泉池略呈方形,面积亩许,周绕石栏,池内清泉三股,昼夜喷涌,状如白雪三堆。池水澄碧,游鱼可数。水质清醇甘冽,煮茶最宜。宋曾巩有“润泽春茶味更真”之句。据载:“皇帝南巡,一路饮玉泉水(北京玉泉山),至此换趵突泉水,携之而南,遇名泉再易。”(《漱六山房文集》)可见水之甘冽可贵。
  泉北有泺源堂,始建于宋。《水经注》谓:“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说明,北魏时旧有娥英庙,早已倾圮。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曾巩为齐州太守,鉴于“齐滨泺水,初无使客之馆”,遂“为二堂于泺水之上以舍客……南堂其西南则泺水之所出也,故名之曰泺源之堂,今泺水之北堂,其南则历山也,故名之曰历山之堂”。(曾巩《齐州二堂记》)金时,元遗山在泺源堂又建吕仙祠,明代都转运使张奎元,改祠为阁,并在历山堂旧址建二大殿,祭祀文昌钟离神像,名“钟离宫”。后为三殿,系清代建筑。这组古建筑,统称三大殿。前殿抱厦柱上刻有元赵孟頫写的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后院壁上嵌明、清以来咏泉石刻二十余方,南为半壁廊水榭。西南有明代观澜亭,泉池中立“趵突泉”、“观澜”、“第一泉”等明清石碑。池东为“来鹤桥”,桥东大片散泉亦汇注成池。水上有“望鹤亭”茶厅。
  趵突泉东漱玉泉畔,有“李清照纪念堂”。李清照(公元1084—约1151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工诗文、善书画,还协助其夫赵明诚编著《金石录》一书;尤以词的成就最大,为婉约派之宗。今传后人辑录的《漱玉词》。传说她的故宅在漱玉泉、柳絮泉附近,常对泉梳妆。清田雯《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云:“跳波溅客衣,演漾回塘路。清照昔年人,门外垂杨树。沙禽一只飞,独向前洲去。”1956年修纪念堂,1980年重建。采取古典形式,而用钢筋水泥结构,有正厅、耳房、溪亭、叠翠轩、曲廊等,庭院幽雅。堂内陈列李清照画像、生平事迹和各种版本的著作。郭沫若题词云:“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另有叶圣陶、臧克家、冯沅君等名人诗词、题字、绘画甚多。
  此外,还有沧园、金鱼厅、花圃等供人游览欣赏的设施。
  趵突泉在旧社会面积仅有四亩多地,与“吕祖阁”一体,是封建迷信香火盛地,艺人叫卖,小商小贩杂处,犹如闹市。三十年代有一首八景诗,是当时情景的缩影。诗云:
  泺水发源趵突泉,泉边楼观尚依然。
  可嗔东西煞风景,来鹤桥头作市廛。
  建国后,1956年趵突泉及附近古迹、名泉等十余处,已划归一区,占地面积为五十一亩,辟为趵突泉公园。形成天然泉群,游览胜地。
  三、佛山赏菊
  龙山追赏碧云开,
  文席留连黄菊杯。
  ——《招郭年丈游大佛寺》
  明·许邦才
  “城南五里,上有文笔峰,下有甘露泉,八景所谓‘佛山赏菊’者此也”。(《历乘》)
  大佛山,一名佛慧山,俗名橛山。在历城县姚家公社境内,北距济南市3.5公里。中间突起一峰曰“文笔峰”,海拔四百公尺,独冠诸山之上,势若插天,巉岩削壁,丹树黄花,最宜秋色。上有巨大佛像,依山凿窟,就岩石镌成佛头,高7.8米,宽5.35米。俗称“大佛头”。开凿于北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翌年竣工。佛头西壁镌明万历间重装题记。
  东壁雕刻方形密檐塔两座。1923年增修石窟一座,高约九米,中间半圆形拱门上有“大雄宝殿”四字,为清御史张英麟所书,左右各有小形拱门。
  开元寺,在佛慧山麓,原名佛慧山寺,初建于唐代。据《历乘》载:“开元寺,大佛山后,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重修,今圮废”。四山回合,周围峭壁悬崖,殿前有甘露泉,在万仞悬崖下,水冷冷作声,味极甘冽,又称为“试茶泉”。崖上刻有宋代“政和五年七月,季德修五人就甘露泉试北苑茶”题记。据载:曾有李格非“清郎李格非文叔”题名石刻在南崖,但现已漫漶不可认。南崖下有“秋棠池”,当年崖隙间盛长秋海棠,美丽多姿,现荡然无存。明人刘敕在《大佛山》诗里,十足道出了这里的意境。诗云:“去廓十余里,山回石径幽。白云常覆寺,黄菊最宜秋。塔影樽前转,湖光望里收。甘泉几滴水,能解世人愁”。每当入秋时节,满山菊黄,故旧时乡人多登山巅,遥望市区,白云冉冉,明湖如镜,黄河似带,使人心旷神怡。
  千佛山东佛慧山,秋来黄菊徧岩间。
  泉名甘露茶堪品,多少游人探菊还。
  《历城八景》诗
  四、鹊华烟雨
  初谓鹊山近,
  宁知湖水遥。
  ——唐·李白
  虎牙千仞立巉巉,
  峻拔遥临济水南。
  ——《登华感赋》宋·曾巩
  鹊山,在济南市北郊,南距市区十公里。海拔120.8米,南临黄河,一峰孤起,望去如万垒云屏。登顶俯瞰,黄河泛舟,浩森奔腾,景色壮丽,俗传“齐烟九点”景色中,它与华山同是其中的两个“点”(指山头)。
  鹊山的命名,自古存有两说,元代于钦著的《齐秉》中云:“扁鹊炼丹于此。俗又为每岁七八月鸟鹊翔集,故名”。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亦云:“卢城之东有扁鹊家”,又云“案扁鹊姓秦,字越人,扁县郡属渤海”。据文献记载:扁鹊为先秦时期的名医,“受术于长桑君,成千古名医,尝寓于卢,故称卢医,又曰卢扁”。现长清县古名为卢,距鹊山不足百里,尚属可信。宋代曾巩曾有“灵药已从清露得,平湖长泛宿云回”的诗句。
  鹊山在古代四面围湖。《方舆纪要》谓:“湖北岸有鹊山,因为鹊山湖”,《太平寰宇记》云:“滦水(指趵突泉)与历水(舜井水)合流入鹊山湖”。说明古代济南北部地势低洼,南自大明湖,北至鹊山、华不注(华山)附近,有鹊山湖(南燕、晏谟《三齐记》)、莲子湖等,聚成湖泊沼泽地带。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诗中有:“遥看鹊山转,郤似送人来。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的佳句。可见湖水的辽阔浩漫。到南宋初期(公元1187年),伪齐刘豫开凿小清河,引水东去,逐渐涸为田壤,再也见不到浩瀚的碧波了。
  华不注山,简称华山,又名金舆山。在济南市郊区东北。海拔197米,西与鹊山相望。据《伏琛齐记》云:“不、柎的本字,读如跗,谓花蒂。言此山孤秀如花柎之著于水也。”郦道元《水经注》形容它“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左传》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晋鞍之战,“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记述了齐军大败、晋军主帅郤克率军紧追,绕华不注山转了三圈,齐国大臣逄丑父与齐顷公易位,命公下车入华泉取水解渴,逄丑父被俘,齐顷公逃走的故事。并有多处传说遗址。《旧志》云:“回车涧:草涧在华山下,郤克逐齐侯处也,草俱连骞蔓生如旋螺,俗云兵车绕匝所致。”《酉阳杂俎》载:“华不注泉,齐顷公取水处,方园百余步”。
  华山下,旧为莲子湖,自大明湖楫舟可至华山脚下。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云:“历城北二里有莲子湖,周环二十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凝濯锦,又渔船掩映,罟罾疏布,远望之者,若蛛网浮杯也。”至南宋开凿小清河,湖水循去。元代《齐乘》有“华泉水与小清合流”的记载。
  山阳,小清河东流入渤海,山阴黄河如带,景色雄奇。明、清两代在山南麓建有华阳宫、泰山行宫、三元宫等道观。元代书画家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即描绘鹊、华两山一带的风光。
  鹊华秋色画图传,好是涵烟欲雨天。
  每到汇波桥上望,两山似断复相连。
  《历城八景》诗
  五、明湖泛舟
  莲花水底危城出,
  略似镂金翡翠盆。
  ——《大明湖》明·玉象春
  大明湖,在济南市旧城北部。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多处泉水汇成。湖面46.5公顷,踞内城三分之一。水经北岸汇波桥注小清河流入渤海。大明湖之名始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城西南有泺水,“北为大明湖”。据考,唐代以前的大明湖,当在今五龙潭一带。这里称“历水陂”,宋代称“四望湖”,《太平寰宇记》有“四望湖在县西二百步”的记载。后渐堙塞,半为街市。金代起,以今城内湖沿袭大明湖之名。一湖烟水,绿树蔽空,碧波间菡萏映日,景色佳丽。清人刘凤诰咏大明湖,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句。沿湖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参差有致。
  湖南为遐园,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山东提学使罗正钧创办山东省图书馆所建。玉带河萦绕园中,回廊沿河转折其间,迭石筑山,花木扶疏,浩然亭高踞其上,可睹北岸风光。正南岸《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旧址尚存。遐园西北,为辛弃疾纪念祠,又称“稼轩祠”。1961年建,1980年重修。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曾在家乡参加抗金义军。南渡后历任地方官吏,坚持抗金主张,屡次上书朝廷,竟遭贬滴。词作深沉雄浑,纵横慷慨,与苏轼并称“苏辛”,为豪放派魁首。著有《稼轩词》及《美芹十论》、《南度录》等。祠为民房式建筑,院落两进,坐北朝南。大门悬陈毅手书“辛弃疾纪念祠”匾。两厢有叶圣陶、邓广铭、臧克家等纪念辛弃疾的诗词墨迹。过腰门两侧均抄手游廊,正厅为卷棚顶式,郭沫若题抱柱楹联云:“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厅内陈列辛弃疾画像,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和各种版本的著作。厅后有临湖茶楼和伸入湖中的九曲亭。
  湖北高台,有元代北极阁,旧有至元年间真武帝君塑像,现已复原。登阁可尽揽湖光山色。湖东有纪念宋代文学家、齐州知州曾巩的南丰祠。湖西北岸为小沧浪亭园,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以修铁公祠余工所建。面山傍水,绕以长廊,湖水穿渠引入庭中,小沧浪亭踞园中临湖处,三面荷花,境界清幽。登亭四眺,全湖在目;晴明之日,可见十里外的千佛山倒影。清末刘鹗曾在《老残游记》中写到,在这里俯视大明湖,远眺千佛山,“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描绘逼真。园内亭台奇巧,向为文人墨客游宴之所,名书法家铁保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楹联,镌刻于园门两侧。长廊西北壁嵌有清代学者和书法家阮元、梁同书等人诗文墨迹石刻。其东铁公祠,祀明兵部尚书,山东布政使铁铉。明建文(惠帝)二年(公元1400年)燕王朱棣起兵南下夺取帝位。铁铉坚守济南,屡挫燕王。后燕王入京,铁铉被擒不屈死。今祠已废。此外,还有历下亭、汇泉堂等名胜古迹。
  大明湖的四季风光各有不同,明代刘敕在《历乘》中曾写道:“湖光涟漪,楼台环列,夏则荷花十里,香气袭人;冬则琼宫瑶宇,宛如古画;春而绿树红桃,秋而白蘋红蓼,四时皆可乐也,鼓一楫于中,若在天上。”实足道出了“明湖泛舟”的情景。
  水上看山山更多,明湖舟拟镜中过。
  多少楼台皆依水,隔岸亭听渔唱歌。
  《历城八景》诗
  六、汇波晚照
  湖光一望水涟漪,
  最喜夕阳西下时。
  ——《会波泉》明·刘勅
  据志乘记载:“汇(会)波桥,在会波门内。明湖之北,众流交会,昔由晏公庙下转折而上,夕阳由券内斜射倒影入水中,故名“会波夕照。”历史上的历城十六景,八景中均有“汇波晚(夕)照”一景。上有楼台,曰会波楼,登临四眺,崔巍壮丽,花竹茏葱,“凭栏一望,万顷湖光,收入目中”,〓视鹊、华二山,烟云飘渺,美不胜收。
  汇波门,宋称北水门。“在北门内,明湖之水,悉经其下,出而会城东西之水,宋曾巩守济南时所建,道光十六年重修”(《济南府志》)。曾巩(公元1019年—1083年)字子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出任齐州知州,鉴于明湖之水夏秋为患,“故北城之下,疏为门以泄之”,名曰北水门。湖水可由此汇流渲泄出城,并在湖上修建北渚亭,亭下建百花堤,横贯南岸,可达百花桥、百花洲、点缀了明湖景色。
  汇波楼(亦称会波桥)始建年代不详。元代于钦有《会波楼记》,散曲家张养浩也有《重修会波楼记》,证明当在宋熙宁后元代前。旧时楼上悬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书“汇波楼”和清代文人阮元“鹊华秋色”匾额,还有清康熙、乾隆两帝的御诗碑。经历代人为破坏和风雨剥蚀,早已倾圮无遗。
  1982年重建的汇波楼,又恢复了旧貌。它继承、保留原来的古典形式,高达17米,底基23.4米,琉璃瓦顶,彩绘梁檐,玻璃门窗,廊下栏杆围绕,矗立于湖东北岸,游人又可饱览夕照胜景。
  晏公台外夕阳明,潋滟水波照半城
  谈说汇波阁下井,不知楼以会波名
  《历城八景》诗
  七、白云雪霁
  白云楼下水溶溶,
  滴滴泉珠映日红。
  ——《北珍珠泉》明·晏璧
  历史上“白云雪霁”一景,与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珍珠泉和明德藩主府是紧密相关。在济南市泉城路北,俗称珍珠泉大院。此地历代为官府侵占。
  《通志》载:“白云楼,在珍珠泉上,元张宏建。县志云:张舍人园亭即其地也。明初移青州都指挥使驻济南,遂为都司署。”《齐音》云:“白云楼系都司平安故宅,当燕师靖难,能保齐城,其宅在濯缨湖南珍珠泉上,高数十丈,今规入藩府,于楼旧基起亭,名曰白云亭。”至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1487年),英宗第二子德庄王朱见潾藩驻济南,大兴土木,扩建藩邸于此,“居城三分之一”。明亡,建筑被清兵焚毁。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山东巡抚周有德改建为巡抚院衙,后又为军政官署。
  院内珍珠泉,泉从地面上涌,状如串珠。泉水汇成水池,约一亩见方,清彻见底。清王昶《珍珠泉记》云:“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以达于面。”至于“白云雪霁”的景色,古人是这样记述:“德藩有濯缨泉、灰泉、珍珠泉、硃砂泉,其汇为一泓,其广数亩,名花匝岸,澄沏见底,亭台错落,倒影入波,金鳞竞跃,以潜以咏,世称人间福地,天上蓬莱不是过矣。且当雪霁白云缭绕,下接水光,上浮天际,宫殿隐隐在烟雾中,宛然如画,其宇内未有之奇也。”
  这里附近尚有王府、溪亭等十几处名泉组成珍珠泉群,均流入大明湖。清刘鹗《老残游记》描绘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景色或是这一地区。
  解放后几次重加修整,扩大疏浚泉池、假山叠石,小桥流水,绿柳垂荫,花木扶疏,辟为人民群众公开游览的场所。
  张公家有白云楼,南瞰群山北枕流
  雪后凭栏一远望,睛光四面豁双眸
  《历城八景》诗
  八、历下秋风
  海右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唐.杜甫
  历下亭,一名古历亭。在大明湖中小岛上。唐天宝四载(公元745年)诗人杜甫在济南与书法家北海太守李邕相会,留下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但当时的历下亭应是《水经注》里所载的池上“客亭”,据考应在今五龙潭一带。此后历下亭数易其地,宋代以后,亭阁已迁至今大明湖畔。宋、元、明均有历下亭,但都不在今址。金代元遗山《济南行记》云:“亭之下湖曰大明,其源出于舜泉,其大占府城三之一”,而亭之旧址“在府宅之后”。元代于钦在《齐乘》中云:“亭在府城驿邸内,历山台上”。明代李沧溟也曾修葺历下亭,以上诸址已早废。今亭建于清代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为李兴祖重建,并撰有《重葺古历下亭碑记》。亭为八角重檐,中悬清高宗弘历书“历下亭”木匾。亭前回廊临水,岸有临湖阁,大门楹联为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书杜甫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亭后为名士轩,是袭用普巩在州衙斋中的题名。正厅五间,门前抱柱有郭沫若撰书一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厅内西壁嵌有杜甫、李邕石刻画像。东壁有何绍基书《历下亭诗碑》、《重修历下亭记》石刻。
  历下亭历来为诗人文士的觞咏之地,留下了许多题咏湖上风光的诗词歌赋。建国后董必武曾有怀念山东早期共产党员王尽美的诗句,诗中云:“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亭周碧波荡漾,绿柳垂丝。明人刘敕曾描绘这里的景色云:“倚栏南望乱峰入云,青山翠竹,五色交辉,北则垂杨袅袅,鹊华出树丈许,光景恍惚,隐隐如画图中……且酒酣命楫荡漾于万荷之中,搔首弄波,寒香沁肺,沉鳞竞跃,目领心怡。”“满目芦花一径幽,风光不让洞庭秋”。这里的确秋风送爽,湖水袭人心肺,游人至此,多系舟登岸小憩。
  好是济南历下亭,秋来风景更清冷。
  人何误指天门洞,只为凉风不暂停。
  《历城八景》诗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时代变迁,济南八景中的景物,虽然有的不复存在,如“佛山赏菊”中的“开元寺”,“白云雪霁”里的“白云楼”;但绝大多数名胜古迹,今天都被赋予了崭新的生命,展示着新的历史作用。如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珍珠泉等处,均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的辟为公园,有的定为风景名胜区。特别由于济南区划的不断扩大,连同四门塔、灵岩寺、孝堂山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天都接待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旅游者使他们了解济南古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优秀的文化遗产,领略祖国山河壮丽的风光。
  对《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的
  几点更正
  一、第77页第6行“刘学孔”应为“刘建孔”,应将“学”字改为“建”字。
  二、第141页第9行“购销员”应为“推销员”,应将“购”字改为“推”字
  三、第207页第6行“经营饭食后”应为“经营饭食业”,应将“后”字改为“业”字。

知识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为济南史料,包括人物传略、惠丰面粉厂简史、济南六户小型机器染厂史料、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简介、济南八景介绍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乔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