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五月樱桃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079
颗粒名称: 依稀五月樱桃鲜
其他题名: 记著名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13
页码: 57-69
摘要: 本文讲述了著名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于一九〇五年出生在历城县坝子村一个贫苦艺人的家庭里。他的父亲邓九星和大哥邓洪顺(艺名一口红),二哥邓洪俊(艺名一声雷)都是有名望的五音戏(当时称周姑子戏)演员。由于常年飘泊四方,过着如行乞的卖艺生活,使得邓九星决心不叫幼子邓洪山再当被人称为“下九流”的“戏花子”。
关键词: 历城 五音戏 邓洪山

内容

著名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于一九〇五年出生在历城县坝子村一个贫苦艺人的家庭里。他的父亲邓九星和大哥邓洪顺(艺名一口红),二哥邓洪俊(艺名一声雷)都是有名望的五音戏(当时称周姑子戏)演员。
  由于常年飘泊四方,过着如行乞的卖艺生活,使得邓九星决心不叫幼子邓洪山再当被人称为“下九流”的“戏花子”。
  谁知事与愿违,孩提时的邓洪山在父兄的熏陶下,就显示出超人的艺术天赋。七岁时他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就学会了《安安送米》,接着又学会了《狐狸精闹书房》。……母亲被他的表演所折服,拉着演出归来的丈夫看戏。于是邓洪山被抱上大方桌,头上扎着母亲的腿带子,有板有眼的唱起来,一出《安安送米》动摇了邓九星的决心,看出自己的幼子“够料”,是个人材,于是他张罗着为邓洪山举办“首场演出”。可是在当庄找不到戏台,坝子村的村长、首事,也看不起这个师出无名的娃娃。多亏村西头张学礼先生热心帮助,就在他家支着铁匠炉的天井里演出,从此邓洪山迈出了艺术生涯的第一步。
  最初他随着父母跟班学艺,八岁与父亲合演《挡马》,以后正式拜靳成章、靳成花为师,学习青衣、花旦。九岁已经小有名气,乡亲们亲切地喊他“七岁红”。
  冬去春来,邓洪山在号称“七忙八不忙,六个人齐胡拉”的五人班里摔打着,年龄和演技同步增长。但是他并没有被众人的喝采所陶醉,艺术家的职责和责任感,推动着他去追求更完美的艺术境界。本剧种的老师们的技艺,已经满足不了他对艺术的渴求。当时从周姑子戏、秧歌腔发展起来的五人班,正处在成长期,这个从泥土中培养出的乡村小剧种,多的是浓郁的生活气息,少的是艺术上的精雕细琢。
  年轻的邓洪山,学艺有股强劲,他象块贫瘠的土地,拼命向姐妹剧种吸取营养。十六岁那年,他在章邱县大沟崖村,从同台演出的东路梆子老艺人韩振铎(艺名咬断弦)的精彩表演中,发现了艺术的新大陆,韩的表演赋于戏曲的程式动作以生命,妇女们日常生活中的剜菜、穿针、引线、插花等动作,是那样的真实、生动,又是那样美妙、自如。邓洪山从中领悟了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他被迷住了,偷偷地离开父亲领导的戏班子,跟着韩去学戏。说是学戏,倒不如说是偷艺,他悄悄地在台下看,暗暗地记忆琢磨,后来经人从中说情,在章邱县闰家庄正式磕头拜师,可是一连几个月,邓洪山总是烧水做饭倒尿壶,日复一日干着这些零活,却没有机会学戏。原来韩老师心里有个“小九九”:一个孩子还想学戏,我的戏来的容易吗!
  老师的冷落,使他陷入极度的困惑中,在他焦急万分,走投无路时、却感动了一位热心人一在伙房做饭的朱长青。这位朱老师当年也是著名的演员,昆腔乱弹一肚子,可惜人老珠黄不值钱,只落得守着灶王混日子。朱老师喜欢这个好学上进的年轻人,邓洪山也巴不得有个能人指点,师徒二人一拍即合,就在灶前行了拜师礼。从此邓洪山演技着实长进,这却更招来了韩老师的不满,他终于被赶出来了,但是他很倔强,硬是挎着篮子卖花生,继续跟随着韩的戏班学艺,直到他的演技日臻完美时,才毅然回到了自家的五人班。
  他不但刻苦向前辈老艺人学习,更注意从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平时到农村演出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广交知心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他注意观察不同人物心理变化,形体动作,为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生活中他时时处处做有心人,从大雪覆盖的山路上步履维艰,顶风推车的车夫身上;从怀抱婴儿,匆匆赶路,用自己的身体迎着风雪护住孩子的少妇身上,他都学到了不少有益的东西,为《彩楼配》中吕蒙正夫妻二人被赶出相府,冒雪赶路的表演提供了生活依据和真实的体验。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成功地塑造了《王二姐思夫》中的王月英,《彩楼配》中的刘瑞莲,《王小赶脚》中的二姑娘,《亲家婆顶嘴》中的乡里妈妈等众多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的妇女形象,表达了封建社会妇女的喜怒哀乐,成为她们忠实的代言人,这也是他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妇女们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鲜樱桃”这一艺名是小清河船工赠给他的,历城人民则风趣地把五音戏称为“拴老婆橛子”。每当他在章丘、淄博及其家乡演出,当地群众都是接闺女请女婿,从几十里外赶来看戏,一时成为农家盛事。
  邓洪山自挑班进济南演出不久,“鲜樱桃”的艺名就传遍泉城。三十年代初,他和明洪钧(工生)搭挡,二人珠联壁合,他们组成的五音戏班——邓明社,经常在济南的风顺、游艺园,艺乐等戏院,先后演出达三十多年,其间还曾到淄博、天津、北京等地演出,并得到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的赞赏。一九三五年十月由著名戏剧家马彦祥介绍,邓洪山带领冯兰亭(司鼓)、李祥(打锣)和两个侄子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了六张唱片(七个戏),从此更加扩大了五音戏的影响。艺术上的成功并没有使邓洪山自满,而是越发坚定了他为艺术献身的决心。
  听说邓洪山去上海灌唱片挣了大钱,他的三叔曾劝他赶快置处宅子,买上几亩好地,下半辈子生活也好有个着落。谁知道,邓洪山两手空空回到老家。原来他把百代公司给的三百六十块大洋,统统买了南绣戏装,惹得家里几个老人连连骂他“欺世灭祖”,而邓洪山有他自己的打算:要把老一辈传留的乡土艺术发扬光大。
  凭着他坚毅的努力,愿望不断成为现实。首先是乡土小戏正式有了名称。他们去上海灌唱片时,百代公司赠送一面题有“五音泰斗”四个字的锦旗。邓洪山由上海返回山东,到各地演出时,就把这面锦旗挂在剧场内,后来观众就把周姑子戏改叫五音戏,从此五音戏才正式定名。
  邓洪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开拓创新,在发展完善五音戏上做出了全面、突出地贡献。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从小就有个“改性’。”解放前以他为主改编创作了《五凤岭》等大型连台本戏二十五出;解放后,他又口述,改编、出版了《王小赶脚》《换魂记》等十余出优秀剧目。他广采博收学习运用姐妹剧种曲调的精华,丰富发展了五音戏的音乐。从一九五二年开始由博山文化馆请来音乐工作者,研究加弦;一九五三年正式加上了弦乐伴奏,结束了打锣鼓干唱的局面,逐步建立起一支由民族乐器组成较完备的乐队,有了音乐伴奏,大大加强了五音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对艺术执著追求,遵照“得人一字便为师”的格言,广交艺友,虚心求教,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和京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结为良师益友,多次在一起切磋技艺,互相借鉴,从中得到很多宝贵的艺术财富。
  从三十年代到现在已灌制唱片十余张,不少剧目被中央及省、市电台,电视台多次录音录像播放,在多次省、市戏曲会演中获奖,并荣获一九五四年华东戏曲观摩会演演员一等奖。他曾先后三次率领五音剧团进京演出,并应邀到中南海演出,博得中央领导和首都文化界的高度评价。
  他热心收徒传艺,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戏曲人材。多年来,他先后在省内外收徒三十多人。山东省吕剧团著名演员林建华、钱玉玲都来拜师学艺;五音剧团的青年演员霍俊萍在他的苦心培养下,技艺不断进步,荣获全国戏曲第五届“梅花奖”。
  邓洪山为历城争得荣誉,家乡人热爱他。一九五七年邓洪山率领已经成为国营的淄博五音剧团回到历城,在当时县政府驻地——王舍人庄的历城剧院演出,坝子一带的乡亲们赶大车、推小车前来看戏。桃园村的两位老大娘特意走进后台,要求看看鲜樱桃。一个大娘说:“当年俺跑到十八户村去看你的戏,没和家里吱声,挨了俺娘一巴掌。”另一个大娘说:“俺妈家是王家楼子村的,过去光听说你演的戏,今回看了《王二姐思夫》才知道你不是女的而是男的。”
  群众的鼓励,家乡父老的赞誉,更加激励着他为人民多演戏、演好戏,把戏送到群众大门上。
  如今五音戏已经由流传于章历一带的乡土小戏,发展成为南北驰名的地方剧种,在五音戏发展成熟的历程中,凝聚着邓洪山老先生的心血和汗水,几十年来,他为继承发展五音戏做出卓越的贡献,为历城家乡父老争得了荣誉。
  他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艺术,曾先后担任山东省政协委员、淄博市人民代表、淄博五音剧团团长,为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一九八五年七月山东省戏协,淄博市文化局文联共同举办“邓洪山舞台生活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会上为了更好地挖掘继承五音戏的优秀传统艺术,成立了“五音戏研究会”,邓老任研究会会长,如今虽然他已是八十六岁高龄,依然是精力充沛、热情健谈,为继承改革戏曲艺术,继续做出更多的奉献。
  著名戏剧家马少波于一九八五年春看了邓老风彩不减当年的表演,激情地写诗道:“窈窕少妇惹人怜,笑语声声扬玉鞭,谁信耄耋扮二姐?依稀五月樱桃鲜。”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历城区文史资料,主要为该地区文化教育发展史、当地抗日史料、人物传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关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邓洪山
相关人物
历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