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大王”的创业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029
颗粒名称: “蘑菇大王”的创业史
其他题名: 记济南杜氏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杜长春
分类号: K825.38
页数: 6
页码: 82-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蘑菇大王”杜长春系历城区政协第五届委员、济南杜氏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的成名及公司的发展壮大,蕴含着一部靠科技致富、艰苦创业的发展史。
关键词: 历城区 杜长春 杜氏食用菌

内容

“蘑菇大王”杜长春系历城区政协第五届委员、济南杜氏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的成名及公司的发展壮大,蕴含着一部靠科技致富、艰苦创业的发展史。
  一
  今年56岁的杜长春,是历城区遥墙镇大杜家村人。少年时期,他就酷爱看《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红岩》等书籍,书中主人公的英雄事迹给了他不屈不挠的人生启迪,他立志长大后要做一个有作为的人。1960年,16岁的杜长春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劳动之余他时常想:为什么从古至今,村民们在祖辈们留下的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头来总脱不掉“贫穷”。他不甘在黄土地上寂寞,决心要在农村这块广阔天地里,寻找出一条生活的新路。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必须刻苦学习、勇于探索、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依靠科学发展农业。因此,在1963年的一天,他带上干粮,步行60华里,来到了省图书馆借阅有关农业科技知识书籍。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被眼前这位农村小伙子那种渴求知识的精神所感动,破例为他办理了图书借阅证。从此以后,他白天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夜晚伏在煤油灯下,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农业实用科技书籍,欲在知识的海洋里寻找出路。
  当全国掀起“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高潮时,追求理想、善于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的杜长春,对政治斗争不感兴趣,但他对科学实验却情有独钟。他想把学到的有关农技知识,用于农业科学实验上,并准备在粮食种子上搞实验。在公社干部的支持下,村里拨给他10亩地,作为农业科技实验田。杜长春分别种植了玉米、地瓜、谷子、高粱等粮食作物进行科学实验。经过一季的实验,只有玉米品种产量对比实验成功,“双跃2号”玉米比其它玉米品种产量对比亩增50%,这在那个年代应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然而,当时的人们对科学实验存有片面认识,生产队不但没有给杜长春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而且还扣罚了他全年的工分。没有工分年底就分不到粮食。杜长春和相依为命的母亲以麸子加豆皮蒸窝窝头充饥,精神上的打击和生活的艰难却丝毫没有动摇他对搞农业科学实验的执着。
  1975年,全国推广普及湖南省华容县建立四级农科网的经验,即县设农科所,公社建农科站,生产大队设农科队,生产队有农科组。历城县也开始组建四级农科网。于是大杜家村也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成立了农科队,并让31岁的杜长春担任了农科队技术员。杜长春为了实验出当地主要农作物水稻的优良品种,经过对30多个水稻品种的细心研究和反复实验对比,终于筛选出了最适合当地生长、且产量高的“京引119”水稻优良品种,并在遥墙地区普遍推广。农业科技实验的艰苦探索与初步成功,更加坚定了杜长春对走科技兴农、科技致富之路的信念。
  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杜长春和成千上万的农民群众一样,激发了发展农业,靠勤劳致富的热情,因此,他决心走依靠科学技术,从黄土地里寻找致富的路子,用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他开始着手搜集农村致富信息,发现种植蘑菇是农村致富的一条好门路。因此,他横下心准备搞蘑菇种植。在1981年,杜长春带上干粮、借上钱到山东大学、宁阳等地学习食用菌培育技术。学成后在家中闲院内种植了200平方米的平菇,用所学技术细心管理,当年采收平菇6000余斤,收入达3000多元。试种成功,更加坚定了他对养菇致富的信心。1983年,他扩大种植了2000平方米的平菇。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正逢百年不遇的涝灾,使2000平方米的平菇全部泡汤,经济损失达一万余元。这时,社会上闲言碎语纷至沓来,村里颇有权威的“种田把式”们都把这当成笑柄,有的竟然说“好端端的地不种粮食,种什么蘑茹?简直是胡来。”甚至有的人背地里叫他“杜大胆”。当他准备再购菌种发展平菇时,亲戚朋友、信贷部门都不敢借给他钱了。但他凭着自己的坚毅和执着,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横下一条心,偏要在黄土地里刨出“金娃娃”来。1984年经过多方筹措资金,杜长春赴阳谷县学习了柱状立体栽培蘑菇技术,回村后种植了8万斤棉籽皮料的平菇,这一年他成功了,当年收入竟达二万多元。他用自己的知识和顽强的生产实践改变了过去乡亲们对他的偏见,尤其改变了当地农民传统的种植观念。
  三
  几度春秋耕耘,几度创造辉煌。从1985年开始,杜长春注意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逐年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并尝试着走农业结构调整之路,大搞冬暖大棚种植,向高质量、高品位的品种上发展。进入90年代,他开始注重引进新品种,并对新品种进行研究和开发。他开发生产过金针菇、白金针菇、灵芝、香菇、双孢菇、草菇、凤尾菇、猴头菌、毛木耳、银耳、灰树花、松茸、真姬菇等食用菌,真姬菇已列入了国家科学技术部“2000年国家级星火项目计划”。目前,真姬菇已成为企业的主导产品并出口外销日本、韩国等。十几年的时间,杜长春由一个白手起家的蘑菇种植户,滚雪球式地发展成为集制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厂房3000平方米,大棚60000平方米,年产值达250万元。1999年公司在济南市区建立了办事处,并利用中华工商网开展信息交流,业务咨询和购售业务,把食用菌系列产品推向了世界。杜长春也赢得了“蘑菇大王”的美誉。
  四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靠党的富民政策和自己的艰苦创业,获得了事业的成功,这使四邻八乡和其它地区的群众看到了希望,不少人也想走这条路,跟着致富。对此,杜长春比别人更急,以前他没有技术,没有资金,自顾不暇,想帮别人也帮不了。现在他想,我有食用菌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要在有生之年,为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他确实是这样做的。近几年为帮助他人尽快致富,他先后赴长清、平阴、章丘、济阳、单县、东营、烟台以及山西的太原和河南等地区30多个乡镇120多个村庄进行无偿讲课、技术指导达600余次,送食用菌栽培技术资料5000余份,送致富信息20多条,使上千农户脱贫致富。他还通过书信为全国各地求富者寄食用菌栽培技术资料2000多份,所受益地区,均给予了他较高的评价。长清县张夏镇徐毛村按照资料试种10亩地的平菇,当年收入6万多元,徐毛村两委会为此还专门给杜长春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近几年,他还热心社会光彩事业,在帮带致富活动中,他先后为周围群众上致富项目5个,提供资金30多万元,并积极为当地修路、建敬老院、建校、赞助失学儿童等捐款捐物达3万多元,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同时,党和政府在政治上给予了他很高的荣誉,先后被选为济南市第十、十一届人大代表,历城区政协第五届委员,并分别被评为省、市、区级劳动致富能手、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他的先进事迹曾先后由《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济南日报》、《济南时报》、中央电视台(7频道)进行了报道。他还被聘任为中国食用菌协会会员、山东省食用菌协会理事。
  放眼未来,再造辉煌。杜长春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并没有太多的高兴和轻松,而是在不断思索筹划将来。他准备在十年内要实现三个目标,即:近两年内使自己的生产基地达到日产2吨食用菌系列产品,年产值达到1250万元,年利润达到400至500万元;五年内日产量达到5吨,年产值达到2500万元,年利润达到1000万元;十年内实现日产量达到10吨,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年利润达到2000万元。这就是一个敢于挑战自己,开拓未来的农民企业家的雄才大略,他用对科技的孜孜追求和对事业坚毅不拔的执着,继续续写着自己的艰苦创业史。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历城县,历史足音、委员撷英、史海存真、施政纪实、往事回眸、风云录、人物春秋、史林探幽、文教史话、时代新貌、名人续补12个栏目,其内容翔实,形式新颖,既有“三亲”特色,又有综合性特征。

阅读

相关人物

路洪珍
责任者
安德祯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