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三次视察历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004
颗粒名称: 毛泽东三次视察历城
分类号: D651.9
页数: 9
页码: 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中国诞生后,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日理万机,工作异常繁忙。在宁静的中南海,他虽不可能像过去在中央苏区、在陕北、在西北坡村时那样经常和老乡们攀谈,但在百忙之中仍喜欢走出办公室,到全国各地考察,走进农田、村舍同农民们聊聊家常,从中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情况和心中的愿望。毛泽东在历城大地上,留下了一趟又一趟的足迹,给历城人民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回忆。
关键词: 历城县 毛泽东 视察

内容

新中国诞生后,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日理万机,工作异常繁忙。在宁静的中南海,他虽不可能像过去在中央苏区、在陕北、在西北坡村时那样经常和老乡们攀谈,但在百忙之中仍喜欢走出办公室,到全国各地考察,走进农田、村舍同农民们聊聊家常,从中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情况和心中的愿望。毛泽东在历城大地上,留下了一趟又一趟的足迹,给历城人民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回忆。
  一毛泽东第一次视察历城,在北园(现归天桥区)作出了“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论断。1958年9月,毛泽东知道山东省委正在历城北园搞办大社的试验,他决定到历城作进一步考察。
  9日,毛泽东从河南进入山东。凌晨1时和3时,他分别在兖州和泰安火车站召集当地干部开座谈会,详细了解当地生产和办大社的情况。到达济南后毛泽东稍事休息,在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谭启龙、裴孟飞,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中共历城县委第一书记吕少泉等同志的陪同下,视察了历城县盛产稻谷、莲藕、蔬菜而驰名全国的北园农业社。
  在去北园农业社的路上,毛泽东看到路旁的谷子长得秸杆粗壮,叶子墨绿,沉甸甸的谷穗在风中摇曳,他高兴地说:“你们的谷子长得不错嘛,我看群众的干劲不小。”
  随后,毛泽东又来到稻田,问北园农业社的主任李树成,水稻是什么品种,什么时间收割,亩产多少斤,李树成一一作了回答。
  毛泽东看到路旁一些农民正在一个稻草棚里休息,用手指着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就是管理试验田的社员”。李树成回答。
  随即,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向草棚走去。
  首先看到毛泽东的几个农民不约而同地喊出了声:“毛主席来了!”便争先从窝棚里跑出来,热烈鼓掌欢迎毛泽东。
  这时,毛泽东已走到跟前,有些农民还没来得及出窝棚,毛泽东便弯腰走进矮小的窝棚和农民任长水、李树勋、韩茂林、孙守法等13位一一握手。毛泽东和他们握手时,农民们有些措手不及,有的忙往自己衣服上搓搓手上的泥巴,有的还没来得及搓,毛泽东就把手伸过去,一把握住农民沾满泥巴的手。
  毛泽东抚摸着青年韩茂林的头,亲切地问他多大岁数。当韩茂林回答才17岁时,毛泽东笑着说:“你还是个娃娃呢?”
  接着毛泽东又握着孙守法的手和蔼地问:“你今年多大岁数啦?”
  “今年47岁啦。”
  毛泽东勉励他说:“那就是个技术员啰!”
  毛泽东来到一株大槐树下坐下来,稍事休息。这时,身旁的李树成向他汇报了北园办大社的情况。汇报中,李树成向毛泽东请示规模这样大的社是叫“大社”好,还是叫“农场”或“农庄”好?毛泽东没有立即回答。
  休息了大约15分钟,毛泽东站起来,继续往前走去。边走边问李树成:“怎么没有见到妇女参加劳动?”李树成回答:“妇女都在菜地里。”毛泽东说:“在我们南方,大部分都是妇女插秧。”
  谭启龙向毛泽东汇报说,他们准备把北园办成一个大农场。听到谭启龙说要办“农场”,毛泽东认真地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
  毛泽东在历城北园发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消息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全国各地一轰而起,纷纷办起了人民公社,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了2.6万个人民公社。北园农业社也改组成了拥有3.9万户、12万人的历城北园人民公社。
  二
  毛泽东第二次、第三次来历城视察,主要是实地考察、了解纠“左”的情况。
  1958年12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根据第一次郑州会议的精神,通过了《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1959年2月,毛泽东召集历城的干部开了个座谈会,了解了一些情况,为第二次郑州会议作准备。
  25日,毛泽东的专列停在济南火车站,下午,他在车上召开了一次小型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历城县委第一书记王任之,东郊公社党委书记郑松,大辛管理区总支书记刘连生,大辛庄生产大队支部书记张印水。毛泽东详细询问了东郊公社的生产分配、社员生活以及干部、群众对公社的认识和干部参加劳动的情况。当郑松告诉他1958年庄稼因收得粗损失了三分之一时,他惋惜地说:“怎么损失这么多啊!去年收得粗,今年你们一定要收得细一点。”
  毛泽东关心地问:“共产主义是方向,这个有问题吗?”郑松回答说:“起初不明确,认为成立了公社,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了,因此有不分你我的错误思想。”毛泽东继续问:“这个问题现在解决了吧?”郑松说:“经过宣传六中全会决议精神解决了。”座谈会结束时,毛泽东说,这一次来不及了,以后一定要找机会去你们东郊公社看看。
  第二次郑州会议后不久,毛泽东实践他一个多月前的诺言,第二次来到历城视察。
  4月13日,午饭后,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白如冰、中共济南市委第一书记秦和珍、历城县东郊公社党委第一书记郑松来到毛主席的列车上。对于郑松,毛泽东已第二次见面了。就在前两个月,他参加了座谈会,并发了言。所以一见面,毛泽东就认出了他。毛泽东微笑着说:“郑松,今天到你们公社看看小麦,可以吧?”
  接着毛泽东又问:“你们东郊公社的情况最近有什么变化?”
  “东郊公社已根据您的指示和中央第二次郑州会议精神,调整了公社体制,实行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进行了算帐退赔,强调了关心人民群众生活,经过整顿,人民公社更加巩固发展。”郑松说。
  毛泽东又问:“社员群众高兴了吧?”
  “广大群众都非常高兴。”
  毛泽东简单地询问了东郊公社的情况后,站起来大手一挥对郑松说:“现在到你们那里去看看吧!”
  于是,毛泽东在白如冰、秦和珍和郑松的陪同下,驱车来到东郊公社大辛庄生产大队。
  毛泽东下车后,看到大辛庄生产队第七生产小队的麦苗一片葱绿茁壮,脸上露出笑容。当他看到地头的木牌上写着计划指标亩产1000斤时,他严肃地问郑松:“一亩地能收1000斤?”回头又问:“白如冰同志,你看麦子能打1000斤吗?”
  当白如冰回答麦子长得很好,亩产打不到1000斤时,毛泽东摇摇头说:“我看这麦子别说亩产打1000斤,连500斤都收不到。打下来的时候,我才相信嘛!”
  接着毛泽东对郑松说:“到小麦收获时,你们要亲自组织一批干部收割和验收,仔细称一称,看一亩地究竟能收多少斤?”
  在场的干部表示一定按主席说的去办。
  回过头来,毛泽东又严肃地对大家说:“做事情一定要留有余地,要实事求是,不要空口讲空话,秋后我要再来看看亩产小麦到底打多少斤!”
  毛泽东继续往前走。他看见一片麦田长得很稠,显然觉得密植过头了。在问了播种情况后,毛泽东说:“要合理密植,不可太稀,也不可太密。要搞好通风透光,防止倒伏。”
  沿着田埂继续往前走,一条东西的水垄沟还流着水,挡住了大家的去路。这时大家都向西转去,可唯独毛泽东没有转,他纵下身一跃,跃了近两米远,跨过了水沟,水沟沿上深深地留下了他的两个脚印。
  当时,毛泽东已66岁了。可他身体是那样的健壮,那样的矫健,在场的人都为之惊叹,为之高兴。
  往前走了几步,毛泽东弯腰从路旁拾起一墩锄掉的麦苗,仔细地看起来。对小麦的分蘖、扎根,都看得很仔细。然后,又具体询问了小麦的施肥、浇水等情况。毛泽东说:“氮、磷、钾肥料要很好地配合使用,要掌握适时浇水,防止倒伏和其他灾害,搞好通风透光。”
  随即,毛泽东右手拿着那墩麦苗高高举起,微笑着问社员群众:“把这墩麦苗送给我带回北京去好不好?”
  社员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
  于是,毛泽东珍重地把这墩麦苗收起来。
  毛泽东走上电力扬水站的主干渠,看到周围有一大片麦田长势良好,便问:“这一大片有多少亩?怎么整得这样平?怎样灌溉?”
  郑松汇报说:“这一片地过去是有名的‘北大荒’,一年一亩只产二、三百斤粮食。公社化后,组织大兵团作战,只用了一个秋季,就深翻整平,搞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毛泽东说:“看来大兵团作战还是需要的,有时搞一搞还是可以的,但不能经常这样搞。”4月9日,毛泽东针对当时严重存在的浮夸风等现象,给省、地、县、公社、队、小队六级干部写了一篇《党内通讯》,其中说:“包产能包多少,就包多少,”“收获多少,就讲多少,”“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这些话,显然与他几次到历城考察是有联系的。
  又来到一块三类苗麦田,毛泽东问:“这块麦田为什么长得这么差?”
  “要加大措施,促使三类苗升级”。郑松回答。
  毛泽东幽默地说:“这叫优厚照顾。你们一定要很好管理,细心管理,争取今年的小麦大丰收。”
  这时,毛泽东走到正在加强麦田管理的社员面前,社员们兴奋地扔下生产工具,一起簇拥上来……
  1959年9月21日,毛泽东第三次来历城视察。这天毛泽东乘坐的专列停在济南西郊机场的专用线上。省委书记舒同、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杨节、历城县东郊公社党委书记郑松登上了列车,毛泽东和蔼地让他们坐下。
  毛泽东对东郊公社党委书记郑松说:“大辛庄的那块小麦亩产到底多少斤?”
  郑松回答说:“平均每亩收462斤。”
  毛泽东哈哈一笑说:“上次我说平均亩产连500斤都打不了吗,结果还是不到500斤。”
  毛泽东又问:“你们公社今年秋季生产情况如何?玉米、大豆能产多少斤?”
  郑松回答:“大辛庄生产队的玉米亩产可达500—700斤,间作的大豆每亩可收一、二百斤。”
  毛泽东说:“每亩一年增产几成就是很大成绩了。你们比过去翻一番还多,这是很大的跃进。”这时,已到中午12点了。毛泽东说:“你们回去吃中午饭来不及了,就在这里吃吧。”
  下午,毛泽东准备到东郊公社的大辛大队去看看。因为下雨,有的领导人劝毛泽东不要去了。当毛泽东得知参加历城县三级干部会议的700多名干部和群众在大辛庄等着他时,就毫不犹豫地乘车到了大辛庄。
  毛泽东冒雨先看了一片丰产玉米地,问:“这是什么品种?”
  郑松回答:“这是‘金皇后’。”
  毛泽东笑着说:“是皇帝的皇吧!这个名字很好。一亩能产多少斤?”
  “这一片丰产田,亩产可达800斤左右。”
  毛泽东高兴的说:“加上小麦,一亩就是千余斤了!这是个很大的跃进啊!”
  毛泽东察看了玉米间作大豆,问这种种植方法好不好?有什么优越性。
  郑松说:“一高一低间作套种,可以更好地解决通风透光问题,增加产量。”
  毛泽东说:“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这种种植方法是可以总结推广的。”
  雨越下越大。毛泽东冒雨接见了历城县三级干部会议的全体代表和东郊公社的干部、社员代表。
  毛泽东上车后,看到大辛庄大队的一些社员从村中跑出来见他,又两次跨出车门挥手向大家致意,然后离去。
  毛泽东走后,大辛大队立即召开了小队长会议,队长们一致表示:不辜负毛主席对农民的期望,种好田,多打粮食,多支援国家建设。当年大辛大队向国家交爱国粮28万斤。社员们还自编自演了民歌:麦苗青、菜花黄、毛主席来到咱大辛庄,千家万户齐欢唱,好像春雷响四方。进一步表达了大辛大队社员见到毛主席的幸福之情。为永久纪念毛主席视察大辛庄的这一历史时刻,1978年王舍人镇机关干部与大辛庄的群众,在毛泽东视察时同农民交谈的柳树旁,开辟了毛主席视察纪念地,建起了一座由花岗石砌成的石碑,碑上刻着“幸福柳”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40余年过去了,毛泽东三次视察过的历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历城县,历史足音、委员撷英、史海存真、施政纪实、往事回眸、风云录、人物春秋、史林探幽、文教史话、时代新貌、名人续补12个栏目,其内容翔实,形式新颖,既有“三亲”特色,又有综合性特征。

阅读

相关人物

展昭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