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县图书馆》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977
颗粒名称: 《历城县图书馆》始末
分类号: K295.2
页数: 5
页码: 56-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历城县图书馆》始末、其中包括历城县图书馆是在县文化馆图书室的基础上于1959年3月建立、图书馆建立后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清点整理图书、开展借阅活动、开展宣传活动、搜集民间古籍等情况。
关键词: 历城县 图书馆 建立

内容

历城县图书馆是在县文化馆图书室的基础上于1959年3月建立。馆址初设当时的华山公社辛甸村西头,与县文化馆同院。图书馆的办公室、阅览室和书库同在一幢6间的北屋里,面积约82平方米。1961年夏季图书馆迁到县政府驻地洪家楼天主教堂旁之“丁字楼”内。设备有双面六层书架12个,大阅览桌4张及报架、卡片橱等。订有《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红旗》、《新论语》、《人民文学》、《前哨》、《中国青年》等报纸7种,刊物20余种。藏书约3万册,首任馆长姬明经(初为副馆长)。1961年初秋姬调动,由田纪雷任馆长。馆员有宋琪(女)、张怀胜、郭延芳(女)、王海杰(女)、张瑛(女)刘恩喜(女)等6人。
  图书馆建立后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点整理图书
  图书馆的藏书主要是接受县文化馆图书阅览室的。这些书一部分是原历城文化馆的,一部分是济南市郊区文化馆合并后带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山东省图书馆“工农书库”赠送的,再加上建馆后新购的,共计3万余册。为使这些图书及时发挥作用,必须对其进行清理,然后再分类编号、登记造册、填写卡片目录。这是一项细致而又艰巨的工作,建馆伊始,大家全力以赴,用了将近半年时间,按中小型图书分类法,使3万余册图书全部建卡上架,为以后开展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二、开展借阅活动
  图书馆的图书流通工作采取集体与个人两种方法:集体主要以杨庄、西营、仲宫、柳埠、董家、港沟、张夏、王舍人等8个大公社的图书室和59个大队、厂矿借书站,开展定期整批借还的办法,时间规定一般为三个月,图书限量500册,整借整还。个人主要大力发展驻地来馆读者。因馆驻地当时都是较偏僻的农村,要吸引大量来馆读者有一定困难,因此采取深入发动周围村庄如祝甸、七里堡、七里河、全福庄等地群众以及当地驻军、学校、机关干部等来馆借阅,这样建馆不久便有了1500余名经常来馆借阅的读者。使图书年流通量达116400余册次。
  三、开展宣传活动
  图书馆建立后,利用节日、会议、集市等场合,配合中心工作大力开展图书宣传活动。如“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期间,在阅览室内布置小型的英模人物、党史、军事资料、祖国建设成就等内容的图书图片展览。建国十周年的展览,由于深入发动周围村庄、驻军和学校前来参观,7天观众达万人。图书馆经常利用县里召开的四级干部、青年团等会议,选和与会议内容有关的书籍到会场展览宣传,收到很好效果,受到与会领导的好评。
  四、搜集民间古籍
  图书馆建立后对一些民间老学究和废品收购人员的访问,有目的地对民间散存有价值的古籍,进行了初步的搜集活动。先后从群众手里和废品中搜集到部分经史的珍、善版本图书,其中还有《历城县志》、《金瓶梅》、《郑板桥集》等。
  1962年10月精减机构,图书馆撤销。人员部分回文化馆,部分调外单位工作。图书已有4万余册,由宣传部、文化局、文化馆、档案馆等单位接收。此后,这项工作由文化馆负责了。
  注:作者均系离休干部。离休前姬明经任历城县民政局局长,孙永慈任历城县文化馆馆员。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主要记录了历城区名人传略、文化发展史料、医疗卫生事业概况等内容,有文章回忆先父景琳、我所知道的景琳先生、忆李聚五县长、怀念季书深烈士、著名电影导演景慕逵、以身殉职、永垂青史、四位村干部的牺牲、历城县图书馆、柳埠会门暴动事件二、三事、稻池惨案梗概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姬明经
责任者
孙永慈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