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笔下的历城知县施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931
颗粒名称: 苏辙笔下的历城知县施辩
分类号: K827
页数: 2
页码: 165-166
摘要: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在宋神宗熙宁六年,由陈州调至齐州——济南,任掌书记,一呆就是三年。当时齐州治所就在历城县境内,三年中苏辙不可能不涉及到与历城有关的一些人和事。熙宁七年,即苏辙来齐州任职的第二年,大雨,历城南部山区山洪暴发,涌入泺水,冲垮了城西门护城河上的桥梁,阻断了交通要道,造成极大不便。在历城知县施辩的积极建议下,州府重建了一座石桥,即泺源石桥。多亏苏辙这篇文章,使当时历城知县施辩为民办实事的形象跃然纸上,流传至今。总之,在苏辙笔下,施辩是个有责任感、有爱民心,能为百姓办实事的七品芝麻官。
关键词: 知县施辩 历城 苏辙

内容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1039-1112)在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由陈州(今河南淮阳)调至齐州——济南,任掌书记(太守的从官),一呆就是三年。当时齐州治所就在历城县境内,三年中苏辙不可能不涉及到与历城有关的一些人和事。
  熙宁七年(1074),即苏辙来齐州任职的第二年,大雨,历城南部山区山洪暴发,涌入泺水(源出南部山区,在泺口入古济水),冲垮了城西门护城河上的桥梁,阻断了交通要道,造成极大不便。在历城知县施辩的积极建议下,州府重建了一座石桥,即泺源石桥(今趵突泉公园以北的泺源桥)。作为掌书记的苏辙,亲历了此事,感到有“不可不记”的必要,遂写了《齐州泺源石桥记》一文。多亏苏辙这篇文章,使当时历城知县施辩为民办实事的形象跃然纸上,流传至今。
  从苏辙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出,历城知县施辩是向州府申请建桥之人,他说:“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意思是说,洪水年年都把桥冲毁,因此请求建一座石桥。由此可知,原桥可能是木桥,易被冲垮,他建议修成石桥,一劳永逸,免掉年年修补之苦。可见他是个颇有眼光之人。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修建石桥的具体措施:“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这说明他在向州府建议之前,早已考虑到如何不增加民众负担而作过调查,足见其具有爱惜民力、勤于政事的良好官德。州府采纳了他的建议,批款廿七万,并且“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财力、物力、人力都没有取之于民,在“民不知焉”的情况下,就把石桥建好了。在施工过程中,齐州太守李公(李肃之)“日至于城上”监督指挥,而历城知县施辩则“实具其材”,负责后勤供应,苏辙称赞他“敏于事”——办事敏捷勤快。
  总之,在苏辙笔下,施辩是个有责任感、有爱民心,能为百姓办实事的七品芝麻官。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的“光辉历程”、“名人轶事”、“人物专访”、“往事追怀”、“人物春秋”、“人物写真”栏目中的20余篇史稿,集中体现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历城儿女及在历城工作的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富强和文明,不畏斗争艰险,不惧征程困苦,勇敢献身,勇于进取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爱家、爱事业的高尚情怀。本书辑录的“史林探幽”、“古迹寻踪”、“文物珍品”、“名士剪影”、“旅游胜地”等栏目的史稿,进一步挖掘了历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部分人文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历城民俗文化资料进行了整理,这部分史料对于发展历城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以及增加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渗透效应。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秉楹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苏辙施辩
相关人物
历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