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琼后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928
颗粒名称: 三、秦琼后裔
分类号: K827
页数: 4
页码: 157-160
摘要: 张昆河先生指出,秦琼为历城人,至今济南秦氏均其后裔。正因如此,人们往往把秦琼后裔居住地,误作秦琼故居。史料中,只有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中提及:秦琼的墓在历城东北乡济水之阴秦家道口。续修县志载文,是引自朱照《锦秋老屋笔记》的记叙。历城秦家约在宋初,族居秦家道口,多是船户兼业农商。当时的武略将军泰安州仓使是秦津的弟弟。1926年《续修历城县志》时,距秦津生活的时代,已有六百多年了,只据秦家道口传有大墓,没经勘察,又未核对前志,而臆断为秦叔宝之墓,实为讹误,害人不浅矣。奇怪的是,《续修历城县志》纂校采访姓氏中,有附生邑人秦兆骏。是曾祖兆焕公的本家小弟弟,看来采录讹传也有秦家人的事。
关键词: 秦琼 后裔 历城

内容

张昆河先生指出,秦琼为历城人,至今济南秦氏均其后裔。正因如此,人们往往把秦琼后裔居住地,误作秦琼故居。
  1、秦家道口——秦津墓
  史料中,只有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中提及:秦琼的墓在历城东北乡济水之阴秦家道口。续修县志载文,是引自朱照《锦秋老屋笔记》的记叙。其实这里所指秦琼墓,实为秦津墓。
  历城秦家约在宋初,族居秦家道口,多是船户兼业农商。
  秦津(约1193年——?),其先世为历城人。据其墓碑文云:津为唐胡国公秦叔宝之后,而其世不可考。只知他的高祖秦崇,曾祖秦昌皆务农,祖父秦德、父秦宝皆富足,常出资出粮接济贫苦人家。津自幼体壮力大,勇气过人。十六、七岁时恰逢天下大乱,他不畏苦,学骑马、练射箭,由于他肯勤学苦练,终在地方上小有名气,乡里中不少人自愿随他习武。后为伍,曾授历城军民提控(官名),又署历城县令兼东平军提控,后领曹州事,升德州防御使,二年后复还曹州领州事等。
  乾隆《历城县志》引崇祯旧志载:“龙山西北秦家道口,有元朝东平防御使秦津墓。墓前有秦氏先莹碑铭,……载津事甚详”。秦津之碑文与乾隆历城志书所记一致(官职等小有出入)。可知,一是秦琼的后人在秦家道口族居过;二是又出了一个名叫秦津的人物。他为官20多年中,率军征战数千里,且屡立战功,在地方治理上也卓有政绩。他有四个儿子。当时的武略将军泰安州仓使是秦津的弟弟。
  1926年《续修历城县志》时,距秦津生活的时代,已有六百多年了,只据秦家道口传有大墓,没经勘察,又未核对前志,而臆断为秦叔宝之墓,实为讹误,害人不浅矣。
  2、洛口盐商
  清顺治初年,秦、关、范三姓,取得全省的盐业经营特权,恢复了山东盐业的产销,据说,“山东盐法志”上确有记载。秦氏原是历城清河岸边秦家道口的农业兼船商世家,在航运业里熟知河道深浅,又通晓盐业利弊,且借藉祖宗阴德,具有一定实力。其敢于带头承担异族军势控制下的盐业经营,多少带些历城土话玩“地头蛇”的味道。并巧妙地利用了清廷在军事初定后,急于恢复税收,安抚民心,控制盐民的心理,取得了明代盐商也未曾有过的一些特权:如捐几品官职(即花钱买官),自办缉私武装、简称盐巡,组织水陆运输专线,行货插黄旗,不应官差,各县盐店称盐公所(店)等等,当然也是以全家性命和众多伙友的头颅为担保的。当时秦、关、范三家效仿三国时“刘、关、张”结拜兄弟之举,在洛口镇建三义街,筑有通街宅第。在历城西门里太平寺街设有镖局,后在西关建有接待所,一时显赫无比,康乾年间达到顶峰。时各县新任县长,在尚未接任视事前,大都先往县盐公所,接印后,才搬住县府,其官商地位,一直为社会公认。我家庆治公死后,追赠有蛟龙碑,可见一斑。以盐业起家,世代经商的关家,与秦家遂成为世交,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生于洛口的关友声与我父早年为小友,约在20年代,三义中最后的关家移居鞭指巷,友声先生一生从事艺术,长于绘画,又擅长书法,可算济南名士。
  民国十六年(1927年),先祖叔明公等人去洛口复勘,三个街尚存,街头碑碣及旗杆台还在,而房己数易其主了。《续修历城志》中说:“……裔孙有行商致富者居住洛口镇。”当指于此。
  3、移居沙苑、花店街家祠
  秦氏自经营盐业发迹后,在顺治、康熙年间,为提高其社会地位,先整修了大槐树老宅,立了石碑。为便于与盐运使等官方联系,及教育子女等,于历城西关外的沙苑一带(今上元街)分建宅第,为后世各支分居打下基础。又在花店街(与上元街相接)建了秦氏家祠,维修了五龙潭公祠,置买了北园姜家庄坟地等。主事男丁往来于洛口西关,而妇老婴幼渐定居西关,铁路开通后,则摒弃洛口,全回济南。清末,在盐业经营的方式上也发生了变化,把凭照卖出,改坐地经营,除断断续续的做行商,并改经他业。由于西关的沙苑逐成为商居中心,秦氏后人渐在此定居,遂有“秦叔宝宅地西关沙苑”之说,实为秦琼后裔宅在西关沙苑。
  4、仲宫传说
  仲宫是西汉终军的故里,古称终军镇,又名中公集。金代设有仲宫镇,清末名终宫镇,后沿称仲宫,是历城南部山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
  盐商是商、官、士的混合体,依附于封建王朝的专卖制度,以取得稳定富足的生活。秦家原在仲宫镇西南四、五里路的营而庄,有20多亩坡田,由居住在西关的高祖德刚公往来照管。道光年间,其族人有个“山”字辈的女儿,与老家在仲宫,后居家历城西关盛唐巷的毛鸿宾结婚。毛鸿宾(1811——1867年),字寄云、又字寅庵,道光年间进士,由编修累擢御史,咸丰十一年(1861年)署湖南巡抚,同治二年(1863年)升两广总督,后因事失察降调回归故里,同治六年(1867年)病故,墓在历城东大辛庄。时曾祖兆焕远赴广东探望,未被重视,临回行前,身为总督夫人的姑母,赠送阴沉木冥器一口,指定给其父备用的,另送银两若干。曾祖不受银两,谢绝。姑母无奈,便说这是她个人的私房钱。曾祖说,我替姑母留着,钱总是您的。随后运棺回来。至今我家还保留着毛鸿宾正楷书写的扇面,上款称曾祖为内侄。
  由于从广东带回来这笔“外财”,秦氏就在仲宫街上,创办了油坊和烧锅(酿酒)。仲宫的油和酒主要销往济南,是用毛驴驮到西关城顶街上货栈出售后,再把空油桶驮回家,控出桶内底油作为家用。春天花开时,家里也有人去南乡游玩,并于清晨帮采玫瑰花,供烧玫瑰酒,这些已都是百年以前的往事了。高祖、曾祖的一生都往来于洛口、仲宫之间。
  大约光绪年间,毛家败落,出售田产,成为乡绅家庭,并来索要当年承诺“钱是您的”的广东那笔旧帐。那时土地及农副产品不值多少钱,于是秦氏閤族商议,在一怒之下,将南山田产、油坊、烧锅一齐出净,因钱还凑不够,又把西关擀面巷住宅也卖掉,一次还清毛家“私房钱”,从此不再往来。
  1937年冬,日寇攻占济南前夕,本着“大乱居城,小乱居乡”的古训,全家去营而庄避难,住老友张宗成家。当年德刚公住过的老宅,已易主张宗茂家,村塾老屋的墙上,还贴着祖辈伯达公在仿稿纸上写的诗,在仲宫镇街上,走着曾祖兆焕公领修的石板路,北阁子旁大小碑碣中,有3块碑上刻着兆焕公为“首事”修阁子,修石板路的事迹,最后一次修的石板路,已辗出道道辙沟了,油坊原址,已成为农家草房小院。
  秦氏在仲宫四代百余年,属农、工、商兼业户,又办私塾,在仲宫有一定实力和声望,成为秦叔宝的后人在仲宫,自然秦叔宝也是仲宫人的习说了。故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秦叔宝是南山仲宫人”一说。50年代末兴建卧虎山水库,原营而庄址已淹入库区,现营而庄为向南山搬建的新区。
  奇怪的是,《续修历城县志》纂校采访姓氏中,有附生邑人秦兆骏。是曾祖兆焕公的本家小弟弟,看来采录讹传也有秦家人的事。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的“光辉历程”、“名人轶事”、“人物专访”、“往事追怀”、“人物春秋”、“人物写真”栏目中的20余篇史稿,集中体现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历城儿女及在历城工作的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富强和文明,不畏斗争艰险,不惧征程困苦,勇敢献身,勇于进取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爱家、爱事业的高尚情怀。本书辑录的“史林探幽”、“古迹寻踪”、“文物珍品”、“名士剪影”、“旅游胜地”等栏目的史稿,进一步挖掘了历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部分人文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历城民俗文化资料进行了整理,这部分史料对于发展历城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以及增加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渗透效应。

阅读

相关人物

秦若轼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秦琼
相关人物
秦津
相关人物
毛鸿宾
相关人物
仲宫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