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生平 故里 后裔小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925
颗粒名称: 秦琼生平 故里 后裔小考
分类号: K827
页数: 15
页码: 148-162
摘要: 2000年第3期《齐鲁文史》刊登李铭先生《唐秦季养墓志铭考略》、张昆河老师《秦季养墓志铭文考释》两文,捧读之下,我辈作为历城秦姓宗人,心情异常振奋。文中对1995年初,在济南市经七路小纬六路银行宿舍楼施工时,所发现石室墓葬的情况作了概略介绍,经市博物馆及专家研究确定,墓葬主人秦季养为唐代山东好汉秦琼之父无疑,同时墓志铭对历城秦氏的家世、故里也有明确的记载,并初步认定志石的撰写人为初唐虞世南手笔。从志文得知,墓主人姓秦讳爱字季养,齐郡历城人。二是秦季养生于齐州历城怀智里,死后亦葬于此。
关键词: 秦琼 生平 故里 后裔

内容

2000年第3期《齐鲁文史》刊登李铭先生《唐秦季养墓志铭考略》、张昆河老师《秦季养墓志铭文考释》两文,捧读之下,我辈作为历城秦姓宗人,心情异常振奋。
  文中对1995年初,在济南市经七路小纬六路银行宿舍楼施工时,所发现石室墓葬的情况作了概略介绍,经市博物馆及专家研究确定,墓葬主人秦季养为唐代山东好汉秦琼之父无疑,同时墓志铭对历城秦氏的家世、故里也有明确的记载,并初步认定志石的撰写人为初唐虞世南手笔。
  从志文得知,墓主人姓秦讳爱字季养,齐郡历城人。幼禀仁孝,率性温恭,行义绝伦,闻于州里,任职于北齐开府仪同三司解律武都的录事参军(即掌管文书、纠查府事的官)。后北周灭齐,告归乡里。大业十年十一月廿一日(614年)终于齐州历城县怀智里宅,春秋六十九,时秦琼为隋将张须陀部下,可能因奔突战事未闻丧讯,故未回籍奔丧。
  秦季养之父名方太,任北齐广宁王府记室(即上表章、报书记的官,相当于秘书),父子同朝为官,北周亡齐后,又同时归隐。祖父名孝达,东魏时任广年县令(今河北邯郸、永年、鸡泽县间)。
  秦季养子秦琼,辅助唐室,成为开国元勋,于武德八年唐皇(625年)奖赏功臣,追赠其父秦季养为上轻车都尉。武德九年(626年)秦琼参与玄武门之变,于贞观元年(627年),受封为翼国公,任左武卫大将军,又追赠其父秦季养至瀛州刺史。次年,秦琼回籍葬父,距父逝世已是14年了,仍改葬于历城怀智里。
  由此可知,一是秦琼之父,祖、曾祖三代均系魏、齐两朝文职官员,文采均佳,家世当是一个读书成材的仕宦之家。长期以来相传秦琼世代冶炼、出身铁匠之说,当属讹误。二是秦季养生于齐州历城怀智里,死后亦葬于此。
  秦琼是历史上少有的气节完整的显赫人物,明清时已家喻户晓,也给家乡历城扬了名,因此生长于历城的秦氏都以秦琼为开宗之祖。今,不仅证实了秦琼家世是簪缨相继的读书士族官宦世家,故里为历城怀智里,且同时将秦氏宗谱上延三代近百年,及秦姓以国为氏的远源由来,作为秦氏后人,自然是十分幸慰和感激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少史志资料、文人墨客的书传演义,以及相沿于今至80、90年代的书刊报端,都有不少关于秦琼家世、故里的记叙。我家于清末,由德、山两辈先祖曾续修家谱,这是历次修谱中的一次续谱,时间上溯至顺治年代,下延定为“兆、道、载、若、绍、曰、宪、立、甫、世”十代辈份。老谱约尺余高,原藏于楠木盒内,每于旧历春节请出祭祀。后惜于文化大革命间焚毁。我等亦花甲之年,现据新旧《唐书》本传、《资治通鉴》、县志史料、碑墓铭文等,以及历城秦氏家族的经历等等,就其一些事情分述如下,以佐证或是补充参考。
  一、秦琼生平
  秦琼,字叔宝,以字显,齐州历城人。约生于隋开皇五年(585年),卒于唐贞观十二年(638年)。约25岁时,始归隋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帐下,母丧,护儿遣使遂吊之,吏怪曰:“士卒死丧,将军未有所问,今独吊叔宝何也?”护儿曰:“是子才而武,志节完整,岂久处卑贱者耶”
  隋末,群雄四起。叔宝从齐郡通守张须陀击敌卢明月于下邳。敌众10余万,须陀所统才万人,坚壁不敢追,粮尽,欲引去。须陀曰:“贼见兵却,必悉众追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叔宝等驰叩敌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敌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30余屯。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又与孙宣雅战海曲,先登。以前后功擢建节尉。由是,勇名闻于远近。
  叔宝从须陀击李密于荣阳。须陀死(615年),叔宝率残部归裴仁基。仁基降密(617年),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密与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坠马,濒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叔宝又收败兵,与之力战,化及乃退。后密败(618年),改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619年)。叔宝薄世充之多诈,因其抗击官军至于九曲,与程咬金、刘黑闼、牛进闼等数十骑,西驰百许步,策其马谢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世充不敢逼,来归于唐。
  高祖李渊使叔宝事奉秦王李世民(619年),王尤奖礼。从镇长春宫,拜兵马总管。从征于美良川,破尉迟敬德(619年),功多。高祖赐以黄金瓶,劳曰:“卿不卹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寻授秦王右三统军。又从破宋金刚于介休(620年),拜上柱国。录前后勋,赐黄金百斤,杂綵六千段。从讨王世充(621年),叔宝以数十骑,先陷其阵,世充平,晋封翼国公。从平窦建德(621年),破刘黑闼(622年),未尝不身先鏖战,前无坚对,积赐金帛以千万计。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众中,莫不如志,叔宝亦以此颇自矜尚。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从诛建成、元吉于玄武门,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十月,定功臣封户总43人,叔宝食封七百户。
  其后每多疾病,因谓人曰:“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贞观十二年(638年)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太宗诏有司琢石为人马立墓前,以旌战功,贞观十三年(639年)改封胡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诏图画勋臣24人像于凌烟阁。高宗永徽六年(655年)遣使祭名臣图形凌烟阁者凡七人,魏征、高士廉、萧瑀、段志玄、刘洪基、虞世南、秦叔宝皆始终著名者也。
  从秦季养墓志铭看,秦琼上三代皆为文职官员,生活水平属于士族中等偏上水平的家族,比起一般百姓人家是要好多了,故长期以来相传出身铁匠,微寒之家的谬说,当不攻自破。
  饱受传统的儒家熏陶,出身三代文人官宦世家,何以秦琼却变为习武的骠将?经再三琢磨,并请教张昆河老师,可能是北齐亡后,秦季养及其父同归故里,且因,季养在族家排行老四,家庭人口众多,收入明显减少,致使家道中落。加上政局动荡,群雄四起,走以武之路,即可习武强身,又可保家卫国,争个功名。历经改朝换代,至1300多年后的清末,原本农工商兼业的富足秦氏后裔,也因外乱内讧,而迅速败落。
  作为左武卫大将军的秦琼,新旧《唐书》中都有说:“叔宝善用马矟”,矟即马上所持长一丈八尺的矛,又说:“跃马挺枪”。《隋唐嘉话》中,也说是用枪,可知他在马上使用的是长兵器,便于回合大战。而各种小说、演义、曲书、唱词等中,说他使用的是镏金熟铜锏。锏是鞭类的古兵器,短而无刃,有四棱,上端略小,下端有柄。在骑将回合大战中,当杀的难分上下,至使两骑相接短兵格斗或步战搏杀中,短兵器更显得灵活和使用方便有力,往往不少骠骑上将,都有长短兵器,有的还备有暗器。秦琼为伍,闯荡江湖一生,在武艺上自然有他的绝活,这就是流传俗说的看家本领“杀手锏”。据老辈传下来的说法,“杀手锏”的用法是,两骑将相接,用枪架拨对方的兵器,右手顺势抽锏打去,往往依此反败为胜,并可致敌于死命。
  又传,秦琼与姑表弟罗成,在一次切磋武艺,互教互学中,彼此间一路上演练下去,待到“秦家杀手锏”、“罗家回马枪”时,都留有后手而止,怕相传之后,只显他人的英名,不显自己的手段了。历城秦、罗两姓,据说自隋末唐初起,就是儿女亲家,此后,历代都有,至民国初,仍有秦家女儿嫁与罗家,我幼时尚记得,住在后营坊街东头的罗家姑奶奶。
  跟随主人立下显赫战功的双锏,唐高祖敕赐:“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秦王李世民亦写对联:“双锏打成唐世界(指秦琼),单鞭撑住李乾坤(指尉迟教德)”。就是在各种画册,甚至过年的门神,也是画骠骑上将秦琼,手持双锏。看来不能说秦琼不曾使用过锏,长枪短锏应该都有。
  代代传说,秦琼显赫以后,其子秦怀玉曾派他的弟弟回归故里时,带回家一只左手锏,重17斤,成为传家镇宅之宝。后世曾多次去陕西秦氏联宗,即以此锏为证物,陕西的锏重18斤,可能是右手用的。
  这只锏,曾在秦家道口家祠中祭供着,宗人传说,大清河被黄河袭夺后,经常泛滥成灾,为除黄河灾害,或是别的什么原因,就把这只锏沉于秦家道口的黄河里,据说若干年河清一次,还曾看见过,但捞不上来,这可能只是村翁的美好祝愿吧。
  又说,至清朝在花店街置家祠后,于每年腊月十五,由本省西司库房官吏,抬着放于红漆木制托盘的这只锏,锏上覆盖红绸,至花店前停下,秦姓祖长、祖人及乡绅等,恭请相迎,并请于祭席上,参拜瞻仰。秦氏祖人,即设席招待,并拿出若干税金,送给西司库房官吏后而去。
  二、秦琼故里
  1、宅居沿传概况
  秦琼是历城人,其故里何在?有关志书及诸家书记中,其说不一。此秦季养碑志中所记故里在历城怀智里,当确凿无疑。怀智里在哪里?又与其他所记地是什么关系?有代表性的主要几种说法有: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历城县志》:“秦叔宝宅在西关沙苑”。
  民国十五年(1926年)《续修历城县志》中,一说:“历城南山终宫人,显贵后建府第于净池边,今五龙潭也,又有水练寨之称,墓在城东北乡济水之阴秦家道口,至今华表翁仲及一切石兽完好不缺,嗣守有人,裔系有行商致富者居住洛口镇。”另一说:“历城西门外,唐胡国公故宅,一夕化为渊,即五龙潭也。”“潭西精舍在历城西门外五龙潭上,即秦琼故第旧址……”
  元散曲家张养浩《复龙样观施田记》:“闻故老说,此唐胡国公秦琼第遗址,一夕雷雨,溃而成渊。”
  清吴振棫《花宣馆诗钞》:“龙潭侧有秦叔宝祠。”
  范垌《风论集》:“秦叔宝宅在西关沙苑。”清王初桐《济南竹枝词》、董芸《广齐音》亦均云秦宅在沙苑。尹廷兰《华不注山房集》:“……胡国公宅址,在铁塔(街名)西圆阓间……”
  近年严薇青教授《济南掌故》:“据秦氏后人说,秦琼故居,在现在济南市西郊大槐树一带”。
  从以上看出,过去所提及秦琼故里有七、八处之多。在时间上,上起元朝,下至民国当代。跨越如此大的空间,历经若干朝代和帝王,数不清的天灾人祸,致使秦琼故里难以确断。同时秦琼故里和秦氏后裔,不可能世代不变的在一个地方,在后人记述中,把秦琼故居和秦琼后人所居相混,也是可能和很自然的事。
  现以秦季养碑志文所提的怀智里,为秦琼故里起,按可能发生于时间上的顺序,把误为秦琼故居,实为祠堂、秦氏后人所居等,以框图示出。
  从框图可以概略地看出,秦琼生在属于怀智里辖区内的太平庄,后为大槐树庄的老宅。此后,乡贤父老于五龙潭(唐时叫水练寨)就地建公祠。约在宋初,移居秦家道口。清顺治时于洛口盐商,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后裔分居西关沙苑,并建花店街家祠。仲宫经营农商。后人沿住市区各地。
  2、怀智里——太平庄——大槐树庄故宅
  隋、唐时代,出历城西门,沿着官道西行七、八里,有一个偌大的村庄,名太平庄,唐朝开国元勋秦琼就出在这个庄子里,并以庄名,或是于战乱中期盼太平,起有乳名“太平郎”。这个中平士族宅第的大门座南朝北,门前有几株槐树。经过若干年后,村民渐多,秦琼也已成为显赫人物,御赐宅第扩建成前有几进院落,后有大花园的秦府了,这个庄子即依秦府门前的几株槐树作标志,沿称为“大槐树庄”了。秦琼回乡荣亲葬父,曾在大槐树上栓过马。秦琼子秦怀玉挂帅西征后,想念故里,派他的弟弟(或是他本人)回历城太平庄老宅,拜祭祖先,会见亲友,招待官吏乡贤,并把带回的秦琼一只锏(或是复制品),传于兼祧的先祖,以作为信物,大家热情的也称他为“秦二爷”,他在大槐树上也栓过马。清末光绪年间,尚存有最后一株唐槐,朽干霜皮,还长有几枝带叶的嫩枝,被士人称为“神槐”。树身上挂了不少“保佑一方”、“有求必应”的匾牌及红幅,每遇灾疫,摆桌上供,乞求平安。由于秦琼事迹的影响,故乡的父老也更加怀念唐槐,城里城外凡有古槐的地方,至今都昵称“唐槐”。千佛山上,跳伞塔旁的几处唐槐,更被称为“秦琼栓马槐”,这是故乡人民的甘棠遗爱了。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展修道路,大槐树庄的这株古槐才被清除。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父亲及秦氏家人,曾访大槐树街老户,经营酱园的于广义老先生,耄耋老人津津乐道,思路敏捷,说起他当年所知秦府的遗事,并指认故宅的大概范围,花园、菜园、宅院、大门以及那棵神槐的位置。
  秦琼故居既然是在历城大槐树庄,那么1995年在经七路小纬六路发现的秦季养碑志文中,又说其生、死均在历城怀智里,二者是否矛盾呢?怀智里的“里”,古时是指居民聚居之地,有一定的范围,有的包括几个村落。经七路小纬六路在大槐树东南,相距仅三、四里路,二者当属同一个“里”的范围,只不过一个阳宅,一处阴室而已,故有“其生、死均在怀智里”之说。
  3、五龙潭公祠
  清人吴振棫《花宣馆诗钞》记有五龙潭侧有秦叔宝祠,今《济南市志》也说是“乡贤就地建秦琼祠堂”。但为什么有资料说这里是秦琼故居,且在济几成定论呢?这要从五龙潭内一通秦琼故居碑说起。原来,清顺治年间,秦氏后裔因盐商致富,又把大槐树老宅整修,并在槐树南面的大门前立了石碑,篆书阴文“唐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故宅”。嘉庆、道光年间,守宅不孝子孙把故宅分割出卖,先割卖花园菜园,又卖五进大院中的四个院落,最后卖到大门及前院时,碍于故宅碑的存在,买家不敢要,怕以后因碑在而有牵扯,欲公然砸毁又会引起义愤,遂把石碑移于社会公认的五龙潭秦叔宝祠,将碑竖在大门里头。
  我等曾对这块文物碑访看多次,确系清初秦氏后裔经营盐业致富后,立于大槐树老宅的立碑,在嘉庆、道光年间故宅出售时,移于五龙潭当时社会公认的秦琼祠内的,此后,就再无人说是秦琼祠,而认为是他的故宅了。五龙潭是秦琼故宅的说法,从公祠而来,加上故宅石碑,使五龙潭为故宅之说而谬传至今。前“文革”中寻碑不见,经了解,是有心人将被砸之碑埋于市园林处院内南边汽车房的地面下,后得以恢复。碑为青石质,顶园弧形,篆刻阴文,碑面尚完整无斑驳,无建碑年代及碑记,亦无覆亭,今位于五龙潭公园西南隅一房南侧。
  今秦琼“故宅”已与五龙潭密不可分,潭借故宅之名而盛,故宅仰潭之势而隆,互相依存。若于此处重修恢复“秦琼故宅”、或是“秦琼纪念堂”,当慰世人怀故思今,籍景凭吊古代英豪之心。
  三、秦琼后裔
  张昆河先生指出,秦琼为历城人,至今济南秦氏均其后裔。正因如此,人们往往把秦琼后裔居住地,误作秦琼故居。
  1、秦家道口——秦津墓
  史料中,只有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中提及:秦琼的墓在历城东北乡济水之阴秦家道口。续修县志载文,是引自朱照《锦秋老屋笔记》的记叙。其实这里所指秦琼墓,实为秦津墓。
  历城秦家约在宋初,族居秦家道口,多是船户兼业农商。
  秦津(约1193年——?),其先世为历城人。据其墓碑文云:津为唐胡国公秦叔宝之后,而其世不可考。只知他的高祖秦崇,曾祖秦昌皆务农,祖父秦德、父秦宝皆富足,常出资出粮接济贫苦人家。津自幼体壮力大,勇气过人。十六、七岁时恰逢天下大乱,他不畏苦,学骑马、练射箭,由于他肯勤学苦练,终在地方上小有名气,乡里中不少人自愿随他习武。后为伍,曾授历城军民提控(官名),又署历城县令兼东平军提控,后领曹州事,升德州防御使,二年后复还曹州领州事等。
  乾隆《历城县志》引崇祯旧志载:“龙山西北秦家道口,有元朝东平防御使秦津墓。墓前有秦氏先莹碑铭,……载津事甚详”。秦津之碑文与乾隆历城志书所记一致(官职等小有出入)。可知,一是秦琼的后人在秦家道口族居过;二是又出了一个名叫秦津的人物。他为官20多年中,率军征战数千里,且屡立战功,在地方治理上也卓有政绩。他有四个儿子。当时的武略将军泰安州仓使是秦津的弟弟。
  1926年《续修历城县志》时,距秦津生活的时代,已有六百多年了,只据秦家道口传有大墓,没经勘察,又未核对前志,而臆断为秦叔宝之墓,实为讹误,害人不浅矣。
  2、洛口盐商
  清顺治初年,秦、关、范三姓,取得全省的盐业经营特权,恢复了山东盐业的产销,据说,“山东盐法志”上确有记载。秦氏原是历城清河岸边秦家道口的农业兼船商世家,在航运业里熟知河道深浅,又通晓盐业利弊,且借藉祖宗阴德,具有一定实力。其敢于带头承担异族军势控制下的盐业经营,多少带些历城土话玩“地头蛇”的味道。并巧妙地利用了清廷在军事初定后,急于恢复税收,安抚民心,控制盐民的心理,取得了明代盐商也未曾有过的一些特权:如捐几品官职(即花钱买官),自办缉私武装、简称盐巡,组织水陆运输专线,行货插黄旗,不应官差,各县盐店称盐公所(店)等等,当然也是以全家性命和众多伙友的头颅为担保的。当时秦、关、范三家效仿三国时“刘、关、张”结拜兄弟之举,在洛口镇建三义街,筑有通街宅第。在历城西门里太平寺街设有镖局,后在西关建有接待所,一时显赫无比,康乾年间达到顶峰。时各县新任县长,在尚未接任视事前,大都先往县盐公所,接印后,才搬住县府,其官商地位,一直为社会公认。我家庆治公死后,追赠有蛟龙碑,可见一斑。以盐业起家,世代经商的关家,与秦家遂成为世交,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生于洛口的关友声与我父早年为小友,约在20年代,三义中最后的关家移居鞭指巷,友声先生一生从事艺术,长于绘画,又擅长书法,可算济南名士。
  民国十六年(1927年),先祖叔明公等人去洛口复勘,三个街尚存,街头碑碣及旗杆台还在,而房己数易其主了。《续修历城志》中说:“……裔孙有行商致富者居住洛口镇。”当指于此。
  3、移居沙苑、花店街家祠
  秦氏自经营盐业发迹后,在顺治、康熙年间,为提高其社会地位,先整修了大槐树老宅,立了石碑。为便于与盐运使等官方联系,及教育子女等,于历城西关外的沙苑一带(今上元街)分建宅第,为后世各支分居打下基础。又在花店街(与上元街相接)建了秦氏家祠,维修了五龙潭公祠,置买了北园姜家庄坟地等。主事男丁往来于洛口西关,而妇老婴幼渐定居西关,铁路开通后,则摒弃洛口,全回济南。清末,在盐业经营的方式上也发生了变化,把凭照卖出,改坐地经营,除断断续续的做行商,并改经他业。由于西关的沙苑逐成为商居中心,秦氏后人渐在此定居,遂有“秦叔宝宅地西关沙苑”之说,实为秦琼后裔宅在西关沙苑。
  4、仲宫传说
  仲宫是西汉终军的故里,古称终军镇,又名中公集。金代设有仲宫镇,清末名终宫镇,后沿称仲宫,是历城南部山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
  盐商是商、官、士的混合体,依附于封建王朝的专卖制度,以取得稳定富足的生活。秦家原在仲宫镇西南四、五里路的营而庄,有20多亩坡田,由居住在西关的高祖德刚公往来照管。道光年间,其族人有个“山”字辈的女儿,与老家在仲宫,后居家历城西关盛唐巷的毛鸿宾结婚。毛鸿宾(1811——1867年),字寄云、又字寅庵,道光年间进士,由编修累擢御史,咸丰十一年(1861年)署湖南巡抚,同治二年(1863年)升两广总督,后因事失察降调回归故里,同治六年(1867年)病故,墓在历城东大辛庄。时曾祖兆焕远赴广东探望,未被重视,临回行前,身为总督夫人的姑母,赠送阴沉木冥器一口,指定给其父备用的,另送银两若干。曾祖不受银两,谢绝。姑母无奈,便说这是她个人的私房钱。曾祖说,我替姑母留着,钱总是您的。随后运棺回来。至今我家还保留着毛鸿宾正楷书写的扇面,上款称曾祖为内侄。
  由于从广东带回来这笔“外财”,秦氏就在仲宫街上,创办了油坊和烧锅(酿酒)。仲宫的油和酒主要销往济南,是用毛驴驮到西关城顶街上货栈出售后,再把空油桶驮回家,控出桶内底油作为家用。春天花开时,家里也有人去南乡游玩,并于清晨帮采玫瑰花,供烧玫瑰酒,这些已都是百年以前的往事了。高祖、曾祖的一生都往来于洛口、仲宫之间。
  大约光绪年间,毛家败落,出售田产,成为乡绅家庭,并来索要当年承诺“钱是您的”的广东那笔旧帐。那时土地及农副产品不值多少钱,于是秦氏閤族商议,在一怒之下,将南山田产、油坊、烧锅一齐出净,因钱还凑不够,又把西关擀面巷住宅也卖掉,一次还清毛家“私房钱”,从此不再往来。
  1937年冬,日寇攻占济南前夕,本着“大乱居城,小乱居乡”的古训,全家去营而庄避难,住老友张宗成家。当年德刚公住过的老宅,已易主张宗茂家,村塾老屋的墙上,还贴着祖辈伯达公在仿稿纸上写的诗,在仲宫镇街上,走着曾祖兆焕公领修的石板路,北阁子旁大小碑碣中,有3块碑上刻着兆焕公为“首事”修阁子,修石板路的事迹,最后一次修的石板路,已辗出道道辙沟了,油坊原址,已成为农家草房小院。
  秦氏在仲宫四代百余年,属农、工、商兼业户,又办私塾,在仲宫有一定实力和声望,成为秦叔宝的后人在仲宫,自然秦叔宝也是仲宫人的习说了。故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秦叔宝是南山仲宫人”一说。50年代末兴建卧虎山水库,原营而庄址已淹入库区,现营而庄为向南山搬建的新区。
  奇怪的是,《续修历城县志》纂校采访姓氏中,有附生邑人秦兆骏。是曾祖兆焕公的本家小弟弟,看来采录讹传也有秦家人的事。
  四、敬祖与寻根
  秦琼是济南历城人民尊崇敬爱的乡贤,是历来被讴歌赞颂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城秦氏的后人,除引以自豪外,当自爱,不辱先祖英名。还有世代相沿老人常说的一些不成文的做人处事信条。一是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可老守一辈子田园;二是选准方向走到底,遇明主不二心;三是为朋友要实在,讲义气,要两肋插刀;四是强身习武,卫家保国等等。我辈自幼,即在本街的孟家花园练习武术,家里也备有石锁、石杠、砂袋等,兄弟中,从军、学工、施教,跟着中国共产党坚定的走下去,足迹踏遍了新疆、甘肃、四川、黑龙江、辽宁、天津等不少地方,敬老更要颂今。
  1984年8月市领导在珍珠泉开会时曾说:济南出过历史名人200余人,其中有秦琼等。笔者即据史料及家祖传说,写成《秦叔宝生平籍贯考辩》送呈,文中提出修建“秦叔宝纪念堂”的建议。在修缮五龙潭公园时,又于1985年2月上书市领导,对于修建秦琼纪念堂,除作为公园景观,介绍生平遗迹等外,亦可设中国历代冷兵器馆,把我国古代十八般武器,尤其是冷器暗器(飞标、连弩、袖箭、飞刀、石弹子、火铳、钢铗、熏香、迷药等)等作为一总结性的陈列,这些数千年来的实用兵器,为世界各古文明国所未有,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
  1992年4月,又给省、市委书记上书,建议拍制“秦琼”电视片,并将构思的故事梗概及分集主题等交给派来的编写文员。
  早居他乡的秦氏后裔中也有不少是当年随军东征或因联姻去高丽(今朝鲜、韩国)或辗转日本,及其他各地的,一代又一代,繁衍在海外。他们至今仍牢记祖先,不忘根本,也来信寻根。如1990年11月13日,韩国人秦文宗先生来信,其信不长,但有代表性,谨录于下。
  谨启、菊秋之节:
  贵体万重仰视,托者曾研究鄙氏系谱,而间有疑点数起,故阅览本国图书馆及日本国国立国会图书馆之诸文献,然未得详解。由是,千思万虑之余,如左,仰烦依别添教示,恳望。
  阁下若有探知之道则,山东省历城县秦叔宝之阡茔,果在於城东北乡,济水阴与否?秦家道口有无如何?此乃托者之所素愿悉者也。追而,托者欲探知之事则,秦叔宝之宗谱中,最初序文,及秦叔宝以后,自五世至十世之内外关系文献也。或可问议于秦叔宝之后裔孙耶?缕缕猥烦请聆,不胜悚惧,伏惟。但有关手续费,拟于处理完竣后,一并汇寄,以利按外汇法,即将邮送璧还,补足之计耳。尊亮不宣。
  一九九0年十一月十三日
  这是一封用横条宣纸,手笔繁体字,自右竖写的寻根问祖信函,写给山东省立图书馆长的,后转来我家。看来,这位老先生,有一定的汉文基础,并对家世宗谱发生了兴趣,作了些调查了解。所提秦家道口等事,当依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而来。还关心宗谱序文、五世至十世情况,是想了解其先祖走出的原因等。经研究,由年已八十的老父回信。关于秦叔宝生平,历城大槐树庄人、五龙潭祠、花店街家祠、秦叔宝墓陪葬于西安昭陵、秦家道口有秦津墓、历城秦氏后裔及流散情况等都作了回答,回信未提冶铁世家之说。并附赠五龙潭公园的故宅石碑照。后送省图书馆转发。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的“光辉历程”、“名人轶事”、“人物专访”、“往事追怀”、“人物春秋”、“人物写真”栏目中的20余篇史稿,集中体现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历城儿女及在历城工作的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富强和文明,不畏斗争艰险,不惧征程困苦,勇敢献身,勇于进取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爱家、爱事业的高尚情怀。本书辑录的“史林探幽”、“古迹寻踪”、“文物珍品”、“名士剪影”、“旅游胜地”等栏目的史稿,进一步挖掘了历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部分人文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历城民俗文化资料进行了整理,这部分史料对于发展历城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以及增加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渗透效应。

阅读

相关人物

秦若轼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秦琼
相关人物
历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