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程回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916
颗粒名称: 历程回眸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2
页码: 136-147
摘要: 教育背负着家庭、社会、国家进步的责任与希望。近年来,历城教育依靠创新教育,通过确立、完善、利用与区域现代化相适应的政策、规范,开发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199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四个创新”的发展战略,历城区教委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率先建立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基础的教育规范,以制度创新实现教育发展,初步形成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格局。2000年8月,历城区赢得“全国尝试教学实验研究先进区”的殊荣。2000年,历城区被省教育厅命名为“信息技术教育试点区”。
关键词: 历程 济南市 历城

内容

历城创新教育发展纪实
  教育背负着家庭、社会、国家进步的责任与希望。近年来,历城教育依靠创新教育,通过确立、完善、利用与区域现代化相适应的政策、规范,开发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新结硕果,历城区教育品质全面提升
  199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四个创新”的发展战略,历城区教委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率先建立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基础的教育规范,以制度创新实现教育发展,初步形成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格局。从下面的成绩可以看出全区教育工作者的追求——1999年10月,历城区率先启动“分层次区域创新教育教学改革”;2000年8月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分层次区域创新教育探索》,是全国第一部创新教育教学案例专著;2001年6月,省教育厅命名历城区为“山东省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先进县、市(区)”。
  2000年8月,历城区赢得“全国尝试教学实验研究先进区”的殊荣。
  2000年一2001年全区义务教育由五.三学制全面过渡到六.三学制。
  2000年,历城区被省教育厅命名为“信息技术教育试点区”。
  1999年、2000年两次被评为“成人教育先进区”。
  2001年,历城区职业中专毕业生安置率高达95%,招生突破1800人,历城职业中专“三三三创业教育”经验在全市推广。
  1999——2001年上半年,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安居工程、名校膨胀工程、普及实验教学工程总投资4.1亿元。
  2001年高考全区本科上线率达36.3%,历城区有3所学校进入全市本科上线率前十名的行列,其中历城二中以61.6%的本科上线率列全市各校之首,历城一中以47.6%的本科上线率列济南各校第四。
  几度春秋,创新教育结硕果,标志着历城区教育品质的全面提升,为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理念与教育发展思路的创新
  著名社会学家英克尔说:现代化,首先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没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育工作者头脑中的构塑,追求教育创新是一句空话。为此,历城区教委推出了“学习换脑”和“外挂换脑”两大举措。
  学习换脑——系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系统学习“创造思维与个性教学论”;系统学习研究性学习理论;系统学习教学设计理论。外挂换脑——2000年派出11名校长到北京、上海名校挂职学习;2001年上半年派出6名校长到天津名校挂职学习;2001年下半年将派60名校长到上海名校挂职。“学习换脑”、“外挂换脑”的实施,使一大批教师、校长视野大开,并迅速推进历城教育融入现代教育的进程。洪家楼小学的田延庆老师说:“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使我重新审视我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区实验小学的韩玉洁老师感慨地说:“现代教学论的学习成为我教学能力提高的神秘助手”;在上海万航路小学挂职的吕芳红校长,常常惊叹于该校的民主管理与自主管理相结合、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学生的主体生命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从教委领导干部到学校的普通教师,现代教育理念不绝于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我的责任是让每一个学生在我的教学中得到进步;是孩子学会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最成功的教育是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我们用成人的眼光审视世界,孩子却用童心、爱心触摸世界。
  植根于现代教育理念之上的创新,是融于社会的教育发展思路,这些思路集中体现在《向教育现代化迈进·济南市历城区“十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这是历城区教委于2000年10月完成编制、论证的包括各类教育及乡镇教育的发展规划,展现了历城教育2001-2005年发展目标:把“两基”工作继续列为“重中之重”,推动义务教育向现代化迈进;2003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全民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新增从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达到12年以上;大力发展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重点的成人教育;以终身教育为理念,通过教学整体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初步构建具有省会城郊型特色与历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创新打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平台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更是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是教育劳动对象是人的属性的本质标示,历城区教委为推动人才群的形成、壮大,在选拔、用人制度上大胆创新:
  2000年8月,通过“一推双考”、“双考一推”两种形式,选拔了一批校长助理年轻干部。
  2001年4月,通过“一推双考”,在38名报考的教师中选拔教育信息人才,组建历城区教育信息中心。
  2001年6月,通过“自愿报名、三次考试(笔试、微机考试、口试)”的方式,从139名报考教师中选拔科研人才,组建了历城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2001年3月-6月,在全区乡镇中小学实施“校长竞争上岗制度”,在712名教师中,选拔161名校长,在全区实现了校长年轻化、知识化、学历化、信息技术化。
  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历城教育界沸腾了。曾经拿过高考历史成绩全市第一、济南市优秀班主任的王玲玲,在区教科室竞选中脱颖而出,她说:“这次竞争,是我为师路上的第一次,非常激动,我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成绩”。一位前任老校长评价道:“校长的老弱现象该结束了,竞争上岗对我虽有压力,但却是好方法,退下来后我要全力支持年轻校长的工作。”
  人才群体是教育的核心资源,它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教育资源优劣的标尺。历城教育有一个优秀人才群体,他们当中有特级教师、济南市青年学术带头人、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创新教育骨干教师、教学能手……,这个群体中有138人在高校读硕士学位、有一大批读第二学历;这个群体有着勇于承担教育责任的情怀,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创新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
  开发教学资源是新世纪基础教育的增长点,教学改革这个核心工作应建立在教学常规管理和因特网技术为支架的平台上。
  对分层次区域创新教育改革,历城区教委有着自己的诠释: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依靠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发挥教学双主体积极性,循序渐进、分层次实施教学整体改革,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为推动上述理念转化为教学力,区教委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规范,从而保证了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教师创新教育观念不同层次的建立,课堂教学基本杜绝了“填鸭式”的教学,形成了主体性、开放型的教学方式。
  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由以案为重点过渡到以教学设计为重点,《分层次区域创新教育探索》一书,以800个教学案例的实践,赢得了教学改革界的关注。
  教学改革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乡镇学校,全区建立了26个实验基地,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
  2000年4月,济南市委书记孙淑义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历城区通过实施分层次区域创新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要认真总结他们的做法,不断完善提高,推动我市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育部中央教科所、省教育厅教科所专家多次到历城考察创新教育,称赞:“历城区为区域推进创新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在全国首家《创新教育》学术杂志上,每期均有来自历城区的研究信息;历城区跻身于“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先进县市区”的行列。为推动创新教育深入发展,区教委编制了《济南市历城区“十五”分层次区域创新教育实验研究方案》,这是一个集专业性、指导性、学术性于一体的五年规划。
  在教育创新的同时,历城区教委并没有抛弃传统教育的精华,强调继续重视“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教学,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课堂练习、作业批改、课外辅导”五项内容进行量化管理。历城二中负责教学的段副校长说:“五项常规管理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它支持着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营造着一个学校的教学环境,学校教学只有在这种正常的秩序中才能实现创新,我校数年高考成绩突出,要归功于‘五项常规管理’制度落实得好。”
  重视教学改革与因特网技术的整合是历城区优化教学资源一大特色。全区区直学校、单位全部建成了区域网并与因特网联结,2001年9月1日开学之始,全区高中、初中和41%的农村完全小学将开设信息技术课。从历城教委的网页http://www.lejy.sd.cn上你可以看到各学校教师、学生制作的精美的课件、个人主页、网页、电脑动画、电子报刊等。2001年6月在济南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评比中,历城区各有6件获一、二等奖,全市报省参评27件中,历城区占6件,其中4件获一等奖、2件获二等奖。在省报国家评比的28件中,历城实验小学倪志宵的网页、历城三中刘笑裴的电子报刊、电脑动画名列其中;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中,历城实验小学倪志宵“风云网站”、历城三中刘笑裴的“CHINA”电脑动画分别获小学组、初中组第八名,本次全国大赛中山东省共有四人获奖,历城区竟占二名!
  学生在创新教育改革、教学常规管理、因特网技术三位一体的平台上放飞着自己的希望、理想。
  创新,实现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跃式发展
  以西蒙为代表的管理学派认为:制度本身即是宝贵资源。历城区教委基于对转型时期社会需求对教育的影响的认识,充分利用城镇现代发展趋势,开发教育资源,发挥学校、教师的主体性。在不到2年的时间中,融资总数额达4.1亿多元,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实现了教育设施建设跨跃式发展。2000年,历城区政府将“教师安居”列入全区七大重点工程,在各乡镇驻地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地方建设园丁小区,而且设计新颖别致、配套齐全,同时明确规定:凡本区收取费用,一律免、减、缓,将建设成本压到最低限度,任何部门收取费用必须向区政府写出报告,经批准后方可执行。自2000年以来,安居工程投资3亿多元,新建教师住房1757套,今年教师节前全部竣工,凡要求住房的教师达到人均一套,面积为90-100平方米。当我们来到柳埠镇,看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102套、总面积达11000平方米的楼房时,切实感觉到:安居工程的意义不在于使乡村教师告别了封闭式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让教师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1999年,历城区投资8000万元,实施名校膨胀工程,使全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能力扩大了3倍,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
  2000年开始的普实工程,投资3000万元,以100%合格率、83.9%优秀率通过了市级验收。
  新世纪初期,转型中的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各种矛盾、利益冲突加剧,在这种形势下,区域各项事业怎样发展?立足创新,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历城教育仍面临着新的考验。
  王钢城
  历城区人民医院的变迁
  历城区人民医院的前身是山东省实验卫生院,始建于1950年4月,是山东省开办的第一所县办性质的医院。1952年更名为历城县人民医院,1987年改名为历城区人民医院。
  建院时,院址为济南东郊冷水沟村学校的校址,占地约10亩,医院工作人员有40余人,专业人员中有大专水平的1人、有中专水平的20余人,院长叶明、副院长毕有华主持工作,设立床位仅20余张,分设内、外、妇科病房,有西药房及检验室,诊疗水平局限于对一般常见病的诊疗。1952年下半年,医院人员缩编后,搬迁到了东郊坝子庄的一座古庙,医院更名为历城县医院,设床位十几张,用火炉烧水消毒,用汽灯照明做手术,医疗条件十分简陋。
  1953年下半年至1955年上半年,医院从东郊小辛庄迁到王舍人庄,称历城县人民医院,赵克明任院长兼支部书记。医院设立了手术室、中西药房、中医、针灸室综合门诊和综合病房,床位有30张。到1961年初,全院工作人员约60人,大专人员有3人,购置了一个普通手术台,能做一般腹部手术及一般常见病的诊治。
  1961年8月,医院在济南市南部山区仲宫镇(原历城师范校址)落址。医院占地面积50余亩,原校址的平房建筑面积仅有1200平方米,院墙是用树枝、铁丝、木桩围成的,医院大门是木栅栏门。当时,医院没有电和自来水,购买药品及物品,靠人拉地排车往返于济南至仲宫30里的山路之间。1962年,医院开始分科,门诊设立了外科、妇产科、内科、中医科、儿科。病房分:外、妇科为综合病房,内、儿、中医科合为内科病房。于德明任院长兼支部书记。
  1963年至1966年底,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冯希乐、何颂儒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分来医院工作,外县、省籍大专文化的医务人员占到三分之二以上,改变了医院医护人才贫乏、高级医务人员甚缺的状况,提高了诊治水平,医院逐步向着正规化迈进。
  “文化大革命”时期,医院已初具规模,全院职工已达13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达80人,增设了口腔科及供应室,添置了救护车、200mA放射机、手术台、显微镜等主要医疗设备。诊疗水平能处理一般常见病及部分疑难病症,能做部分普外手术。刘长英书记主持医院工作至1972年,1973年起张志山任院长,高莲香任支部书记。尽管左倾思想干扰了医院的正常秩序,但医务人员在“一把草药”、“一根银针”的思想指引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多次分期、分批步行往返于泰山采集中草药,为山区人民防病治病做出了突出贡献。
  1977年至1989年,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医院卫生工作得到了蓬勃发展。1980年至1983年,由于各科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医院成为全国第一批重点县医院之一。这期间院领导班子变动较为频繁,至1984年,张志山、胡庆胜先后任院长,徐宝增、张积良、徐宝胜、陈俊友先后任支部书记。1985年李延昌任院长,医院按照上级指示精神进行了体制改革,推行了院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和工作量化责任制,为医院管理正规化揭开了新的篇章。1987年至1990年,刘崇模任院长,胡庆胜任支部书记,工作人员达到175人,在技术人员中,有临床医生44人,护理人员52人,其他医技科室40余人,床位150张。到1983年底,医院综合病房均分为单科病房。1984年成立了医务科和护理部,1985年增设了特检科、无菌制剂室,购进了一些临床诊断必备仪器,病愈率已达到90%左右。张宗昊、张景培、冯希乐、何颂儒等老一辈医务人员,现在,虽然有的退休或因工作需要调离本院,但他们为医院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82年、1989年医院分别建起了面积为2400平方米的3层门诊大楼、一幢4层面积为150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楼、一幢面积为3300平方米设施齐全的4层病房楼,结束了病员住院住在50年代所建平房的历史,同时改善了一批老年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
  1987年济南市区划时,医院被区政府定为正局级单位,名称改为“济南市历城区人民医院”。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工作的深入和医院管理工作的正规化,1987年历城区人民医院首次开展了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试点工作,共评出高级职称人员5人、中级11人、初级76人,1988年落实了职称工资,为中级以上知识分子办理了家属子女农转非户口手续,安排了8名医护人员家属的工作。职称评定工作极大限度地调动起了职工的积极性,为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医护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副院长、主任医师冯希乐同志对神经内科、心内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有力地带动了医院的业务技术工作,1998年被评为“区级拔尖人才”,享受区政府的特殊津贴;医师徐光晨儿科临床治疗经验丰富,为医院儿科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1989至1990年荣获“济南市最佳医务工作者”称号及“白求恩杯”优胜者称号。1999年院长郑方才荣立济南市农村卫生工作三等功。
  1991年后,一批新的中青年干部走上医院领导岗位,院长郑方才、支部书记徐光晨、副院长周传良三位年富力强的领导,作风正派,工作扎实,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事业心,使医院卫生工作取得了较大的飞跃。近几年来,医院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方面狠下功夫,实行了优质服务承诺,并把“让人民看得起病、看好病。”作为办院的基本方针,以病人满意为立足点,开展多项便民服务活动。例如增加挂号、收费处、药房、化验室等窗口的工作透明度,今年投资4万元安装的大型电子屏幕,向病人大力宣传就诊知识、提供药价信息及各科情况介绍。医院每年还经常派出业务技术水平较高的医务人员到山区集市上进行义诊,为大中专招生及驻地各单位等各种健康体检2000余人。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也取得了明显变化。市一建四处工人杨荣国被汽车撞成重伤后,被肇事者弃之野外,后被人送来医院抢救。面对无钱、无亲属、奄奄一息的病人,医院外科接诊后,争分夺秒,立即将病人抬上手术台,由主任曹大元亲自主刀,全科医护人员连续奋战了七个小时,最终将病人起死回生,谱写了一曲人道主义的赞歌,《济南日报》头版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在急诊抢救工作中,为了及时挽救一些大失血的危重病人,医院自1999年以来,建立起了储血室,保证了许多危重病人的血液急需,医院也结束了无法收治失血危重病人的历史。
  在学术和业务建设方面,几年来,医院每年根据临床需求,及时选派医务人员到省、市级医院学习深造和参加短期业务培训班;同时,根据临床的急需及时请省、市级医院专家来院会诊,组织病例讨论,进行现场指导。同时医院注重造就知名科室,内科、小儿科、中医科、针灸科和口腔科各有特色,新的医疗项目不断增加;普外和骨科达到了省内同级医院的先进水平;妇科、眼科能开展二级甲等医院的全部医疗项目。2000年实施脑出血穿刺引流及溶栓治疗脑梗塞31例,抢救成功率达85%以上;抢救其他各类危重病人378例,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实施各类手术848例,治愈率达95%以上。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先后在国际、国家、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28篇获得济南市优秀科技论文奖。
  199年,在医院分级管理达标中,被上级主管部门专家评审为二级医院。
  1998年,在创建爱婴医院达标验收中,区人民医院被评为国家级“爱婴医院”。
  1994年至今连年被评为区文明单位。
  1998年获“济南市农村卫生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多年来,为加快医院发展,提高医院综合效益和知名度,本着勤俭办院的精神,千方百计解决业务建设资金,近十年来用于购置先进仪器的投入约600万元。为了彻底治理医疗环境和改善职工生活条件,1996年医院采用单位投资和职工集资的方式,新建了二幢6层计8300平方米的宿舍楼;2000年新建了服务大楼;2001年入夏以来投资100万元,为各科病房及有关科室购进安装了空调15台,新上计算机14台,整修装饰了新病房,对门诊大楼、办公楼及其它建筑设施进行内刷外饰,新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
  目前,医院总建筑面积达两万平方米,现有职工21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0人,占职工总数的84%,其中高级知识分子6人,中级86人、初级98人、临床医生52人、护理79人。医院按编制设床位150张,设医技科18个。区人民医院已成为历城区卫生系统医疗、科研、教学的中心。
  徐光晨孙文登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的“光辉历程”、“名人轶事”、“人物专访”、“往事追怀”、“人物春秋”、“人物写真”栏目中的20余篇史稿,集中体现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历城儿女及在历城工作的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富强和文明,不畏斗争艰险,不惧征程困苦,勇敢献身,勇于进取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爱家、爱事业的高尚情怀。本书辑录的“史林探幽”、“古迹寻踪”、“文物珍品”、“名士剪影”、“旅游胜地”等栏目的史稿,进一步挖掘了历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部分人文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历城民俗文化资料进行了整理,这部分史料对于发展历城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以及增加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渗透效应。

阅读

相关地名

历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