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酿造酱菜业的沿革和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915
颗粒名称: 董家酿造酱菜业的沿革和发展
分类号: F426.82
页数: 3
页码: 133-135
摘要: 董家在历史上便是历城东北乡的经济、贸易重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工商业发展较快。酱、醋、淹菜等调味品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所离不开的。因而,董家的酿造酱菜业便应运而生。早在明代,酿造酱菜由董家庄吕氏家族的先人所创建,由于历史久远,创建后有无字号已无从考查,但经过十几代人的艰苦经营,到了清代的咸丰年间,已初具规模,吕安然、吕安禄二兄弟分家,各自开办门头,起字号为公顺、福顺杂货店。酿造行业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董家酿造业,借历史悠久,风味独特的优势,乘改革开放的东风,不断创新,将得以快速发展。
关键词: 酱菜业 发展史 历城

内容

董家在历史上便是历城东北乡的经济、贸易重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工商业发展较快。俗话讲:“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酱、醋、淹菜等调味品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所离不开的。因而,董家的酿造酱菜业便应运而生。早在明代,酿造酱菜由董家庄吕氏家族的先人所创建,由于历史久远,创建后有无字号已无从考查,但经过十几代人的艰苦经营,到了清代的咸丰年间,已初具规模,吕安然、吕安禄二兄弟分家,各自开办门头,起字号为公顺、福顺杂货店。
  福顺、公顺二店铺设在董家庄的大街上,那时董家就立有集市,买卖很是兴隆。当时,他们采用前店铺后作坊的生产经营方式,拿福顺讲,沿街面三大间店面,两间柜房。后有占地二亩多的独立大院,作坊十二间,厂棚十二间,库房三间,备有盛500斤酱油、醋、酱菜的大缸一百二十余个。公顺的规模也大体如此。
  他们在制作工艺上相当考究,比如,酱油的制作要选用上好的大豆,用锅蒸煮,拌以比例面粉自然发酵,选用董家村南鱼山下深井之水加规定数量的咸盐和天然香料放入大缸内浸泡。春天制作入缸,经过一个伏天,深秋才能产出味道鲜美、色泽红亮的天然酱油,这正是所说的“伏醋秋油”。他们制作的酱油是百姓和饭店烹饪缺之不可的佐料,食后回味悠长,深得人们赞誉。食醋的制作则选用高梁、小米粉碎后掺入麸皮、稻糠上笼蒸料,趁热拌入麯种发酵,加水达一定时间淋出,盛入缸内,反复日晒,伏天过后就成为先酸后甜,口感极好的厨房佐料。董家食醋可以与当时的王村、洛口醋相媲美。董家腌制的酱菜也是这样,选用优质疙瘩、水萝卜、黄瓜、辣椒等,洗净去皮,加以合理配料,反复倒缸晾晒,一年后才起缸出售。色泽鲜亮,香脆可口,是佐餐佳品。
  董家的酿造酱菜业,从福顺、公顺开始,后有外地人来董家开办的裕兴公和三官庙的同源居入行,历经百年长盛不衰,称誉整个济南东北乡。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工商业的发展,重视保护民族工商业和民间传统工艺,董家的酿造酱菜业得以很快发展,1952年董家成立供销社,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组成了以供销社为主导,联合当时的福顺、公顺、同源居的公私合营门市部,供销社的李开华同志任门市部主任,吕吉仁负责福顺店,江艺生负责公顺店。公私合营后,董家的酿造酱菜业得到很快发展,规模更加壮大,他们施行集中生产,建成了占地十几亩的加工厂,正规的生产车间,生产方式已从手工操作改为机械生产。同时有了宽阔的场地,标准仓库,备有大缸一千六百多只,形成了年产20万斤酱油、醋和2万斤酱菜的生产能力。分散经营,除原有的老字号店铺外,在董家街里和一些大村庄新设了门市部或代销店。当时供销社有六十多名员工,是历城县供销系统规模较大的单位,还派出人员去孙村、西营等地指导工作。新社会、新气象,全体员工有了新的面貌,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忠诚勤奋地工作,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方便了人民群众生活。
  进入八十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董家的酿造酱菜业更是飞速发展。除供销社的加工厂之外,于1985年,在历城县工作组的指导帮助下,新建了季家酿造厂,酱油和醋实现了工厂化生产,采用锅炉蒸料,车间流水作业,日产就达三吨。此后又带动建成了农林酿造厂、山泉酿造厂、鑫泉酿造厂和鲁源酱园。目前董家酿造业已具相当规模,在保持原有风味的前提下,年产标准酱油5000吨(虞香牌酱油目前已进行了工商注册),醋500吨,酱菜120吨。产品销往省内德州、惠民、泰安、兖州等地,还远销河北、河南和东北、内蒙。
  酿造行业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董家酿造业,借历史悠久,风味独特的优势,乘改革开放的东风,不断创新,将得以快速发展。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的“光辉历程”、“名人轶事”、“人物专访”、“往事追怀”、“人物春秋”、“人物写真”栏目中的20余篇史稿,集中体现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历城儿女及在历城工作的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富强和文明,不畏斗争艰险,不惧征程困苦,勇敢献身,勇于进取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爱家、爱事业的高尚情怀。本书辑录的“史林探幽”、“古迹寻踪”、“文物珍品”、“名士剪影”、“旅游胜地”等栏目的史稿,进一步挖掘了历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部分人文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历城民俗文化资料进行了整理,这部分史料对于发展历城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以及增加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渗透效应。

阅读

相关人物

仇勋荣
责任者
徐有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