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政策,做好知青安置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910
颗粒名称: 落实政策,做好知青安置工作
分类号: K273
页数: 2
页码: 121-122
摘要: 1963年,沿黄地区广大社员掀起了一个改造涝洼、种植水稻的运动。随着稻改面积的扩大,出现了劳力不足的现象。因此,县委将下乡青年大部分安置在有稻改任务的药山公社,少部分安置在滩头公社。各公社在动员单位和带队干部的协助下,仅用了10多天,就对下乡知青的住房、生活作了妥善安排。县委徐书记也多次进行检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安置的社队都为新社员的住房贴上对联,街上也贴满了欢迎的大标语,并在进村的当天晚上召开联欢会,象迎接亲人一样。随着下乡热潮的到来,一批又一批的省、市、县知识青年逐步下乡到历城落户。县安置领导小组发现后,立即与社、队研究,进行了调整。
关键词: 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 历城县

内容

1963年,沿黄地区广大社员掀起了一个改造涝洼、种植水稻的运动。随着稻改面积的扩大,出现了劳力不足的现象。因此,县委将下乡青年大部分安置在有稻改任务的药山公社(现归天桥区),少部分安置在滩头公社。各公社在动员单位和带队干部的协助下,仅用了10多天,就对下乡知青的住房、生活作了妥善安排。县委徐书记也多次进行检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知识青年下乡时,凡经过的村庄、安置的社队,都组织了社员敲锣打鼓,夹道欢迎。安置的社队都为新社员的住房贴上对联,街上也贴满了欢迎的大标语,并在进村的当天晚上召开联欢会,象迎接亲人一样。随着下乡热潮的到来,一批又一批的省、市、县知识青年逐步下乡到历城落户。
  知识青年进点后,县委就把各项安置经费,按国家标准——每人生活补助费120元,建房费200元,以及工具费、生活用具费等拨下去安排劳动、生活。经费拨到公社,统一控制,通过农业银行由信用社监督使用,严格管理,专款专用。从1964年至1980年,国家为安置知青共拨经费1491万元。在国家供应口粮期间,因知青参加劳动饭量增大,口粮不足,省、市粮食部门下拨一部分,由县里统一补齐。青黄不接的时候,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使知青生活水平保持正常不受影响。知青刚下乡时,大部分住的是生产大队公房和卫生条件较好的民房。如吴家堡公社东堡大队党支部书记鞠维志同志,亲自带领贫下中农为下乡知青腾房子,砌锅灶,泥墙壁,购置铺板、炊具,很快做好了下乡青年的安置工作。在安置工作中也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吴家堡公社东沙大队五小队原来落实的房屋没有让青年住上,7名女青年住在一家地主的西屋里。县安置领导小组发现后,立即与社、队研究,进行了调整。通过一系列安置工作,基本达到知青、家长的满意,使知识青年在农村安心,家长在城市放心。
  1975年,为保证知识青年进村后,政治上有人抓,生产上有人教,生活上有人管,县委又制定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安置工作意见》。下乡的形式要以集体插队为主,有条件的可以试办青年队,每个青年点的人数以30人左右为宜,有条件的大队也可以多一点,集中生活,逐步做到集中劳动。对有严重疾病,不能参加劳动的知青和被判刑劳改、劳教的人不能送到农村去,以免给贫下中农增加负担,造成不良影响。自此,下乡知识青年逐步实现了集体安置、集体生活、集中劳动。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的“光辉历程”、“名人轶事”、“人物专访”、“往事追怀”、“人物春秋”、“人物写真”栏目中的20余篇史稿,集中体现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历城儿女及在历城工作的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富强和文明,不畏斗争艰险,不惧征程困苦,勇敢献身,勇于进取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爱家、爱事业的高尚情怀。本书辑录的“史林探幽”、“古迹寻踪”、“文物珍品”、“名士剪影”、“旅游胜地”等栏目的史稿,进一步挖掘了历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部分人文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历城民俗文化资料进行了整理,这部分史料对于发展历城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以及增加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渗透效应。

阅读

相关人物

路洪珍
责任者
展昭星
责任者
李有峰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