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写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899
颗粒名称: 人物写真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25
页码: 95-119
摘要: 黄志太自幼参加革命,足迹纵横历城,历任卧龙、西营区组织干事、邵而、仲宫、南郊、西营、彩石、董家区及王舍人镇党委书记、公社书记、副县长等职。他革命40年,牢记宗旨,一心为民,工作雷厉风行,不畏困难,勇往直前,作风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历城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是党的一名好干部、人民群众的忠实公仆。1923年11月23日,黄志太出生在历城南部山区南高尔村。过度的劳累,又饥寒交加,十六岁的黄志太个子还不到1米半高,体重才只有70多斤。黄志太得知后,不顾个人安危,立即带领区中队前去解围。黄志太干工作一贯是雷厉风行,只要对人民有利的事从不打折扣。不到两年,加入互助组的农户达到60%以上。
关键词: 人物写真 济南市 历城

内容

牢记宗旨一心为民——黄志太革命生涯
  黄志太自幼参加革命,足迹纵横历城,历任卧龙、西营区组织干事、邵而、仲宫、南郊、西营、彩石、董家区及王舍人镇党委书记、公社书记、副县长等职。他革命40年,牢记宗旨,一心为民,工作雷厉风行,不畏困难,勇往直前,作风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历城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是党的一名好干部、人民群众的忠实公仆。
  苦难童年,艰辛岁月
  1923年11月23日,黄志太出生在历城南部山区南高尔村。南高尔是有名的穷山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终年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黄志太的家境更是贫寒,日子过的非常艰辛。在他十二岁那年,含辛茹苦的父亲,积劳成疾,无钱医治,撒手而去。家里没了顶梁柱,母亲经不住艰苦岁月的困扰,在黄志太十四岁时,瞒着孩子改嫁他人,从此家里生活好比雪上加霜,更加艰难愁苦。因家中生活所迫,两个妹妹不到十岁就送人当了童养媳,懂事的哥哥20岁时投奔了八路军,只身一人的黄志太,为了糊口,14岁去东沟村一家姓李的财主家扛小活,发育还不健全的他开始干起成年人的活。早上,人们都还恋热被窝时,黄志太早已起床上山担粪,个子不太高的他,担着两个大筐,就象担着两座大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冬天他的手脸被冻的像烂桃子,又红又肿、疼痛难忍,到了晚上还要为财主家溜马、看家护园,每天干到很晚才睡觉。黄志太在这家辛苦了一年,实在不堪忍受虐待。第二年又到邢家一寡妇老财家当小伙计,当时说去后只干些烧火做饭的零星活,哪知地主老财全是狠心狼,到了这家不光烧火做饭,还要担水垫栏,喂猪喂牛,上坡为大伙计送饭,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农忙季节还要同大伙计一块下地干农活,锄镰锨镢在年幼体弱的黄志太手中根本不听使唤,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比不过大人干活多,为此常遭主人的骂,有时还要挨打。地主老财拿他根本不当人看。黄志太16岁时离开寡妇老财家,去帮人家放牛,农活虽然不干了,但是得整天满山遍野的跑,脚上磨满血泡。主人为了圈牛攒粪,黑夜要他和牛一块守在山上,从开春到过秋大半年的时间,天天风餐露宿,夏天忍着蚊蝇的叮咬,风雨天任其风吹雨打,心中苦楚不堪言语。过度的劳累,又饥寒交加,十六岁的黄志太个子还不到1米半高,体重才只有70多斤。
  投身革命情洒热土
  1940年,泰安解放区的八路军时常来高尔一带向穷人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42年南高尔建立了地下党支部,黄志太接受了党的教育,懂得了打天下救穷人的革命道理,他踊跃报名参加了“青年抗日先锋队”,随民兵站岗放哨,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
  1943年,因天旱又遭蝗灾,群众生活非常困难,民兵们响应党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组织起200多名青年,上山开荒种地,“青抗先”也组织起小恳荒队,黄志太任队长。根据上级“一手拿枪、一手拿镰”的指示,白天上山开荒种地,夜晚回村站岗放哨,经过一年的垦荒,基本解决了粮食自给。随后,又以垦荒队为基础,秘密组织起武装游击小组,经过几次战斗,从敌人手中夺得步枪30多支。从此,民兵、“青抗先”的力量越来越大,在群众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1943年10月,黄志太被派到泰安专区参加学习班,系统地学习了党的主张、革命形势。一个半月结业后,到泰历县山岗村与本村小学校长温立贤组织宣传队,进行抗日宣传。工作两个月后再回到高尔,不久黄志太被选为“三英”模范(抗日、学习、劳动),参加了泰安专区召开的“三英”模范会议,会上介绍了组织“青抗先”、开展武装斗争以及开荒种地的经验,又被选为鲁中南区三英模代表。1946年3月参加了鲁中南区党委在淄川举办的三英模培训班,经过40天的学习,黄志太进一步受到了党的教育,回县后正式脱产工作,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分配到泰历县卧龙区任组织干事。1947年孟良固战役打响,黄志太踊跃报名支前,带领三付担架一行十二人(一个班)奔赴孟良崮。为躲避敌人飞机轰炸,需要夜晚行军,每夜要走一百多里路,黑夜行军有时鞋子跑掉,只好赤着脚走路,脚上被碰得青一块紫一块。为了抢救伤员,没有一个叫苦的。战役结束后,黄志太返回历城,先是在柳埠区同县委宣传部王曰连驻窝铺村开辟工作,后又调到县委驻地西营,同宣传部郑绍文部长驻南营开辟工作。当时,由于敌人的反宣传,群众都不敢接近八路军干部,他们就通过帮助群众干活,团结基本群众,宣传党的主张。
  腊月十七日,盘踞在济南的国民党军队进攻泰安,来西营骚扰,杀死了西营村支部书记、村长、儿童团长。在敌军压境的情况下,县委机关在政委李频如的指挥下,向章邱的佛峪转移。当时天下着鹅毛大雪,地上的雪一尺多厚,天气特别冷,同志们走在雪地里,脚上的鞋子和袜子被冻到一块,眼眉捷毛全结了冰。有的随军家属的孩子竞冻死在怀里,形势相当严峻。半个月国民党走后,同志们回到肖家、磨盘峪、西营酒厂。冻坏手脚的同志被迫截肢,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所限,被截肢的同志有的手术感染失去生命。黄志太的双手也被冻坏,手指肿得沾在一块,幸亏没有截肢,不然也性命难保。
  当时干革命生活非常艰苦,冬天只有一条薄被,大家合伙睡地铺,身上只有一件棉袄,发羊毛绒自己织袜子穿。没有工资,只发餐票,靠到群众家吃派饭,吃的是窝窝头加咸菜,一年到头很少见到白面、猪肉,但同志们的革命热情很高,没有一个叫苦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尽快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让穷人早日过上安稳日子。
  克已奉公勤政为民
  1948年秋天济南解放,历城同时解放。
  1949年春天,黄志太被调到邵而区任区长。经过苦难、受过剥削的黄志太,担任区长后,立志为穷人当家作主,争气壮胆。到任后当时面临三大任务:一是收缴敌人扔下的枪支弹药;二是清查敌伪档案;三是建立新政权。邵而区地处济南近郊,解放前敌伪势力活动猖獗,敌伪分子较多,解放后他们不甘心灭亡,四处煽风点火,造谣惑众,给建立新政权带来很大难度。区指导员刘宝金去魏家庄建立新政权,竟被软禁在地壕里。黄志太得知后,不顾个人安危,立即带领区中队前去解围。揪出了挑头闹事的坏人,将首要分子进行了刑事拒留,保证了新政权的建立。全区60多个行政村经过半年胜利完成新政权的建立。1950年邵而开始土地改革,有的反动地主躲在阴暗角落里,向积极分子扔黑砖头,妄图阻止土改运动的进行,黄志太针锋相对,立即成立了临时法庭,并兼任庭长,对有破坏活动的地主分子进行了收审,对罪恶严重者押送县公安局,使敌人不敢再轻举妄动。当时在邵而,敌人一听到黄志太三个字,个个闻风丧胆。为了保护新生政权和人民取得的胜利果实,四月二十日邵而区根据上级布署,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镇压反革命运动,黄志太站在运动的最前列,顺从民意,先后处决了反攻倒算的地主分子等30多名反革命分子,在全区逮捕了180名反革命分子,从而大长了人民的志气,极大地震摄了敌人。由于黄志太大胆领导,措施得力,邵而区的土改、镇反搞的比较彻底,为以后各项工作的开展铺平了道路,为此,受到县委的表扬。
  黄志太干工作一贯是雷厉风行,只要对人民有利的事从不打折扣。1952年,他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为了帮助穷人发展生产,率先在邵而组织起商希九互助组,以此带动了全区合作运动的发展。不到两年,加入互助组的农户达到60%以上。后来黄志太又调去董家成立了吕素贵互助组。1954年他被调县委互助合作部工作,与赵志庚同志一道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组织与领导全县互助合作运动。由于他们扎实工作,全县互助合作运动蓬勃发展,1955年入社户数达到80%以上,成为省委互助合作基点县。
  1957年在历城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黄志太当选为副县长。就在这年春天,全县刮起退社风,当时唐王、孙村、彩石区80%的农业社垮台,耕牛被牵回,大型农具被分光,有的干部遭毒打。“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黄志太根据县委决定,带工作组立即到彩石区狠刹退社风。去后,经过召开一系列会议,大讲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开展大鸣大放大辩论,很快刹住了退社风,垮台的合作社又恢复起来,社干部也理直气壮地站出来领导春耕生产。
  1958年,黄志太调仲宫区任区委书记,当时正逢毛主席号召大办人民公社,他响应号召,很快成立起仲宫人民公社。9月2日,他带领人民公社的千军万马,投入卧虎山水库建设,吃在工地,干在工地,成为活跃在水库工地上的一支主力军。1959年春,他又带领社员在西郭而河滩造起万株苹果园,为子孙后代植下“摇钱树”。1961年黄志太调南郊公社任党委书记,当时正逢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群众生活出现困难,黄志太精心组织群众抗灾救灾,生活坚持低标准,瓜菜代,艰苦奋斗度难关。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南郊公社没有发生饿死人的现象。1964年“四清”运动开始,黄志太调县工作,他带领从基层抽调的12名积极分子,进驻“老大难”的北园公社清河大队开展“四清”运动。初入村时,群众对他们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们办不了什么大事。通过实际工作,解决了干部多吃多占、不参加生产劳动、帐目不清和立场不清的问题,认真贯彻了毛主席“23”条指示,使“四清”运动健康发展,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1966年黄志太出任县“四清”工作队副大队长,再去邵而区开展“四清”运动。后出任邵而区委书记。
  十年动乱身遭磨难
  1966年秋,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如狂风暴雨,铺天盖地卷来,一时天下大乱。干了二十多年革命的黄志太,一夜之间被造反派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工作权利被剥夺,四处游街,三天两头挨批判,忍辱负重,受尽折磨。一次被造反派揪去批斗,有人用蒺藜缠稻草,让他用双手举起,手被扎的鲜血淋漓,疼痛难忍。在邵而西大湾挨批斗时,造反派扎起两米多高的批斗台,让黄志太上台低头认罪,当他走到台上,别有用心的人要把台子推倒,企图摔坏他,幸亏好心的群众一拥而上,围住台子,才使黄志太幸免伤亡。在动乱的日子里,黄志太除了挨批斗,还要被强制劳动,每天要去西大湾挑几十担水,有时还要去4里地外的魏家庄给造反派挑井水吃。从小抗活出身的黄志太,对劳动并不厌恶,也不感到丢面子,使他不能接受的是对他人格的侮辱、肉体的摧残。1968年8月,县里召开大型批斗会,就是在这次批斗大会上,黄志太被打坏脸上的神经,造成听觉减退,视力模糊,终身致残。在黑白颠倒、是非不清的年代里,黄志太的妻子绝望了,她在娘家盖了三间房子,劝黄志太解甲归田。苦难的童年,艰苦的革命岁月,使黄志太锻炼得意志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他安慰妻子说:“咱要挺住,坚信党总有一天会拨乱反正的”。
  重出政坛再谱新篇
  1975年,形势好转,社会趋向稳定,工农业生产开始恢复正常。12月黄志太被结合进县革命委员会任副主任,兼工交组长。从此,他的革命热情又得到发挥。当时,由陈明达任指挥,他任副指挥,领导了历城铁厂的小高炉建设,由于他们的积极努力,不到半年时间小高炉建成投产,1976年5月淌出了第一炉铁水。以后,他又领导建起了白马山农药厂、王炉农具厂,试制出插秧机、收割机等,为当时历城工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76年10月,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粉碎,神州上空云开雾散,人民群众欢欣若狂,黄志太更是心花怒放、扬眉吐气,压抑在他心中的乌云终于被驱散了。当时他正在任“济王”公路筑路总指挥,只见他天天奔波在工地上,带领勘察线路、检查进度,混身有使不完的劲。当时他曾写下这样一首诗勉励自己:年近花甲体渐衰,专心致力筑路来,食宿莲花山脚下,愿将汗水拌路洒。按工程规定,应配给他一辆吉普车,他却买了辆130小货车,他说:“这样即拉人又拉货还省钱,一举多得,何而不为。”在修筑20多米宽的小龙堂大桥时,他组织土法上马,仅一项工程就为国家节省资金40多万元。由于他的精心指挥,全长120华里,跨越20多条山洪河流、涵洞,有5座20米以上宽的大桥,而且路基多半是筑在山坡的“济王”公路,当年就完成了路基任务,从而受到了省市的表彰。
  1980年12月,在历城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黄志太再次当选为副县长。身为父母官的他,深深懂得“为官一时,造福一方”的古训。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领导群众结束了沿黄地区因“文革”多年未完成的一万亩稻改尾巴,开始在稻秧地兼作莲藕,利用坑洼发展养鱼,到1984年沿黄地区的藕田发展到13000亩,养鱼增加到3300亩,使沿黄地区成为历城多种经济最发达地带。与此同时,还在遥墙公社、唐王公社推广芦笋种植,到1984年芦笋面积扩大到17000亩,年收芦笋510万斤,成为济南市芦笋外贸出口主要产地。有人说:“基层干部有两难,计划生育和敛钱”。黄志太知难而进,在他分管计划生育工作期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一手抓工农业生产,一手抓计划生育。1983年使全县人口出生率降至9.87‰,较1980年前降低了3.63‰,使历城成为济南市先进单位,黄志太先后三次参加省政府在济南、泰安、文登召开的计划生育经验交流会并介绍经验。黄志太是分管财政的常务副县长,在他任职期间,县财政收入逐年上升。他上任后的1980年,由于区划变更,收入范围调整等原因,全县财政收入仅为801.7万元,1981年后,黄志太积极培植税源,千方百计挖潜增收,到1984年财政收入达到1562万元,将近翻了一番。
  1984年4月,为党为人民工作了四十年的黄志太光荣离休,回到家中与子孙享受天伦之乐,欢度晚年。每当他回顾起自己的革命历程时,总是感慨万千,念念不忘党的恩情,他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黄志太的一生。”
  赵延君
  老模范再做新贡献
  每日清晨,柳埠镇南田村的村民们总会看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扛着镢头,步履蹒跚地登上那海拨460米的金牛山。老人的身后,郁郁葱葱,山野间成片的幼小柏树和黄栌林焕发着无限生机。
  这位老人名叫田立柱,他今年76岁,早在1958年,他就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作为全国第四届、第五届人大代表,两度光荣地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2年,田立柱担任了南田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带领群众成立了历城南部山区第一个合作社,大搞农业生产,先后引进一些优质粮食品种,并进行科学种植,逐步解决了全村几百口人的吃饭问题,当年还上缴公粮2万公斤。由于他工作出色,上级领导多次征求他的意见,让他转为脱产干部,他都执意不肯,他说:他的根扎在了山里,心,已融在了山里,这一辈子离不开大山,离不开山里的父老乡亲。
  田立柱确是大山的儿子,对治山情有独钟,当时他看到群众吃饱了肚子,可群众手里缺钱花,他想到了靠山吃山带领群众发展林果致富。于是,他三下泰安学习取经,并引进优质苹果树苗,发动全村男女老少,硬是在荒山秃岭上,挖了几十万个大坑,栽上了果树,同时请来技术人员进行科学管理。当年建成果园100亩,成为历城南部山区第一个苹果园。
  在没有树的时候,村里人都到山坡上去放羊、放牛,现在种上了果树,不允许人们再去山坡上放牛羊了,人们自然不乐意,田立柱就一家一户的做工作,苦口婆心。乡亲们懂了,他又走上山,白天黑夜巡察着,他知道,村里人明白了,村外的人还会来山上放牛放羊,啃树苗,为了这些果树,他没白没黑,呕心沥血。一天一天的果树长得很快,当人们看到挂满枝头的苹果时,更加焕发了群众的干劲,田立柱要借梯上楼,修路!把原来的道路拓宽,让汽车开进来。聘请公路技术人员,成立指挥部,自任指挥,利用两年的冬闲季节,投工两万多个,一条10多华里的路通到了山外,解决了苹果的外运问题。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位曾解决了全村人吃饭问题的村支书也“靠边站”了,但他仍然没有忘记他的山、他的树
  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有条河,河滩被乱石覆盖着,几乎是寸草不生,随着汛期涨落,流经东山根前行。河边有两棵树,由于刮风的原因,树身弯曲的历害。田立柱发现就是这么两棵树,逼得河道向西移了很远。当时他想,如果多种些树,再顺势围起一道堰,河道也许会从东山根移到西山根,这样不仅使村子多出了一个果园,还凭空多出了一百多亩地!说干就干,田立柱去买回了一些种子,他先做了个试验,在河滩边的湿地和干地上各撒了几粒,不久湿地里的种子先冒出了芽,田立柱高兴了——在这儿可以种树!
  田立柱虽然“靠边站”了,但他在村人中的威信可没有“靠边站”,他依然一呼百应。
  于是,在河滩上,他带领着村人开始清理石块,把清理出的石块筑成了一道堰,然后在清理出的河滩上挖坑,播种……时光荏苒,光秃秃的河滩上长出了成排的果树,而由于树和堰的原因,河道西移,流经西山根前行,村子里竟多出了一百多亩田地!
  在田立柱的带领下,村子一年年在变,几百亩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几百亩荒坡变成了层层梯田,并从远处几百米高的山上引来甘甜的泉水,南田村慢慢甩掉了贫穷的帽子。
  在山上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田立柱,1997年查出糖尿病,但他仍闲不住,一直在山上义务植树造林。他说:“国家要繁荣富强,农民不能拖后腿,我是一名老党员、老模范,更有责任带头致富,我要对得起党对我多年的培养和所赋予的光荣称号,为国家富强,为群众造福,活一天就要干一天。”
  1999年春节期间,镇领导去慰问他,当谈到林果业发展,开发旅游资源,振兴柳埠时,田立柱格外兴奋,说:“当年我作为劳模去瑞士参观,那时我脑子里就产生了旅游致富的想法。现在,听到这个喜讯,我高兴地睡不着觉哇!”最后老人竟一拍胸脯给镇领导立军令状:“我身体还好,这把老骨头能再为家乡出点力,死也瞑、目了。”就这样,没过正月十五,他就找到镇政府领导,主动请缨,成立了由十几人组成的老年护林队,自任队长,而且还说服老伴,把家搬到山脚下,共同完成他的事业。
  大半年的时间,田立柱和他的护林队,在金牛山上挖了近10万个树坑,栽下了6万余棵树苗。望着茁壮成长的幼苗,老人的脸上挂满喜色,他说:“用不了几年,我就能将光秃的金牛山变成大青山。”来到金牛山的北坡,老人还向我们谈了镇党委政府的规划,他将带领老年植树队在这几十亩的陡峭坡体上劈石植树,搞大熊猫造型。同时,还在其它山上,陆续搞出四门塔“金光大道”十二生肖等绿化造型,一来为柳埠增添旅游景点,二来向国庆献一份厚礼。
  风风雨雨五十年,田立柱望着漫山遍野、茁壮成长的侧柏、黄栌树,感慨万千:建国五十年来,咱们的国家变化实在太大了,真是一天比一天富强,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只要按照党的富民政策去干,我们的家乡一定会象眼前这片茂密的小树一样,一天比一天强壮起来,我们的生活也会象那结满枝头的大红苹果一样更加香甜。
  马长春徐化平许延国
  联防大队长付振法二三事
  1942年夏季酷热的一天,南高而村在村南树林里开群众大会。为了表示抗日决心,会前扎了两个纸人,一个是“鬼子”,一个是“汉奸”,让民兵当靶子打。只见一个青年首先站出来,在百米外举起大盖枪,只两枪,“鬼子”、“汉奸”头上各穿了一个大窟窿。他的精彩表演,立刻博得一片热烈的掌声;他兴犹未尽,这时恰好天空飞过一只斑鸠,他又举起枪,只听“叭!”一声,那只斑鸠翻着跟头“呱叽”摔在地上。全场又是一阵喝彩声。
  这是我亲眼看见的。从此,付振法的名字,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付振法没当民兵前爱打兔子,枪法很准。参加民兵后,在本村很深很严密的西峪山沟里,一面开荒生产,一面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而后就成为神枪手了。由于他枪法好,打鬼子勇敢机智,当选为周围十多个村的民兵联防大队长,兼南高而村民兵副队长。
  1943年春上,有个特务进村活动。一天下午,开明人士陈兴君觉得此人可疑,就盘问他。这个特务越说越露馅,撒丫子就跑。陈兴君立即找到付振法,对他说:“快抓特务去,往西跑了!”这时候付振法正往地里推粪,他停下车子,回家拿了枪就追去,一直追到离村很远的西峪山坡上。
  这个特务一看跑不脱了,便找了个有利地形隐蔽下来。付振法就在离特务100多米的地方暗暗监视着他。双方相持了半个多小时,特务见一点动静没有了,从墙角探出半个头来,付振法立刻打了一枪,半个脑袋缩了回去。又过了半个多小时,这时天快黑了,付振法杀敌心切,从远处绕到特务背后,从地堰上猛地跳下去,用刺刀刺进特务后心窝,这个特务一动未动。付振法仔细查看,原来刚才那一枪已经把他打死了。
  这年六月的一天,鬼子、汉奸从仲宫来高而扫荡。付振法把民兵拉到东、西山上,用土枪、台杆(一种射程较远、威力较大的自造武器)向敌人射击。敌人觉察被包围,抓去保长焦延才(地下党员)和几个群众就跑。付振法在山上看到鬼子抓人跑了,带领民兵冲下山来便追,追到尹家店村与敌人接火,他只放了两枪,打死一个鬼子,打伤一个汉奸。敌人见状拼命向北逃,焦延才等人趁机钻进谷地里。民兵们救回自己的同志,还拣了鬼子跑掉的十几双大皮靴。
  1945年麦后的一天晚上,付振法刚开完会回到家,听着街上有狗咬声,一会进来五个背枪人,他们说是泰历县大队的,到泰安牛山口执行任务,道路不熟,让付振法带路。
  付振法一看这几个家伙就知道是冒牌货,他经常和县大队打交道,八路军的气质、言行他们装也装不像。付振法向妻子使了个眼色说:“我去牛山口送这几个弟兄(故意不说同志),家里的‘活’靠你了!”
  付振法领着这五个人上路了,通过交谈,更清楚了他们是汉奸。来到出泉沟村南,有个三岔路口,本来从这里向东南是泰安,他故意把他们领到去核桃园的路上。来到一个低洼处,他说:“从这里上南没岔道了,你们歇歇,我回去吧!”
  付振法估计民兵们快追来了,如果没追来,他可以调动出泉沟的民兵,前边说过,他是附近十几个村的民兵联防大队长。他刚走到出泉沟村北,果然南高而村民兵队长黄恩泰和另外四个民兵气喘吁吁地追来。付振法说:“来得正好,跟我走!”他们小跑追去,从远处借着月光一看,那五个家伙累得都躺下了,六人悄悄地形成了一个包围圈。付振法喊道:“伪军弟兄们,你们被包围了,快投降吧!”黄恩泰喊道:“一班二班三班,不要开抢,捉活的!”这些汉奸本来就怕死,一听来了这么多民兵,都吓出一身冷汗,连忙说:“千万别开枪,我们投降!”
  返回的路上,被解除了武装的汉奸们问:“你们的人呢?”黄恩泰说:“就是我们六个!”汉奸遗憾地叹道:“咳咳!”付振法说:“不是你们抓我带的路吗,我是民兵联防大队长!”几个汉奸俘虏又敬畏又懊悔……
  以上仅是付振法同志在抗战中的几个小故事。建国后,他是一个普通党员,普通农民,当过生产队长。我最后一次拜访他是1984年6月,这时他已是古稀之年了,啦起战争年代的事,仍然豪情满怀,滔滔不绝。
  李全仁
  保护烈士忠骨的好村长刘庭富
  刘庭富是历城区孙村镇西徐马村人。194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949年任西徐马村村长。
  西徐马是一个千把人的村落,距济南市区37公里。济南战役打响时,华东野战军9纵的一个医疗队进驻该村,伤员们送到这里抢救,家家户户是病房,多的一家住六七个伤员。炕上住满了,就在地下睡铺板。屋子里住满了,就住在屋檐下。刘庭富组织青壮男女村民护理伤员,喂水喂饭,洗涤衣物,处理大小便,视伤员为亲兄弟,关怀备至。抢救脱险的伤员从这里转送到后方医院继续治疗,抢救无效牺牲的战士就地埋葬,墓地选在村南的一块高坡上。当时掩埋烈士是按牺牲先后次序排列,在坟前砸上一个木牌子,编上序号,并依次登记造册,详记烈士姓名和生前部队番号。烈士名册一式二份,区里和村上各存一份,共计46名烈士。在西徐马先牺牲的烈士,刘庭富动员那些备有棺材的老人捐献给烈士用,后来棺材用完了,只有白布裹着尸体下葬了……建国后,这些坟一直没有人来认,刘庭富与村民合计着把木牌子换成石碑,并修建了围墙,护卫着“西徐马烈士陵园”。陵园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后来,附近村落散葬的无名烈士墓也陆续移葬到这块墓地。
  1985年,原南京军区司令员聂凤智将军来到济南,这位担任济南战役东集团指挥的9纵司令员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思念为解放济南而献身的战友,1300多名年轻的生命。他走下解放阁,直奔四里山烈士陵园,凭吊9纵的烈士。然而,令将军失望的是,整个陵园竟没有一座9纵烈士的墓碑。
  根据聂凤智将军的建议,1986年,一个包括有关部门参加的调查组成立了。春去冬来,安葬着1100多名济南战役烈士的“大王山济南战役烈士陵园”找到了。这里主要埋葬东集团的烈士。掩埋时,1100多座墓前均树立一个木牌,记载着烈士的姓名和部队番号。济南战役后,9纵(后改称某军)又驰骋华东,转战江南,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征尘未洗,便安排人员赴济料理烈士后事。然而,大王山陵园先烈墓前的木牌,因多年风吹雨淋日晒……给人们留下永久的遗憾。
  苍天不负有心人,46位9纵烈士的坟茔终于查到了。正是刘庭富和西徐马村村民们,对烈士的深情厚爱,才能为9纵保存下仅有的,有姓名的46座烈士墓!才能使46位烈士,在40年以后,迁葬于英雄山烈士陵园,魂归部队!这46位烈士忠骨,正好对应上9纵原军史中,有45名战士查无下落的空缺。济南战役,9纵牺牲的烈士总数也改写成1360名。
  1988年迁墓时,当年参加掩埋烈士遗体的村民们,看着照应了几十年的烈士遗骨被移走了,他们恋恋不舍。议论着,叹息着,合计着。不约而同地说:“烈士忠骨迁走,血肉还在,陵园仍存。”他们把空坟又按原样修复起来。每年清明节,乡亲们仍来这里扫墓。
  老村长刘庭富已年届八旬,他把看护陵园的任务,托付给他三弟刘庭德。
  西徐马人一定能把看护“西徐马村烈士陵园”的任务,世世代代地传下去,让人们永远缅怀先烈。
  谭安国李桂义
  历城区西营镇藕池村,有一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老夫妻,他们就是当年民兵大比武时的“夫妻神枪手”——孙延庚、李红玉。如今回忆起这段往事,孙延庚依旧是激动万分。
  那是1964年,俺夫妇刚结婚一年,毛主席号召“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全国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兵大比武运动。当时我在村里任团支书兼民兵连长,我老伴(李红玉)任副连长。我们经常组织民兵学毛著(毛主席著作),搞训练。我们藕池村的民兵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在小公社(现在的南营办事处)里是走在前头的。俺夫妻俩也多次受到小公社武装部长张宝亮同志的表扬。
  1964年7月,省里要组织民兵大比武,下面也都忙了起来。西营区公所和各小公社都抓紧组织民兵进行集训。记得最后一次集中训练是在小公社,我们夫妻俩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后来各村又都到区公所去参加实弹训练。那时每人每次只发给3发子弹,俺两口子打得最好,每次都在25环以上。由于俺俩打的好,又是夫妻,在当时很有特色,所以被区公所推荐到县里进行考核。当时没有交通工具,百十里路,都是跑着去,由于心里激动,跑起来竟不觉得累,同去的还有西营村的温长森同志。
  到了县里,县武装部的领导只询问了我俩一些情况,没有再搞训练考核,马副部长送我们代表县里参加比武的同志到市武装部(济南道德街),并嘱咐大家一定要刻苦训练,拿到好成绩,为全县争光。到了市里,进行了人员编制,我们县的同志被分到一个班,由我任班长。每天早上出操,晚上有时还要组织学习,无论学习还是训练,大家都很认真,情绪异常高涨。俺夫妻俩也相互鼓励,暗下决心,一定不给县里和家乡丢脸。在市里最后选拔考核中,每人发了9发子弹,我俩都打出了85环的好成绩,由于我们是夫妇,成绩又如此巧合,领导更加器重我们。记得是这一年的8月底,接到市里通知,让我夫妻俩到省里参加比赛,同去的还有孙村的三姐妹。
  到了省里,当时营房设在段店,训练在腊山。我们训练的课目主要是打靶,训练时也打气球,打吊着的酒瓶子,用的枪是最老式的三八式,后坐力大,没有半自动好打。1个星期后,正式在腊山比赛,这一天我们心情非常激动,早早地整装等着车来接。我们是坐卡车去的,当时30多辆卡车排成了一条长龙,参加比赛的还有坦克、大炮、小炮等等。进入比赛场地,到处是彩旗飘扬,人山人海,场面非常壮观。当听到高音喇叭里宣布比赛正式开始时,我俩心里都有点紧张,但很快平静下来,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打出好成绩。结果,我夫妻双双以9发87环的优秀成绩博得了一片喝彩。喇叭里一遍遍播出:“一对小夫妻,打出好成绩。”领导来看望我们,同志们也来祝贺,我们心里甜滋滋的。随后又进行了打气球、打酒瓶、打头靶等表演射击。比赛结束的那天上午,听说有中央首长要来看望我们,我们是又高兴又激动。我两口是以全省打靶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而受到了领导的接见,但我们万没想到,接见我们的竟是贺龙元帅和罗瑞卿总参谋长。贺龙元帅握着我俩的手笑着说:“你们小两口打的好,要继续努力哟!”我激动地说:“打的不好,还不过硬。”我问元帅:“您今年多大年纪?”元帅笑着用手比划着说:“65岁喽。”我说:“不像不像。”参加接见的还有济南军区的杨得志司令员,最后贺龙元帅和我们合影留念。只可惜,我保留的这张珍贵照片,后来被武装部的同志拿走了,至今没找回来。以后省里的领导和省军区的首长在八一礼堂又接见了我们。市委领导也要看我们小两口表演,市委书记段毅和市长杨毅同志,观看了我们的射击表演并接见了我们,最后让司机用他的车亲自把俺夫妻送回历城。
  这次比武,我俩每人奖励了一支步枪、一支钢笔,一个水缸子和纪念册,缸子和纪念册上都印有“山东民兵比武大会”的字样,这年9月份的《大众日报》也报道了我们的事迹,并刊发了照片。回来以后,省军区的一位大校和一个参谋,还来看望了我们,并告知我们要准备参加全国的比武,不知是什么原因,全国比武一直未进行。时过这么多年,回想起来,心里一直是暖融融的。
  孙延庚口述
  李文山王青兰整理
  名石匠——李顺田
  李顺田(1908.1.29-1996.2.10),济南市历城区彩石乡葫芦村人。18岁学艺,从师于当地刻石名匠王善正,四年学徒完毕,继而在家闭门苦练三年,工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及刻字。25岁时,由恩师王善正引荐给当地颇具名望的大财主修寿坟。当时领工的人叫邱美贤,此人长期在清廷干石匠活,被光绪皇帝御封为“石匠状元”。邱美贤看到李顺田刻石出手不凡,对石刻莫名其妙,李顺田告诉他,名曰:“太师少保”,并为之滔滔不绝地解释。邱美贤为之佩服,李顺田也深受邱美贤的器重。邱美贤对李顺田直言:“后生可畏,待我死后,江北的石匠就数着你了!”从此李顺田名声大震。方圆百里名门望族修坟、立碑、庙宇都慕名来邀,就连东方商人旧军孟家的大门刻石也没离开他。
  日寇占据济南,在进德会游艺园(现在济南机床一厂东厂)修“水灾纪念碑”,广招华北五省能工巧匠,规模宏大。工匠们的任务主要是刻字,当时一般人一天最多能刻70多个字,可他一天竟能刻100多字,号称“单刀赴会”。那时的山东省建设厅厅长高方贵慕名造访,称之为“华北五省第一名”。李顺田赠给高方贵石狮一对作为见面礼,并结为至交,后来,高方贵也以一百大洋的价格为李顺田卖了一对石狮。李顺田晚年也还念念不忘这两个“雅号”,也常常以此自矜。
  建国后,修建人民大会堂,途中疾病折返,成为终生憾事。1959年,在济南北园水屯花岗石纪念碑上刻毛泽东手书“还是人民公社好!”;1970年受济南市园林局之邀刻大明湖西南门屏风浮雕;1982年(74岁)雕刻了大明湖北极阁台阶下两尊石狮。
  李永汉李永和提供材料
  李成泉整理
  故事头——权受本
  权受本是济南市历城区十六里河镇涝坡庄(现属市中区)的农民,然而他能啦、好唱,又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家。
  权受本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的家乡虽称涝坡,实则干旱,是个山秃地薄缺水的穷山窝。权受本自小种地,和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同乡亲们一起,经历了久旱无雨逃荒要饭的折磨,也共享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喜悦。
  庄户人有愁也有喜,愁了就哭,喜了要乐,于是人们就“唱曲”、“拉呱”、“看戏”,权受本就是在这些民间艺术的熏陶中成长,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艺术活动中去,发展了它,丰富了它。
  他从小没上过一天学,但是聪明过人,记性好,摹仿力强。7岁那年就学会了民歌《倒翻十二个月》;熟悉民歌的人都知道,这首民歌正反24段,提出12种花卉和12件古人故事,有问有答;要想倒背如流,张嘴就唱,当中不间断,对于一个成年人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何况是7岁的孩子。
  19岁他拜马云生为师,学唱东路梆子,先唱青衣、花旦,后唱花脸,肚子里装着60多出戏。在当庄唱,应外村请,还搭班赶山会,一直唱过黄河北,从19岁直唱到83岁,真是活到老唱到老。有人问他:“为啥唱戏这样入迷?”他说:“我打小好闲、爱玩,三天不唱嗓子就痒痒,大伙子既然爱听咱就唱。”
  当然他最拿手的还是拉呱讲故事,据粗略统计,他能啦的有《龙庄》、《柳桥》、《鬼朋友》、《梦先生》、《老虎扑食》、《白俊生》、《蛤蟆儿找媳妇》、《张玉娶妻》等50多个故事,其中大多数是进述一个小时以上的长段子,这些故事中有一部分已经记录整理,收入《历城区民间文学集成》(资料本),《鬼朋友》还发表在《民间文学》刊物上(发表时定名为《阴阳桥》)。
  民间故事依靠口耳相传,他的故事大部分是听他姐夫李春荣讲的。李春荣家住龙洞村,扛活为生,他所讲的故事都是长工、伙计们歇息时消闲解闷的产物;还有些故事是听他表哥刘福成、刘福臣啦的。在讲述中权受本又加上自己的艺术创造,用他的话说:“拉呱都从心里出,听旁人拉上七八成,自己再出上两三成,故事就成啦。”他自己出的两三成,一方面是本人丰富的农村生活体验;一方面还借鉴、揉合上一些戏曲表演和剧本编排方面的技巧。所以他啦的故事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曲折,语言朴实,乡土味浓。而且这些故事各具特色,耐人寻味,让人越听越爱听。
  听他讲故事,令人感受最深的是:
  善恶分明,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啦的故事里,好人受尽折磨,最终会有美满的结局;坏人逞凶一时,到头来总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像在《王恩、石义》中,年轻忠厚的小伙子石义,为人老实,团结邻里,爱惜生灵,舍己救人,历经磨难,终结良缘;而心术不良的王恩,见利忘义,落井下石,陷害自己的救命恩人,最终落得可耻的下场。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忘恩负义,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王恩、石义的姓名是“忘恩”、“实意”两词的谐音。
  在《鬼朋友》中,王来成思念亡妻,越过阴阳桥到阴间找到了自己的媳妇兰英,却被她阴间的丈夫鬼头发现,鬼头同情他二人的遭遇,炖肉满酒招待来成,还和他结拜兄弟,鬼头外出找窝睡觉,留他两口子在一堆,后来又设法使兰英借尸还魂,夫妻团圆。正象来成的心里话:“原来鬼不都是坏的,阴间阳间是一样,有行善的,也有作恶的。”这段故事刻划了一个心胸坦诚、快人快语、助人为乐的义鬼,使听众对它变恐惧为钦慕,希望有朝一日会结交上这样一个鬼朋友。
  再像《鬼婚》中,青年马贤在看戏回家的路上,遇见一位姑娘,二人相爱结亲,后来马贤发现姑娘是死人,姑娘不满他的盘问就走了,马贤思念姑娘,追赶到会馆(寄存棺木的地方),追随姑娘同宿在一口棺材里,被人发现扭送官府,县官同情他俩,判二人分别出家,两座庙宇相隔不远,经常相会,有情人终结连理。这个故事歌颂了青年人坚贞的爱情冲破了人鬼之界,小伙子忘死的追求使姑娘还阳,真是把死人说活啦。
  结构严谨,保持民意故事的固有艺术风格,这是权受本故事的又一特别引人注目之处。我国的民间故事受社会习俗和人们对文化艺术欣赏趋势的影响,历来就讲究有头有尾,开门见山,繁简得当。权受本凭着他几十年啦呱的实践,从听众的喜好关注中领略并掌握了这一艺术规律,啦呱开头难,说少了交代不清,说多了听众心烦,权受本啦的呱开头都很巧,一个故事一个样。譬如:“啦呱先啦人,说的是这个小伙叫张小……”这可算是单刀直入;像《哈蟆儿找媳妇》,故事就出在两个大臣指腹结亲上,所以故事开头就说:“李大人和姜大人都在唐朝为臣,他俩很要好,拜了把兄弟。一天,他俩啦起呱来……”于是曲折有趣的蛤蟆儿结亲就发生了。
  而《龙庄》故事的主角宋小住在龙庄,这个故事开头就介绍“龙庄离着泰山十八里地,庄里有家姓宋的,主人家叫宋宝铭,他儿子叫宋振清,他孙子叫宋小,在学屋里念书。”这是由地点到人物,逐步展开。还有直接介绍人物的,像《鬼朋友》的开头:“王尚云在他庄里当首事,家中老两口一个儿,儿子刚娶了媳妇,全家就这么四口人,日子过得挺富裕。”《鬼婚》是从祈雨还愿看戏引起的,因此故事一开始就说:“说是这一年六月里不下雨,西乡段店一带遭了荒旱,各庄乡的庄长、首事下了指示——求雨。”
  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他能够根据情节的需要,突出重点地介绍人物、环境、风景,交代主要环节,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像是为省略对旅途中不必要的叙述,就说:“走着说着来到咧。”“远近一句话,亓红来到济南。”对于一般事物的描述,往往只用极精练的语句,如:“周大人家住泰安城里东西大街座北朝南。”招待客人就说:“炒了菜,点心啦,顺上酒满开,哥俩喝着。”而对故事的焦点,就加强渲染,以增强听众的印象,像《龙庄》里周大人误以为女儿作风不正,吩咐下人去拉个女婿,就说:“明天早上你去通泰安城的大道上,给我领回个年轻的,十六岁以上,二十岁上下,脸上没麻子,头上没疤瘌,一把好头发,一副好身架,也不要歪嘴的,也不要斜眼的,也不要罗锅,也不要拐子,要个好胳膊好腿的好小伙,办成后老爷有赏。”就是这段生动、鲜明的语言,为下面被拉来周府就亲的宋小,描绘了一幅健美的人物肖像。
  在情节的安排上,运用合乎事物发展的巧合,减少了不必要的交代。如在《王恩、石义》这个故事中,石义和皇姑结亲后,想念老母,派人去接,差人来到文登县三合庄石义家,正赶上石义他妈在屋里哭:“石义啊!我的亲儿!我拉巴你这么大容易吗?来到这个时候,你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首,可想煞妈咧!”几句话勾画出老母悲泣思儿的情景,也使人觉得差人去接正是时候。
  权受本啦呱讲述生动,有很强烈的感染力。听权受本讲故事就像看一台戏,生旦净末丑他一人全包啦,说到紧张热闹处,他来了情绪就坐不住了,站起来比比划划,手舞足蹈,拉个架式,作着手势,抬头扭身,睁眼合眼,于是落难公子、憨厚柴郎、天真少女、鬼怪妖魔……一个个人物形象就会出现在听众面前,这些都得力于他几十年的舞台艺术实践。
  善于运用语言(对话)刻划人物。拉呱中人物对话不可少,不能少。但是如果一般化的叙述很容易呆板,张三说了李四讲,李四说了张三啦,使观众越听越乏味。而权受本很注意给不同人物以符合各自内心活动规律的、性格化鲜明的语言,再加上他运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使人听起来人物面貌清晰,如临其境。像《鬼朋友》中,鬼头为来成外出奔走,三天后回来,见了来成就问:“兄弟!这两天怎么样啊?”“不孬,侍候得刚着好哩。”“侍候孬了我也不让啊,临走说了的,该喝就喝,该吃就吃。”“俺哥哥,那两件事给我问来吗?”“问来,咱喝酒哇,喝着酒啦给你听。”听这一问一答,人物身份分明,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人夫、鬼夫之间的特殊关系,表现出鬼夫(鬼头)直爽热情的性格。
  他啦的呱就是好,难怪乡亲们称他“故事头。”我想故事头大概就是说论讲故事他打头,论啦呱的本事他数头一名,因此这篇短文的题目也就给了他“故事头”的尊称,我觉得似乎比“故事大王”、“民间故事家”等称号,来的更贴切些。
  1998年权受本因病逝世,终年99岁。一个优秀的民间艺人走了,但是他讲述的众多民间故事永远在群众中流传。
  关涛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的“光辉历程”、“名人轶事”、“人物专访”、“往事追怀”、“人物春秋”、“人物写真”栏目中的20余篇史稿,集中体现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历城儿女及在历城工作的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富强和文明,不畏斗争艰险,不惧征程困苦,勇敢献身,勇于进取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爱家、爱事业的高尚情怀。本书辑录的“史林探幽”、“古迹寻踪”、“文物珍品”、“名士剪影”、“旅游胜地”等栏目的史稿,进一步挖掘了历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部分人文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历城民俗文化资料进行了整理,这部分史料对于发展历城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以及增加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渗透效应。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