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888
颗粒名称: 人物春秋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15
页码: 80-94
摘要: 解放前后在历城任教的孙东阁先生原名宝贤,山东省临清县张堤村人。于191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即留北京私立山东中学任教,后到山东任教育厅督学。至1930年又回济南任省教育厅督学。次年,任临清六县联立乡村师范校长。学校的消费合作社是地下党秘密活动的联络点。在土地革命时期,支持、鼓励学生赴南方参加革命行动。满树桃李,争艳吐芳。
关键词: 光辉历程 济南市 历城

内容

杏坛老前辈党的好朋友——省政协委员孙东阁先生
  解放前后在历城任教的孙东阁先生(1880——1965.5)原名宝贤,山东省临清县张堤村(今属河北省临西县)人。于191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即留北京私立山东中学任教,后到山东任教育厅督学。1919年任聊城第三师范校长。至1930年又回济南任省教育厅督学。次年,任临清六县联立乡村师范校长。孙东阁先生在两处师范校长任内,思想开明、办学民主,大胆消除门户、派系之争,选贤任能,延聘了沙月波、王贵笙、金石兰等品端学优的进步知识分子来校任教;亲自任课,在教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不仅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还重视学生的思想和体魄,提倡学生亦文亦武,要有知识,会耕种、为人师表,还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保护学生的爱国行动。在联师读书会能读到鲁迅、郭沫若及茅盾等进步文艺作品乃至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革命书籍,学校演出队还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阿Q正传》等抗日及反封建剧目。学校的消费合作社是地下党秘密活动的联络点。在土地革命时期,支持、鼓励学生赴南方参加革命行动。“九一八”事变后,数次帮助学生摆脱敌人的搜查与追捕,有一批进步师生就是从这两处师范学校毕业后奔赴到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斗争的第一线,如金谷兰、黑若仙、李华光、李绍忠等为了抗日战争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再如赵健民、夏子凡、鲁西良、姜凯风、张存恪、萧续武、李苦禅等同志,经过了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洗礼,有的成长为建国治国的栋梁之才,有的则成长为学识渊博,专业有所建树的专家、教授,有的则是深明大义、义无反顾的起义将领。满树桃李,争艳吐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停办,孙东阁先生出走川、陕等地,仍坚持做教育工作,曾在川陕地区国立第六中学任教。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山东,执教于历城中学(在王舍人庄,现为济南十八中学)。据解放后在该校就读的同学回忆:当时孙东阁先生已近古稀,但迎来解放,精神颇佳,担任地理教学,授课开宗明义,语言简洁,加之先生步履曾遍及南北,见闻颇丰,讲课犹如高山流水,故同学皆愿听孙老师的课;孙老师衣着朴素、待人和气、谦虚谨慎,从不自得自诩、炫耀个人,亦无疾言厉色,涵养颇深,大有长者之风,深得师生的钦敬。孙东阁先生退休后居住济南市区。
  1954年,孙东阁先生作为教育界的代表,被选为第一届省政协委员,并于1959、1963年连任第二届、第三届省政协委员及第二届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1958年被聘任为省文史研究馆员。1965年因病逝世。
  谢兆有
  主要参考书目:《山东省文史研究馆四十年》《聊城人物大辞典》《山东历史人物辞典》《山东省志·政权志》《临清文史资料》
  章历边区抗日民主小学校长——陈鹤声
  陈鹤声,1917年出生于济南市历城县西营村的一个善良人家。父亲陈文治一生忠厚,自幼勤劳,凭自己制作酱菜的手艺开设了“聚祥”杂货店。买卖公道,待人热情,街居有困难,他总是主动相助,很受乡亲们的好评。
  陈鹤声从小就受善良家庭的影响,聪明伶利,思想进步。他7岁上学,16岁就考入历城县立师范学校。在校学习期间,深受爱国主义教育,接受共产主义进步思想。19岁毕业后回到家乡在本村小学任教。1937年12月济南失守,侵华日军占领了省城。陈鹤声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运动中,他组织当时西营小学100多名师生上街游行,打着小旗,高呼着“打倒列强,赶出小日本”的口号,先后在西营、东、西岭角、红岭、坔窝、东峪等村进行抗日救国宣传。1938年农历二月日寇进住西营,在西营小学设立据点,西营小学被迫停课撤销。
  1942年春,在我抗日民主政府政策的影响下,他积极主张改革私塾教育,并主动和东峪、南坡、黑峪等各村私塾联络,将7处私塾撤并,重新创办了西营小学,由他任校长。由于当时西营被日军占领,环境十分恶劣,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没忘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和当时的音乐老师李茂堂(现在邹平干休所离休,1944年调章历县文教局,后改名李言)共同研究,将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三民主义国歌》歌词中“吾党所宗”的“党”字改为“民”字。每天早晨上课前,全校200多名师生列队,面向东方高唱:三民主义,吾民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先锋,风雨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胜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极大地激发了全校师生的抗日热情。
  1943年秋,章历边抗日民主政府在章历边区的白炭村建立了抗日民主小学。学校成立这天,陈鹤声同志亲自带领西营小学的大龄学生20余人,抬着风琴避开日伪哨所,晚上赶到了白炭村,参加了抗日民主小学成立大会。会上章丘县大队和西营小学的师生分别演出了自编的抗日文艺节目。陈老师和李寿山(已故)老师合演了自编的双簧《太师爷》,博得了现场观众的一片掌声。
  1944年农历正月25日,陈鹤声同志接到我泰山军分区司令员林乎加的亲笔信,要求他晚上准时到达西岭角村姚发夏家(解放西营的指挥部)参加会议,研究部署攻打西营的任务。会上林司令员首先讲话:“今天请大家来,是决定今晚拔掉西营的日伪据点。方法有两种,一是武装攻打,二是智取。”由于当时的伪警察所所长宋杰三等人已被我军教育转化,因此最后决定由他内应智取日伪据点。零点我军从西面登梯进村,包围了据点,很快结束了战斗。陈鹤声同志负责登记收缴的武器,并帮助运送到县大队。解放西营后,陈鹤声同志被调到白炭抗日民主小学任校长。同年9月他和李达(市工委干部)等5名同志,被西营区推选为历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参议员。并于9月29日光荣出席了在西营召开的“庆祝历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
  1945年陈鹤声同志被调任泰安城关区文教助理员兼城关完小校长。1946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随军南下,后到河南省中共伊阳区委,先后任副书记、书记。1951年调任洛阳地委城市研究组研究员。1952年任中共济洛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文革期间,下放到灵宝县化肥厂劳动。1979年落实政策任洛阳地区知青办主任。1980年1月4日病故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63岁。
  杨景树
  李文山农救会长——吕素贵
  胸怀鸿鹄志扎实做好人
  吕素贵,济南市历城区彩石乡小龙堂村人。为人正直、善良,热心助人,性格倔强,敢说敢做,关心乡邻,关心社会。有救人于水火的壮志和豪情。然而,在那个黑暗的动荡年代,他只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法去实践他的理想和愿望。
  那时,村里吃水紧张。仅有的三口井,每天都排着长队。他每次挨号打水,轮到自己时,总让后边老弱有急事的人先打,而自己常常一推延就好几个人。每当这时,他心里想的、嘴里说的都是如何解决吃水难的问题,并设想盖一个井屋子,让下雨天有急事的人能有法打水。他想到了,也做到了。
  小龙堂村中的南北大街,多年来,一直是南来北往的交通大道,吕素贵的大门正对着大街。炎热的夏天,过往行人总能享受到吕素贵在大门口准备好的大碗的开水。村中“十”字路口向北近300米的路段十分难走,下雨天更是寸步难行。吕素贵便带领乡邻,整平路基,铺上石条,从此,这段路风雨畅通,人们走在路上感激在心里……
  从点滴的事情中,可以看出吕素贵崇高的品格和美好的心灵,这是他坚定不移地走上革命道路的基础。
  铁肩担道义成立农救会
  小龙堂地处南部山区的边缘,从抗日战争以来就是敌占区与解放区的过渡地带。白天敌人来,晚上共产党的部队来。这种拉锯式的局面一直到了济南解放才告结束。
  1945年春天,在党的领导下,小龙堂成立了农救会,号召农民团结起来,开展自救斗争。众望所归,吕素贵自然担当起了农救会会长。自此,他的鸿鹄之志终于得以施展。他在村里迅速成立了妇女会、儿童团、秧歌队等群众组织,并亲自担任儿童团长。经常护送革命人士进出村庄。然而,以敌占区为主要局面的政治环境迫使农救会的活动不能公开。即使这样,在吕素贵的组织下,其发挥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以致引起了敌人的惊觉。
  危难之处显身手舍生救乡邻
  1946年麦收季节,小龙堂传统的早市,显得红火了许多。一天清早,人们象往常一样早早的来到市上购物买菜。忽然,从家北的北石桥路上涌进了一支20多人的国民党军队。他们迅速包围了早市,机枪架在高处,虎视眈眈地对着惊慌失措的人们。接着,就有不少青壮年被绑了起来,吕素贵的二儿子吕仁明也在其中。骑马的头目用藤鞭指着群众说:谁是农救会长?谁家有八路?谁家有共产党?谁家有枪和手榴弹?谁说出来就放谁!群众静静的,没有一个人说话。
  国民党头目恼羞成怒,开枪威胁群众,已经藏起来的吕素贵,听到枪声,怕群众受连累,不顾一切地赶到早市,分开人群,站了出来。从容不迫地说:“你们谁也别抓,谁也别治,我就是农救会长,就是我自己。”敌人一涌而上,把吕素贵绑了起来。国民党头目用藤鞭一边毒打吕素贵,一边恶狠狠地说:“谁让你搞什么农救会,妇女会,儿童团,秧歌队?!”吕素贵昂着头,一句话也不说。气急败坏的敌人,一鞭子抽在吕素贵脸上。吕素贵的脸上顿时横着一道血口,鲜血直流下来。一位老大娘心疼不过,不顾一切地上前为他包扎伤口,被敌人一脚踹倒在地。
  这时,吕素贵的二儿子吕仁明忍不住哭了起来。吕素贵大声说:“真不是你爹的儿!哭啥?就是死了,也是为革命,我们爷儿俩还在一个坟窝子里呢!”敌人问他:“你为啥干农救会?”吕素贵理直气壮地回答:“保长横征暴敛,贪污钱财,欺压百姓,我们组织起来,跟他算帐!”敌人见吕素贵大义凛然,镇定自若,必定有来头。便把他父子二人拴在马镫上带走了。临走时,儿子吕仁明哭着问他父亲:“我可呢?”吕素贵义无反顾地说:“哭啥?跟着我走就是,岳飞父子不是死在秦桧奸党手里吗?咱爷儿俩这不是一样吗?”
  吕素贵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使在场的群众无不崇敬,无不感动得泪流满面。
  后来,吕素贵父子被敌人上交到国民党73军某团部。幸遇团长是一个进步人士,十分敬佩吕素贵的人格。让吕素贵找了保人,写了保状,便放了他父子二人。
  吕素贵这一英雄壮举,很快在解放区编成了小册子,广泛宣传和学习。
  英雄育虎子送儿上前线
  吕素贵父子被国民党释放后,他就带着儿子吕仁明毅然离家参加了革命。乡亲们一直把他们父子送到村南五里外的凤水岭,才依依惜别。
  吕素贵到了章丘区公所,便送二儿子吕仁明参了军。吕仁明在淮海战役中,表现十分英勇,主动要求当侦察员,并在火力排任排长。他曾只身爬上敌人的坦克,用掀起盖子扔手榴弹的方式,一连炸掉敌人的两辆坦克车。在与敌人的肉搏战中,曾一连杀死十几个敌人。他多次立功,两次负伤,成了三等残废军人。吕素贵的英雄本色,又一次在儿子吕仁明身上闪光。
  驰骋公安战线鞠躬尽瘁一生
  吕素贵在公安战线一干就是十九年,直到退休。1946年,他在章丘区公所工作。1948年济南解放,他又调往济南公安处外线科,任科长。1963年,因身体欠佳,调回章丘县公安局,任政保股副股长。他从事的都是跟踪敌人,挖掘特务的刑侦工作。十几年风风雨雨,出生入死,历尽艰险,与敌人斗智斗勇。有一次,他卧底近一年时间,终于把特务揪出伏法,而周围的邻居,还蒙在鼓里,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由于工作机密,他的很多功绩都鲜为人知。
  长期繁重的工作,使吕素贵积劳成疾,得了肺癌。不得已于1965年3月提前一年退休。但59岁的他仍不能停歇:学生上学的路被雨水冲毁了,他就与三儿子吕仁刚从一里外的河道里抬来河沙,垫平修好。村南上山坡种地的大路要穿过河道,洪水一来,把河道冲成了宽宽的深沟。吕素贵就带着全家和邻居,运来石板,架起石桥……
  吕素贵退休五个月后,肺癌发作,不幸离开了人世。
  吕素贵革命的一生,在家乡父老的心中树起了永远的丰碑。
  吕素清吕仁刚李爱珍陈若贤口述
  李仕安整理
  革命功臣——张文举
  16年革命战争生涯,身经百战,战功显赫,尽管现在他的名字已不再像当年那样被人熟知,然而,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张文举。
  张文举,历城区柳埠镇葫芦套村人,今年79岁,1939年参军,1944年入党,1955年复员回家。先后参加过泰安、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大小战役百余次,曾被华中军区通令嘉奖一次、嘉奖令两次,被鲁中军区授予一等功三次、二等功四次,三次被评为战斗模范……
  参军,老人传奇人生的起点
  张文举生于1922年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由于国家的不安定和家庭的贫困,他从八、九岁开始就给地主老财放牛,受尽了剥削压迫,饱尝了屈辱欺凌。直到1939年的春天,张文举刚好16周岁,在革命党人的指引下,他参军入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从此开始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段壮丽人生。“那时候当兵,一心想的就是如何打鬼子,早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不能做亡国奴啊!那时根本就没想到会过上今天的这种幸福生活。”老人讲的很动情,也很实在。入伍后,他先是分在鲁中军区十团,后来到了十一团,再后来又到了十二团。在十二团里,他经历了一次几乎是全团覆没的大突围,至今记忆犹新,恍如昨日。那是1939年下半年,他所在的十二团与兄弟部队并肩作战,取得水北战役胜利后,各部队回防。也不知是因为胜利后思想麻痹呢,还是有人走漏了消息,反正现在谁也讲不清了。一天晚上,他所在十二团突然被3000多名鬼子兵包围起来,全团战士全力突围,但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战斗异常激烈、残酷,整个战斗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战场上血流成河,一个个战士倒下去了,全团五、六百号人到最后仅剩下11个人了。在那次突围到最后时,他与鬼子互拼刺刀,由于身单力薄,被敌人一刀刺中左肩部,鲜血直流,剧痛难忍,幸亏班长翟绪本(博山人)及时赶到,才将张文举从鬼门关上救了回来。那一次,他大难不死,却从此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
  再次参军,放牛娃当了侦察员
  从参军入伍,到突围失利,前后不到一年,然而,这近一年的战斗经历却使革命的种子在张文举的心中深深扎根。在回到家乡的那一段日子里,他没有一日一夜不想着寻找大部队。苍天不负有心人,1940年初,他徒步跑到泰安城,二次参加了革命。当时部队里缺少侦察人员,考虑到张文举的那次特殊战斗经历,连队领导便安排他到鲁中军区侦察科学习侦察。一天下午,在博山南野外训练结束后,大伙原地休息。这时候,张文举远远的看到两个人朝这边走来。看那姿势和走走停停的样子,他凭直觉认为这两个人不地道。等她们走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两名中年妇女,张文举冷不丁地叫住了她俩,并按照老师平时讲的仔细盘问,由于她们早有准备,对答如流,一点儿破绽也没露、一点可疑的东西也没发现。学员们都说他多心了。但张文举就是感觉两名中年妇女不对劲,便没有放松警惕,一直细心留意二人的一举一动。当两名中年妇女走出几步远时,细心的张文举终于看出了破绽:走路的样子怎么这样别扭,一定有问题,张文举心里暗自揣摩。“站住!”他再一次叫住了这两个人。又一次被叫住,两个人慌了神,神情和语言也不像刚才那样自然了。经仔细盘查,最后在她们身上搜出了两支手枪和一份重要情报,原来真是两个女特务。那一次让张文举名声大振。学习结束后,张文举回连队在侦察班干起了侦察员。1942年下半年侦察班班长调走,他任代理班长。1943年,日本鬼子在泰安南王庄修筑据点。接部队命令,张文举带领三名战士化妆成普通民工混了进去。名义上是为鬼子修筑工事,实际上是找机会消灭敌人,破坏修筑工事。装模作样地干了三、四天,他们对鬼子的人数、人员分布、活动规律及据点周边的环境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头一天晚上,他将有关情况向连队领导作了详细汇报,并一起制定了具体的作战计划。第二天中午趁鬼子们聚在一块吃中午饭的时候,张文举冷不防掏出手枪,击毙了值班站岗的鬼子兵,紧接着向正在吃饭的鬼子连投两颗手榴弹,还没等鬼子们弄清楚是咋回事儿,就全部“报销”了。之后,民工们抄起家伙将眼看就要完工的碉堡,变成了一堆废墟。与此同时,根据张文举他们提供的情报,连队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全歼日本鬼子50多人,极大地鼓舞了整个连队的士气。
  两颗门牙的故事
  交谈中,张文举老人几次谈到自己“命大”,比起那些永远倒下去的战友来说,真是幸运啊!他除了在十二团突围时挨过鬼子一刀和扭伤腰以外,印象最深的一次负“重伤”,就是被手榴弹砸飞两颗门牙的事儿啦。那是淮海战役刚刚开始,已经担任特务连连长的张文举,带领他的特务连,作为第一梯队首攻郯城。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刚上城头,敌人的一颗手榴弹迎面飞来,正好砸在他的嘴上,当时他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从5米多高的城墙上摔了下来,晕了过去(手榴弹就在手旁炸响,他愣是没事儿)。他满口是血,两颗门牙被砸飞了。醒来后,大家劝他不要再参加攻城了,好好休息一下,但他坚决不肯,再次爬上城墙,带领战士们攻城。最终,他率领全连战士率先攻开南城门,为整个战斗的胜利打下了基础,那一次,他被鲁中军区评为战斗模范。
  出身贫困的张文举,住了两个月的总统府
  南京总统府可谓豪华之极,出身贫困的张文举还在里面住了一段日子呢?并且一住就是两个多月。淮海战役胜利后,中央军委决定开始进行渡江战役,给国民党军队致命一击,直捣蒋介石的南京老巢。此时,张文举已担任鲁中军区35军(济南战役中国民党将领吴化文带领部队起义后改编而成)的特务连连长。一天凌晨4点,张文举带领战士们从浦口渡江,命令传来,全连战士像入海的蛟龙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争先恐后勇猛渡江。等到了对岸,城内的国民党守军已开始弃城而逃,大伙一气追了三四里。直到接到命令,要求他们立刻赶回总统府,等着收集俘虏,大家才一个个毫不情愿地停下来,果然,回到总统府还不到一个小时,负责阻击国民党军队的我方兄弟部队开始押着一队队的俘虏回来了。当时,没地方看押大批的俘虏,上级安排张文举的特务连在总统府里看押他们。于是,张文举就在总统府里住了下来。因为当兵的大多都是穷苦人出身,像总统府这样的豪华地方根本就没进过,结果出了不少笑话。一天晚上,有位战士值班巡查,他持枪走到一间大厅时,发现对面有一持枪人迎面而来,情急之中,战士赶忙射击。枪声惊动了张文举,他循声走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值班战士错将门镜中的自己当成了敌人,结果出了笑话。
  只身入虎穴,张文举没在战场上倒下,却险些在短暂的和平时期丢了“性命”
  1945年,全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文举所在的部队先是到长清万德驻扎,为防止日本兵反扑卷土重来,他们连日破坏铁路几十里。随后,部队到泰安城北关岱家庵驻扎。当时,国共两党之间出现了一段短暂的和平,张文举差一点在这一时期牺牲。当时,国民党军队在泰安城里,为了解情况,上级安排张文举进城打探。他二话没说,只身入虎穴,不成想,在门岗上,他就被心怀鬼胎的国民党守军司令宁春仁部下抓住,关押起来。期间,张文举遭受了各种非人的折磨,坐老虎凳、灌辣椒水、查胁骨等酷刑,他都一一领教。然而,他始终咬紧牙关,一句有价值的话也没向敌人说,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一直被关押了三、四个月,直到后来国共两党及美国三方组成的执行小组到泰安出面调停,张文举才被解救出来。这一回,他再次大难不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了。全国各族人民欢呼雀跃。然而,此时还不到30岁的张文举由于长年征战,东奔西走,身体状况大不如前。1950年他得了严重的胃病,病魔折磨得他不成样子。重庆市内的大小医院他都住遍了,但病一直没治好。到了1955年,他的病情开始有所好转,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再加上自己没文化,张文举决定离开部队回家,不给国家添麻烦。尽管部队首长和战友们再三挽留,但倔犟的他就是铁了心,最终离开了培养他成长的连队,回到了阔别已久、生他养他的家乡——葫芦套村。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回首往事,老人感慨万千:“比起那些长眠于地下的战友们,我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已经很满足了……"
  徐化平
  英勇不屈的热血青年李腾雨
  李腾雨,字润田,历城区彩石乡北宅科村人,1918年出生在一个耕读门庭,其父在济南一家商行当先生。李腾雨自幼天资聪颖,知礼好学,被父视为掌上明珠,在家乡读几年小学后,便跟随其父到济南上高级小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2月27日,日军攻占济南,学校被迫停课,他的学习生活也随之而告终,返乡务农。
  “七七”事变后,城乡形势动荡不安,日军为了巩固地盘和扩大反动势力,不断派部队和汉奸打着“中日亲善、东亚共荣”的幌子,到处安设据点,成立维持会,建立伪政权,发展汉奸队。每到一处奸淫烧杀,无恶不作,搞得各村户户不宁,害得百姓苦不堪言,这位性情爽直、颇有革命气概的知识青年,目睹此情,长夜难眠,义愤填膺,时刻想寻找报国之路。就在日军向中国人民大开杀戒之时,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1940年4月,由山东军分区派来的武工队进驻虎门、宅科、塔窝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团结进步人士,发展革命力量,创建革命根据地。1941年由宅科地下党员邢攸良、孙光义介绍李腾雨到莱芜参加青年培训班学习,自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回乡后配合地下党组织开展革命工作,为建立革命根据地打基础。
  当时,北宅科村办事人员王京友、张长福、陈若兹等勾结敌伪,鱼肉村民,狼狈为奸,贪污腐化。李腾雨凭一颗报国之心,慷慨直谏,有时面对面的开展斗争,王京友等便怀恨在心,伪造黑信,诬为八路军坐探等罪名,将其举报到山东省国民党保安十三旅三团团部。1942年农历腊月初八李腾雨被捕,在审讯中敌人先施以种种毒刑,继之以洋狗撕裂,让他供出北宅科地下党员。面对敌人的狰狞面目,李腾雨赤心耿耿,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勇敢揭露恶徒罪恶及国特的惨无人道、陷害革命、误国殃民等罪行。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中,年仅24岁的李腾雨壮烈牺牲,全村民众闻者痛心,见者流泪。
  1944年4月由章丘县胡寅政委带领部队作保卫,民主政府区长张智房、区委书记杨东亮主持,在北宅科村召开了千人军民诉苦大会,将坏分子王京友、张长福、陈若兹押上台进行了面对面的讲理斗争,揭露了他们的罪恶事实,李腾雨的亲属在大会上诉了苦。王京友等坦白认罪,愿以万余元为李腾雨披麻戴孝、重新送葬,并为李腾雨树碑纪念,将纪念碑立在集市场一侧,让革命精神永垂千古。
  李腾雨叔伯弟李腾俊口述
  李裕升整理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的“光辉历程”、“名人轶事”、“人物专访”、“往事追怀”、“人物春秋”、“人物写真”栏目中的20余篇史稿,集中体现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历城儿女及在历城工作的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富强和文明,不畏斗争艰险,不惧征程困苦,勇敢献身,勇于进取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爱家、爱事业的高尚情怀。本书辑录的“史林探幽”、“古迹寻踪”、“文物珍品”、“名士剪影”、“旅游胜地”等栏目的史稿,进一步挖掘了历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部分人文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历城民俗文化资料进行了整理,这部分史料对于发展历城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以及增加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渗透效应。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