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家曾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877
颗粒名称: 摄影艺术家曾毅
分类号: K825.7
页数: 8
页码: 49-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曾毅的生平及重要事迹。
关键词: 曾毅 艺术家 传记

内容

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曾毅,20多年来,执着地探求摄影艺术的精魂,弘扬传播东方的古今文化,是当代中国摄影界颇有影响的摄影艺术家。
  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毅把这话作为自己的祖训,激励自己的人生追求,而且在孤寂与单调的日子里,使他执着地选择了自己倾心的事业——摄影。
  曾毅,1949年1月2日,生于济南市东北部黄河稻米飘香的历城区华山镇卧牛村。现任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摄影家协会主席。2001年5月,当他见到童年伙伴张振武时,谈起童年自编节目,带几个小孩一同表演的往事,快乐的心情溢于言表。在他小时候,当小学校长的父亲拍照、扩片的情形,更是潜移默化地启蒙了曾毅的艺术天赋。1968年,他19岁时从山东商业学校毕业,学商业统计,被分配到单县烟酒公司。在这个位于鲁西南小县城不到一年时间里,他始终割舍不下自己对摄影的偏好,从每月38元的工资里节省积攒出钱,买了相机、胶卷,用几十个晚上,从头到尾抄录摄影家吴印咸的《摄影艺术表现方法》,抄累了,就读一段鲁迅的小说,在抄与读的交替中,鲁迅对封建桎梏下农村生活、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的描写,与吴印咸透视生活的镜头,在曾毅的头脑中产生了共鸣,他鼓起勇气向有关单位要求调到县城唯一的照像馆工作,从此,曾毅的人生有了第一次转折。
  在照像馆工作的四、五年,曾毅的摄影爱好得到了满足,每天在拍照、洗片、扩片中工作。在家庭上,也有了自己心爱的女儿。不断地刻苦学习与摄影实践,使曾毅的摄影才华被当地各界所公认,因而,他被调入县文化馆,专门从事摄影创作,足迹踏在了厂矿、农户、田野……丰富而浓郁的基层工作生活,不但使他有了自己艺术佳作的积累,也为他日后侧重创作民俗题材,表现民族根须主题的艺术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3年后,他又被调入山东省影展办公室。8年过去,山东摄影界冒出个年轻的曾毅,他以一帧帧漾溢着生活气息和闪烁着青春色彩的作品,引起同行的瞩目。1977年,他的处女作《绘声绘色》首次参加山东省摄影艺术展,并发表于《山东画报》。1979年《八仙过海》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并获山东省摄影展一等奖,接着又入选全国第十一届摄影展。1980年,曾毅被调入济南市文联,从事济南市摄影家协会工作。
  二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曾毅把这句孔子的论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事事处处勉励自己,砥砺心志。调入济南市文联工作,是曾毅人生的第二次转折,他的摄影事业如同被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十年中,他为摄影班的学员认真传授技艺,组织摄影展览比赛活动,发展了一批批会员,也把草原风情、土家族民俗、三峡风光、煤矿井下工人的风采等都摄入了自己的镜头,他的摄影艺术佳作相继在山东、全国、国际摄影比赛中夺得桂冠。他展出和发表的600多幅作品中,有30多幅先后悬挂在北京、东京、香港、澳门的各种影展上。
  1981年,曾毅出席全国青年摄影创作座谈会,并参加全国摄影培训班。《秋谷传声》入选中国首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1982年,《滚煎饼》获首届全国青年摄影艺术展铜牌,《好年景》、《八仙过海》入选香港中华摄影学会第23届摄影沙龙,33岁的曾毅也成为山东省最年轻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83年,《钢铁汗水》获全国人像摄影艺术展银牌,同年担任了济南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1984年,他担任了山东省第一期高级摄影培训班教材编审委委员和《中国摄影家辞典》编委。198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题“幸福”摄影比赛中,他的《条条致富路》、《海鸥飞来农家乐》和《我的童年》三幅作品入选,这是在全省摄影史上,个人在国际级比赛中入选作品数量最多和最集中的一次。《条条致富路》还获“亚洲文化中心奖”和济南市政府文艺创作特等奖。曾毅被香港《中国旅游》杂志社聘为特约记者,荣获“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还当选为省青联委员和济南市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席。
  1986年是曾毅光彩夺目的一年。1月,“曾毅摄影艺术展览”在省美展馆举行,80余幅作品把人们的视线带到浓郁的社会生活之中,《祖母的一生》、《云雨沧桑》、《额头与砖缝》、《当家人》、《八仙过海》、《黄山落日圆》等作品寄寓了曾毅对生活、人生的探索、思考和激情,也展示了这位艺术追求者的扎实足迹。著名文艺理论家、书法家沈鹏对曾毅的作品这样评说:“他以内心里包蕴着的一团火闪照生活,以深沉的思考捕捉拍摄对象……追求深度与广度……意在从普通群众的生活里发掘深层的内涵,从今天的现实里接触古老民族的根须,并使人联想到未来。”
  1986年12月,曾毅组织并策划举办了“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这项赛事被列为我国政府在国际和平年的九项重大活动之一,吸引了全国四千余名青年作者参加,更有作者驱车千里来送稿,参赛作品达3万余幅。那段时间,曾毅每天去邮局拉回来稿,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有时累得干吃药片。在偌大的展厅里,来采访大赛的记者们既没看到他一幅作品,也找不到他本人。曾毅解释说:“艺术要迸发出耀人的火花,就必须有为艺术献身的燃烧体。”这次大赛首次设立了最佳瞬间奖、最佳构思奖、最佳形式奖、最佳色彩奖、最佳黑白奖、最佳探索奖、最佳风光奖,称得上是我国摄影史上的一次盛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H·L泰勒博士致电祝贺。
  1986年,曾毅被推选为济南市青联副主席、山东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席和省青联常委,创办了《青年摄影家报》,并担任主编。
  1987年,曾毅当选为济南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主编了《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获奖作品集》,担任了上海“十大摄影家”和“十大杰作”评委。
  1988年,曾毅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聘为“第十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委和“首届中国摄影艺术作品出国选拔大奖赛”评委,他成为山东省摄影界担任国家级评委的第一人。这一年,他还当选为省文联委员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山东分会理事,被济南市委、市政府授予“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1989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特刊出《曾毅作品》专版,展示了曾毅的摄影艺术成就。这一年,曾毅担任了《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他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济南市共有4人)。获此称号的人都有专业职称,唯独曾毅没有,他是被破格表彰的。直到2000年,他又破格晋升了正高级业务职称。
  三在获得的国内外众多的荣誉面前,曾毅先生没有丝毫飘然之气。他在反复审视自己几百幅作品后,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思考……“摄影艺术的精魂,在于它能表现民族、社会、人生那浑厚的思想、情感,而不在那五彩纷呈的线形与色调。”基于这种深刻的艺术观,他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做出了第三次重大选择。进入九十年代,曾毅不但是国内知名的摄影艺术家,也是一位出色的东方文化使者。
  曾先生在思考中萌生的一个大胆想法,就是借鉴国外作法,成立一个基金会,以摄影为龙头,弘扬、传播东方文化,使之逐步成为一个国内权威的学术团体。他的想法得到了省市领导的支持,1988年5月,省委正式批准成立“东方国际摄影艺术基金会”。1989年4月8日,基金会一届一次理事会在北京举行,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出任名誉主席,吴印咸、陈复礼、冯其庸、李希凡、吕厚民等名家担任艺术顾问和领导职务,曾毅被推荐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这是中国第一个国际性民间摄影艺术基金组织,英、美、法、日、泰、新及港、澳地区许多大师也纷纷加盟。
  1990年,曾先生策划举办了“济南国际摄影展”,吸引了美、加、英、日等国参展。1992年,他策划主持了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东方国际摄影艺术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评选”活动,并担任评委及第二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组委会会员。邀请荷兰摄影代表团访问山东。1993年,邀请日本摄影家田中昭史、世界摄影大师陈复礼在济南讲学;为支持我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6月6日,组织了66名摄影记者和66名优秀摄影家,举行了“北京一日”大型纪实摄影比赛活动,曾先生担任“大赛”评委和《北京一日》画册编委。同年,邀请韩国摄影家代表团访问山东,并策划举办了“中韩摄影家作品联展”。此举作为两国建交后第一次正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得到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一年,曾毅当选为第八届省人大代表,还被选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省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被聘为山东省油画学会顾问。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他率摄影代表团赴泰国、香港创作采访并举办展览。
  在曾毅先生策划和组织的众多摄影艺术活动中,“中国孔孟文化摄影展”及大型文献画册《大哉孔子》的出版,堪称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伟大创举。
  1988年1月,75位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并向世人发出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个信息在曾毅强烈的事业心中燃起了一把火,“越是民族的文化,越是能在世界上绽放异彩,作为孔子的后代子孙,何不利用手中的相机,在祖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向世界展示中国儒家文化的辉煌呢?”于是,曾先生以“甘作人梯”的精神,带出了一个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青年群体。
  自1989年春节开始,曾先生和他的伙伴们先后18次深入曲阜“三孔”及邹鲁故地,进行社会调查和采访拍摄;为抓取理想的瞬间,他们经常顾不上吃饭和休息,整整苦干了200多天,拍摄了2万多幅具有珍贵史料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的照片。同时,他向海内外发出数千封征稿信,征集了内容包括孔子轶事、儒学变迁、三孔胜地、故鲁遗迹、鲁乡风情、近代儒学研究、孔孟文化在世界各地影响等资料图片1万余幅。他还抓紧时机学习、查阅大量的文史资料,编写展览提纲。经过反复、细致、艰苦的筛选、编辑、设计和制作装裱,突破入选300幅作品的计划,从3万余幅作品中精选了1700余幅图片,汇成了中国摄影界前所未有的“儒家文化长卷”。
  1990年9月25日,“中国孔孟文化摄影展”首次在“1990国际孔子文化节”上隆重推出,整个展览如同一座儒家文化博物馆,以空前的规模展示了中国孔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荡人心魄的艺术魅力。1991年在北京展出时,吸引了几十个国家驻华使节及首都学术界、文化界人士1万余人观看。
  在美国旧金山市举行“中国孔孟文化摄影展”时,旧金山市市长和许多著名学者出席开幕式,并兴致勃勃地观看展览。还有的华侨闻讯后,从几十里、几百里外乘车来看展览,并在留言中写下了肺腑之言。美国的中华电视台和《侨报》对曾先生进行了40分钟的采访。1999年3月,在意大利举办“中国孔孟文化摄影展”,展览场地设在罗马市的卫星城维泰博市一座城堡中,罗马教皇亲自出席开幕式,他说:“孔子的思想是最古老的教义,对12亿中国人的教益很大……意大利也是个哲人众多的国家,但其思想的影响远远不及孔子。孔子是全世界人民的骄傲。”让曾先生他们更震惊的是,在开幕式前的3个小时,法国出版机构的一个代表团赠给他们一本西班牙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文字的大型画册《孔子》,其中的插图全是手绘的,价值1万美金,足见西方人对于东方文化的重视和研究之深。开幕式当天,正值江泽民主席访问意大利,展览办得“锦上添花”。
  1993年,曾毅先生编著出版的大型文献画册《大哉孔子》,被评为“山东省精品工程”和“山东省对外传播”一等奖,并被文化部定为我驻外使馆向外馈赠的重要礼品。
  “中国孔孟文化摄影展”和《大哉孔子》画册的出版,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研究东方文化、思想、艺术的专家和学者们的关注。10年来,曾毅先生应邀赴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奥地利、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泰国等国家参加国际文化交流、举办展览和访问、讲学,也邀请了台湾摄影代表团、外国的艺术家代表团、著名学者和专家来山东等地举办文化交流、访问活动。其中,1998年应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邀请,赴亚特兰大举办“曾毅摄影艺术展”。1999年1月,应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爱尔伯尼州立大学、开罗敦公立学校等12家大学及学校的邀请,赴美国讲学。
  2001年4月,经曾先生联系策划,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光林率团,出访巴西、阿根廷,同时举办了“中国孔孟文化摄影展”,又引起较大反响。同年4月至10月,曾先生又策划了“世纪泉城国际摄影大奖赛”,以图片形式,再现济南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城市建设、风俗民情、现代生活及泉城风貌,设立奖项27个,获奖人数217人。本次大赛作品组成了泉城济南迎接新世纪的历史画卷。这次活动结束之前,曾先生又在思考着下一个大计划……
  曾毅先生的人生和事业之路迈得很实、很快、很高。当我拜访曾先生时,他送我一本《天命集》和一套新印制的题为“泉城景韵”艺术照片明信卡(曾毅摄影作品)。我在多次翻看曾先生摄影作品后,感觉写作的笔越发沉重了,心也越发沉静了。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的“光辉历程”、“名人轶事”、“人物专访”、“往事追怀”、“人物春秋”、“人物写真”栏目中的20余篇史稿,集中体现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历城儿女及在历城工作的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富强和文明,不畏斗争艰险,不惧征程困苦,勇敢献身,勇于进取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爱家、爱事业的高尚情怀。本书辑录的“史林探幽”、“古迹寻踪”、“文物珍品”、“名士剪影”、“旅游胜地”等栏目的史稿,进一步挖掘了历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部分人文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历城民俗文化资料进行了整理,这部分史料对于发展历城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以及增加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渗透效应。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曾毅
相关人物
历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