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历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858
颗粒名称: 光辉历程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5
页码: 1-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历城区革命斗争时期的光辉历程,包括历程党组织和支部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光辉历程 济南市 历城

内容

历城党组织在斗争中发展壮大
  今年的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日。在隆重纪念建党80周年之际,回顾历城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和壮大过程,以及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所取得的革命和建设的巨大胜利,这对我们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社会主义道路,把历城建设的更加美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历城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活动比较早的县份之一。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曾深入历城近郊农村开展党的活动。1925年7月,共产党员鲁伯峻在历城北郊(现归天桥区)以鲁丰纱厂为中心,开展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建立了历城北郊党支部,鲁伯峻任书记。7月下旬,曾在青岛大康纱厂领导工人进行罢工斗争的共产党员李敬铨,被组织派回老家遥墙的鸭旺口村一带开展农民运动。当时在鸭旺口军警督察队盘查森严的情况下,他利用夜间,深入贫苦的农民中进行秘密宣传,散发传单,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当地土豪劣绅的罪行。教育群众反对封建迷信,抵制日货,发动农民起来斗争,并组织领导群众,进行反对苛捐杂税的斗争。历城西郊阎千户庄(现归槐荫区),是济南津浦铁路大厂工人的主要居住区,省早期党员宋伯行经常深入到铁路工人和农民群众中开展宣传工作。1926年,在宋伯行的指导帮助下,阎千户庄建立了党支部,这是济南第一个党的乡村支部。大革命失败后,历城党的活动曾一度中断。1936年,中共山东省委派王健民到历城董家庄一带开展党的活动,并于1937年春在郭店镇的刘家庄建立了中共历城特别支部,陈尧贤任书记,王健民任组织委员,沈秉钤任宣传委员。特支建立后,在教师中成立了读书会,并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历城县抗日救国会和历城县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下半年,特支的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支部除留下王心崇坚持工作外,其余同志全部撤离。
  “七.七”事变后,历城人民坚决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迅速组建了抗日武装,在历城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活动在东部地区的地下党员王心崇于1938年3月在李官庄(现归章丘市)建立了中共历城县支部委员会,王心崇任书记。1939年10月王心崇调离,中共清河区党委派刘博泉来历城领导党的工作。此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党员由10余名发展到50余名。1940年1月,在历城县支部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了章(丘)、历(城)、齐(东)工委,刘博泉任书记,苏勋卿任副书记。10月,刘博泉调离,苏勋卿任书记。1942年5月,在苏官庄(现归章丘市)建立了中共历城地下县委(对外未公开),苏勋卿任书记。1944年4月,县委主要领导人苏勋卿、尹天佑等先后遭敌人杀害,县委被破坏。在历城南部地区,泰山特委于1939年1月,派孙志超到历城开展党的工作,并建立了章(丘)、历(城)工作团。5月下旬,泰山特委建立了泰(安)、莱(芜)、历(城)、章(丘)四县联合办事处,谭克平任主任。9月,四县联办撤销,建立了泰(安)、莱(芜)、历(城)、章(丘)、淄(川)、博(山)、新(泰)七县联合办事处(即泰安专署前身),赵笃生任主任。1944年4月,泰山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林乎加率两个连的兵力拔除了敌西营据点,使泰安、历城、章丘三县交界处的山区根据地连成一片。7月,打入国民党岳伯芬部的二营营长地下党员郭正元,从岳部拉出200余人与王剑桥带领的特务大队合编为历城县大队,郭正元任县大队大队长。9月,中共历城县委和历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西营成立,傅敦吾任县委书记,济南办事处主任武中奇兼任县长。随后建立了农会、青抗先、妇救会等群众组织,广泛开展减租减息、扩充民兵、动参等工作,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武装斗争,扩大了革命根据地。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县委、县政府迅速组织武装干部收复敌占区,建立新政权。到8月底止,县委辖9个区委,党员发展到220余人。
  二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挑起全面内战。县委根据党中央“放手发动群众,不断壮大人民力量”的方针,“一手抓武装,一手抓土改。”,使武装斗争与土地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壮大革命力量。7月,县委贯彻中央《五四指示》,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房屋、生产资料和浮财分给贫苦农民。通过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得到了翻身解放,从而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1947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对陕北、山东实行“重点进攻”。历城的党政军干部,根据上级“县不离县,区不离区”的指示,坚持开展了地方游击战争。县委广泛发动群众,胜利完成了土改、生产、支前三大中心任务。1948年1月,县委开展了整风运动,通过“三查一整”,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纯洁了干部队伍。9月16日,济南战役打响,战役的指挥机关——山东兵团指挥部就设在仲宫镇的尹家店。在解放济南的战役中,全县广大党员和群众,爬山越岭,冒着枪林弹雨,抬伤员,送粮食、弹药,风餐露宿,不辞劳苦,表现了不怕困难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9月22日,历城全县获得解放。1949年2月,根据上级指示,县委抽调66名干部随军南下,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随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县委一面组织群众肃清国民党的残余势力,一面动员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很快医治了战争创伤。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历城党组织得到发展壮大,至1948年底,全县有10个区委,103个党支部,1604名党员。1949年底,工农业总产值约3000余万元。在县委领导下,广大党员和群众为支援解放战争作出了突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动员参军3000余人,支前民工15000余人次,担架2000余付,供应前线粮草3000余万斤。
  三
  新中国建立后,全面实行了土地改革,使广大贫苦农民真正从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1951年,开展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全县有4072名青年参加了志愿军。1952年,37名手工业者成立了历城县第一个手工业合作社。到1956年1月,全县有2805名手工业劳动者报名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手工业合作组织,实现了全县的手工业合作化;1954年春,全县普遍成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1955年发展成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又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1956年2月,全县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上述社会变革,进一步稳定了历城的政治经济形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到1956年底,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达5184万元,比1949年增长1.7倍。
  从1956年至1959年,全县开展了肃反运动,纯洁了干部队伍,巩固壮大了党的组织,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但运动中也犯了扩大化的错误,伤害了部分好人。1957年,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全县开展了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并进行了反右派斗争。在反右斗争中,又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把一部分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员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给党的思想组织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
  1960年前后,全国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历城县委及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带领人民战天斗地,开展生产救灾。到1962年底,全县经济状况有了好转,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1963年5月,根据中央指示,全县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一运动,虽然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把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使很多基层干部受到了不应有的打击。总之,从1956年至1966年,历城县党的工作和党所领导的各项事业,尽管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遭受到一些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成绩。1966年底,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达7460万元,是1956年的1.4倍。党的组织也得到了发展壮大,至1965年底,县委辖89个党委,9个党总支,1004个党支部,11559名党员。
  1966年5月开始的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历城县党的组织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给历城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由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作了坚决的斗争,历城县的粮食生产仍然保持稳定增长,工业、交通等各项事业也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四
  1976年10月,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的两年间,县委带领广大群众揭批“四人帮”的反革命罪行,清查了与他们篡党夺权阴谋有牵连的人和事,各项事业有了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以前“左”的错误,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县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清理“左”的影响。坚持全面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对农业实行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年,县委根据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有155名知识分子走上各级领导岗位。许多长期为人民做出贡献的老同志退居二线,或离休、退休,形成了新老干部交替的新格局。
  1985年3月,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全县分三批进行了整党。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基本上完成了党中央提出的“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任务,并吸收了1132名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3月,全县开展了“新时期共产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大讨论。通过讨论,党员的政治素质有了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有所增强。
  5月,撤销历城县和济南市郊区,设立济南市历城区。区委及各级党组织带领党员群众广泛开展了民主与法制的宣传教育。通过教育,广大党员都能较正确的处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关系,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社会秩序逐步好转。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发展,全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截止1990年底,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15.78亿元,粮食总产量达3.3094亿公斤,农民人均收入达746元。党组织得到了发展壮大,区委辖39个党委,143个党总支,1634个党支部,28225名党员。
  五
  自1991年至今十余年来,历城区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抓好稳定工作,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带领全区人民,知难而进,顽强拚搏,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各级党组织把党风和廉政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对党员干部的马列主义理论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组织了“学党章、正党风”的活动,使党员素质有了新的提高;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和大国霸权主义的严峻形势,深入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形势教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深入开展了“扫黄”和“除六害、反盗窃、打团伙”的专项斗争,使治理整顿工作取得一定成绩;进一步开展了以思想、作风、纪律为主要内容的机关“三整顿”工作,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素质,机关作风有了明显的好转。在经济建设工作中,各级党组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以科技开发为先导,加速实施了“南北抓开发,中间大发展”的战略构想,促进了全区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全区广泛开展了“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的理论学习,党员、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解放思想,抓住机遇,锐意改革,扩大开放,引进外资,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截止2000年底,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1.6亿元,财政收入猛增到6.73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至2952元。同时党的组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区委下辖35个党委,157个党总支,1448个党支部,29092名党员。
  建国后,历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取得的,也是全区人民战天斗地的结果。在歌颂中国共产党及劳动人民丰功伟绩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率领全区人民改天换地的党、政组织的带头人。是他们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带领全区人民,任劳任怨,英勇拼搏,顽强战斗,夺取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从1942年5月,中共历城地下县委(对外未公开)建立,至今年七月一日,历城区(县)委书记历经19任:苏勋卿(1942,5-1944.2)、傅敦吾(1944.9-1945.8)、董林汉(1945.8-1945.10)、李频如(1945.11-1949.2)、牟景途(1949.5-1950.2)、霍志仁(1950.2-1951.7)、张铭三(1951.7-1953.7)、吕少泉(1953.8-1958.12,其间,任质彬从省委下放历城一年多兼任县委书记,与吕共同主持工作)、王任之(1958.12-1961.1)、邵力加(1961.1-1962.11)、李发荣(1962.11-1966.12)、刘瑞(1971.5-1973.12)、陈明达(1973.12-1974.11)、刘汉东(代,1974.11-1975.6)、房立(1975.6-1980.1)、庄庆臣(1980.1-1983.8)、姬广文(1984.2-1990.1)、谢传仁(1990.1-1998.1)、郭作贵(1998.1任职)。
  从1944年9月,建立历城县抗日民主政府至今,历城的区(县)长及革委会主任历经25任:武中奇(济南办事处主任兼,1944.9-1945.2)、吴建章(1945.3-1949.3)、郭正元(1949.3-1950.10)、刘佃忱(1950.10-1951.11)、张铭三(1951.11-1953.7)、李魁德(1953.8-1956.10)、朱孝铭(1956.10-1958.5)、左守善(1958.5-1960.2)、邵力加(1960.2-1961.10)、王克勤(1961.10-1963.5)、吴毅光(1963.5-1964.7)、王克勤(1964.7-1966.5)、田孝基(1967.3-1968.9)、赵景玺(1968.9-1970.3)、江子房(1970.3-1973.12)、陈明达(1973.12-1974.11)、刘汉东(代,1974.11-1976.6)、房立(1976.6-1980.1)、于进渭(1980.1-1984.4)、侯金水(1984.4-1986.3)、谢传仁(1986.3-1990.2)、孙继鑫(1990.2-1993.1)、李福水(1993.1-1998.1)、冯光文(1998.1-2000.12)、谭延伟(2000.12任职)。
  回顾既往,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倍增。新世纪初的五到十年,是历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的要求,区委十届六次全委会和区人大十四届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发展纲要。纲要确定,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05年达到150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3%,达到12.4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年均增长8.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现在全区人民,正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满怀豪情,为把历城建成省城后花园,人民生活由小康向富裕型迈进而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强盛,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能富裕。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就没有繁荣富强的新历城。我们党要实现所肩负的庄严历史使命,必须牢牢把握党的80年来奋斗史的基本经验,坚定不移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展昭星
  中共历城特别支部
  1937年春,中共历城特别支部建立。历城特支领导和发动的革命斗争,虽然规模较小,且未能取得明显的胜利,但它是历城知识分子和劳苦大众为自己的命运勇敢战斗而迈出的第一步,对于宣传发动群众,扩大党的影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中共历城特别支部的建立
  1935年,历城县第六区(现董家镇)被当时的山东省政府教育厅选定为山东省义务教育第一试验区。试验区办事处和历城六区的区机关均设在董家庄,试验区主任是刘镜洲。这个区共有大小村庄80余个,学校85处,其中区属小学83处,县属完小2处,共有教员100余人。
  1936年,党组织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教育的阴谋,山东省委组织部长赵健民派共产党员王健民利用与刘镜洲同乡的关系到实验区刘家庄,以小学教员的合法身份开展党的工作。同年秋,趁实验区招考教师的机会,又派共产党员陈尧贤、沈秉钤前来报考,录取后分别被分配到姚家庄小学、王辛小学任教。根据上级的指示,1937年春,在刘家庄建立了中共历城特别支部。陈尧贤任书记,王健民任组织委员,沈秉钤任宣传委员。特支先后由省委和市委直接领导,省委单线联系人是赵健民,赵被捕后,改由市委的林浩(尹圭璋)、王若杰为先后单线联系人。
  开展合法斗争建立群众组织
  中共历城特别支部建立后,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广泛接触教师,开展党的工作。针对全区教员居住分散,平时教学任务重,外出机会少,再加上刘镜洲统治很严,除行政上召开会议外,大家互相接触的机会很少,耳目闭塞。特支研究决定除利用晚上和星期日到各校结交朋友,深入教员中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进行抗日宣传教育外,还要建立合法的、公开的群众组织,来联系、团结教师。于是,特支建立了“消费合作社”,社址设在董家庄南门里路东,沈秉钤为负责人。消费合作社对外以经营教科书、文具、日常生活用品等为公开业务,对内则掩护特支开展地下党的工作。这样,合作社便成了党组织在实验区联系群众,购销进步书刊的活动中心。合作社的成立,打破了敌人企图封锁教员,要大家埋头教学,不问国事的沉默局面。教师们多数走出了校门,到合作社谈论时事政治,把合作社当成了自己的家。
  在全国抗日形势的影响下,教员们已不满足于教死书的状况,经过讨论,大家要求根据形势教育学生。特支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又成立了“读书会”,并推选积极分子史耀洲为“读书会”负责人。“读书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农村小学教育,交流读书后的心得体会,组织教师们学习讨论时事。“读书会”要求会员多读书,读好书。当时“读书会”订阅和推荐给大家阅读的书刊主要有:《青年自学丛书》、《世界知识》、《大众哲学》、《读书与生活》及鲁迅、茅盾、邹韬奋等人的著作。“读书会”规定,每星期日上午在董家庄女校集合,进行学习讨论,“读书会”会员很快发展到60余人。通过“读书会”的活动,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开阔了视野,激发了抗日救国的革命热情。
  培养骨干壮大力量
  “西安事变”后,抗日高潮席卷全国。但是,在刘镜洲把持下的试验区到1937年的春天反映还不大。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特支利用“读书会”这个合法组织发动广大教员,向刘镜洲开展了一次公开的斗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在董家庄女校召开了一次读书讨论会,刘镜洲应邀参加。这次讨论的题目是:大敌当前,是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进行抗日,还是“攘外必先安内”坐等灭亡?教员在全国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中怎么办?在研究农村小学教育问题时,刘镜洲还能听得进去,但当大家讲到何应钦、汪精卫、张群都是汉奸,特别以《何梅协定》为例加以有力地揭露时,刘大发雷霆,多次为蒋介石的反动政策辩护。经过一番争辩刘被大家驳得闭口无言,最后拂袖而去。通过这次讨论会,使大家对刘镜洲的丑恶面目和反动本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在“合作社”、“读书会”的活动中,特支先后发现和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随即特支又建立了两个党的外围组织——“历城抗日救国会”和“历城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李士衡负责“抗日救国会”的工作,并由他及时和济南“抗日救国会”取得联系。“抗日救国会”很快发展到20多名同志,程海洲、王心崇、孙健民(孙连成)、张汝琦、李士衡、徐庆云、张天侦、朱同修、裴官绶、李明炎等都是活动中的骨干分子。在“历城抗日救国会”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历城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程海洲、王心崇、孙健民、张汝琦都是“民先”队员。
  经过一段工作的考验,任家庄小学教员王心崇,苏家庄小学教员程海洲,便由抗日民族先锋队队员被接受加人了中国共产党。从此,由于几个党员分住在不同方向的几个村庄,联系各村教员就更方便了,更加有力地推动了特支工作的开展。
  广泛宣传发动群众
  经过“合作社”、“读书会”、“抗日救国会”、“民先”的各种活动的开展和整个形势的影响,教师们抗日救国思想愈来愈高,要求开展各种抗日活动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支部抓住这个时机,又利用“读书会”专题讨论了《目前乡村小学教育的任务》。因为这个问题是大家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发言十分热烈。老师们在发言中说:“要认清当前形势,现在正处于困难当头之际,作为乡村小学教师的我们,再不能昏昏噩噩,只埋头教孩子念书识字了。应该既教育孩子念书识字,更要教育孩子和广大群众懂得当前我们国家处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宣传、动员、组织大家起来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大敌当前,凡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华儿女,都应当联合起来,战胜日本侵略者”。“我们现在的教育对象不光是小学生,要采取办壁报、组织宣传队、办夜校等形式来开展宣传活动,发动和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斗争”。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单纯由教师内部的讨论,又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王健民首先在刘家庄办起了有80多名农民参加的,以识字、学珠算、讲时事为内容的农民夜校。向农民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教育,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和对日妥协的反动罪行。从而启发了广大农民的觉悟,在农民中培养了党的骨干力量。随即任家庄、苏家庄等也办起了农民夜校。
  对敌斗争针锋相对
  经过多方面的工作,全试验区,从教员、学生到农民群众的抗日热情逐渐高涨起来。同时,也引起了刘镜洲和国民党特务机关的特别注意。随即从济南来了两个特务,冒充小学教员,住在试验区到处活动,企图找到他们所谓的“反对政府,扰乱社会治安,开展共产党活动”的事实。刘镜洲及其特务们抓住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新党员程海洲不放,并将其记录本盗去。幸亏记的内容字迹模糊,人名多用代号,使敌人辨别不清,阴谋未能得逞。不久,刘镜洲又亲自到程海洲的学校里,出政治题考问一个学生。他问一个学生,是谁领导全国人民抗日,该生答道,是共产党。又问,是谁不坚持抗日,该生答是蒋介石。刘听后很恼火,接着逼问,是谁告诉你的,该生说俺程老师。刘镜洲回到董家庄办事处,召集自己的心腹人开会。对“读书会”开展的专题讨论会,程海洲的纪录本和学生回答的题等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他们的结论是:问题虽有,但未抓住共产党组织的真凭实据,对这些人不能逮捕。但这样下去对实验区工作不利,对上司也不好交待。因此,他们又采用了更为巧妙而恶毒的办法。
  一天,刘把陈尧贤、沈秉钤、程海洲找去,以威胁的口吻问道,你们都是共产党吧?山东省捕共队长宋鸣时叫我把你们送到济南去。同时还假惺惺的以同情的语气说,你们都是我的教师,都是青年人,我不愿你们去蹲监狱。只要你们承认是共产党,写个悔过书,我就可以保证你们没事,我是爱护青年人的。几位同志严厉驳斥说,你爱什么青年人?你抓什么共产党?明明是镇压教员和群众的抗日斗争!我们不是共产党,我们都是爱国的青年教师。刘看威胁不行,又以缓和的口气说,你们先回去,好好想想吧。
  两天以后,刘镜洲以不好好办学,影响试验区的工作为借口,采取了“辞退”的恶毒手段,把王健民、陈尧贤、沈秉钤、程海洲、王心崇、孙健民、张汝琦、史耀洲、李士衡等同志辞退,并限期三天内离开试验区。特支研究认为:刘镜洲的这一行动,说明党的活动已引起敌人的特别注意,再坚持下去恐有危险。经报请市委批准,大部分同志撤离,留下目标不甚明显的王心崇同志继续坚持党的工作。济南市委对王心崇做了如下指示:一、依靠积极分子,坚持巩固合法的群众组织“读书会”。二、面向农村,办好任家庄、刘家庄、苏家庄的农民夜校。三、继续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根据市委的指示,王心崇积极而又谨慎地开展党的工作。不久,王心崇介绍农民夜校的积极分子尹天佑、刘化忠加入了党的组织。
  形势恶化后,王心崇与市委失掉联系,便随同在邢家洼教小学的进步教师郭秀石老先生迁到历城五区李官庄(郭的老家,现归章丘市)开展党的工作。1938年3月,在李官庄建立了“中共历城县支部委员会”,王心崇任书记,尹天佑、刘化忠任委员。他们积极开展抗日活动,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并拉起了30余人的抗日队伍。中共历城特别支部播下的革命火种,在历城大地上又熊熊地燃烧起来!
  展昭星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的“光辉历程”、“名人轶事”、“人物专访”、“往事追怀”、“人物春秋”、“人物写真”栏目中的20余篇史稿,集中体现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历城儿女及在历城工作的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富强和文明,不畏斗争艰险,不惧征程困苦,勇敢献身,勇于进取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爱家、爱事业的高尚情怀。本书辑录的“史林探幽”、“古迹寻踪”、“文物珍品”、“名士剪影”、“旅游胜地”等栏目的史稿,进一步挖掘了历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部分人文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历城民俗文化资料进行了整理,这部分史料对于发展历城的文化事业、旅游事业,以及增加小城镇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渗透效应。

阅读

相关地名

历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