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商河镇教育事业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654
颗粒名称: 解放后商河镇教育事业概况
分类号: G529.52
页数: 5
页码: 104-1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后商河镇教育事业概况。其中包括城关完小、教育概况、教师的工资待遇等。
关键词: 商河镇 教育事业 概况

内容

1945年商河城解放后,在经济和群众生活还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党组织就开始注意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除大力举办识字班、夜校、午校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外,将我镇(城关区)范围内原有的20多处小学一律保留,并对原有教员进行了充实调整,学校性质由私办改为公办,由地方政府统一领导。教育内容也由原来的三字经、百家姓、论语等改为由政府编写油印机印刷的临时课本。课文的内容联系当时的实际,通俗易懂,不但使儿童学到了文化知识,也从小培养了对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如其中一课是:“红缨子枪、缨子红,东庄有个王小龙,站岗放哨庄子外,不怕雨来不怕风,来往行人细盘问,发现坏人不放松,人人都称他小英雄。”另一课是“李子树,开白花,我们都是好娃娃。用功念,不逃学,逃学不是好娃娃。”
  一、城关完小
  1948年,在芦家河沟村,成立了全区第一所高等小学,开始有了较为正规的课本,课程设置有语文、算术、地理、历史、自然五种正式课本,其它如体育、音乐等因师施教。老教师王尊方、于波亭等都在此校任教。1949年该校迁至县城城隍庙,改名为城关完小。每年春秋两季招生,每次一个班,依次为高一、高二……。1950年春节招了高级六班后,于麦收前学校由城隍庙迁入公安局东邻(现在实验小学处)。该校1962年前归区(城关公社)管辖,1962年至1968年归教育局直辖,1968年至1973年又归城关公社所辖,1973年后又改归县直辖,校名改为商河县实验小学。该校由于领导力量强,教师素质高,教学条件好,设施齐全,多年来曾为我镇及全县培养输送了大批的人才。
  二、教育概况
  建国初期,城关区共有小学64处,80多个班级,学生约2000多人,城关完小是全区的教育中心,区里配有专职文教助理,依序为徐洪祥、史兴武、彭川泽。从1954年开始由城关完小校长王德新兼管全区的教育工作。1957年撤区划乡,城关区分解为城关镇、羊角岭乡、河沟乡、马家乡等,各乡(镇)配有乡校长负责本乡的教育。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开始仍由完小校长王德新和庞德祥负责,商(河)乐(陵)合并县后,由谭泽昌、白文德分别任教育助理。城关公社当时辖124个大队,361个生产队,人口5万多,共有学校119处,180多个班,学生6000多人,公、民办教师240余人,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59年后的三年生活困难时期,在校学生人数锐减,校舍破坏损失严重,已不能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100多名公办教师为了分担国家的暂时困难,办理了退职和放长假手续,1962年后,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教育开始逐步恢复。
  1965年春,全县划为22个小公社,城关公社辖有55个大队,160个小队,人口为20700人,共有学校44处,77个班级,公、民办教师110人,其中公办教师50人,代理12人,民办教师48人,由李悦圣任文教助理,公社党委、政府注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群众办学热情很高。但是好景不好,文化大革命开始,多数学校停课闹革命,并成立了名目繁多的学生组织,大部校长、教师被揪斗,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968年12月教师下放大队管理,公办教师都回原籍。1971年开始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情况有了好转,全公社有学校46处,108个班级,学生3393人,共有教师129人(包括城关完小22人),其中公办60人;民办59人,代理10人,除城关完小外,另建有常庄、五里庙、刘万枝、薛园、西三里五处联中,教育工作逐步进入了正常的教学轨道。
  1984年春,城关公社改为商河镇,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教学质量,撤消了四处联中,保留刘万枝一处,并把校址由刘万枝迁止单园,扩建了校舍,充实了师资力量。改革开放,带来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群众办学热情进一步高涨,1987年,镇党委政府又决定建立商河镇第二中学。在县城青年路东首,集资修建了有24个班级规模的教学大楼,此举不但带动了全镇的教育,在全县也造成了颇大的影响。目前,全镇有中学2处,23个教学班;小学48处,165个教学班,校舍全部达到“六配套”,在校学生5200余人。现有教师330名,(其中民办教师112人),达到了历史上的空前规模。
  三、教师的工资待遇
  解放初期,教师每人每月供给60市斤糠谷,从1952年秋改为工资分制,每人评出工资分,最低72分,最高110分,《大众日报》每月公布一次分值,一般每分值在0.24元—0.248元之间,即100工资分折合人民币24元多一点。
  1956年秋、进行工资改革,教师工资为10级,最低级为26.5元、依次为29.5元、34元、38元、43.5元、49元……,多数教师为34元至38元,并开始实行公费医疗,教师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从1956年至1978年,除几次个别调整工资外,其他变化不大。1978年后,国家对教师多次调整提高了工资,1985年又进行了工资改革,继而又进行了职称评定,以职定级,并增加了工资的10%和教龄补贴,教师工资有了大幅度提高。一般教师工资达到200元左右,高的可达300元以上,成为其它行业羡慕的职业,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敬。

知识出处

商河文史

《商河文史》

本书收录了《商河县教育机构的沿革》、《抗日战争前商河县的教育情况》、《县立女子小学简况》、《县立第一小学》、《龙桑寺乡农学校》、《县立第七完全小学的建立》、《我所了解的商河县立模范初级小学情况点滴》 等回忆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悦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商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