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三烈士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281
颗粒名称: 魏金三烈士传略
分类号: K827
页数: 16
页码: 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魏金三同志的传略。
关键词: 魏金三 烈士 传略

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魏金三同志,是抗日战争初期长清县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和领导者;是长清县第一支抗日武装——山东泰西人民抗敌自卫团第四大队(即后来的大峰山独立营一连)、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长清县的抗日斗争开展得轰轰烈烈,在泰西地区名震遐尔。魏金三同志对这一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是有重大贡献的。
  金三同志原名魏福品,又名魏晋。一九一三年六月三日出生于长清县南坦山阎家楼村一个贫农家庭。父亲魏正勤是小学教师,为人正直勤劳,急公好义,是村中德高望重,群众信赖的长者。母亲是一位朴实善良的劳动妇女,辛勤撑持着清贫的家庭。在父母的熏淘教育下,金三自幼勤劳、朴素、正直。旧中国农村封建势力的猖狂,广大农民在深重的剥削压迫下的极度贫困和痛苦,在金三幼小的心灵上都留下了烙印,培植了同情劳动人民,憎恨封建势力的强烈正义感,并成为他后来迅速接受马克思主义、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思想基础。
  一九二九年初,金三在本村初级小学结业后,进入长清
  县立第一小学读高小。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特别是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当时国民党对学校教育的反动控制,对学生思想的压抑限制,激起他强烈的憎恨情绪。国民党长清县党部曾派熊和庭到一小上“党义课”宣扬法西斯思想,引起广大学生的强烈反对,在进步教员张耀南等人的支持下,掀起了“驱熊”学潮,迫使这个反动教员灰溜溜地离开一小。当时金三同志便是“驱熊”学潮的积极参加者。
  一九三一年,金三考入长清县立初级中学,为该校第五级学生。他爱读书、爱思考,勤奋好学。入学后大量阅读了鲁迅、蒋光慈、郭沫若、郁达夫等进步作家的作品。其中特别崇敬鲁迅,因而逐渐形成了爱国的进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长清中学师生反日情绪高涨,金三以饱满的爱国热情,积极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参加宣传活动和抵制日货运动。他密切关注着国民党当局的政策,工农红军的动向,曾对和自己关系亲近的同学指出:“国民党对敌人一味退让,对人民却是残酷镇压,这是不得人心的!”而对工农红军却充满同情和无限向往。
  一九三四年,金三同志中学毕业,家中无力供他继续升学,便去城北匡李庄小学当教师。一九三五年又任教于河西索庄小学。他对农家子弟爱护备至,并自编抗日救国教材,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在乡村教师的生活中,他目睹农村凋敝农民水深火热的惨状,心情沉重,思想苦闷,加深了对旧社会的认识。
  二
  一九三六年初,金三同志辞去农村教师的职务,与另一
  位小学教员韩丹桂(后名韩剑秋、孙剑秋)到省城济南寻觅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当时的济南正处在军阀韩复榘的封建统制下,人民极度贫困,青年大批失业。金三和韩丹桂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考入公费的济南警察学校。在济南这个省会城市,他们接触到许多进步青年和共产党员,读到大量的进步书刊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他与济南高中学生、共产党员陈梦还(即董云超)交往密切,时常促膝谈心,探讨时政和国家前途等问题,获益匪浅。他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常常深夜藏在被子里或躲在厕所里阅读革命书刊,有时也在假日揣上两个窝窝头,到南郊千佛山麓僻静处读书到天黑。革命理论的开导,使金三象在茫茫大海中看见了灯塔的闪光一样,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找到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他的思想境界大大提高,明确地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人生观。
  一九三六年下半年,金三同志以炽热的爱国热忱,投入济南的抗日救亡工作,他参加各种抗日秘密集会,积极宣传党的救亡主张,很快成为青年中突出的抗日积极分子,被吸收为济南抗日救国会会员,同年秋又被发展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与党的联系更加密切,接受党的教育的机会更多了。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推动了全国各阶层团结抗日形势的发展。在党的关怀下,金三和几位青年革命战友共同发起成立了抗日救亡团体“文化友联社”并出版抗日救亡刊物《联系》。他分担了一部分编辑、出版、发行工作。新的刊物出版后,他常与参加编辑的其他同志各抱一捆,站在一家书店门前,向过往青年迅速发售。缺乏经济来源,他们节衣
  缩食,连买肥皂、毛巾的开支也省下来,坚持刊物的出版。《联系》大力宣传了党的抗日救亡主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军阀韩复榘镇压抗日救亡运动的罪恶,在青年学生、工人和店员中,发挥了宣传和组织作用,成为当时济南有名的抗日救亡报刊之一。随着《联系》发行面的扩大,许多学生和社会青年加入了文化友联社,壮大了抗日救亡的力量。
  一九三七年四月,党组织根据金三同志的政治表现和本人要求,认为他已具备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条件,经陈梦还提议,韩丹桂(韩剑秋)介绍,批准金三同志为中共正式党员,与韩丹桂编为一个党小组,韩为组长。这在魏金三同志政治道路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他便作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站在了革命斗争的最前列。
  后来,警察学校结业,国民党当局和韩复榘决定将这批学员编为专门进行反共活动的侦缉队。金三向党组织提出脱离这个反动警察组织的意见,请求转入工厂做工运工作。上级党组织经过研究决定,金三同志的新的任务是:“在侦缉队长期隐蔽,密切注意敌人活动规律和具体情况,及时向党组织汇报,以保护党组织的安全。”金三和韩剑秋坚决接受了组织的决定,在这个警察织织内部,展开了更加秘密和艰险的革命活动。
  作为一个党的地下工作者,魏金三同志具备十分机警和细心的素质。有一次,侦缉队的一个女队员在队部大哭大闹,坚决要求脱离侦缉队,后经队部批准,当众搬着行李离队。金三对这件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并与党小组长反复研究,判断这可能是敌人的一次烟幕,经过他们周密的
  调查,发现了这个公开离队的女人继续在侦缉队领取活动经费的收据,终于摸清了事实真相,原来她是被派往某区伪装小学教员,专门侦察我党救亡组织活动的情况。金三和党小组长及时向上级党汇报了这件事,避免了敌人的破坏。一九三七年七月,北平大批流亡学生南下到达济南,军阀韩复榘对他们表面笼络,暗中破坏。有一次,侦缉队突然派出十多名便衣队员潜伏火车站,对流亡学生进行侦察监视。金三发现这一动态,立即绕道赶赴火车站,直接找到流亡学生负责人,作了自我介绍,然后将混入学生队伍的秘密警察一一指明,让他们加意提防。这一重要而及时的活动,受到流亡学生的感谢和赞扬。
  一九三七年八月,我们的同志在济南西门大街德成印刷局印制《联系》第三期时,被老板告密,主要编辑人被秘密警察逮捕,刊物被迫停刊。随后韩丹桂也被捕,侦缉队内的地下党员只剩下金三同志一人,与上级党的联系也暂时中断。在这积端困难的情况下,金三坚守岗位,顽强斗争,除继续掌握敌人动向外,还千方百计在侦缉队内部开展营救狱中战友的工作。他几次探监,向战友送食品、讲情况,同时组织思想认识较为进步的警察,利用敌垒中的矛盾,进行工作。经过反复斗争和上级党的支援,这批入狱战友终于获得释放。开释那天,金三亲自到监狱接出战友,护送离开警察局,以防中途发生意外。
  金三同志在敌人营垒中进行特殊的战斗。忘我舍身,善于斗争,受到了上级党的表扬和鼓励。
  三
  一九三七年六月,在济南师范读书的共产党员孙培修(孙衷文),指示夏页文利用暑假期间在长清联络青年学生,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并相继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夏页文与魏金三同志商定,利用开办“学生暑期补习班”的名义,积极开展党的工作。“芦沟桥事变”爆发,长清县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深虑国破家亡的民族命运,忧心如焚,金三同志曾数次来长清指导工作,协助长清的同志建立抗敌后援会。由于党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深入开展,在长清的青年学生和爱国知识分子中很快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使广大群众增添了抗战必胜的信心。金三特别重视团结和组织知识分子和学生,通过他们进行发动和组织群众。当时县立第一小学校长张耀南,是教育界德高望重的爱国者,他的学生遍及长清城乡。团结和依靠张校长,对争取全县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推动抗日救亡运动,是极为有利的。金三对张校长十分尊重,紧密联系,共商发动全县抗日救亡大计。在金三同志的提议下,大家一致推选张耀南出任“长清县人民抗敌后援会”会长,开展抗战宣传和支前募捐活动。长清县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始进入了有组织有领导的公开发展阶段。在这当中,金三同志显示了一个党的鼓动家和组织家的卓越才华,对广大知识分子作了大量的细致的思想工作,消除了他们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传统观念;深入宣传了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和救国主张,争取了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
  与此同时,通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组织,在长
  清积极筹组抗日武装,为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进行准备。并决定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以形成领导核心。在建党过程中,金三不避艰险,不辞辛苦,时常化装成小商人,深夜只身徒步到边远山村,进行发展新党员的工作。他作为长清县我党组织的创建人,永远活在战友和长清人民心中。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济南危在旦夕。金三同志及时提出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的主张。他与张耀南同志在东关一小举行了全校师生员工的抗日誓师大会,喊出“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口号,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和大多数教职员工的热烈响应。济南沦陷,金三同志由济南回到长清,决定将长清县抗日领导核心从县城向乡村转移,首先到达城南南坦山的阎家楼村(即金三同志的家乡)。这时,金三和其他同志集中全力,通过“民先”队员深入发动群众,积极扩大抗日游击队。由于金三同志与群众有密切联系,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深入人心,很快就有成批的抗日农民积极分子志愿参加游击队,有的人主动献出了枪支、弹药和粮食。为了取得党的直接领导,金三同志与党的鲁西北特委接上了组织关系,从此长清县的抗日武装斗争走上了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上级党委肯定了长清县抗日武装斗争的发展方向,并派万晓塘、冯向前(冯乐进)、袁彰武(袁振)、冯晓云(冯鼎平)等同志来长清加强抗日武装工作。建立了由万晓塘、冯向前、袁彰武组成的党支部。
  一九三八年春节前夕,日寇侵占长清县城。这时长清县抗日武装的基干力量已有二三十人,枪支虽少但人员精干。党支部决定全体抗日游击队员立即到马山(有一道士庙)集
  合,公开打出了长清县抗日游击队的旗帜,举行了震动长清城乡和邻近县的“马山抗日起义”。游击队在数日内扩大到五十余人。一九三八年二月,这支抗日游击队编为我党领导的山东西区(即泰山西部地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第四大队,人员增至七十余人,枪支也大大增多。金三任中队长。
  一九三八年五月,中共泰西特委成立。六月,为了加快大峰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加强鲁西北地区与泰西地区的联系,鲁西北特委与泰西特委共同决定,将大峰山自卫团的部队编为我党领导的山东六区抗日游击第十支队大峰山独立营,四大队编为第一连。此时,一连有一百二十余人,枪支基本配齐。随着党的力量的壮大和抗日形势的发展,泰西特委决定成立长(清)肥(城)平(阴)三县联合县委,不久,各县义分别成立县委。七月,中共长清第一个县委正式建立,金三同志任县委书记兼军事委员(原指定万晓塘任县委书记,因病未到职),负责建立地方党组织、扩大抗日武装和地方政权的建设,十一月,山东西区抗敌自卫团和大峰山独立营在黄崖村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以大峰山独立营为主编为第二团,原自卫团第四大队(即大峰山独立营一连)编为二团一营一连。部队整编后六支队二团开赴平(阴)阿(东阿)山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上级指示金三同志迅速组织长清县独立营以担负巩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重任。在很短的时间内,县独立营建成,金三任营政委兼县委书记。
  艰巨的斗争和工作实践,使金三同志在建党、建军和建政方面的才能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他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又进一步推动了长清抗日斗争的开展,给长清、肥城、平阴县
  城的日伪势力以极大的威胁,敌人不敢轻易出城,汉奸活动减少,群众情绪高涨,抗日武装迅速扩大。区武装队、村自卫队和游击小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大峰山抗日根据地日益巩固和壮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一九三九年春,罗荣桓将军率八路军东进支队来泰西,传达了党的扩大的六中全会关于抗日战争进入新阶段的指示,这样就更加坚定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抗战必胜的信念,极大地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各方面的建设,泰西地区地方组织和政权有了很大发展,八路军日益壮大,战斗力大为提高,抗战进入新阶段。
  这时,金三同志指挥长清独立营仍在大峰山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为了打击日伪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的猖狂气焰,金三带领部队在兴隆镇伏击敌人,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在战斗中,金三同志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右臂负伤也不离队休息。接着又完成了上级布置的战斗任务,炸毁了津浦铁路山大铁桥,使敌人七天不能通车,配合了保卫大武汉的战斗。同年秋天,长清县河西野鹊窝、连王庄一带,发生了由日伪和当地封建势力挑起的“红枪会”骚乱,又是金三同志率领部队,迅速果断地平息了骚乱,为巩固长清县河西地区根据地建立了功勋。
  一九四〇年春,六支队奉命离开泰西地区,赴东平湖西戴庙进行整编,编为鲁西军区第四团(后改番号为九团),长清独立营为该团第三营,金三同志被任命为教导员。从此金三同志由地方部队转入野战军,作为我军的政治工作人员和军事指挥员日臻成熟。
  四
  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及其抗日游击队创建初期,物质条件极其艰苦。山区群众生活困难,部队不仅缺乏枪支弹药,连吃粮也难充分供应。而部队的成份又主要是青年学生和农民,既缺乏战斗经验,又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如何提高部队的素质,巩固这支新生的抗日武装,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金三同志深入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游击战争的著作,关于我军政治工作的论述,明确了只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从战争实践中提高部队素质,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人民军队才能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才能得到巩固。他亲率长清县独立营转战大峰山和平阿山区,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由于战斗取得胜利,大大改善了部队的武器和装备,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同时也扩大了我军在群众中的影响。大峰山根据地的群众,对自己的子弟兵倍加爱护和支持,主动支援粮食和蔬菜。大峰山游击队就这样在对敌人的殊死战斗和与人民的鱼水关系中不断成长和壮大。
  金三同志在生活上始终保持着一个普通战士的简朴作风,与战士们甘苦与共,从不要求任何特殊的待遇,分配作战缴获的生活用品时,也总是与一般战士相同,从不多分。他自幼生活贫困,身体瘦弱,但性格却十分坚强。在兴隆镇伏击敌人的战斗中,他率部向溃逃的敌人冲锋,被子弹穿透了右臂腕骨。他流着血继续追歼敌人,直至取得胜利。上级党组织让他进医院治疗休养,他却坚持留在部队中。当时部队医疗条件很差,连必要的成药也缺乏,致使他的伤口感染化脓。医生不得不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用沾着碘酒的纱
  布在金三的伤口穿孔中来回拉动以清洁伤口。金三同志毅然伸出胳膊说:“拉吧!”剧烈的疼痛使得他脸色苍白,满头冷汗,身旁的战士们都目不忍睹,金三同志却一丝不动,一声不响,坚持到底。他坚强的意志,令干部战士无比敬佩和感动。
  金三同志对自己十分严格,对战士的疾苦却关怀备至。一九四〇年,九团三营在巨(野)南一带活动。一天夜晚,部队行军经过一个辽阔的沼泽区,水深及腰。到达宿营地,战士们已极度疲劳,立即入睡。而金三同志仍不顾劳顿,深入各连队了解有无战士掉队、生病,给连排指挥员和战士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夏季,三营奉命打击石友三叛军。时值三伏,气候炎热,金三同志同战士一起跑步行军十八华里,从六集到龙王庄,按时到达,保证了任务的完成。打郓城县小民屯据点时,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机枪扫射,竖起两丈多高的云梯,向据点攀登,伤亡较大。为了保证战斗胜利,金三同志站在梯子下亲自指挥,战斗整夜,终于拔掉了这个敌人据点。排长袁洪祥(长清县人)在这次战斗中光荣牺牲。在吴桥战斗中,部队连续作战数日,有一次直到天黑才有给养送上火线。送来的黑粕子窝窝头因天热已经变质,掰开全是丝,难以下咽。金三同志首先带头拿起变质的窝头就吃,战士们的埋怨情绪迅速消释,保证了战斗任务的胜利完成。
  正义战争的淬炼,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哺育,使魏金三同志迅速成熟为一个机敏干练、深谋远虑的优秀指挥员。在他的领导和指挥下,大峰山年轻的抗日武装,多次避免了不应有的损失,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不断发展壮大。一九三九
  年冬季,敌集结大批兵力,分几路包围、“扫荡”大峰山区,企图一举荡平大峰山根据地,歼灭大峰山抗日武装力量,面对紧急情况,如何粉碎敌人的“扫荡”,保存自己的力量,在部队干部中产生了分歧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长清独立营是大峰山区的子弟兵,应就地回击敌人的“扫荡”,保卫根据地和群众利益;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敌人力量数倍于我,应避其锋芒,转入外线作战,以保存我军实力,相机粉碎敌人的“扫荡”。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使形势更趋危急。这时金三同志带着通讯员从平阿山区连夜赶回大峰山,他听取了双方意见后,当即立断,立即组织突围。他亲自率领部队从大张庄出发,翻山涉水,经马岭、方峪、灶火,拂晓到达宋村,已是敌人包围圈的边缘,经过激烈战斗,部队安全突围,使敌人“扫荡”计划落空。老百姓说:“魏政委神机妙算,把部队及时带走了,使鬼子扑了空”。朴素的话语,准确评价了金三同志外线作战的正确决策,保存了部队有生力量,打击了敌人,这一卓越功绩。大峰山人民子弟兵在几年之内不断壮大,数次升级,成长为八路军主力部队,其中凝集着金三同志的心血和智慧。
  五
  一九四〇年秋,金三同志从九团三营调到鲁西军区政治部任组织科副科长兼任军区直属队政工股长。在工作中,他继续发扬了谦虚朴素,善于团结干部和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得到上级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同年冬,金三又被调到八团任政治处主任。这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为艰苦的阶段,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十分频繁和残酷,部队政治工
  作任务相当艰巨。但由于八团政治工作活跃,部队的战斗情绪始终是高昂的。正如当时八团的团歌所唱:“健儿驰骋在梁山角下,胜利的歌声传扬在东平湖畔。昆(山)张(秋)寿(张)阳(谷),敌人闻声胆寒……不怕敌人疯狂扫荡,不管吃的是树叶和糙糠,永远战斗在我们的岗位上。环境越困难,越是我们的光荣。同志们,我们一定干到底,我们一定能胜利!”这歌声唱出了全体指战员的心声,也反映出部队政治工作的生动面貌、作为政治处主任的金三同志,在八团指战员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不仅善于团结工农出身的老干部,也善于团结知识分子出身的新干部,使新老干部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的知识分子干部反映:“魏主任很了解我们的心情,感情是和我们相通的。我们有话愿意和他讲,也敢于放手工作。”
  金三同志的民主作风特别突出,给指战员和地方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谦逊诚恳,平易近人,不论对上对下,都以同志态度热情相待。他常说:“团结同志要多看人家的优点,少看人家的缺点。一个人总是优点占主要地位,缺点是次要的。对同志的缺点和错误要耐心地帮助、说服、批评。”他经常与同志谈话到深夜,谈话中他总是耐心听完人家的话,才说自己的意见。因此同志们乐于接近他,愿意向他说心里话,同他谈话后觉得心情舒畅。
  在大峰山抗战局面打开后,金三同志经常教育干部战士戒骄戒躁。他指出:“局面打开了,老百姓拥护我们,我们要倍加爱护群众,爱护根据地的一草一木。个别人滋长了官僚主义、军阀作风,态度粗暴,甚至打骂群众,这是应当坚决改正的。”而在工作遭到大大小小的挫折时,他总是乐观
  地鼓励指战员:“革命是困难的,但最后胜利是必然的。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事业,任何力量阻挡不住它前进的步伐。”
  金三同志作为一个党的政治干部的威望,来自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深入细致的工作,同时来自他本人对党性原则的身体力行。上级组织多次调动他的工作,他总是坚定而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考虑工作条件的好坏,总是殚精竭虑,努力去克服一切困难,把党交给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优秀共产党员。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后,集中大部分侵华日军实力和全部伪军,采取残酷的“铁壁合围”战术,对抗日根据地反复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企图一举消灭华北和中原地区的抗日力量,把中国变成它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后方基地,配合德、意法西斯在欧洲的侵略战争。抗战面临着空前严重的局面。为了粉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巩固抗日根据地,一九四二年夏,冀鲁豫军区在昆山、张秋、东平、汶上一带,成立了第八军分区,金三同志被调到这个新的军分区担任政治部主任。
  六
  长清县人民将永远记住一九四二年九月三十日这个日子。就是在这一天,日本侵略者的血腥魔掌,夺去了长清县人民的优秀儿子、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魏金三同志的年轻生命。这是长清县人民革命史上沉痛的一页。
  一九四二年九月三十日,敌伪军数千人对以张秋镇为中
  心的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进行“铁壁合围”。分区政治部主任魏金三同志正处于包围圈的中心。他亲率部队与敌人周旋在张秋镇的古柳树村一带。拂晓,敌人向我军的包围逐渐合拢。当时中秋已过,青纱帐已倒,隐蔽困难,对我不利,分区机关和部分群众,被包围在张秋外围的一个大洼地的中间,情况万分危急。上午九时至十时,包围圈渐渐缩小,敌人炮火密集射击,我军伤亡渐多,部队几次突围,均未成功,一批批同志倒在敌人的枪弹之下。金三同志沉着镇静地指挥着警卫连,带着司政供卫直属队,与敌人浴血拚博,激战两个多小时,越来越接近敌人包围圈的边沿。这时,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大无畏精神,挺身而出,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在部队前列高喊:“共产党员要冲锋在前,坚决掩护分区机关和群众突围!同志们,跟我上,一定要打垮正面的敌人!”他一面喊,一面身先士卒地向大堤冲出,斗志昂扬的指战员们紧紧跟上,象潮水一般向大堤冲击。被围的分区机关人员和群众,在冲锋队的掩护下,迅速沿着大堤冲出了敌人的包围。突围成功了!但就在这时,敌人的机枪集中朝着金三同志扫射。金三同志腿部负伤,倒在地上,鲜血染红了他破旧的军装,滴落在祖国的土地上。身边同志立刻把他背起,跑步向南撤退。敌人的枪口又转向他们密集射来。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金三同志果决地叫同志们把他放下,严肃地命令他们:“我不能走了,不要顾我!都死在一块没有必要。你们快突围!快突围!”一边从身上掏出他仅有的“财产”——日常使用的旧怀表,交给身边的同志。这时,金三同志过去的警卫员小高冒着炮火冲来,强行把他背起,转移到一个地瓜窝棚内藏了起来,天黑后又把他转移到村中基本
  群众家中。但因伤势严重,失血过多,身体积度虚弱,又缺乏较好的医疗手术,魏金三同志的一颗为人民事业而博动的年轻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临终时,金三同志清癯文秀的脸上,仍然象平时一样挂着平静的微笑。他握着战友们的手,久久凝望着这些生死与共的革命同志,凝望着与部队并肩浴血保卫家园的大峰山乡亲,用平时常对指战员们多次说过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向他们告别:
  “革命流血是在所难免的,胜利是必然的!”
  魏金三烈士离开他的家乡长清县,离开他辛勤创建的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武装,离开他为之流血捐躯的祖国母亲,已经四十多年了。在他壮烈殉国后短短的三年之后,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了;七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遭受侵略、压迫和欺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建国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的道路上胜利前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历史新篇章。这一系列鼓舞人心、震动世界的历史性事实,足以告慰先烈们的英灵,金三同志和烈士们有知,定当会含笑于九泉。魏金三同志作为长清县和大峰山地区建党、建军、建政的主要领导人,他的英名、他的业绩、他的高大形象,将世世代代活在长清县人民的心中!
  (县党史办供稿本会有改动)
  作者:韩剑秋,男,长清县城关镇北门里人,原任辽宁省文化厅顾问,现已病故,
  夏页文,男70岁,长清县城关镇南门人,现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知识出处

长清文史资料

《长清文史资料》

本刊收录山东省长清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工商、民族、华侨和宗教等各方面的资料。本辑选登了《魏金三烈士传略》、《抗日战争时期峰山大队两次战斗纪实》和《长清药用铁石矿》等15篇文稿。

阅读

相关人物

韩剑秋
责任者
夏页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魏金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