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5235
颗粒名称: 宗教信仰
分类号: B920
页数: 24
页码: 138-1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章丘的宗教信仰情况,内容有埠村道教、胡迪天主教堂、中华基督教章丘灵恩会等。
关键词: 章丘 宗教信仰 道教

内容

我知道的埠村道教
  张孝勇
  我叫张孝勇,埠村镇埠东村人。因我祖上几代人,均在埠村镇三清观为道士,我童年时也曾穿过小道衣,故对埠村道教的渊源粗知一二。为了以古鉴今惠泽后人,就我亲见亲闻,直述如下。如有不当,请知情者指教。
  据先辈们讲,埠村道教和埠村三清观的兴建有着直接关系·宋代赵孝宗,因夜梦太上老君,特于乾道九年(1165),颁旨天下,广修道观。埠村三清观就是在这年动工修建的·大殿落成,上派道门仙师王正中首居庙阁,迨至明洪武年间,三清观周围已形成一个蔚然可观的庙宇群体。有真武庙、三官庙、对峙庙、老君庙、观音阁、关帝庙、土地祠、城隍庙、文昌阁等,大小庙宇计有36座。这时住在三清观的道人有王本霞、马仁镇、牛仁满、杨义和、卢礼文、唐义松、苗智泰、陈智德、赵智安、李殿臣,号称十大仙师。
  埠村道教以三清观为中心,经历代封建王朝的修缮和扩建,至清末民初,已成为一所占地13亩殿堂、廊庑俱全规模宏伟的大道院。它坐北朝南,居埠村镇大街中心。青灰砖墙、琉璃瓦顶,雕龙刻凤,金璧辉煌。殿正面是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灵宝道君(即“三清”)的高大塑像。背面是真武大帝的金颜。四周塑有36尊天神,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其工艺之精不亚于灵岩寺的罗汉群。大殿东西两厢房也都塑有神像,观门南开,古朴典雅。其横匾“三清观”三字笔走龙蛇,传说为雪蓑手迹。走出观门,右看是文昌阁和钟鼓楼,左观是王灵官庙,与其相对的正南面是观音堂。彼时观内道士是马儆睢。他收有各方道徒百余名,他们每天早练功晚诵经,早晚之间苦修行。其修行宗旨是“诵经行道,治邦安民,学武防身健体;戒杀、戒淫、戒盗、戒赌;济难济贫;晟吾江山,俯吾社稷。”
  埠村道教的武功是遐迩有名的。他们按职传艺,各有所长。除蜈蚣拳、八卦掌必须人人精熟之外,还得根据个人特长练一、二样绝招功夫,如钟鼓术,铙钹术、磬鱼术、掸佛术、笸箩术等等。他们共同的绝术是“吕祖剑”。这可用两件事例来证明他们的武功之高。约在1925年,号称“锦屏王”、“南霸天”的李延煜乘马车外出,前呼后拥行至三清观门前,时值道人正在打道场,李延煜叫车夫传令要道人给他闪路,而道士们只专心做法事,对其置之不理。于是李延煜大怒,命车夫和侍从策马硬闯。道长马殿魁飞步跃其车后,轻舒猿臂单手一拽,将李延煜连车带马拖回十几步,迫使李延煜改道而行。1943年,日本鬼子的一个小队驻在三清观。小队长山田津治见道士马加箴长得魁梧,欲以柔道术与之比武,马加箴伯给道长惹事生非,推说不懂武功。山田不信,再三纠缠,马家箴迫于无奈,只好“从命”。交手之后,在山田使出柔道绝招的一刹那,马加箴一个骑马蹲裆,顺手牵羊将山田的右腿抓起,一转身将其抛向离地五米高的空中,随之,双手抱月,稳稳当当把山田接在怀中。围观者击掌喝采。一向骄横跋扈从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的日本武夫,岂肯罢休,他恼羞成怒,将马加箴绑押在章丘城,灌煤油、坐老虎凳,残酷折磨。到底还是道士武功深,马加箴乘雨夜扭掉门鼻、打倒看守,逃了出来。
  埠村三清观的道士,大都是下层贫民,来自五湖四海。原姓氏虽是张、王、李、赵,但按道规氏族论,凡入道者,一律归师姓,由道长命名。因此,这里的道士都是马姓。我祖上原姓张,修道后改姓马,解放后,我才恢复了张姓。
  由于十仙师的分蘖传道,道友遍章丘,如旧章丘城的真武庙,胡山的吕祖庙和望鲁塔,垛庄的锦屏观,文祖的三官庙,旧军的真武庙,以及黄河一带的大小庙观,均有埠村道教的徒众。
  据埠村三清观《道门鉴书志》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全县道士达三千余,以埠村三清观道教最盛。这里的道士可以娶妻衍后,可不吃斋,犹如俗家,所以道众兴旺。
  据道书讲,道教分两大系,一曰“真君道”(亦名全真道),信奉真武大帝,诵《南华经》,吃斋,不婚,酷似佛教的和尚,但不剃度;一曰火(伙)君道,又名火居道,诵《道德经》,信奉太上老君,吃斋,蓄家室,俗谓“世俗道”,埠村道教即属此。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时局大变,埠村沦陷,三清观的道教名存实亡,只有马秀廷、马瑞廷兄弟二人住守在观里,其他大都逃荒异地,风流云散踪迹杳茫了。
  抗战时期,三清观成了发动抗日、宣传救亡的圣地。许多爱国志士如李子荣(又名志高)、刘岱东、刘冠九等,他们以教员的身份,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1946年,埠村道教解散,道士们有的弃道归田,有的参加了八路军,也有的外出经商、打铁。历经数百年的埠村道教,就此步入了终点。
  编后
  道教何时兴起于章丘?有的说北魏,有的说唐宋,其说不一。元末明初章丘有一次人口大迁移,许多姓氏多从山西、河北迁来,故对前史不详。从一些碑文庙志上看,许多道观、寺院多见于明、清。
  道教在章丘十分流行,建国前,各乡、村大都建有为道教所信奉的三清观(宫)、玉皇庙(阁)、老君殿、四御殿、娘娘庙(王母、后土、玄女)、三元(官)庙、真武庙、吕祖庙(阁、祠)、王灵官庙等等,不一而足。以上庙宇,多数住有道人,以传经布道。
  章丘人最信仰的道神莫过于玉帝或称玉皇大帝,俗称天老爷。每个家庭,在北屋或北墙前,设有香台石,是专供玉帝的。每逢春节,香台石上放一牌位,上写“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当人们烧香燎纸时,往往祈告道“老爷好好保佑,风调雨顺,人口平安”。显然,人们把玉帝当做至高无上的神佛。
  道教为东汉张道陵所创,因入道者交米五斗,所以又叫五斗米道。它是与佛教相对而生的。道家为了与佛门抗衡,先抬出《道德经》的作者老子为祖师爷,但觉得老君一人不够,压不倒佛家,于是又造出了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元始为老大,住在玉清仙境;灵宝为次,居上清仙境;老子为道德天尊,坐第三把交椅,住太清仙境,这就是道家的最高祖师“三清”。
  三清爷地位虽高,但在章丘百姓眼里,远不如玉皇大帝,前文已述,不再重复。
  章丘百姓除虔信玉帝外,其次就是各式各类的“娘娘”神。不管是王母娘娘(玉帝妻子)还是后土奶奶;不管是玄女(九天玄女)娘娘,还是斗姆奶奶或是桃花仙姑,她们都系女性,能赐子女,因此,不孕的妇女往往求之,俗说拴娃娃。
  有的人家想多福多贵,这就有求于三官爷了。三官者即天官、地官、水官(相传他们是元始天尊的后人尧、舜、禹),天官能赐福,所以人人求之。
  由于道教在章丘的传播,又加之许多神怪书刊的流行,如《封神榜》上的万仙斗法,《杨家将》中的大破天门阵,《东游记》上的八仙过海,《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以及《南游记》、《北游记》里边的朱雀、玄武等等,其中的左道旁门和成仙了道,对人们的影响很大。于是产生了什么“一贯道”、“皈依道”、“无极道”和“圣贤道”等。入道者不分职业、男女,入道后既不进庙亦不住观,与道士迥然不同。他们聚道成伙,逐渐形成一种社会帮派,它不但有宗教色彩,而且还带有政治色彩。
  民国以来,埠村一带先后出现了一贯道、皈依道、圣贤道、无极道等,对群众危害甚大。建国后,这些道会遭到取缔,某些有罪恶的道首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编者
  埠村镇政协供稿
  胡迪天主教堂
  张振如 口述
  袁方桥 整理
  天主教传入章丘县胡迪村迄今约有二百年的历史了。
  从我曾祖起至本人四代,都是天主教信徒。还是在我顽童的时候,父亲、祖父就带我进教堂瞻礼、祈祷、诵课、做弥撒、跪降福等。他们常对我说,咱村建天主堂在章丘最早,而咱张家奉教也最早。相传一德国神甫一进章丘就选中了胡迪,于是捐资建教堂传教。当时的教堂规模狭小,仅能容200人。后来信教的人多了,在天主信徒张永山、徐炳玉等人的倡导下,于1904年又建了新教堂(彼时济南洪家楼天主教堂正在筹建),资金一部分靠自力更生、教徒奉献,一部分由洪家楼总教捐助。该教堂构造新颖奇特,既有德国歌特式又有民族建筑特色,在章丘是首屈一指的。共七大间,能容一千多人。门头呈双尖形,内悬一德制铜钟,音量宏大,音域辽阔。钟一鸣,声传方圆二十里左右。堂门横镌“天主堂”。
  我所经历过的神甫有傅神甫、谢神甫、德神甫(都是德国人)、郭神甫(平阴县)王克滕(泰安县)、郭延忠(平阴县),以上诸神甫都是只身一人,云游天下,替天主传道。
  从我入教的第一天起,神甫就教导众徒:天地万物只有一天主,此外,任何神鬼都不存在。凡天主信徒,不崇拜偶像,不烧纸烧香,不信巫、卜、星、相,不上坟拜土,只恪守天主十戒。
  1.钦崇一天主。凡天主信徒只钦崇一个天主,他在万有之上;
  2.毋呼天主姓名。凡信徒都要严守教规,不能叫天主的名子;
  3.守瞻礼之日。每年要过四次“瞻礼”日,第一次在春天,曰复活瞻礼,纪念耶稣复活。第二次在夏天,曰降临瞻礼,纪念耶稣来临。第三次在秋天,曰圣母升天,纪念玛丽亚死后升天。第四次在冬天,曰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4.孝敬父母。凡人之发腹受之父母,所以虔诚的天主信徒,必须孝双亲敬父母。父母在,处处顺从,悉心养赡;父母去世,销尸存骨,不搞上坟拜土;
  5.毋杀人。天主教导信徒严禁杀人;
  6.毋行邪淫。凡天主信徒,不能有邪念淫心。要敬重女性,贞白有素;
  7.毋偷盗。入教者要以慈善为本,绝不能见财眼开,顿生盗心;
  8.毋枉证。对任何人不准栽赃陷害,不为亲者讳,不为仇者枉,公心待人;
  9.毋愿他人妻。凡天主信徒要性坚情真,恪守夫妻之道,不能见色性移,企图占人妻子;
  10.毋贪他人财物。要清白正直,不能图财害命,要路不拾遗。
  胡迪天主堂最活跃的时期是1940年前后,那时每逢瞻礼日,来胡迪天主堂聚会者达一千八百余众。他们分别来自铁路南的南、北二曹范、鸡山、张庄、翟家庄。铁路北小清河两岸的河庄、房家等村,还有附近的三盘、四盘、李官、于张、滕棚、绣水等庄。他们之中有男的也有女的,有富的也有贫的,有善的也有恶的,总之人多事繁,未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的披着宗教外衣,暗中干着卖国投敌危害人民的勾当;有的嘴上说着勿杀人,而事实上却杀人不眨眼(如汉奸、顽匪);有的进教堂道貌岸然、正人君子,出教堂则奸淫掠夺等等。然而大部分教徒是好的或比较好的,能严守教规施慈行善,有利于社会和民众。
  目前,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感召下,许多天主教徒本着爱国守法、有利于四化建设,仍在有组织地进行教会活动。
  编后
  天主教也称罗马公教,是基督教的一派。基督教后分为东、西两派,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西部教会自称“公教”,即天主教;东部教会自称“正教”,两教相对峙。该教崇拜天主(即上帝)和耶稣(即基督),同时还尊耶稣的母亲玛利亚为“圣母”(或称童贞圣母)。元朝传入我国,后中断,十六世纪(明末)又传入我国。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英、美、法、意、德等国的传教士纷纷进入山东,随之章丘天主教先后建立,教徒日益增多。建国后曾一度停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拨乱反正,宗教政策得到正确贯彻,目前,天主教的活动又开展起来。
  ——编者
  中华基督教章丘灵恩会
  徐玉贞口述
  明兆乙记录
  我名叫徐玉贞,今年83岁(彼时是1984年),现在相公镇王庄看守中华基督教章丘灵恩会。
  我25岁结婚,两年后丈夫李其奥病故于青岛瑞蚨祥。我们夫妻同居总共不到两月,当时婆母也是年轻守寡。自此,我们婆媳二人相依为命,苦度光阴。待婆母去世后,我在父亲的劝说下,于1942年,将家中房产财物全部奉献给当时的王庄基督教灵恩会。
  父亲名叫徐毕亭,自青年时代就热爱慈善事业。1938年,他在济南加入了中华基督教会,其宗旨是自生、自养、自立、自传,替耶稣上帝传教。这年下半年。父亲在济南三里庄立会传教,不久蒙恩回章丘在东皋庄河东,借李玉忠草房三间,聚会传教。至1940年,信徒已发展到韩庄、牛推官庄、南王庄、巡检、茂李、章丘城关(今绣惠镇)一带。每逢会中过节,会友们都到东皋河东聚会。1941年,父亲将老
  丘城的房产、土地卖掉,一家三口去王庄买地16亩作为圣地。开始建立教堂。教友张宪公见父亲传道心诚,办慈善事业心切,深受感动,也卖掉家产奉教。1942年初,父亲和张宪公鸠工庀料、东奔西走,为建圣殿日夜瘁心劳神,至是年3月21日正式破土动工,历时两月,建起了圣殿5间,宿舍9间,厕所1处,打井一眼,正式建立了章丘基督教灵恩会。首任牧师是王长泰。按教规民主产生了长老主持教会。我父亲当选为长老。在他的领导下重新修订了教会章程,其中增添了这样一条,章丘基督教是中华基督教的一部分,坚决不受别国同教的影响和干扰,坚决不与洋人来往。在牧师的建议下,又分列了各个执事名单,具体分工各负其责。张宪公奉命去青岛看守分设在那里的教会。
  当时教会的活动是这样的:每年3月15日起过会日7天;9月20日起过会日7天;纪念“安息日”和圣诞节各1天。由长老和牧师为新接受的教徒按手洗礼。当时的教会活动是顺利的也是正常的。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战乱不息。教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一同在硝烟中经受战火的“洗礼”。1948年秋,济南解放,社会安定,我父亲奉命去博兴县传教。1950年,中华基督教在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感召下,发起“三自”革新运动,要与帝国主义割断一切联系,将中华基督教变成为中国人民自己办的宗教事业。章丘基督教灵恩会通过改革在博兴、济南、青岛和明水分别建立了分会,总会在章丘王庄。1956年,张宪公去世,由教会安葬。1961年,父亲病故,因无掌教人而教会活动不能开展。“文革”中,教堂被毁,活动停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中华基督教章丘灵恩会本着爱国、爱教、爱民守法的原则,教会活动又陆续开展起来。
  编后
  基督教所尊奉的救世主即耶稣,因此,人们把基督教也叫做耶稣教。基督教最早产生于犹太,不久就分化为东派和西派。十一世纪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自称公教即天主教,它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又称罗马公教。不论天主教或是基督教都把耶稣当作救世主即天主或上帝,把耶稣的母亲玛利亚称为圣母。十六世纪,又产生了反抗罗马教皇的新教,它于明末(十六世纪)传入我国。
  鸦片战争后,特别是《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后,英、美、法等帝国的传教士蜂拥进入山东,开始在登州(今蓬莱)后扩展到全省各地。
  据有关资料介绍,1830年,美国公理会来华,从事所谓“开导中国人的思想工作”,组织了一个广智会,它的首领名叫裨治文。1870年前后,美国基督教长老狄考文来烟台活动,1885年,他在登州办了“文会馆”,后办教会学校。1872年,基督教长老、教士到达济南进行活动。
  上述外来教,中国人民统称它们为“洋教”,他们披着宗教外衣,摆着办慈善事业的面孔,实际上干着侵犯、剥削、迫害中国人的勾当。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宗教信徒,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摆脱帝国主义羁绊,开始自己办宗教,至1950年,中华基督教发起自生、自养、自立的“三自”运动,坚决与帝国主义割断一切联系,将基督教、天主教变成了爱国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教事业。
  ——编者
  章丘佛教圣地兴国寺
  明兆乙
  兴国寺位于曹范乡叶家亭山村东首,该寺建于何时,因无资料可稽,难以认定。据当地人们传说,前朝有一高人名叫刘典,云游至此,先修兴国寺,继修危山天贶殿。从寺中残碑断石依稀可辨的文字来看,该寺自兴建以来,中经多次修葺,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是明朝正德十四年九月进行的。那时朝廷“倡佛日盛,挥发轮常”,故朝野上下兴寺修庵蔚然成风。
  兴国寺坐北向南,进山门便是南大殿,内塑金刚怒目式的“四大天王”偶像;东侧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美髯飘洒的关圣帝君所在关帝堂;西边是劝善惩恶究人生死的阎君廊房;正面是建造奇特,雄伟岌崖的大佛殿,飞檐抖甍、华榱璧珰、采饰纤缛、波光流丹,甚是壮观。殿中有12根7米高的顶柱,其中4根是光洁如玉的石柱,横断面直径约半米。四周墙壁是精工绘制的各种彩画。慈眉善目、沉静安祥的如来大佛,面南盘腿端坐。金身金面栩栩如生。其高大一七尺汉子踩着肩膀举手跷足仅能摸到耳轮。佛身原是就地兀出的一巨石,四面皆是平坦的土地。当年曾有人对其下挖清底,企图将石运走以利耕作,结果深刨数尺仍不见根。经雕成石像后名曰:“西天如来佛”。被后人传说为“地出佛爷自来塔”云云。如来背面是南海观音,四周是神态各异的十八尊罗汉,造型逼真,活灵活现。有的裂嘴大笑,有的愁眉苦脸。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如怀怨怒。有的养神闭目,有的状在忏悔。有的沉静自若,有的忧心如焚。有的似在倾诉,有的善缘难已等等,各尽其妙。
  据曾在该寺为僧现年85岁的叶其盛回忆,当年寺内香火极盛,每逢初一十五,来此讨签问卜祈福祛灾、求子发财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偶有侥幸者,便烧香还愿,三牲祭佛,挂袍塑身,大加施舍。事实上,善良的人们,只是妄费钱财,从没由西天佛祖、南海观音那里得到什么善果。
  清末民初,有个叫本住的和尚来到兴国寺,此时寺内日夜香烟缭绕,俎豆常新。他靠了进香还愿者的所谓施舍,加上寺院的多年积累,购有土地30大亩,雇有数名长工。在瓦口岭村,占有一川良田,由当地百姓租种。每年可收租谷48石(每石6百余斤),共计2万9千多斤。每到秋后,佃户们肩担驴驮来寺交租。本住和尚命长工安上风车,将租谷扇后再过秤。据说每百斤至少要扇去10至15斤,佃户为之叫苦不迭。谁想以普度众生、慈悲为怀“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的佛祖弟子也剥削起苍生来。
  本住学了点岐黄之术,曾为俗人看病,反映良好。但也常常听到一些由之而来的“风月”之嫌。数年后,有个叫能在的和尚继承了本住的衣钵,主持寺务。他曾去北京受过戒,传说他能说人休咎与人祸福,声望较高。这时僧众只有十来人,香火之盛不减以往。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该寺曾一度成为当地革命者活动的中心。对解放危山、山后寨等地曾付出过经济援助。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对这一古刹做了妥善保护,对僧人做了适当安排。“文革”之后,神像和壁画毁坏罄尽。现存的只是那尊石刻的如来雕像。1979年,该寺被列为济南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并立有碑牌。
  编后
  章丘寺庙有多少?迄今无确数。旧社会凡较大的村镇,都建有规模大小不等的寺庙,兴国寺就是其中之一。
  凡寺中所供奉的大都是如来佛祖,老百姓称其为佛爷。如来佛的原名叫乔答摩·悉达多,他是印度人,成佛后尊为释迦牟尼,与我国儒家创始人孔子是同时代人,他创造的佛教(亦名释教)具有全世界影响。
  佛的原意本指“对人生和宇宙的真实的觉悟者”,求超脱求洁身净心。信教者都要剃度,男性为僧,女性为尼。从此,便是入了沙门或曰空门,清心寡欲,一心向佛,求得正果。
  据历史记载:我国佛寺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延传至今。唐时,由于武则天的极力推崇倡导,把“佛”捧到无以至上的高度,从寺庙请进了皇宫。统治者为了“迎佛骨”、造浮屠(即塔)、修寺院,劳民伤财。正直的知识分子韩愈规劝唐宪宗不要请佛入宫,写了名传千古的《论佛骨表》,其中有言“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此表以上,惹恼了皇上,将韩愈贬去潮州当刺史。“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这就是当时韩愈抑郁心情的真实表露。
  佛者,是一种宗教信仰,精神寄托,它不能予人祸福与人休咎。
  章丘的文庙和儒教
  胡子厚 口述
  明兆乙 整理
  过去,章丘不少村、镇、山林都建有文昌阁和文昌祠,统称文庙。其中规模宏伟、闻名遐迩的要算章丘城关(今绣惠镇)的文庙和胡山的“魁星(即文昌)点状元”了。文庙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据说他是被玉帝差迁下凡主持人间文运的,所以文人学子均是文昌帝君的“信士弟子”。这些信士弟子因从儒治学,又称儒家弟子。所谓儒家即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后称儒教(或孔教),与释教、道教并称三教。章丘自秦、汉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正统,儒家的经典如“四书”、“五经”则成了文人学子的必修课。当然,文人学子们欲达文运亨通获取功名利禄之目的,就必须祈求于这位主宰文运的文昌帝君了。
  文昌帝君的由来
  我幼年读私塾时,每逢农历二月二日,便跟着先生和大学长到文庙里叩拜文昌爷,也叫圣人爷。起初我认为文昌爷和圣人爷是一个人,那就是至圣先师孔子老先生,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
  文昌,原是个星官名,是二十八宿中的斗星之类。不知什么时候,道家尊其为主宰文运的神灵,叫文星或文曲星。传说晋朝人张亚子,为官清正,酷孝父母。他死后,人们为纪念他,就在他的家乡梓潼立祠祭祀。之后把祠改庙奉他为梓潼神了,经历代道士们的敷演,又将梓潼神说成是奉玉帝之命来掌管文昌府和人间功名利禄的。迨至隋唐设科举后,道家又把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合二为一。到元代,统治者便封这位合二为一的功名利禄之神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这就更为文人学子所顶礼膜拜了。
  章丘文庙
  章丘文庙建于何时?无史籍可考。根据秦汉以来封建制度的沿革,在郡、府、州、县城池兴建的同时,就修筑文庙和城隍。隋开皇十六年。始有章丘(以前称阳丘),治所就是现在的绣惠镇。文庙建在隅头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大门朝东。进门首先看到的是坐北朝南的文昌阁,里面供有白面黑须的文昌帝君塑像。由此西去便是半圆形的池子,名叫泮池,旧时考中秀才叫入泮。再西去不远,穿过廊庑就是坐北朝南的“大成殿”,庄严肃穆,富丽堂皇。正面是“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即孔子的塑像,两侧分别为颜回、曾子、孔伋、孟子,谓之四大贤。还有十二哲人,即子路、冉伯牛、闵子骞、子游、子夏、公冶长等。其他是七十二张木牌,分别写着七十二贤的名子。紧靠大成殿的“明伦堂”,是各书院山长、举人、秀才们每月初一、十五聚会的所在,他们在这里谈经论道,阐释儒家教义,什么礼乐道德、“三纲”、“五常”、智、仁、勇。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在此举行祭孔典礼,县太亲自主持。文人学子、耆老乡绅纷纷赶来,他们衣冠整齐,秩序井然。礼成,便开始宴会。
  明、清以来,官办的县学(儒学)大都设在文庙,是全县童生学习、考试做举业的地方。管理县学和春秋祭孔的教育署和训导署也设在这里。分别在明伦堂的两侧,各有教谕、教导一人,下设书办、斋夫、膳夫、门斗。
  县学之外,还有鸿儒、乡宦所办的书院。其中较有名望的是城内西南隅的中麓书院,为明代大戏曲家李开先所创,东南隅的阳丘书院,东北隅的绣江书院,长白山麓的白雪书院,危山大寺的圣泉书院,毕杨村附近的凤凰书院等。各书院设山长一人,主持书院工作,他必须是本县科举中的德才兼备者,由乡绅公议荐举。这些人可说是标准的儒教信徒。据说,每次祀孔,他们都必须到县学文庙聚会,向教谕汇报情况或接受教谕指示等等。
  据旧军镇亚圣孟氏《家谱》记载:清光绪年间,孟继箴(号铭鑫)、孟继笙(号洛川)兄弟二人曾主持重修过文庙。
  传说,明朝万历年间,旧军孟家会同全县乡老在胡山建起一座石塔,名曰“望鲁塔”。高二十余米,共四层,顶层塑有魁星点状元的神像,其貌若凶神恶煞,蓝面赤发,目如闪电,令人望而生畏。他一脚跷起后伸,一脚立于一龟头之上,一手捧斗(墨斗),一手执笔,笔尖指向西北方的旧军镇,这就是所谓“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举子状元多出“旧军”了。
  儒教在章丘的影响
  儒家学派始形成于春秋末年,因思想影响而形成儒教,它以孔子为中心所以又称孔教。旧章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切文人学子只知尊孔读经,半部《论语》治天下,“五经”、“四书”中状元,很少提及儒教,不像道士住观和尚住寺那样显赫易见,其实凡读儒书(即“五经”、“四书”)的学子,均属儒教的门人,它涉及到家家户户,范围十分广阔。即使是道士、和尚也和儒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他们也需要读儒书识儒文。
  儒家学说的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之道,主张礼治和仁政,重视以“孝悌”为核心的伦理教育。孔子以后,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董仲舒、王弼、韩愈、朱熹、王夫之等等。儒家学术思想统治并贯串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儒家学说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而逐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直到1948年济南解放,章丘的儒书学校即私塾才彻底被新型的学堂所代替。
  儒、释、道三教,在旧章丘同时并存而且源远流长。释教的看破红尘出家向佛,男僧女尼,大有人在,具体多少,没有准确统计;道教的清静无为修仙炼丹,男乾女坤,为数也不少。但是儒教思想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释、道二教。
  章丘人不论穷富,有个男孩千方百计让他上书房,小者为的是识文解字,写算明白,不吃亏,被人看得起,将来干个文差使,便能不受“庄户孙”之苦;大者读书赶考、金榜题名、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总之“学而优则仕”,这种思想和追求可以说是人皆有之,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啦!“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啦!“做官一日,强似为民万载”啦!等等,成了人们追求幸福的金科玉律。
  此外,儒教思想还使人们忠君爱国、纲常有序、男女有别、上尊下卑,这对维系封建统治的延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埠村镇的回民和伊斯兰教
  马振春
  我少年时代即进阿訇学校就读,毕业后一直在大冶等村任阿訇。自1990年春不慎跌伤,又加年老体衰,便不再任职,但仍住在清真寺,协助年轻的阿訇做好教务工作。总之,我是伊斯兰教信徒,倘一息尚存,仍致力于宗教事业。
  我村是章丘回民最早最多的地方,据1984年统计,全村456户,共有2046人,占全县回民总数的34%强。回民信仰伊斯兰教,平常所说的回教即指该教而言。大冶村全是回民,其中马姓最多,它于明洪武二年从冀州枣强迁来,是章丘较早的回民。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爱国爱民造福桑梓的仁人志士,如人称“幼勇决而长退谦,常则以药济民,变则以武卫乡”的马济周;“五·四”运动时期为反对日本侵略、痛斥汉奸马良卖国罪行而慷慨牺牲的马云亭等。
  回民信仰的伊斯兰教,为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所创,距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该教的宗旨是:“慈善、敬主、爱人,清真言”。它排除多神,“唯有真主安拉·穆罕默德,真主钦差。”凡回民聚居的地方,大都建有清真寺。大冶清真寺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系中式民族传统建筑,至今巍然而存。与大冶东西相望约距二华里的杨家巷村,亦是回民村。该村旧有清真寺一所,因人口增多,殿堂容纳不下,经村委会研究决定,在村西头埠西镇经济、文化中心选择地基,新建了西式清真寺一座。该寺于1990年4月15日动工,历经240天,于11月30日落成。
  整个寺院坐北朝南,寺门东开。总面积为1080平方米。其中西大殿面积为422平方米,分楼上楼下。南北讲堂面积为258平方米,南北仓库、楼梯间面积为43平方米,南讲堂东端门口建有高33米、内设99个台阶的望月楼,占面积91平方米。它是供穆斯林们于规定时间内望月封斋和祀斋所用,该楼自底而顶系圆柱形,顶端有金色的月牙,耸立挺拨,巍然壮观。
  新建的杨家巷清真寺,为全县独家,县、市、省内外许多穆斯林不断前来朝拜,更有国内外朋友以及各级党、政、团体到此参观。充分显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埠村地区已得到全面贯彻并已开花结果。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务活动的圣地,也是回民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寺内设阿訇一人,襄理若干人。阿訇总理教务和向穆斯林讲解《古兰经》。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日除素常的“礼拜日”之外。还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斋戒”和“挂灯节”。
  开斋节
  开斋节也叫“尔代节”,是为庆祝当年伊斯兰教击败反对派这次战争的胜利,放假一天,广开庆祝活动。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又名宰牲节,活动时间是农历每年的八、九月份,主要是庆祝麦加城的和平解放。反对派麦加贵族接受了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为政治、宗教领袖。穆罕默德将麦加城神庙里360多种神像全部毁掉,改神庙为清真寺。回族人不信神只拜主即由此开始。
  圣纪节
  圣纪节是纪念圣祖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圣诞节是纪念圣祖穆罕默德降生的日子。
  斋戒:
  斋戒即是封斋又叫把斋,伊斯兰教规定每年回历九月为“斋月”,穆斯林白天禁食,日落吃饭,夫妻隔床,不进烟酒。
  挂灯节
  挂灯节是伊斯兰教为庆祝“拜代雷”战争胜利而规定的。全世界伊斯兰教徒在节日期间都要张灯结彩,名为提灯大会。
  伊斯兰教于南宋时传入章丘,迄今有八百年的历史,现有教徒5000之众,与儒教、释教、道教、耶稣教并称章丘五大教。
  编后
  回族,在章丘除汉族外是个人口较多、影响较大的民族。它于公元756年(唐天宝十五载)进入我国,成为我国主要民族之一。回民信仰伊斯兰教(亦称回教),性刚毅勇敢,善于团结,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我县回民主要分布在埠村、垛庄、普集、枣园、刁镇、绣惠、文祖、宁埠等地区,其中以埠村镇大冶村回民最多,是个纯回民村。
  回教创始人是阿拉伯人穆罕默德,约生于公元570年。他因受当时流行于阿拉伯半岛上的一神教思想影响,于四十岁时,说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因此创立了以反对多神信仰一神为特点的伊斯兰教,号召信徒崇拜安拉是唯一的神。经过与富商贵族曲折的斗争,终使伊斯兰教成为在阿拉伯半岛上居统治地位的宗教。穆罕默德死后,伊斯兰信徒把他推向真主的地位,称为穆圣。
  穆罕默德宣称真主安拉曾为他颁布了一部政教合一的宪法即《古兰经》。他按《古兰经》施政,才实现了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化、民族化,统一了周围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
  埠村镇政协供稿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

《章丘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山东省章丘县历史上政治、文化、人物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共设革命春秋、杏坛佳话、电影戏剧、古今评说、史海探赜等6个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