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西关高氏史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章邱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968
颗粒名称: 章丘西关高氏史料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2
页码: 56-47
摘要: 本文记述章丘高氏家族的缘起西关高氏于明代洪武二年,从河北冀州枣强迁来章丘。始祖先居明水(祖茔在西马湾),历三世,又迁章丘城,建宅于城内高墙后街。再历七世,移居西关。
关键词: 章丘 世家 高氏史料

内容

清末民初,在章丘民众中盛传着这样几句谚语:西关高,旧军孟,两个大财主,谁人不知名。
  高氏家族的缘起西关高氏于明代洪武二年,从河北冀州枣强迁来章丘。始祖先居明水(祖茔在西马湾),历三世,又迁章丘城,建宅于城内高墙后街。再历七世,移居西关。其世系沿袭如下表:
  从1369(明洪武二年)到1966年,历明、清、中华民国,共597年,传二十三世。
  高氏家族至高白岗时,已是良田千顷,楼台百座,车马成套,奴仆数十,家值万贯的大户望族,人称“高百万”。据传高白岗善弈,与城西三里焦家庄(现名高家庄)焦某为棋友,常常围几对弈。有时一局棋战个通宵,上下难分。后来两人为争高低,竟以家产赌输赢。结果焦某失败,把整个家业输给了高白岗,遂将焦家庄改名为高家庄。传至第六世高进时,因遭火灾,楼房瓦舍,家物细软俱为灰烬。因此家道中衰,陷于贫困。九世祖高风岐,为改变家庭窘状移居西关,另建炉灶。到十二世祖高照时,家道渐兴。他为人精明强干,晓市利通商贾,推布车赶四集,不数载,营利累万,从此发迹。
  清乾隆年间,高氏与当时田连阡陌商通中外的章丘巨室望族旧军孟氏开始通婚联姻,结秦晋之好。大名鼎鼎的孟洛川之母就是因助清“剿捻”立功而获皇封的高即霞的姐姐。高孟二族既是姻眷亲家,那么在发财致富上理所当然地彼此关照相互支持。据说孟家的宅院房舍大都按高氏家宅的样式设计。十六世高汝恂在旧军孟氏的影响和资助下,广开店铺。为使两家的生意互不干扰各具特色,孟氏着重经营绸缎市匹,高氏则偏于开设金店当铺。当时有“旧军绸布西关当铺”之说。
  此外,还在济南筐市街设有敬成杂货庄、挂号铺(相当于现在的百货商店)等。这些店铺的资金额、营利额、因无资料难以统计。
  西关高氏在章丘来说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地主望族。二十世高德甫(述业堂)一家在鼎盛期有土地1000余市亩,除自种百亩外,其余完全出租。其方式是招佃式。即佃户租种一市亩,每年按麦、秋两季向地主交七十斤小麦和七十斤粗粮。田赋税银由地主承担。不管丰歉,佃户必须按数交租。
  高即霞(诚记堂)有房舍六处,计200余间,每处都是一进四院,样式基本相同。进大门是客厅,过二门中间是过厅,两边是厢房,再向里便是大厅,东西两陪房,转过大厅是幽深的楼院,其楼名曰“有怀楼”(因思念嫡亲而得名),闺秀小姐多居此院。每座楼房俱是青砖灰瓦,脊顶雕龙刻兽,飞檐抖拱,流丹耀金。大门两侧的中间,横铺一平面如镜的大青石,上边镌着清代名画家郑板桥的竹枝和张敔的梅鹤。除此还有马院两处,大牲畜40多头。花园三处,即牡丹院,占地10亩,专养国色天香的牡丹,园四周多种果树;佛手园,面积约6亩,多培育佛手、木瓜、香楂等;南花园,面积约10余亩,内有假山、凉亭、斜屋、曲廊,多植垂柳、杜仲。假山有洞,口衔水渠,回旋绕廊,别有一格,建造设计颇具匠心。
  高德甫一家5口,役使着长工10人,女仆10人,(其中丫环4人奶妈2人老妈4人)帐房先生1人,管家2人,花匠2人,镖师1人。家中丫头都是从外地花钱买来的,待及笄后,德、容、工、言四德具备为主人看中者,不论夫妇年令相差多大,也不管女方愿与不愿,只要主子一出口,就要强行“上头”,被纳为妾。高德甫40岁时,因妻室无出,收了一个15岁的丫头刘氏作姨太。可见幽禁在高氏宅院中的丫环少女生活命运的痛苦。
  腐朽没落的地主生活
  在富贵荣华的高氏家族里,尊卑上下充满着封建统治的腐朽和地主阶级的没落气息。其生活的奢纵和精神的空虚从以下两例便可洞悉一般。
  1、奢糜的丧葬:人们传说,旧军孟家会娶媳,西关高家会发丧。试举高钟璐死后出殡入葬一例,以证其实。
  高钟璐号宝臣,死于1922年(民国11年)旧历11月28日,葬于第二年的3月28日,停柩4个月。尸体经过特工处理入殓后暂厝于大厅之中,其间每日三次供飨。供品除死者生前爱食之物外,必须有烧烤为整猪、整鱼、整鸡、整鸭,配以山珍海味,每次摆菜128样,象宫中皇帝用膳一样,此谓之家祭。七七四十九天以后,便择日止丧,到出殡前再发讣文开吊,大唁三天。
  止丧期间,治丧总管同孝子积极为死者筹措殡葬所需之物。首先是寿木即棺椁。此物大都是用柏木做成。然后请技艺高超的油漆匠,先涂以大漆,继敷以桐油,再裹以绸布,如是轮番施工,直到把寿木的四个楞角油漆得溜圆为止,目的是为了防腐。其次是制办衣衾、寿帽、寿靴以及各种珍贵的陪葬品。以上都是由专人不惜重金到省城或京畿购置。根据死者生前的家祖德望和社会地位,按正品穿戴。水晶顶(帽子)、朝珠(项链)、内蟒袍、外花罩、前后谱、厚底高筒皂靴等。殉葬的物品有金钏一幅,银盾一个,玉鼻烟壶一枚,还有名人字画,珍奇古玩等等应有尽有。
  出殡之日,近宗、远戚、亲朋、故旧前来吊唁者络绎不绝。幕僚、商董、乡绅送的德性匾额计七个,乡土匾额一个。这些匾额的内容大都是阿谀之词。有的书写“望重乡间”,有的上镌“端懿”、“茹苦守贞”等等。挽联挽帐不计其数。从灵堂到茔地约有三华里,扎有高大的席棚,外罩各种色布,阴气森森,不见天日,祭桌林立,唁者塞途。墓田处扎有大门,文武阁、两配房、一大厅。文大宾坐文阁,负责点主。(“主”即是牌位,教请有名望的书法家用毛笔小楷写上死者的姓名等,中间一行是某某之神主。初把“主”字写成“王”字,在起动灵榇的礼炮声中由文大宾在“王”字上加一点成“主”字,即为点主——笔者)。点主时,先用珠砂点上红色,再用宝墨点上黑色。武大宾坐武阁负责刺土。(在死者坟上刨一镢或铲一锨谓之破土。)大厅里设玉祭,用方桌12张,上摆100件玉器珍玩。其中有价值连城的高氏传家宝——黄玉瓶。此瓶高8寸,宽2寸,放在盘中象一汪金水,熠熠生光,耀人眼目。传说自东汉以来没有第二瓶与之媲美。1928年(民国十七年),土匪张鸣九占章丘时,得此瓶卖给日本,除发了一笔横财外,还换来一批数量可观的军火,以及海洛因(鸦片)麻啡等。此外还有窑变磁瓶、水晶山、鸡心樽、菜玉瓶、珊瑚盆、青鸾、玛瑙、珍珠、玉臿、花臿等,望之珠光宝气,交映竞辉,目不胜收。为防止丢失,一百件珍宝需一百人看管,每人负责一件,用罢,各人收起,交治丧总管。
  三声炮响,丧礼开始,灵榇徐徐起动,蓝色大宫灯在前,肃静牌、迥避牌分列两侧,执事人(总指挥)身披素服,骑高头大马指挥在前,香幡、香楼一前一后排列中央。旗、罗、伞、扇按距离并列前行。紧接山道神、开路鬼,和尚超度,道士诵经,两班吹鼓手笙簧管弦齐奏。俑人并舞经乐和鸣,好不热闹。前导已至茔地,后尾始出家门。车马让路,行人靠边,一时静街(即戒严),甚至官府上下也为之瞠目。进茔下棺,准备安葬。茔地在花园庄西南名叫“岗子岭”,占地30亩。古柏参天,阴森可怖。中有石碑100余座。
  墓穴内有石门,两旁是张口耸鬣的石狮。入门是飨堂,四壁皆是雕镂精细的名人字画。飨堂前有一石桌,上摆香炉、银台。近前是四个石墩,均有玲珑剔透的名家石刻。两侧是石案,上设珍奇古玩、文房四宝。转过飨堂便是停柩的所在。布置就绪,礼炮声乐齐鸣,开始下葬。最后由孝子怀抱主位(牌位)乘轿回府,丧礼告终。这次出殡耗资两万余银,奢侈挥霍达到极点。
  2、豪华的寿典。高恒谱祖母牛氏(族人称后四太太),二十岁丧夫,年轻守节,静心寡欲,坚守妇操,凛冽冰霜。五十年如一日,茹苦抱蘖,抚孤有成,深得族人的仰慕与赞赏,于是共议为其修节孝牌坊,以资旌表。1909年(宣统六年)高恒谱奉旨动工,鸠请遍地能工巧匠,费时三年,耗银万两,牌坊落成。高十数米,宽6米,上雕二龙戏珠,直书“圣旨”两个大字,中间横书“节孝可风”。牌坊从顶到座,左右前后,均系水磨青石,面平如镜,其面镌以奇卉异草,珍禽怪兽,活龙活现,栩栩如生。家人为防鸦雀在此营巢遗矢,外用铁丝笼罩之。1924年(民国十三年),于牛氏七十二岁寿诞之日,大贺牌坊,内外搭棚,戏台两座,一为堂戏,供家人观赏;一为外戏,为远近村里乡人送喜。高恒谱从济南聘来名优名伶80余人,分列两班,内外台同时开演,共唱20多天,以助寿兴。
  寿典期间,大总统曹锟赠了“巾帼完人”的国匾,邑内“五十里”仕绅乡老、官宦名流送了“茹苦守贞”匾。贺帐、贺联为数之多难以数计。贺期长达四十余天,平均每日开宴100多席。席面俱是燕窝、海参、鱼翅、熊掌等珍肴美味。共设4,000余席,每桌以现洋6元计,共用24,000银元,再加上其他方面的用项,耗费更为惊人。当时有一目不识丁的长工刘春祥,目睹此景,深有感触,即兴口编《贺牌坊》一词,以赞盛况,其词云:
  西关大街东西长,
  路南有家慎修堂。
  慎修堂,里外光,
  三月十四贺牌坊。
  贺牌坊,真露脸,
  四关四隅来送匾。
  来送匾,好热闹,
  轰隆轰隆地三声炮。
  三声炮,集齐人,
  抬起大匾上西门。
  上西门,走得欢,
  霹雳啪啦地放火鞭。
  放火鞭,人拥挤,
  会客大厅去“坐席”。
  亲朋满,好酒宴,
  海参鱼翅三大“件”。
  “坐席”的,好运气,
  保元三爷(高恒谱号)来点戏。
  四杰村,连环套,
  新安驿的双官诰。
  巴扎虎,鄚州庙,
  老太太坐着绿呢子轿。
  抬轿的,走得忙,
  警备大队带学堂。
  贺匾的,人好多,
  一人一辆东洋车。
  拉车的,跑得欢,
  出出进进四十天。
  从一孀妇的寿辰包括贺牌坊,可以看出高氏家族内部精神生活的空虚和物质生活的豪华。
  高氏家族的社会地位
  高氏家族崇尚耕读,由于受封建功名利禄的影响,至六世祖高进,“年长承袭父职充百夫长,围李璮宋沂修郯(城)皆有力。官至散官进义校尉”。“攻城野战三十年,百无一失。”(《章丘县乡土志》)镇压过许多农民起义,对清廷屡立战功。
  清高宗弘历年间,乾隆两次下江南巡游。这位皇帝由于才华横溢,娴于诗文,工于书法,尤好游山玩水,浏览名胜古迹,因此,他每到一地,兴致所及,便挥笔题字留念。当圣驾荣〓章丘县境时,在知县的率领下,绅董乡老代表列队于县城南接官亭,设香案恭候迓迎,以增光彩。时西关高如恂(高氏十三世孙)已年近古稀,白发银髯,位列诸绅之首。拜驾仪式结束,乾隆帝御笔亲题“天开寿域”的大匾赐给了他,他命家人将此匾高悬于大厅之中,远近仕宦、名流、举子前来瞻谒者不计其数,由此提高了高氏家族的政治地位。
  同治元年(1862),捻军(农民起义军)一支,在首领张洛行的领导下,袭用太平军的旗帜,转战山东的登州、莱州、济南等地,清廷旨令郡王僧格林沁率精锐骑兵来山东联合各地方地主武装围剿捻军。东捻军的一部固守淄川城,清兵久攻不下,伤亡惨重。僧王无计可施,忧心如焚。
  捻军善使马刀、长矛,喜夜战,而清兵则依恃大炮、火铳、、战马,因此不利夜间交兵。所以每每夕阳落山,便深沟高垒坚壁不出,捻军往往乘敌不备出奇兵制胜。各地地主乡绅为保自己的庄园财势,效忠僧王,便大效犬马之劳。于是不断派伕役丁众车推、肩挑、驴驮、马拉为官军输送粮米、柴草、酒烟、肉食等,唯有章丘西关高即霞送去的是灯笼、火把、蜡烛等照明用具,这对清军破淄川起了极大的作用。僧格林沁即于两军阵前挥毫疾书,备陈高氏在助官兵剿捻中所立的功勋,上奏朝廷。同时,还亲自召见高即霞说,待班师时,一定偕高乡绅晋京面圣。后因僧格林沁在曹州被捻军击毙,未得实现。
  朝廷接到僧王的奏折后,同治帝大悦,降旨钦赐高氏黄马褂,大花翎,诰封“世袭云骑尉”。(“云骑尉”是清代的一种武官职称,“世袭”即代代承袭。凡高氏后人不用经过科举,就能直接承继“云骑尉”之职。)此外还敕赠“金山”一座,名叫“少金山”,位置在县境西南(当地人称鸡山),为高氏世代所有。高即霞在此建有庄园一座,楼、台、亭、阁皆有,为人们赏游胜地。与此同时,皇上还钦赐了不少金银珠宝,又为高氏家族大增光彩。
  高氏十八世孙高乐,曾任宛平知县,为官清廉正直,有“宁叫南监生蒿蓬,不要百姓蒙冤情”的传说,深得民心。任职期间,有一民间孀妇,丈夫死后,不甘寂寞,孤枕难眠,于是与一和尚私通。时间久了,遭到幼子的反对。她怕儿子成人后生出意外,便告诉和尚以后不要再来,那知和尚纠缠不放,又加该妇水性杨花,改邪也难。于是二人计议将其子除之。在一个霪雨霏霏夜色如墨的深夜,淫妇乘儿子睡熟,同和尚将其杀死。为销脏灭迹,将尸体砍成碎块,装入一个油篓,埋在院中一角。此事被独自睡在内间的幼女发现,吓得只是发抖,不敢出声。数日之后,街坊、邻舍不见其子,而和尚又不分昼夜地出出进进。人们始则疑之,继而猜测议论,一时成了人们的谈资,弄得满城风雨。可是奸夫与淫妇沉溺色情,不加理睬,益发肆无忌惮,男女之间如胶似漆,粘连一起。此事传进县衙,加之好事者的暗揭,县太高乐青衣小帽微服深入邻里私访,将此事了解清楚后,乘孀妇进寺寻僧之际,到了她家。对其女儿说:“我是你舅舅,多年在外做生意,连自己的外甥女都不认识了。你娘呢?”女孩说:“出去了……”“你弟弟呢?”其女低头不语。再问,女孩涕泗横流。“不要哭,你有什么难事,舅舅给你做主。”在高知县的耐心询问下,女孩终于实言相告,知县对她安慰一番嘱咐道:“我来你家的事不要让人知道,也不要告诉你娘,等我明天来了再说”。
  第二天清早,高知县差人将和尚与孀妇捉拿归案。这就是后来舞台上演出的戏剧《杀子报》。高乐处理此案有功,朝廷擢升他为大名府府尹,位列四品。
  咸丰初年,直隶玉田县进士蒋庆第来章丘任知县,官风颇正,黎民百姓皆称赞他为清官。离任前将县衙所积之银全部留给当地绅董(主要是西关高家和旧军孟家)。绅董代表高钟璐谦恭辞谢,不忍收受,蒋说,我每岁之得俸禄全部带走,这是应该的。俸禄之外的资财是章丘百姓的,不能拿走,章丘的银子还给章丘这也是应该的。望你们将这些银子用在百姓身上,为他们办点好事。高钟璐深受感动,谢恩再三。盛意难违,只好笑纳。后来高钟璐出面与各乡里绅宦协商,为纪念蒋公德政,用此银在城内修了“蒋公生祠”,以表众心,留教后人。余下的银子创办了“绣江书院”后改为高等学堂。高钟璐任堂长(相当于现在的校长、院长)。进院学习者,六年修业,即为生员,可以直接参加童试,中者为秀才,为萃文学子“学而优则仕”大开方便之门。
  高氏家族的演化
  高氏家族传至十三世时,即开始分成三大支。大支高如坤,二支高如介,三支高如恂。自此繁衍生息,内部演化。大支高如坤的子孙以耕读为主;二支高如介的后人以经商见长;三支高如恂的后代则以进学取胜。大支、二支居住西关,三支移居城里。其中二支人丁兴旺,财源茂盛。高氏家族所经营的当铺、金店、银号等等,多系该支创办。一般所说的“西关高家”即指此支而言。其中的三支家产资财一般。代表人物是十八世高奇峰,出身生,是清末民初的书法家,他拥护康梁变法,思想比较进步,倾向民主,这在封建守旧的高氏家族中,竖起了一面革陈立异的新旗帜。他的子女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冲出封建礼教的樊笼,到济南、北京学校就读,直接间接地接受着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1935年(七七抗战前),在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呐喊声中,高奇峰的女儿高筠、高文二姊妹,在家乡宣传抗日救国,并联合全县进步的中小学女教师,发起成立“章丘县妇女界抗敌后援会”。会址设在高氏姊妹家中。其主要宗旨是动员全县妇女,响应全国进步组织的号召,走出家庭,迈向社会,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积极行动起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募捐活动,支援浴血奋战在抗日前线的爱国将士。对当时绥远的抗日,东北的反对日寇入侵,淞沪抗战,都起了一定的资助作用。
  章丘县妇女界抗敌后援会的活动,虽为时二年,但其革命爱国之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不但支援了救国抗日,而且教育了各界广大妇女,使她们提高了思想觉悟,开始争取男女平等,摆脱父权、夫权、神权、族权四条锁链的束缚。这场妇女运动的兴起,震撼了当时的国民党县政府的上下官员、乡绅百姓,许多人在先进妇女们的感召下,激起了抗日爱国义愤,他们慷慨捐输,不计其数。该会募到的款额、物资均在当时济南出版的《华北新闻》上刊出。不仅鼓舞了前线抗战的全体官兵,同时对全县甚至附近各县的各界民众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1937年12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消极溃退,日寇长驱直入,渡过了黄河,侵占了县城,章丘妇女界抗敌后援后只得转入地下活动。
  大支高如坤,子孙鲜少,人丁不旺,经济也较贫困,至抗战前仅有四、五户。其优秀人物是周总理老师高盘之先生。他不仅是这支的头面人物,而且为整个高氏家族增添了光辉。
  高氏家族的产业,几百年来,向无人统计。近百年来由于土匪的大肆强劫,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百般盘剥,特别是日寇、汉奸的敲骨吸髓,再加上高氏子孙不善于经营,至1945年抗战胜利时,所经营的工商业则荡然一空。解放后,那些过去拥有产业的少数地主资木家,大都迁居城市,在党的政策的感召下,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知识出处

山东省章邱文史资料

《山东省章邱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革命萃珍、世家初考、人物春秋、资源探微、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文史佳话、山川览胜、名产美味、黑网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文史组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章丘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