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堂酒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老字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910
颗粒名称: 太和堂酒店
分类号: TS261.8
页数: 3
页码: 24-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章丘太和堂酒店的创建及发展史。
关键词: 章丘 酒业 发展

内容

酒好不怕巷子深。解放前,“太和堂”虽然地处交通不便的普集东矾硫村,但总有许多县城里的人慕名前去购买它的老白干和黄酒。至今,老章丘人仍然追怀“太和堂”的酒香,念叨它的经营管理,可谓情牵梦系。
  创建
  在东矾硫村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太和堂样样有。”“太和堂”象传说的那样可以“万事不求人”。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太和堂”在李方彩的经营下,先后在不满一百五十户人家的东矾硫村开设了酒店、杂货铺、赁货铺等。而“太和堂”经营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的一座商店,就是它的酒店,约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开设。俗话说“待要富开酒铺”,经营土地致富的“太和堂”首先开设了这第一个“字号”。当时,酿酒业的普遍发展是商业性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太和堂”酒店地址在南门里路东。有房屋十二间,砖铺地面敞棚三间,甜水井一眼,锅灶缸等设备齐全。雇掌柜王砚梦(东青野村)一人,伙计王淑才(东青野村)等三人,学徒一人,与其他酒店合雇酒大工一人(即酿酒技术员),蒸酒时雇临时工二至三人。原料多为高粱、麦曲,是自产粮食。每月蒸酒一次,出酒三千斤,名曰白干。出售的酒六十度以上,当时看酒花六至七成。醇香浓烈,与同行比,价低质优,赢得远近顾客青睐。酒店还酿造黄酒、醋。每年年底结帐,扣除原料、工资等一切开支,纯盈利二千吊到三千吊钱。
  发展
  光绪三十二年左右(1908年),“太和堂”因酒销路广、利润丰,又在东门里路北开设“德太和”酒店。当时,东矾硫有四家酒店,即美霞居酒店、仙霞居酒店、庆源居酒店、中和成酒店。加上“太和堂”的酒店,号称“五大烧锅”。何以称五大烧锅?因当时的五家酒店都是自己酿酒自己卖,即前店后厂(作坊),自产自销。“德太和”也是前店后坊,房屋约十四间,砖铺地敞棚三间,甜水井和一切酿酒设备俱全,由其次子李淑位经营,雇李恒瑞任掌柜,潘恒璋副掌柜。“太和堂”凭借原有的势力,为了加强对其它酒店的控制,同时又在普集“青和成”酒店投资入股,由李恒璋任掌柜并选为商会会长,逐渐形成自己的垄断势力。从此,“太和堂”的酿酒业达到了历史的鼎盛时期(德太和酒店地址,现在为李继坤的住宅)。
  经营管理三特点
  “太和堂”在经营管理方面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办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一),“说话”和“说官话”
  “太和堂”的铺章规定:十天一“说话”(即汇报)。每次汇报,多由掌柜主持,各处负责人分别汇报生意情况、存在问题,应兴应革事项,员工的表现等等,掌柜即席指示,并立即着手改进。这个“说话”制度,不论头卖多忙,一直坚持。
  每年的几个传统节日(如五月的端午节、八月的中秋节、年节),掌柜要“说官话”,主要是让个别表现不好的伙计“走人”,也有时给个别表现好的伙计长几元工资。由于有这个制度,职工人人卖力。越到三节忙的时候,或当着经理面,职工越表现卖力。
  (二),喝“栏柜酒”
  每天晚上营业完了以后,店里总有个小型聚会。东家炒两个菜,把酒热上,掌柜的邀请上市的、跑外的、管帐的等人一起喝栏柜酒。这个形式虽然很随便,但这个酒可不是那么好喝的。掌柜的不喝酒,就问这些人当天经营的情况,比如对上市的,就问他粮市的行情,各市还要问三个行市:买之前的行市、买时的行市和现在的行市。如果答不上来,就是失职。对管帐的,要求能回答出钱柜上出多少、进多少,要一清二楚。俗话说:“买卖常算、庄稼常看。”糊里糊涂可不行。这种小型的聚会,既可以摸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又便于把企业骨干拧在一起。
  (三),存粮千石,惜粮如金
  “太和堂”的店员都知道李方彩是出了名的“勤俭持家”,近乎“吝啬”。有时,年青的店员也利用这一点来偷懒,他们见李方彩不在家,就偷偷在家玩牌,为了防掌柜的突然进来,事先抓把豆撒于大门口,李方彩回家见豆,边斥责边捡豆,这时年青的伙计们赶紧收拾牌具,等掌柜的捡完豆,牌具已撤。

知识出处

章丘老字号

《章丘老字号》

本书记述了章丘的古文化,包括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史。

阅读

相关人物

翟伯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章丘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