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庄丝绸业的“盛”字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老字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907
颗粒名称: 权庄丝绸业的“盛”字号
分类号: TS148
页数: 4
页码: 13-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章丘权庄丝绸业的“盛”字号的发展史。
关键词: 章丘 工商业 发展

内容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章丘龙山镇权庄村的丝绸工商业曾繁荣兴盛多年,与当时的周村相伯仲,有“小周村”之美誉,其中,“增盛和”等老字号,闻名遐迩。
  权庄离周村近一百华里,路途平坦。权庄丝绸业的发展,与周村丝绸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权庄人多去周村丝织厂做工和卖丝。权庄大部分居民是在明朝洪武二年从河北枣强迁来的,养蚕、缫丝技术究竟是从枣强带来的还是从周村传入的?无从查考。但权庄一带不曾有大规模种桑养蚕却是事实。后来织绸都是从蒙阴、沂水、新泰、莱芜等地进丝。
  去周村做工最多时能供三百个缫丝床子做工的人,每个床子一般三人。这么多人去周村做工,既挣到了不少钱,又学到了周村丝织业的技术,开阔了眼界,熟悉了门路,自然为“小周村”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去周村做工及卖丝的同时,人们了解到将丝织成绸获利更大,也逐步学会了织绸技术。捻军去寿光路过权庄时,权庄已有手工丝织机,亦即木织机。权庄东南角原有“三皇社”(天皇、地皇、人皇),是一个大商场(一九一二年改为学校)。“三皇社”的兴建在十九世纪末,当时主要适应丝及丝织品的交易需要。可见在十九世纪末,权庄的丝织工业及贸易已相当发达。一九二四年前后,又从天津引进了日本产的半机械化的铁织机,使生产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权庄丝织业的鼎盛时期为辛亥革命后至一九二七年的十多年间,全村三百六十户人家(约一千四百口人)就有织机三百五十张。每张铁机的价格在百元左右,经营好的每天可挣毛利两元。附近各村也都有织机,权庄是中心,从权庄向四周辐射。这些织机户买进丝,织好后卖丝绸,也为客户加工,收取加工费。当时权庄是家家丝织厂,户户织机声。从当时权庄村曾招三千个短工来种地,可窥见人们弃农务工经商和富庶之一斑。
  最有影响的一户是“增盛和”织机铺。它的兴起是因为周村的一次大乱。当时有个叫吴大周的在周村作乱,使周村正常的社会运转陷于瘫痪,人们的生命财产均无保障。莱芜、蒙阴、沂水、新泰等地的丝主要销往周村,周村大,乱,这些地方的丝就销售不出去了。“增盛和”就在这时将积蓄的儿千两银子到这些地方收购丝,丝的价格不及原价的一半。丝买回来不久,大乱平息了,时局稳定了,丝的价格又上涨了,“增盛和”因此发了大财。
  “九·一八”事变以后,开始用人造丝织绸。人造丝也叫麻丝,主要是从日本进口。权庄实际是受了天津和周村的共同影响。天津租界引进先进技术、先进工艺比较早,引进的先进工业原料也较早。而周村相对就比较守旧,比天津闭塞,接受新事物就慢。权庄与天津业务关系密切,因而接受的新东西也多些。用麻丝织绸利润大,也好织。产品独具特色,工精物美。
  织绸的质量随客户要求和市场情况而定。权庄的丝绸织得比较匀,相同等级的匹与匹之间重量相差不到一两。厚的重的是好的,薄的轻的就不好,最轻的五丈只有九两重。
  权庄的丝绸主要销往天津、上海、丹阳等城市。并不是家家户户都同去销售,而是主要由大户组织销售。当时“盛”字号的大户就有“增盛和”、“王盛和”、“广盛永”、“纪盛通”等。其中“增盛和”号一家几十口人,织机也最多。
  使“小周村”元气受到损伤的,是土匪刘黑七(名叫刘桂棠,字兴田,山东有名的土匪)对权庄的洗劫。当时,土匪出身的奉系军阀张宗昌盘踞省府济南。有这样一首民谣:“张宗昌坐济南,一两银子八块钱,树也不好卖,地也不值钱,来了土匪他不管。”激起百姓的强烈不满,有民谣曰:“张二小戴草帽(即张宗二字),不到两日(即昌字)就缺吊(垮台之意)。”张宗昌对土匪的放纵,使各地土匪十分猖獗。刘黑七就在这种背景下,经过充分的组织准备,于一九二七年十月的一个夜晚,率土匪包围了他垂涎已久的权庄。枪声响了以后,人们才发现,大户家的房顶上已早就站上了土匪,估计土匪最少五、六十人。这次刘黑七从权庄绑架了四、五十人,其中“增盛和”一家就绑去八人。最后这四、五十人都赎了回来,全村共计损失大洋约七万多元。当时小麦每斤价格只有一分钱。从中既看出土匪的凶残,也说明权庄村当时的繁华富庶。
  刘黑七的洗劫,虽使“小周村”的元气受到损伤,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小周村”的根基没有受到根本的动摇,以后还兴盛了十来年。其中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四年权庄连唱三年大戏,可见余威尚盛。一九三七年,日本鬼子打进来以后,什么买卖也不能干了,“小周村”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小周村”没成为“超周村”,而且终未赶上周村,除了基础和交通条件不如周村外,也有许多社会原因,其中没有连锁经营,形成群体优势,也许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70年过去了,“盛”字号织机房只剩下了一片片废墟。这里风景犹存,但已物是人非。“小周村”在历史上有辉煌的一页,“家家丝织厂,户户织机声”至今被权庄人追忆和怀念。

知识出处

章丘老字号

《章丘老字号》

本书记述了章丘的古文化,包括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史。

阅读

相关人物

于朝文
责任者
翟伯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章丘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