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章丘道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764
颗粒名称: 元代章丘道教
分类号: B959.92
页数: 3
页码: 339-3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元代章丘道教、其中包括了章丘全真教龙门宗等情况。
关键词: 章丘 道教

内容

元代,由于元太祖忽必烈对邱处机的敬重,全真教大兴,章丘全真教龙门宗继续发展流播,遍及各乡村邑镇,并渗入到民俗中去,人们营造宫观,乐之不疲。同时,佛教密宗,道教天师道宗,正一道宗也很兴旺。人们纷纷出家,或入道,或入释,官府也拔大量的金钱用于佛、道之修建。
  元武宗至大年间,山东大旱,章丘同全省其他县地一样,灾疫横流,饥民遍野。这时全境最享受的,还是寺庙中的僧人道人。针对元政府的这种治国弊端,章丘县相公人、时任正五品太子文学兼正七品监察御吏的张养浩,于至大三年(1310),上万言《时政书》,中有“异端太横”之谏条,云:
  “臣见方今释,老二氏之徒,畜妻育子,饮醇啖腴,萃捕逃游惰之民,为暖衣饱食之计,使吾民日羸月瘠,曾不得糠秕蓝缕以实腹盖体焉。今日育藏经,明日排好事,今年造某殿,明年构某宫。凡天下人迹所到,精蓝胜观,栋宇相望,使吾民穴居露处,曾不得茎撮土以覆顶托足焉。彼不知惠迪以逆之源,妄谈祸福;不知原始反终之故,谬论生死。簧鼓流俗,聚徒结党,使人施五谷以为之食,奉丝麻以为之衣,纳子弟以为之僮仆,构木石以为之庐室;而人见其不蚕不稼,不征不赋,声自如,而又为世所钦,为国家所重,则莫不望风奔效,髯首从游,所以奸民日繁,实本于此。
  今夫田野之民,终岁勤劳犹不免饥寒之苦,彼一祝发则情欲厌足,莫敢谁何?固无讶其舍彼之难,为此之易也。使其精严所业,真能为国视厘延祚,犹为庶儿。今也盗获者有焉,奸败者有焉,谋反大逆者有焉,夫人必先齐心明德,然后可以动天地感鬼神,苟秽恶其身,彼神明方且恶走避不暇,矧肯歆其祭而降之福哉?
  昔世祖皇帝常欲汰天下僧道,原有室者籍而民之,后夺于众多之口,寻复中止,至今识者深为惜焉。古人谓:‘十农夫之耕,十蚕妇之织,不能衣食一僧,盖言共蠢材害民之甚也。臣尝略会国家经费三分为率,僧居二焉。以之犒军,则卒有余粮;以之赈民,则民有余粟;以之裕国,则国有余资。彼烧坛设醮,吹螺伐鼓,爱为哉?……伏望自今谕旨省臣,凡天下有夫有室僧尼道士女冠之流,移文括会,并束为民,以竞世皇帝欲行未及之睿意,岂不可为旷代未闻之盛典也哉?
  ……土木建筑太盛,比见累年山东河南诸郡,蝗旱荐臻,涝疫暴作,郊关之外,十室有空……创建中都,崇建南寺,外则有五台增修之扰,内则有养老宫展造之劳,括匠调军……似此疲珉,使佛见之,陛下知之,虽一日之工,亦所不忍……。”
  然而张养浩的万言《时政书》并未被采纳,反而触怒了元武宗皇帝,被构罪罢免,并旨定不许中书省及御史台再用。张养浩深惧大祸,改名易姓化妆逃走。直到元武宗去世后,元仁宗即位,张养浩才又被起用。
  元代,在郭志空的家乡,全真教里人才济济,其中有两位事迹最显:一位名叫高官;一位名叫魏化。两位都是得道的全真,影响很大,羽化后,人们为了纪念二位,便把高官成道的村子叫做高官寨;把魏化成道的村子叫做魏化林,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又按:古魏化林镇又名魏郭林镇,可证其与郭志空之关系。又说:魏郭林镇早在北魏时即有是名,是否是魏伯阳所遗,尚待考。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于汉孝、桓帝时,在青州一带活动,其范围包括章丘,且章丘彼时是中国易学道学学术中心,但以岁远年深,资料缺失,无从稽考,只好姑存其疑,以待后人研究。
  元全真守志道人,住于旧军镇永兴寺,从海公祝发出家,冬夏常一衣,淡泊恬静,一日坐化,异香经久不散,见载于章丘县志。
  元末,天下大乱,喇嘛教被作为国教,一时密宗释教徒地位陡增,凌架于道士之上。章丘的道教弟子不甘位在其下,群力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道观,为了与佛教密宗抗衡,抬出了自称“道君皇帝”的宋徽宗作为观名,叫徽宗观,盛极于一时。明初,外省移民来章丘,傍寺建村,名徽宗村,即今章丘市黄河乡徽宗村,至今沿用。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载了本辑资料是一部选辑,共收录文章97篇、约31万字,分“革命菁萃”、“史海探迹”、“山川风物”、“宗教信仰”、“乱世风云”、“历史传说”等6个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