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道教的发展演化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759
颗粒名称: 章丘道教的发展演化期
分类号: B959.92
页数: 9
页码: 325-3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章丘道教的发展演化期、其中包括了中国道家典籍、邹衍的学说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天文、地理、医药、养生、巫祝、长生之学等情况。
关键词: 章丘 道教 发展

内容

自东周春秋战国至晋代,是中国道教的发展演化期,在这段时期里,道家已综罗了上古及三代人文思想,统摄了周秦以来道家、墨家、阴阳家、法家、兵家、星相家、占验术、医术、方伎、杂家等诸子百家之学,融合成一博大精深、旁通周贯的大宗教。而章丘人对这种融合和形成,作出了重大杰出的贡献。
  遍观中国道家典籍,不难发现,在道教的理论基础里,仙学、易学、阴阳五行理论、老庄思想占有很大的比重。而最早提出阴阳五行终始理论的人是阴阳家邹衍。邹衍,生活在周显王、周赧王时期,是齐宣、威王治下的齐稷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曾频繁活动在章丘境内,其去逝后,安葬在章丘长白山下,至今其址犹在。
  一、邹衍与方仙道
  邹衍的学说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天文、地理、医药、养生、巫祝、长生之学,以五行、阴阳而发挥,著《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绐五德》五十六篇、《大圣》、《重道延命方》等书,对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演化,尤其对道教的形成,影响很大。
  邹衍生前,游说宋、齐、梁、赵、燕各国,秉其“阴阳消息……,《大圣》、《终始》之篇十余万言……,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若应兹”之学说,名震王公,显赫一时。受其影响,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皆派人往渤海、东海寻海外仙洲,以及海上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至死犹恋恋不忘。
  邹衍的“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因诸王之崇敬,流传广泛,遂使当时燕、齐、宋一带阴阳、五行、长生、方伎、隐逸之士纷纷入其门下,传其学术,他们又吸收周苌弘之学共同创造了中国道教的第一大派——方仙道。
  方仙道自邹衍初创到清末,存世两千余年,在汉哀帝和王莽以前,一直是影响中国政局和帝王生活的主教。在春秋战国时代,道派的代表人物是邹衍的门人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等,他们秉承神仙说与阴阳学,“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平心意,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假鬼神而为助者”。正是这些观点,影响到了当时的燕、齐、赵、宋、楚等国的治国、用人、文艺等方方面面;延至秦朝,方仙道大行,秦始皇深信其术,将道人封官赠爵,位列公卿,使很多道士掌握着国家的政权,使秦始皇焚书坑儒、造阿房宫……其中最著名者为徐福、卢生、韩终、候生、石生。方仙道发展至汉朝,极盛一时,汉治国“外施儒术,内用黄老”,使方仙道获得了空前的繁荣。道士李少君、少翁、栾大、公孙卿、东方朔等人,位封王侯将相,有的还是汉宫驸马。这些人直接参与国家大事的决定,在否定之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武帝之后,成帝、哀帝、宣帝、王莽亦深信不疑。
  方仙道的代表著作,是西汉景帝时期成书的《淮南中篇》(又名《淮南枕中鸿宝苑秘书》)、《淮南子》,这两部书是汉文帝之侄齐悼王刘肥之子刘安在我们章丘,(后到淮南)集中当时全国的方士道流神仙家两千多人集体撰著的,当时刘安任阳丘侯。刘安完成此书,曾献给景帝,景帝因其内容对国兴农政策不利,未予推扬。汉武帝时,刘安之子阳丘嗣侯刘偃继续招集方士,在章丘一带集书撰著,获罪,被驱逐出境,阳丘国随之改为阳丘县,治回军镇(即今回村绣惠镇)。后此书秘密流传,至隋代为《淮南万毕经》和《淮南变化术》,传至清代为孙冯翼和叶德辉所辑《淮南万毕术》。清亡,方仙道终。
  东汉时方仙道的代表人物有刘向、于吉、张道陵、左慈、葛玄等人,他们都以方仙道为基础,另创别名,中国道教进入了鼎盛发展的新时代。
  二、邹衍与《太平经》
  邹衍的阴阳五行之学,被“燕齐海上方士传其术,不能通”,流寓积久,产生了中国道藏第一部《太平经》。在《太平经》里,仍保持着邹衍学说的精神。如邹衍的大九州之说:“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名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九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有大嬴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能。”演变在《太平经》里,成了“天下共日月,共斗极,一大部乃万二千国,中部八十一域,分为小部,各一国”、“中部有八十一域,其处复一周,天下复国,乃远出到洞虚无表”。
  《太平经》传到汉成帝时,为邹衍乡人齐郡甘忠可所得。时章丘属齐郡,其治在平陵城附近,甘增创其内容,名为《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其徒中有阳丘(章丘)丁广世,颇传其术。由此可知,汉代的章丘,是中国道教的衍生中心之一。
  天官历包元太平经》继续流传,日久年深,漫无稽制,传经者各运手腕,使其篇幅扩大,遂成巨著。至东汉顺帝时,有三人得到了这部书:于吉、张道陵、张角。其中于吉得于齐郡,书名《太平青领书》;张道陵得之于四川鹤鸣山,书名《太平洞极经》;张角得书于于吉。
  1.于吉与《太平经》
  于吉,一作干吉,汉琅邪人。得经之后,始在山东布教,章丘便在其范围内。“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多,而多巫觋术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及收藏之,后张角颇传其书焉”。于吉在山东布道后,
  因不合时政,便流寓江淮,道名颇盛,遂成吴会宗教之领袖,见嫉于孙策,被杀。事见《三国志孙策传》。
  2.张角与《太平经》
  张角得《太平经》后,按书中五行衰旺顺序:“火衰,土必代旺。”推断,汉朝是火德王,汉运即衰,代汉行兴者必是土德,土五行属黄。所以他发动了黄巾起义,向天下广推太平道。在《太平经》中有言:“天以道治,地以德治,人以和治。天地人三相得,乃成道德。天主生,地主养,人主成。上土法天,其道乎,中土法也,其德乎,下土法人,其仁乎,非此三统道德,非为太平之君矣。”此外言天地人三者关系者,太平经》中比比皆是,所以张角太平道的黄巾起义,其徒众指着黄贴为帜……角称天公将军、角弟宝(张宝)称地公将军、宝弟梁(张梁)称人公将军。(见《后汉书》)所以,其起义不论从思想发动还是政治内容,布置形式,都与《太平经》有直接关系。
  张角兄弟领导的黄巾起义,迅速占领了全章丘,他们在今水寨镇附近建立了屯兵大营,驻有主力部队,至今其地名仍沿用黄巾固城、城子庄的名称。黄巾军的首领徐和、司马俱以此为据点,于公元207年打下了平陵城,杀死了济南王刘斌,取得了战役的胜利黄巾军很快蔓延至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数以百万计,时东汉国十二州,仅有益、凉、并、交、四州未波及。汉室从此一蹶不振,渐渐土崩瓦解。
  没有邹衍的遗说,就不会有《太平经》。没有《太平经》,就不会有太平道。没有太平道,就不会有黄巾起义。汉室不崩溃,就不会有曹操趁机暴起,扫荡群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不会有曹丕称帝,三国鼎立。从黄巾起义到曹丕立魏,前后不过三十六年,可见这部《太平经》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3.张道陵与《太平经》
  张道陵,原名张陵,东汉沛国丰人,张良八世孙,自幼聪慧,通达五经,得《太平经》后,与《老子五千言》相结合,创立了五斗教,是道教的实质性开创者。
  张道陵创教后,于全国名山大川中设二十四治,修符文,治戒律,行教天下,其教义与太平道没有区别,都是邹衍遗说,但为了避免政治冲突,便以入教者交五斗米之举,别名五斗米教。张道陵传张衡;张衡传张鲁;张鲁以教治政,雄据汉中。其后此教演化为宗派,流传两千年来不衰。其中张道陵被尊为天师,代代袭传,至今已六十九代,全国各地姓氏,除孔家相续不断能与匹美外,其他姓氏绝无仅有。
  若无《太平经》,张道陵就不会创立道教,就不会有道教日后的大兴。所以,《太平经》与《老子五千文》一样,是现存道教的开山大经。邹衍,自然也应是道教的祖师之一。但为什么张道陵只选孔子作道家的祖师呢?因为邹衍有四个条件不如老子:一、当时儒、释俱已兴,除了老子,天下无第二人有资格能与儒家之孔子与佛家之释迦牟尼相抗衡。二、老子是孔子的老师。三、汉室治国崇奉黄帝、老子,有利道家的发展,而邹衍当时冠着阴阳家之名。四、邹衍太重鬼神,而老子不信鬼神。须知,儒教自孔子之后,重人事、轻鬼神;佛教更不承认鬼神,视如风影电光,而张道陵创教,本意要与儒、释抗衡,如何肯自贬身价?所以,天师道首先是降服鬼神,然后役使鬼神,有异于远古崇拜,才有利于道教前途。
  按古二十八宿分野,章丘属危、虚、女宿主之,而章丘危山,是天下唯一与危星相对应的山。所以,章丘危山是天师道二十四治中,中八品玄老治之十二危宿治,于人身为丹田,于南方为稠梗治。
  三、邹衍与黄老道
  邹衍遗说的阴阳五行与方仙思想,同自古相传的黄帝、老子思想相结合,产生了黄老道。早期黄老道的活动范围亦在燕、齐、楚诸国,是秦汉以来学术上的一个主要流派。它代表古神仙家与阴阳家的思想,著名的人物如河上丈人、安期生、毛翕公、乐瑕公、乐臣公、盖公,传到汉朝为陈平、田叔、黄生、邓章、郑当时、司马季主、严群平等人。时章丘亦有黄老道徒,与太平道、天师道并存。
  四、邹衍与《易》学
  参与道教形成,《易经》的原理和法则自始至终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它不是儒家独有的,而是中华文明上古所遗,创始于伏羲、黄帝,时为《连山》,夏商时为归藏》。传至周,经文王演义为《周易》,为周治军之典,此后诸子百家,无不师之,并各有发挥。
  《周易》经孔子加《十翼》后,大明于天下。孔子后,授受不绝。至秦,秦始皇信奉方仙道,焚书坑儒,此经以有卜笠功能而独免于火。虽未遭劫,但研究方向却深受秦时风气影响,转入汉代象数派易学阶段。
  象数派易学由于加入了邹衍的阴阳五行方面的东西,又深受黄老道、方仙道的影响,转向预测应用为主,被加入的纳甲、飞伏、五行生克制化,阴阳终始,世应、游归、六亲……变通爻辰,又夹杂图谶而普遍流行。到汉初,易学有四大家:杨氏易、孟氏易、施氏易、梁丘易,而集四家易数六成者,为京房。京房,西汉东郡顿邱人,时顿邱即今章丘境。(今顿丘村归历城,隔顿丘山与章丘界)京房创立了京氏易,“通古今之变,究人天之际”,著《京房易占》、《京氏妖占》、《京房易飞侯》、《京房占》、《京房对灾异》,把天文、星相、易学、神鬼之说糅合起来,成为一代大宗师。京房的弟子平陵人卫咸、孙张,都是一代大哲,与淄川杨何、太山毛莫如之学遥相唱合。当时的章丘是中国道学和易学的学术中心。传承京房易学的大家有两人:齐郡第五元(章丘人),扶风马融(马融,字季长,其墓在章丘临济,今犹在)。而承第、马之学者,为北海郑玄康成。而郑康成注《易》著书授徒之地,就在章丘黉堂岭上,彼时为黉山书院,离邹衍墓不过七八里路程。郑玄的易学又充实和发扬了京氏易,完全进入了阴阳五行灾异占侯变通趋避之中,他的弟子刘表,刘备,陆绩,管辂,虞翻,荀爽,孔融,都在章丘学成,又将其学光大,影响到了三国时期的政局。
  象数派易学的大发展,被汉末的道人魏伯阳所接受,并与方仙、老庄思想结合起来,融汇古本《龙虎经》,集日月盈虚,河车任督,医、丹道,养生术于一体,创立了道教丹道派的第一部大经《周易参同契》,开了道教丹道派的先河。
  《周易参同契》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不朽之作,与《太平经》一样,为道教的发展演化打下了基础,并在宋朝时反过来影响到儒教。持此说者陈抟,隐居华山,学贯秦汉,力通儒道,据《周易参同契》及古人易学之书,解创太极、无极、河图、洛书、先天、后天,为儒道两家关于宇宙物质本原理论空白作了填补。其后,大儒周敦颐,邵康节,二程,朱熹亦深嘉《周易参同契》,称其为天下第一经书,开创了理宗学。
  《周易参同契》是道教修炼神仙方术不易之则,是神仙丹道学的方法论和实践论,丹道宗由此大行,修炼者遍布中国各地的名山大川之间,号为仙宗,为日后太乙、正乙、金液、聚玄、长淮、葆和、苍益数大道教宗派之祖。
  若没有京房、孙张、卫咸、郑玄、第五元等高哲们在章丘完成易学的演化,就不会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产生,所以说,章丘的先哲们对道教的丹道派的产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里面也包涵了邹衍的阴阳五行术的功劳。
  五、其他
  1.白兔公
  与邹衍同时代,章丘的神仙道流是白兔公,是章丘长白山人。事吐纳之术,得长生神仙交感,传说是彭祖的弟子。其著作不详。据《山东通志》载:“白兔公得道后,常骑白兔,往来山林如飞。”遗留有关传说颇多。唐朝诗人韩愈在《送齐山人归长白山》诗中曾云:“旧事仙人白兔公,掉头归去又乘风。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林中。”唐寒山子在其道言诗中亦云:“弟兄同五郡,父子本三州,欲验飞凫集,须征白兔游。灵瓜梦里受,审橘座中收,乡国何遥迢,同鱼赛水流。”从这些诗中可看出白兔公的故事在唐朝仍广为传颂。
  2.元阳子
  据县志记载,除白兔公外,晋代章丘还出了位异人,道号元阳子,亦是长白山人,“于伏生墓中得《金碧潜通书》细为注解,依文修炼,得还丹之决,后来入华阳宫修真悟道,遂得飞升仙解”。
  元阳子去后,留《金碧潜通经》三卷于世,亦是道教丹道派的重要经典。其书已失传,零星段落见于《道藏·云笈七忏》,有云:“三五与一,天地至,研思十霜,妙旨斯在。”、“一者水数也,为五行之始,色禀北方,包五彩,终之合道,理契自然。故能生天、生地、为牡、为牝、然后运日精于月窟,结粹华于冲虚,灵运潜能与真合同,即非人间术士所能窥测窃见也。”、“古人所以假易而为经者,谓至道与天地配,如……一气为二仪,二仪判然后有三才,俾乾坤运而品物贞,坎离用而金水并,此道之枢也。男冠女笄,牝牡相得,气交体合,应变无方,此道之也。日月运矣,寒暑节矣,滋液润泽,施化流通,此道之验也。阴伸阳屈,阳用阴潜……合性道之返也。”此书仍以阴阳五行原理,加以医、仙、黄白龙虎之术,借说人的内在修行,交合心肾,上下河车,从而达到金丹成就的目的。书最后有诗云:“仙人拍手雪成团,黄花欲入紫河难。子母一时流作水,变化还同九还丹。”
  以其术不轻传,非得师口授,后人难得其解意。此书见录于葛洪的《抱朴子》、《金匾药方》、《肘后备急方》、《抱朴子养生论》、《大丹问答》、《葛洪枕中记》、《稚川真人轻证术》、《金汐经》、《葛稚川金木灵论》,影响甚大,葛洪之后如陆静修、陶弘景、孙思邈的成就,也与此书有关。金丹派历代相传,鼎盛不衰,解放之后,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先生所提倡的仙学与养生术,即是《周易参同契》、《金碧潜通经》内容的衍延。
  3.瑕丘仲
  在《道藏·云笈七》中,记载了一位章丘道流,其文如下:“瑕丘仲,宁邑人也,尝卖药于宁百余年,人以为寿。而因地动舍坏,仲及里中数十家屋临水皆败,仲死。民或取仲尸弃水中,收其药卖之,仲被亵而从诣之取药,弃仲者,叩首求哀,仲曰:‘非恨汝,使人知我耳,吾去矣。’后为夫余胡王驿使复来至宁,北主渭之滴仙人。”文中宁邑,按《山东考古录》载:“宁邑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即在今章丘刁镇东部的王官遗址附近,当年因地震及大水灾所毁。考县志:“汉文帝元年,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即可能是此次灾难的时间,瑕丘仲为汉朝人。距刘安封阳丘侯不过数年,正是章丘方仙道大盛时期。
  4.介琰
  按《历代神仙传》中,有神仙介琰,乃章丘长白山白兔公之弟子,文曰:“介琰者,不知何许人也,师白兔公,受玄白之道,能变化隐形,常随师入东海,皙过吴,为先主礼之。先主为起静室,一日之中数过,遣人问起居,琰或为童子,或为老翁,无所食啖,不受饷遗。先主欲学其术,琰以帝多内我御,遂不传道法。先主大怒,敕缚琰,引驽射之,驽发,绳索独存,失琰所在。”
  5.赵威伯
  赵威伯,汉东郡顿丘人(即今章丘县西、南部),少好道,受业于邯郸张先生,挹日月之景,服九云明镜之华,得道……又善啸声,若冲风之击长林,众鸟之群鸣,须臾,归云四集,零雨其濛。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载了本辑资料是一部选辑,共收录文章97篇、约31万字,分“革命菁萃”、“史海探迹”、“山川风物”、“宗教信仰”、“乱世风云”、“历史传说”等6个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