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及民国时期对小清河的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717
颗粒名称: 明清及民国时期对小清河的治理
分类号: K29
页数: 4
页码: 222-2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清及民国时期对小清河的治理,后因其南之济水于历城县境内决口,小清河发源于济南西郊睦里闸,筑堰使泺水分流,县人陈恺倡议开沟泄小清河水。巡抚袁宗儒决定兴修小清河至历城段河道150公里。小清河溃决频繁。修复章丘漯河东堤坝,修复历城小清河。诸如巨野、绣江等诸多河流均不得入小清河,疏竣刘豫时期的故道“山东巡抚亲临查勘进行疏浚,洪水注入浒山泺,万家口以北的小清河故道尽淤,遂由浒山泺至邹平之柴家桥西,再趋小清河故道东行,章、历诸河皆不能复入大清河,对黄河决口尚不能复堵,在历城睦里庄西建设一水闸。
关键词: 小清河 章丘 故道 历城

内容

小清河的形成,应追溯到古代的济水和唐宋时的清河。小清河,原为济水故道,后因其南之济水于历城县境内决口,一支夺漯河故道东流,后改为北清河。另一支仍为济水故道,改称南清河。1130~1137年(金天会八~十五年),南清河水量日微,改称小清河。小清河发源于济南西郊睦里闸,从历城区北柴家庄东北入境,流经高官寨镇、水寨镇,从水寨镇小贾庄入邹平县。过境河段长18.8公里,流域面积1651.6平方公里,是章丘的一条大河,也是山东中部的一条大河。小清河在伪齐刘豫时期,导泺水东行,至济南东郊堰头,筑堰使泺水分流,北支入大清河,南支入小清河。据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载:“明朝成化元年(1465),县人陈恺倡议开沟泄小清河水。至成化二十三年(1487)竣工,章丘、齐河两县咸受其惠。”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小清河自博兴迄西,〓水、獭水决口。巡抚袁宗儒决定兴修小清河至历城段河道150公里。又据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载:“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县史在篇勘察小清河地形后,倡修落坡河。起牛家洼,至郝家沟入〓河。峻工后,免除周围五十余村水患。”群众称新开河道为“史公河”,并集资在河畔建史公祠。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口入山东,小清河淤垫,其支流无所归并,半成泽国达30余年。光绪十七~十八年(1891~1892),连年治理小清河,开挖河道103.5公里,使海口到省城150余公里一气贯通,结束小清河柳塘口以上河段长期淤废状况,成为泄山洪诸水的一大干流。小清河形成以后,就有水患。明代以后,小清河溃决频繁,因此,较大规模地治理也自明代开始。
  永乐元年(1403),修复章丘漯河东堤坝。三年(1405),修复历城小清河。
  成化年间,小清河水堙灭。“章丘县内水行济渠者惟杨渚沟一水耳”(《章丘县志》)。诸如巨野、绣江等诸多河流均不得入小清河。所以成化九年至十一年(1473—1475),疏竣刘豫时期的故道,皆复其旧,又多设置闸所,并开支脉沟。支脉沟为齐东县令陈凯所挖,曾称陈凯沟。挖此沟的目的,主要是分百脉水(绣江河)的洪水。
  嘉靖十二年(1533)、二十三年(1544),因中上游淤堵,两次疏浚。
  嘉靖之后,泺水注入大清河,章丘段又失去水源,小清河又逐渐堙废。据《章丘县志》记载:“惟漯河仍循故道行,故土人谓漯河为小清河。”由于明末政治日趋腐败,小清河久废不治,泛滥成灾。
  进入清代,顺治四年和康熙五年,漯河决于万家口。于是,山东巡抚亲临查勘进行疏浚,并建灰坝于万家口,历两年建成,沿河筑堤,以束其势。此后,康熙二十七年至三十三年(1688—1694),又开万家口,洪水注入浒山泺。自此以后,万家口以北的小清河故道尽淤,在章丘境内,漯河不再注入小清河,遂由浒山泺至邹平之柴家桥西,再趋小清河故道东行。
  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于河南铜瓦厢,夺大清河,小清河又遭侵淤,章、历诸河皆不能复入大清河。此时,清朝政府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对黄河决口尚不能复堵,更谈不上治理小清河了。
  在泛滥了三十年后,光绪年间,开始对小清河大加治理。
  光绪九年,曾用银12万两,采用调用民力,给予补贴的办法,分别治理了上下游。
  光绪十七、十八年,又进行了治理。中断了170余年的小清河,从杨绪沟直至历城的黄台桥,全线恢复了通航,这是历史上一次比较成功的治理。
  此后,光绪三十年、三十一年,在历城睦里庄西建设一水闸,“定清明落闸,霜降提闸”,引玉符河水与柳塘河合流,经香闸村东、过林家桥入小清河,至此,小清河的上源已经形成,直到建国后,小清河章丘、济南段仍保持这一面貌。
  到了民国时期,对小清河的治理频繁。
  民国初年,许多有识之士倡议治理小清河,机构上亦曾设有“小清河疏浚工程事宜总局”,除编了一本查勘小清河报告书外,其他均未见诸实际。
  民国十四年(1925年),开挖了工商河。市区北部低洼涝碱地区拟开辟北商埠。于是,人工开挖了工商河(当时名引河),长6600米,河口宽53米,底宽9米,深4—6米。一是排除积涝。二是小清河通航船只可直达成丰桥和金牛山下。
  水利专家张含英先生归国后,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春,在济南市新东门外护城河畔建成全省第一座水力发电厂,利用东护城河上水位落差,可发电14千瓦。
  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六年(1930~1937),山东建设厅下设小清河工程局。
  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曾于民国二十年(1931)乘小船,从济南出发,到羊角沟海口对小清河进行了一次视察,就治理航道设置船闸和小清河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工程局参酌先生的意见,重新拟定“整理山东小清河工程计划大纲”。
  同年5月,小清河上的五柳闸坝工程开工,建船闸、挖月河及建滚水坝各一座。
  同年,为渲泄南山洪水,消除济南水患,整修了承接南山洪水的市区山水沟及围子壕,并改建了广智院街等阴水桥梁,干流上五柳闸至林家桥段进行了挖河修堤。
  民国二十一年(1932)5月,坐落在西烁河上的边庄闸坝工程开工。一是便利航运。二百吨船可直达小北门。二是调节水位。附近湖河水位不因旱涝相差过甚。
  民国二十四年(1935),开挖了东西太平河,并分别建了三处闸名:梯子坝闸、粟山闸、烟墩闸。
  民国二十六年(1937)8月,黄河在宋家桥(长清县)溃决,水沿小清河下行,淹没了济南商埠一带及张庄飞机场,小清河干流遭淤塞。
  民国三十一年(1942)7月15日上午七时半,市区开始降雨,夜间增大,三个半小时降雨达146.9毫米,市区受灾严重。灾后,开挖了兴济河,从西十里河东开始,经段店东、老屯西至孟桥止,长7700米,宽35米,深5米,排泄玉函山一带山洪,下接柳塘河,从黄岗庄西入小清河。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随着工业的发展,上游污染严重。1977年章丘段展宽,河堤上宽300米,下宽100米,为济南以东唯一的泄洪河道,兼有灌溉、航运之利。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载了本辑资料是一部选辑,共收录文章97篇、约31万字,分“革命菁萃”、“史海探迹”、“山川风物”、“宗教信仰”、“乱世风云”、“历史传说”等6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翟伯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