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的城门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700
颗粒名称: 章丘的城门文化
分类号: G127
页数: 3
页码: 188-1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章丘的城门文化、其中包括了历史、县城的文化情况。
关键词: 章丘 文化 历史

内容

古代的县城,一般都设四门。而章丘古城却设外、内各四,共有八个城门。这或许仍不能称为特别。有的城门是有门无名,有名的也只是标示东、西、南、北的方位,有的则是外门有名而内门无名。章丘的古城门特别就特别在外门、内门都有一个文雅有致,隽永亮丽,意味深长的名字。东门外曰“承青”,内曰“绣江”;西门外曰“道济”,内曰“锦川”;南门外曰“长泰”,内曰“明秀”;北门外曰“永定”,内曰“清平”。当然,这些名字都不是随便起的,是在章丘的发展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每个门的名字均表现了章丘某一方位的山川形势。按章丘方言的说法,每个门的名字都有个“说作”,通过这个“说作”,也就道出了每个门名字的所自由来,或称为文化内涵。门,被赋于了知识性,不妨称为门文化。如东门外“承青”,西门外“道济”,展现的是章丘的大地理环境,表述章丘古城东可承接来自青州的蔚蔚紫气;西则有通衢大道直达郡城济南。而从历史上章丘建制变更的角度看,上古曾属青州之城,秦汉一降则一直为济南(国、郡、府)的首善之邑。南门外“长泰”和北门外“永定”,顾名思义,则是期盼、祈求家国长和久泰、社会永远安定的吉祥之谓。而诠释四个内外的含义,则必须先了解一些古代(尤其是明、清)章丘的历史知识和乡政区划状况。清末章丘知县杨学渊总纂的《章丘乡土志》载:“邑分六乡,在城曰关厢乡;东北曰清平乡;西曰西锦乡;东曰东锦乡;南曰明秀乡;北曰下三乡,今改为正字乡……。”至此,我们便基本明确了古城四个内门名字的来源。如果把内、外门名字结合起来理解,则是:县北,清平乡永远安定;县南,明秀乡长和久泰;县东,跨绣江河,承接青云俯瞰东锦乡沃美田畴;县西,锦川时润道通济南,西锦乡自古有烟雨胜景。壮哉吾章!美哉古城!名哉斯门!门文化的内涵得无丰富乎!
  县城的门文化情况如此,乡村的门文化又如何呢?我们同样有一个典型。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被评为明水镇双文明窗口的绣水居(村),历史上的门文化气息就相当浓郁。古时建有六门。且都门上有名。说起来还有一段历史渊源。绣水,地处汉土鼓县故城遗址。绣水泉群,为绣江河源泉之一。相传古昔先民们,先在村南建梅花寨,后逐渐扩展到寨北建村。然俗称一直叫明水寨,定名绣水村始自清乾隆中叶,真正叫响是在近五十多年前。清代康、雍、乾三朝,村里出了个才华出众、为官清正,堪为一时翘楚的名人韩尚夏。封建社会里,大凡村里出了功名人,便是合村的荣耀。为了标新立异,第一个举动,便是改带有明水附属意味的明水寨为绣水村,改村南埠定山为小峨嵋山。第二个举动,便是全村捐资加固圩墙,重修庄门,并有韩尚夏命名、题写,刻石镶嵌于各门之楣。门名平实优美,耐人寻味。大北门名“临江”,取北临绣江之意;小北门名为“长白”,取眺望长白山之意;西门名“对泉”,取西对百脉泉之意;南门名“嵋麓”,取村在小峨嵋山麓之意;小南门名“瞻胡”,取瞻望胡山之意。东门“望海”,取东瞰大海之意。韩尚夏从绣水村地理环境着眼,所命六个门名,有五个与章丘十二景有关,意在说明绣水自古即风水宝地,可说是用心良苦。事实上绣水的后生们没有辜负先哲的期望,也有读书传统,代有才人涌现,总体文化素质是他村无与伦比的。
  在绣水居党支部办公室里,有一幅由我市著名书画家高飞先生题写的书法作品,中有四句韵语曰:“临江对泉,嵋麓瞻胡,长白望海,梅寨土鼓。”只有十六字,却全面概括地描绘出了古昔绣水的风貌。我们无意重建庄门恢复旧观。但是这些已经载入历史的且对村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传统文化,不能忘记,更不能丢掉。只要正确运用,仍然能为现代化服务,推动社会主义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载了本辑资料是一部选辑,共收录文章97篇、约31万字,分“革命菁萃”、“史海探迹”、“山川风物”、“宗教信仰”、“乱世风云”、“历史传说”等6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韩云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