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睿进藏封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679
颗粒名称: 王世睿进藏封王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118-1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王世睿进藏封王、其中包括了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的世睿老爷进藏封王的故事等情况。
关键词: 西藏 王世睿 历史

内容

王世睿(1674—1745),字圣聪,又字道存,号龙溪,章丘相公庄王氏第十二世祖。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以五经中试万寿科举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中乙未科二甲进士第三十五名。初授翰林院散习。雍正二年(1724),充顺天府乡试誊录官,后任吏部观政。雍正四年(1726),出任四川芦山县知县,并充该年四川乡试同考官。在芦山任上曾从四川巡抚平定凉山叛乱,以军功委任署天全(今四川天全县)宣慰士司印。天全自唐代就归少数民族土司世袭管理,已有一千余年历史。王世睿到任后采取镇、抚两种手段进行统治,并制定了“建官吏、稽户口、科地亩、清疆界、编保甲、造军器”,六条措施加以规范管理,很快地完成了天全地区的改土归流,被推升为吏部中书科中书留补天全州知州。因政绩卓著,雍正十年(1732),擢升沪州(今四川沪州)知州。将赴任,忽接圣旨:“奉委赉封印、金弊进藏。”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的“世睿老爷进藏封王”的故事,正相吻合。
  王世睿一生最大的历史功绩,便是这次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进藏封王,并代表朝廷向藏王封印、金弊。对于贯彻清廷的民族政策,安抚地方,巩固和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要弄清王世睿进藏的时代背景,必须从清政府对西藏的管理和政治上谈起。追溯历史,早在满清入关之前,西藏的达赖喇嘛就与皇太极有不断的书信来往。顺治九年(1652),五世达赖喇嘛亲自到北京朝见顺治皇帝。清廷除赐给他金册、金印外,还敕封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但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的称号,就是以这时开始的。但是西藏的某些反动农奴主和第巴桑结等人,表面上归顺朝廷,暗地里却与蒙古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勾结,蓄谋叛乱。康熙二十一年(1682),五世达赖去逝,桑结等秘不发丧,并盗用达赖名义,把持西藏地方政府。康熙四十四年(1705),桑结谋害拥护中央政府的拉萨汗未逞,被拉萨汗杀掉。康熙五十五年(1716),准噶尔叛军在西藏叛乱分子的勾引下窜入西藏,杀害拉萨汗,给藏族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为了镇压叛乱,恢复西藏地方秩序,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1718—1720),派兵入藏,击败了准噶尔叛军。清政府分兵驻藏,并任命藏族贵族康济鼐和颇罗鼐(一译作颇纳台吉)分理前、后藏事务。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又在西藏设置两个驻藏大臣,分驻前、后藏,以监督西藏地方事务。是年,噶伦阿尔布巴等人发动叛乱,杀害前藏首席噶伦康济鼐。次年,颇罗鼐率后藏阿里兵击败叛军,进驻拉萨,将阿尔布巴等叛乱分子拿获,送献朝廷,因平叛有功,朝廷决定封颇罗鼐为藏王。王世睿在四川芦山、天全任地方官期间,与少数民族打交道有较丰富的经验,朝廷特任其为钦差大臣,持封印、金弊进藏封王。
  王世睿是于雍正十年(1732)九月九日,从成都出发踏上进藏征程的。经过西炉(即打箭炉,今康定)、里塘、巴塘、江卡、乍丫(今察雅)、昌都(又名察布多)、洛龙宗、说斑多、冰坝、拉里、江达、墨竹工卡、得庆十四个小番国,历时四个多月,最后到达西藏(现拉萨)。为了安抚地方,沿途还给各小番国的呼图兔(俗称活佛,即管理地方的大喇嘛)封了官职,分别授予宣慰司或安抚司的名份。封给藏王颇罗鼐的爵位为贝子(清朝对贵族的封爵分四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贝子为四等爵,后因颇罗鼐治理西藏有功,在乾隆初年又被晋封为郡王爵)。在他执政期间,坚决拥护中央政府,始终维护祖国统一。
  王世睿进藏时,曾拜见六世达赖喇嘛(康熙五十二年所封,名罗桑意希,时在后藏。),王世睿在西藏受到了极隆重的接待。其时,正逢藏历新年,藏王颇罗鼐在布达拉宫举行了盛大的受封典礼。并让王世睿参观了大招寺和记载文成公主进藏事迹的唐碑等文物古迹。王世睿此次进藏,确实为融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民族大团结做出了贡献。为了将此次近乎历险的西藏之行的事迹昭著世人,传留后代。王世睿根据沿途所历、所见、所闻、所记,著成《进藏纪程》一文。忠实地叙写了从成都至拉萨数千里征程中的艰难险阻,详尽地记录了雪山、草地、河流、海子、温泉、毒潭、栈道、皮船、山川形势、气候物产、交通险要等地理风貌,生动地描绘了沿途藏民之风俗、服饰、特产、佛寺、城堡、乐舞、礼仪等异地风情,真可谓包罗万象,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古代川藏地区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进藏纪程》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及《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等著名的地理著作中,做为重要文献保存。
  王世睿从西藏归来后,仍任沪州知州。《章丘县志》载:“在沪两载,利兴弊除,颇有政声。”此时的王世睿已是近六十岁的老人了。据王氏后人说,由于王世睿为官清正,不善逢迎,因而得罪奸佞。有人在皇上面前诬陷王世睿进藏有虚报功劳,欺君妄上之嫌。故曾免官家居。又在龙溪草堂设馆教书(王世睿入仕之前就因家贫以教书为业,直到四十一岁时才考中进士)达五、六年的时间。其间,为了证明自己的无辜,遂怀着悲愤的心情写出了《进藏纪程》上书朝廷,以求雪冤。至乾隆五年(1740),才得以平反,又被重新起用。据相公《王氏家谱》记载:(王世睿)“后又补江南江浦县,(今南京市江浦县),调上海县(今上海市上海县)知县。”又载他曾任:“乾隆辛酉(1741)甲子(1744)二科江南乡试同考官。”从中推知,王世睿到江南任职时,已近七十岁高龄了。王世睿于乾隆十年(1745)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王世睿一生多舛,仕途不畅。中年才中进士。先为京官,后放任地方,官所也多在边恶之地。历尽千辛万苦完成进藏任务,竟被怀疑、诬陷,及至再被起用,已是龙钟残年。尽管如此,王世睿仍心在君国,尽职尽责,不失为忠臣良吏。然而坎坷的人生,丰富的阅历,加上渊博深厚的学识,却造就了一代学者王世睿。除《进藏纪程》外,所著《龙溪草堂集》也同时被收入《四库全书》。在《四库提要》中,编者曾对王世睿及著作有过这样的评价:“初为庶吉士,及散馆仍外补,故是集多馆课之作,至九卷《金陵宦稿》中‘八劝’,‘八戒’,诗意求通俗,然大质胜于文。”这说明,王世睿不但有大量的诗歌创作,而且诗歌的水平远远超过文章的水平。可惜囿于条件限制,我们难得一窥《龙溪草堂集》之全貌。目前我们能见到的王世睿的诗作,只有收入吴连周编辑的《章丘诗抄》中的一首七律《九日登高》,从诗末“凭高回望云烟里,空翠依微护紫宸”,两句可知为官居外地时的怀乡之作。另尚有见于亦由吴连周编辑的《绣水诗抄》中的三首五律《奉檄从军上监军刘公》,从诗中“军符驰即县,儒服佩弓刀”、“几点苍茫处,高风忆武侯”等句可知,写于芦山知县任上,很有一番效仿诸葛武侯、深入不毛,征服蛮夷的英雄气概。另一首七律,为在采访王世睿后人时所得,此诗最贴近王世睿“诗意求通俗”的创作风格,诗云:
  新筑学堂壁未干,
  马蹄催我上长安。
  儿时知道为官好,
  老来方知行路难。
  千里关山千里念,
  一番风雨一番寒。
  何如静座茅檐下,
  翠柏苍松仔细观。
  此诗当写于王世睿洗冤之后,重被起用去江南赴任之时。本来打算以教书为业了此一生的王世睿,在新建的学堂还未竣工之时,忽然接到补官的诏书,令他即刻起程赴京领命。王世睿不以为喜,反此为忧。觉得当官好,那已是少年时代的情趣了。几十年官场中的酸甜苦辣,已使得王世睿心灰意懒,何况今日已是行路都感到艰难的老来之人呢?想来真不如做一介平民百姓,静坐在家乡的茅檐之下,去仔细品味那翠柏苍松的高风亮节呀!读来令人黯然伤神。在诗中,王世睿并不是只在表现消极悲观的情绪,而是在用亲身的深切感受,去诅咒那黑暗龉龊的封建官场。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载了本辑资料是一部选辑,共收录文章97篇、约31万字,分“革命菁萃”、“史海探迹”、“山川风物”、“宗教信仰”、“乱世风云”、“历史传说”等6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韩云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世睿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