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壁藏《尚书》流芳千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669
颗粒名称: 伏生壁藏《尚书》流芳千古
分类号: K221.04
页数: 3
页码: 86-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伏生壁藏尚书流芳千古、其中包括了书、书经、历史、伏生等情况。
关键词: 尚书 历史 伏生

内容

《尚书》亦称《书》、《书经》,为儒家经典,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之汇编。相传为孔子编选而成,共59篇。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焚经籍欲愚黔首”时,伏生冒着生命危险,暗将述录唐尧、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书》“壁藏以避禁”,自伏生至伏寿16代,历两汉400余年,世传经学,流芳千古。
  伏生,字子贱,秦末、汉初名儒,济南郡东平陵(今章丘市西龙山镇)人。据《山东历史人物辞典》载:“伏生,生卒不详,汉初名儒,济南(今章丘西)人。”又据《辞海》载:“伏生,亦名伏胜,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播者,济南(郡治山东章丘南)人。”汉代《尚书》首传者,经学家。春秋时期,孔子弟子中有虙子贱,曾任单父(今山东单县)宰,据《颜氏家训·书下篇》载:“今充州永昌郡城,旧单父地也,东门有子贱碑,汉世所立,乃云济南伏生即子贱之后。是知虙之与伏古来通字,误以为宓,较可知矣。”可见,伏生是孔子弟子虙子贱的后裔。伏生自幼聪慧,从十岁开始攻读《尚书》,“以绳绕腰领,一读一结,十寻(每寻八尺)之绳,皆成结矣”。这种独特的学习精神,使他获益匪浅,终成秦末汉初最著名的《尚书》学大师。
  秦统一后,秦始皇征召文学儒生,并在朝廷设博士70人,以备顾问,伏生便是其中一人。到了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2),在一次由秦始皇参加的群臣宴会上,有位叫淳于越的博士引经据典,直言不讳地批评始皇否定分封制。又说:“事不师古而能长存者,非所闻也!”这件事触怒了丞相李斯,李斯认为:这些儒生之所以如此“狂言”,都是读书所致,于是他建议秦始皇除《秦史》之外,其余书籍皆焚之。始皇即下令焚书,有书不交出者杀,伏生冒着生命危险将所存《尚书》藏于墙壁中。余怒未息的秦始皇看到儒生们不服,于次年在咸阳活埋了460名儒生,这时伏生早已逃之夭夭了。
  秦亡汉立,儒学又逐渐活跃起来。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除挟书律,恢复了儒家经书的合法地位。这时伏生回到章丘家中发其藏书,发现原藏《尚书》丢失数十篇,仅找到29篇,伏生只好以29篇“教于齐鲁”。
  汉文帝刘恒继位(公元前179)后,不久即下令寻求能治《尚书》者,但当时无人能传此书,后来听说伏生曾为秦博士,且专治《尚书》,文帝欲召其进朝,但伏生“已年九十余,老不能行”。文帝只好诏命主管教育的太常派人前去受业。太常派掌故晁错到伏生家中去学习《尚书》。晁错是颖川(河南禹州)人,对齐地方言不太熟悉,加之伏生年老口齿不清,听力不好,传授起来难度较大,就由伏生的女儿羲娥在一旁代为解说,就是这样晁错仍有十之二三听不懂。29篇《尚书》原为古文字,在伏生传业中,由他的弟子用汉代通行隶书记录下来,这便是传世的今文《尚书》,又称《书经》。汉景帝时,景帝之子鲁恭王因扩建宫室,拆毁孔子旧宅,不料在墙壁中得到“安国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为‘蝌蚪文字’,谓之古文《尚书》。”今文《尚书》,在汉代设置博士,成为儒家书学的正宗。因此后人对伏生的传《书》之功评论说:“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伏生的弟子,除颖川晁错外,还有张生(历城人)、欧阳生(今高青人)。前二人均在朝为官,并任博士;欧阳生不仕于朝,专志传业,汉代今存《尚书》主要出于欧阳生所传。后伏湛、伏隆、伏恭、伏无忌,皆传家学。至建安十九年(214),皇后伏寿(汉献帝皇后、伏完之女)修书之事发,曹操大怒,杀皇后及皇子,并诛杀伏氏之族。
  伏氏自伏生传《书》之后,即成汉代经学世家,自伏生至伏寿计16代、历两汉400余年,世传经学,累代公卿,东州号为“伏不斗”,是山东著名的经学世家大族。

知识出处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载了本辑资料是一部选辑,共收录文章97篇、约31万字,分“革命菁萃”、“史海探迹”、“山川风物”、“宗教信仰”、“乱世风云”、“历史传说”等6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翟伯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浮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