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第一家镶牙馆及其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521
颗粒名称: 济南市第一家镶牙馆及其他
分类号: R78
页数: 2
页码: 91-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第一家镶牙馆及其他、其中包括了业务迅速发展和创业的竞争思想等情况。
关键词: 工作 济南市 镶牙馆

内容

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济南市第一家镶牙馆是卫生镶牙馆。创始人张巽臣,年青时勤奋好学,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原以占卜为生,后因不能维持全家生活,即去上海跟一法国牙科医生学了点镶牙技术。回济后在芙蓉巷内租一平房,开设了卫生镶牙馆。最初,由于技术差,医疗设备简单,业务萧条,难以维持生计。因此,张某经常携带镶牙医疗器械到农村赶集,为人拔牙、镶牙。有时白天在集上取模,晚上回家作牙,以增加收入维持全家生活。也有时远走他乡到天津胜芳,山东泰安等地区,以跑江湖的方式,为人镶牙,尝尽了人间的艰难辛苦。如此,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卫生镶牙馆才扎下了根逐步兴隆起来。一九二六年其独生子因病死去,张某利用其子的人寿保险费贰千元,在原址建筑了一所砖瓦到顶的二层小洋楼。又增添一些新医疗设备,继续经营,声誉大振,很快地成为济南市首屈一指的镶牙馆。从此,业务日益兴隆,市内外有权有势的达官权贵绅商仕女均闻名而来,价格也随之提高,收入大增,张某便一跃而为富有者。由于业务兴旺,即感人员不足。因此又由原籍先后招收乡亲郭子良、韩幼承、张镇东、赵鸣歧、张琴堂、段志庭等人为徒弟,进行技术传授,既当徒弟又当家庭佣人,开始了剥削生涯。数年之后,业务逐步交由徒弟们担当,自己脱离生产,坠入资产阶级腐化享乐生活,有时借口外出镶牙,去天津等地寻花向柳,沉溺于酒色之中,业务荒疏。晚年,业务完全由其小徒弟承担,业务日渐衰退。一九四二年张某因病死亡,老伴与徒弟彭文林继承其业,每况愈下,已不能与其侄张琴堂所经营的卫生镶牙馆分号相竞争。(即渤海齿科医院的前身)前者因生活腐化堕落,业务衰退;后者因创业心强,力精图治业务逐步上升。这样,《分号》逐步代替了《老号》,由《镶牙馆》发展为《齿科医院》。
  卫生镶牙馆分号是在一九二七年老号业务全盛时期,张巽臣为了扩大业务,谋取更多的利润,派得意门生赵鸣歧及侄张琴堂,在经二路纬五路开设的一处《卫生镶牙馆分号》。起初业务与老号相比,相形见绌,仅能维持生活。有时还常代做老号的工作才能勉强维持。张琴堂是一位艰苦创业的能手,不甘心镶牙技术落后,毅然派其中学毕业的独生子张澍钧,去同仁会济南医院拜日人中岛幸男齿科医长(齿科主任)为师,学习牙科理论与技术,由于张澍钧的刻苦学习,诊疗理论和技术操作都有较深造诣,四年结业回馆工作,深得病员好评。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先在其住所行医,以后又正式代替其父负担全面诊务工作。一九四二年,张巽臣病故,由于家务纠纷与芙蓉巷卫生镶牙馆老号登报断绝了关系。卫生镶牙馆分号改名为渤海齿科医院,独立经营。业务由张澍钧全面负责,进行了业务改进。于是,挂号、病历、开单收费,每月发工资,星期日休息等一系列正规业务管理制度都逐步建立起来。并且扩大以治疗口腔病为主的业务范围。由此声誉渐著,在济南市形成了一个新型的正规齿科医院。
  张澍钧为人正派,思想进步,有强烈的创业思想,对己要求很严,学习艰苦,治业严谨,技术精益求精,深得病员好评,很快就誉满泉城,成为济南市很有名望的口腔科医生。
  一九四四年由于业务迅速发展和创业的竞争思想,又在院前开设了一个以齿科为主的东海医院,由其培养的连松岩医生负责院务及诊治工作,并聘请齿、内、外、皮等科医师分任诊疗工作,曾活跃一时。不久即转为齿科专业的医院。一九五二年,渤海、东海二院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与庆云齿科医院联合,组成济南市牙科联合诊所,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性质的牙科医疗机构。一九五六年,由政府接管,改为全民性质的济南市口腔病防治所。

知识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述了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其中,有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是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倡导的,是我国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在人民政协的整个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济南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省会所在地。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