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以后的衰落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501
颗粒名称: 抗日战争以后的衰落时期
分类号: K265.4
页数: 2
页码: 69-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抗日战争以后的衰落时期、其中包括印刷厂、政权、业务等情况。
关键词: 济南市 印刷厂 政权

内容

“七七”事变后济南沦陷,一部分印刷厂迁往内地,一部分关闭或停业。敌伪政权建立以后,有中日公司、东亚印刷所、东洋印刷所、同田印刷所和新民报等日资工厂十余家出现,垄断着主要业务,掌握着大批原料。以后华东、北洋陆续开工,华东印了几年教科书。
  那时候的工厂,凡单纯搞工业的,几乎都要赔本,所以大部分兼营商业,至少是囤积本行业的原料,不这样做,就要被恶性通货膨胀所淘汰。彼时美其名曰“以商养工”,实际就是囤积居奇。在这种形势下,一般工厂都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只有少数工厂有所发展。例如振业印刷局,由小规模工厂,六、七年间发展成为有七十余工人,有铸字、打版、铅印、大石印、装订等车间的大型工厂。另外,由于振业印刷局直接承印了机关上的公文用纸、表册、税票等等,打破了南纸局垄断机关业务的旧例,引起了南纸业的竞争,如松茂斋、文美斋、秀文斋等等都由商业转为工业,加入了印刷行业。
  在沦陷时期,印刷业损失极大。从帐面上看,资金都增加了几倍以至几十倍;从实物上看,大部分厂家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唯有日本、大连和东北其他地方的技术传到济南,算是百失中之一得。
  日寇投降以后,何冰如以接收大员名义,接收了一部分日资印刷厂,并且恢复了五三社,赵兴如任经理,当时最为活跃。由于物价波动极大,大部分工厂陷于半停工状态。仅存的当年大型工厂如华东,被接收人员霸占,经一年多交涉才发还,但是损失很大,勉强小部分复工。慈济印刷所只剩下十余人,苟延残喘。
  在敌伪时期,印刷业公会曾一度与刻字业合并办公,后来再度分开,有一部分小型铅印业,并入了印刷业。

知识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述了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其中,有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是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倡导的,是我国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在人民政协的整个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济南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省会所在地。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