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九旬岁月 浩浩数万桃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265
颗粒名称: 悠悠九旬岁月 浩浩数万桃李
其他题名: 记济南制锦市小学
分类号: G629.285.2
页数: 13
页码: 155-1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历史悠久、教学设施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济南市制锦市小学的介绍。
关键词: 济南 制锦市小学 简介

内容

济南市制锦市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教学设施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它在解放前的大部分时间里均被作为省、市重点学校,对小学教育的发展影响较大。从该校解放前的有关情况中,可以了解到当今小学教育的若干历史面貌,有些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在今天仍有可借鉴的价值,所以我们根据有关资料和一些亲历者的回忆,整理出这篇史料。
  济南市制锦市小学初建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当时称镇武庙学堂,校址在镇武庙祠堂内,为私塾性质。学房为祠堂东西厢房,共五间,挂有孔子像。经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捐款和所收学费。学校设备简陋,教法呆板,学生稍有不会,老师就用戒尺打、教杆抽。1911年,由政府出资,在镇武庙北面建了一座比较正规的校舍,将学校迁入,校名改为官立镇武庙学堂,堂长贾子厚,原来的学房改为教师宿舍。
  辛亥革命后,山东省根据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规定和《小学校令》,逐步将官立小学堂改为省立小学校。1912年秋,官立镇武庙学堂改名山东省立第五初等小学校,按新学制上课。不久,学校又大兴土木,向北加以扩建至今13中学后门处,班级人数亦逐渐增多。1916年1月,在省立第五初等小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山东省立制锦市小学校,全校共9个班,学生358人。这时学校经过几次扩大改建,已占地两万多平方米。校门坐西朝东,进门两侧分别设立传达室、教师教学准备室。前院有南楼、北楼,作教室用,并有花坛。进入后院,西面是大操场,操场北面有阴雨操场(室内),下雨时学生仍可活动。阴雨操场东有一片古槐树林,是练习武术的场地。在阴雨操场和北楼的后面,还有一条宽10米,长几十米的小体育活动场。学校设有音乐室、图书室、小卖部、印刷室(石印)。校园整洁,环境优美。学校南面有一座大庙,古槐参天。校门前一片荷花池。登楼远望,四周垂柳环绕。夏天,学生常到学校北面的小明湖游泳;冬天,就在荷花塘的冰面上滑冰。学校的教师多是年轻人,他们教学认真,对学生十分严格。凡背不下课文、完不成作业、考试不及格者,都要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惩罚。还有几位教过私塾的老先生,也在任教,他们上起课来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而不管学生是否在听。
  当时济南处于军阀统治时期,虽然控制严密,但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也给学校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师生除了正常的教学和学习之外,还参加了济南各界举行的游行庆祝大会,学生们穿着青色新制服,戴着大沿帽,由老师带队到普利大街列队游行,大家手拿三角小旗,上面写着“公理战胜”四个字,由学生组成的军乐队作前导,步伐整齐,气宇轩昂。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校长召集了全校学生开大会,说:“日本趁对德宣战,占领我山东青岛,并沿胶济路西进,侵入我山东内地,取德国在山东的利益而代之,现在德国战败了,中国是战胜国,理应还我主权。如果我们不起来力争,就要像中日之战后朝鲜一样,给日本鬼子当亡国奴,就要被人当牛马看待,再也没有平等自由了……”。会上,老师宣布罢教,以示抗议。“五·四”以后,老师在讲课中增加了不少爱国主义的内容,更加激发了学生们爱国的思想感情。
  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学校对学生管理非常严格。学校设有由学生组成的巡察团,身佩白带标志,各班长佩红带标志,各班当天的值日生佩蓝
  带标志,协助进行检查。对违反校规的学生,除令其佩戴黑带标志外,还进行体罚。体罚的方式有打板子、罚站、甚至罚跪。每日放学时,全体学生在大操场集合,按住地远近排队,由音乐老师弹琴,有秩序地走出校门。由于学校管理严格,教学成绩好,加之校院宽阔,设备齐全,所以不久即成为方园几里内的名牌学校,不少家距校较远的学生,也纷纷慕名前来上学。
  1929年,制锦市小学与竞进、莪雅坊、新育三校分别改为省立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实验小学校。1929年,济南改市,1931年市教育局成立,原省立第三、四、五实验小学移交济南市,改为济南市第一、二、三实验小学,只有制锦市小学仍以省立第二实验小学的名称保留下来(省立第一实验小学是以陈剑恒为校长的山东省立模范高等小学校),成为当时省的重点小学之一。学校由刘坤山任校长,张尔康任教务主任,邴中心任训育主任,张培笑任事务主任,有15个班618人。分二部:第一部在西关制锦市,有12个班,分高、中、低三个级部,低级部为一、二年级,中级部为三、四年级,高级部为五、六年级,每级又分上下两班共482人;第二部在南关岳庙,仅高中低三班,为复式编制,共136人。
  校设教务、训育、事务三处。教务处分教学研究部、测验部、成绩品部、学籍部、出版部、交际部、毕业生部、统计部、图计部;训育处分自治训导部、级部训导部、级务训导部、团务训导部、监务部、课外作业部、童子军部;事务处分文书部、庶务部、会计部、校具部、环境设备部、校工训练部。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法:低级部一年级上班采用中心设计法,一年级下班及二年级采用问题讨论法及分科设计法;中级部三、四年级采用普通教学法参取设计法;高级部采用一种单性编制,即道尔顿之精神,而参与设计法,同时更采取自学辅导。1930年8月,当时的省教育部门曾对学校教师的教学情况作过如下评语:
  马骥才课历史,态度颇佳,解释亦清楚。王香谷课国语,邴居正课自然,皆属得法。王精一课算术,能处处使学生不忘定义,颇合教法。侯桂珍课国语,教法纯熟,学生回答流利。陈仲珪课国语,亦老练,不令学生立读,颇为合法,唯命摇头朗诵,学生多目视他处,而口随人诵,即宜纠正。王瑞庭课低年级国语,先绘成各种图形贴在黑板上,然后讲解,极能引起学生之兴趣。薛俊骐教体操,取用兵式,开步时间超过三分之二以上,徒手操时间仅占三分之一,殊不合法,当徒手操时,学生随动作呼口号更不合卫生,以后务须改正……(摘自李蕃:《视察省立第二实验小学报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是年底济南沦陷,市面混乱,学校财产遭到抢劫,日军想乘机占领校舍,引起广大师生和市民的不满,在原校长贾子厚、朱子池、刘坤山等人和一批士绅的积极交涉下,学校才免遭日军占领。1938年,改校名为济南制锦小学,正式上课。开学时,学校只有八个班200余人,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学校规模、设施逐步有所恢复。不久由伪省教育厅批准,校名改为省立第二模范小学校。1939年8月,又改称山东省立济南模范小学校。其办学目的称:“小学教育为教育之基础,教育设施当逐日改进,过去教育之所有,或为现代教育之所弃,现代教育之所取,或为过去教育之所无,山东省公署教育厅应时代之需要,设立模范小学,作为山东全省小学教育之模范,以便各小学有所借镜”(摘自1941年5月该校校务概况)。这时学校不断扩大,到1941年班级由8个增至16个,学生由300余人增至1000余人。校舍除46间教室和四间办公室外,还有会客室、传达室、商店、厨房、事务室、夫役室,另有传达室、成绩室、校史室,又新建了阴雨操场(原来的已损坏)、礼堂、学生早点室、教职员室、女教员休息室、储藏室等。另外还有篮球场、排球场、径赛跑道。这样不但恢复了以前的规模,而且还有所扩大。学校各种设施齐全,管理严格,吸引了众多的学生,不仅本市,外地也有不少学生前来上学。据1941年统计,全校1092名学生中,其籍贯包括历城297人,济南241人,章丘79人,长山68人,长清38人,齐河20人……
  济南沦陷期间,学校开设的课程有修身、日语、算术、历史、常识、地理、音乐、美术、唱游、劳作、自然、体育、国术、珠算等。学生组织有少年团。每周教学时数为30——36教时。学校有严格的作息制度:每日七点起床。七点半清扫校院,八点早操,八点半上自习,九点晨会,9点10分开始上课,12点20分午餐、休息。下午二点上课,3点40分课毕,上自习半小时,4点10分课外活动,4点40分放学。学生每天到校都很早,路远的中午不回家,自带干粮在厨房就餐。每日早操后和放学时集体训话,每星期三下午课后举行少年团集体训练,每星期四下午课后举行各级学生讲演会,每星期五下午课后举行校务会议或教导会议,每星期六下午课后举行学术演讲或周会。学校还承担了公开课和实习任务,经常有外校外地的教师前来听课,每年有师范毕业生来校实习。1943年3月,伪省教育厅对学校进行视察,对教学工作给予了肯定,对学校的其他工作,则认为:
  一、校长张清才,为人精明,办事亦属热心。
  二、该校教职员共30人,全体精神能否一致,有关学校成绩实大,对于此点,应特别注意,务使全体各尽其职,通力合作,不懈不怠,方称正当。
  三、该校既规定高年级多用启发式及自习辅导,低年级采用问答法,间用设计教学,全体教员应按规定进行,切不可各随自便,任意行事,该校长更应随时考查及指示改正,免得徒论空言规定,与事实相反。
  四、该校学生有1300余人,置备之饮水缸实属太少,嗣后天气渐热,学生饮水多,宜设法添设(每班设一个方妥),以免学生饮用生水,致碍卫生。
  五、该校南楼下层系教室,上层出借于外人,一楼为两家所用,诸多不便,应设法交涉,早日收回(摘自伪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立济南模范小学校视察报告》)。
  这个时期学校设有董事会,成员由学校附近的资本家组成,主要任务是筹款、修建校舍。当时东元盛染织厂厂长张伯萱任董事长(董事有宋润章等),他出钱学校建了两间幼儿园。
  学校成立了20多人的军乐队,每逢外出活动时,军乐队在队前引路,打鼓吹号,显得特别整齐威风,吸引了许多过路行人。到了每年祭孔日,更是要忙碌一番,事先在学校练习三拜九叩,然后到芙蓉街孔庙行祭孔礼。
  学校还有业余京剧团,自办演唱会,不少教师经常登台表演。
  在日本法西斯的统治下,学校派驻有日本教官二人,监督学校各种活动和师生言行。有一次,由于教导主任在办公室内没有将一面汪伪国旗的位置摆好,被日本教官当场打了一个耳光。教官们还经常偷听教师之间的谈话和上课情况。学校从三年级起开设日语课,每周二至三节(三、四年级二节,五、六年级三节),并通过组织少年团,对学生进行奴化教育。学生们对日本教官都十分疏远,并经常有各种对抗活动。有一次早上下起了大雾,教官指挥学生在大操场跑步,学生乘大雾弥漫之际,大声吼骂,使操场一片混乱。上日语课时,学生故意把课本藏在房梁上,谎称未带课本,逃避学习。教师们对教官更是敬鬼神而远之,互相提醒注意,并在暗中不断传播抗日战争和敌后根据地的消息,抵制各种亲日活动。有一年,举行大东亚学生演讲会,日本教官指定高锐老师参加,高锐老师借口不会在大庭广众之间讲话,坚决不同意。教官又叫他写出稿子,由别人代讲,她也托故拒绝,始终没有参加这一活动。教师们还利用各种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以讲地理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以讲历史来表彰古代的民族英雄。有一次上体育,老师发现一个学生留了一个日本兵的那种“八儿毛”发式,一时感情激愤,把学生叫出队列,严厉批评:“现在国难当头,你把头推成这个样子。对得起谁?”说时声泪俱下,命令学生当天就回去推掉。当时上课的学生人人感动,以后再没有推那种头的。
  1945年日本投降了,全国人民欢庆抗战胜利,这时国民党派来了接收大员,接管了学校。新校长叫杜玉符,教务韩恒发,训育王毫民,事务冯纪龙,校名改为山东省立济南第一中心国民小学。1946年2月,又改名山东省立第一实验小学,李道明(女)任校长,教务主任郭岫之,训育主任陈肃炳,事务主任王淑銮。由于校长的更换,不少教师被解聘了。国民党教育部准予暂行备案的《山东省检查小学教员暂行规程》第一条规定:小学教员分为小学正教员、初级小学正教员、小学专科教员、初级小学专科教员四种,并规定必须具有师范毕业(包括前、后、乡、简师)以上学历者方能充任,学历不够需经考试,考试不合格者只能充任代用教员(实际上多数学校并未做到)。制锦市小学绝大部分教师达到或超过了上述归定的标准,但他们的工作也并无保障,不少教师尽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教学能力,但因和校长无亲无故,又无钱送礼,因而被拒之门外。如李秉华老师,本是女师的高才生,在校任教多年,教学质量也较高,因和校长无关系,一直未被聘任,后来多方奔走,托人打通了关节,才在开学那一天接到聘书。还有不少没有门路的,就被解聘了,只好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杜玉符上任后,学校董事会扩大了,吸收了不少新的有钱有势的人。校舍和校院进行了翻修和改进,西南边的藕池填平了,开成小操场,全校面积扩大近千平方米。学生也增加到20多个班,并设有幼稚园。教学工作和学校日常规则,大都沿用了以前的规定。学生穿统一制作的校服,男生黄褂子、黄短裤,女生黄褂子、黑裙子,一律黑布鞋、船形帽。每星期一升旗,举行班会时要背总理遗嘱。学生组织由少年团变成童子军,每周有固定的训练时间。学校的体育活动也开展得较好,每年都要参加市和省的田径运动会,经常名列前茅。
  学校还有消费合作社,资金由学生入股,卖学习用品和早点。放假时,看赚钱多少,还可以分红,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1947年冬天,三年级一个女生来得很早,到教室后点炉子取暖,不慎烧着身上的毛衣。因她年幼无经验,不知道如何灭火,反而惊慌地从教室向大操场跑去,由于时间太早,大部分老师和学生都未到校,结果被活活烧死。因死者是学校董事长钱宝亨的女儿,所以不少教师为此事被解聘。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教育事业极为重视,派滨海抗日小学校长马次生为校长接收了该校,从此,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跨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校名恢复为济南市制锦市小学。在国民经济亟待恢复的情况下,国家仍然拨出大量资金,对学校进行新建和改建。1975年,该校被定为济南市重点学校;1976年,又被定为对外开放单位。
  自对外开放以来,至1993年底,共接待外宾3000余人次,有些外国代表团还与学校建立了交流关系,连当年的日本教官太田义一,在相隔了半个世纪之后,也以旅游者的身份,来到学校参观访问。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1987年,市、区投资180余万元,拆除了校内陈旧的建筑群落,新建了5000平方米的高标准教学大楼,彻底改变了学校的面貌。新楼高四层,有标准教室45间,大小办公室活动厅15间,280平方米健身房一处,四楼楼顶并有进行高层绿化的露天花廊。整个设计新颖别致、造型优美,尤其是各个教室六面开窗,采光系数为百分之百,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到1996年底,全校共有教职工99人,36个班(包括学前班四个班),学生2316人(包括学前班学生105人),是我市规模最大的小学之一,也是制锦市小学建校以来最兴盛的时期。
  悠悠90载岁月,浩浩数以万计桃李,制锦市小学在今后的四化建设中,必将迈出更雄健的步伐,谱写更辉煌的篇章。

知识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天桥文史资料》

本书共刊载44篇文稿,力求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展现近百年来发生在天桥区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沧桑变化。

阅读

相关人物

赵铭戊
责任者
张荣厚
责任者
黄时陶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