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李家皮影三代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229
颗粒名称: 济南李家皮影三代人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7
页码: 75-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济南李家皮影戏三代人的介绍。
关键词: 济南 皮影戏 李家

内容

济南的皮影戏,最初是由我祖父李克鳌(1877—1957)带进来的,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我祖上是山东省邹县李家楼村的农民。祖父自幼爱好皮影艺术,跟曲阜皮影艺人张盛旺学习影戏。张盛旺是孤身艺人,病故前对他说:“我欠了你不少帐,我的这些影子(指皮影道具)都留给你了。弄这些影子不容易,就算顶了帐吧!”从此,祖父继承了这份皮影遗产,在邹县一带演出皮影戏。后来渐渐有了名气,20岁出头,在鲁西南地区就有“金嗓子皮影王”的美称。原来皮影的唱腔“摩调”是和尚念经劝善的一种唱调,非常古老、呆板,只有上下两句重复演唱。后来,祖父将此调演变成四句音调,丰富了皮影的唱腔。
  1917年,邹县一带连年灾荒,祖父带领弟子张明义和全家逃荒北上,边演边走来到济南府。先在市郊黄台山、洛口等处演出,后进市内东安市场、趵突泉、南岗子(新市场)等处演出。以后便在官扎营后街租了地,盖了房屋,耕种粮菜,半农半艺,在济南定居下来。
  我的父亲李福增(1911—1956)子承父业,在祖父辈的基础上研究发展了皮影艺术,业绩显著。他自15岁就主演皮影剧,口齿流利,嗓音宽厚洪亮。在鲁西南地区流传着“抓魂影子李”就是父亲的绰号。在济南提起“皮影李胖子”无人不晓。定居官扎营后,经常在北岗子、南岗子、大观园等地巡回演出。当时济南地方戏曲门类繁多,父亲结识了很多地方戏曲的先辈们,开阔了视野,对皮影戏的唱腔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在祖父演变的基础上,吸取了大鼓书、琴书、梆子等唱腔的特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山东皮影戏”唱腔。此唱腔自由流畅,有快有慢,有大段小段唱词,演员可以自由发挥。此唱调的开创,又大大丰富了皮影唱调,也是父亲对皮影戏的贡献。剧情道白吸取了评词道白口语,形成了“山东皮影”道白节奏明快的特点,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四五十年代,济南市皮影戏迷日益增多,有时出现观众在场外挨号排队入场,观看父亲演出的情况。
  旧中国妇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出门看戏听曲的一般都是男人,所以祖父、父亲前期创作的剧目,都是适合男人看的剧目,如:“八仙过海”、“西游记”、“封神榜”、“后列国”等,大都是连台本戏,是连环句,暗中扣,一节一回能演出半年。后期父亲创作了“铁扇公主”、“蜘蛛精”、“邓婵玉”等剧目。他在剧中装男扮女,说唱各有味道,姑娘、媳妇也都来看,当时“抓魂李胖子”绰号就是女观众叫响的。有的观众说:“李胖子在幕后操纵女人假哭,台前女人们拿手绢擦鼻子摸眼是真忙活。”那时候,皮影戏演一刻钟为一节,敛一分钱。有一次,我端着小簸箩走近一位大娘跟前说:“大娘请你赏钱。”那位大娘从手绢里抽出一角钱,摔到簸箩里说:“真烦人,你一趟趟地胡蓑衣。”我瞧见大娘哭得红肿着眼,心想这是被剧情打动了。父亲常说:“皮影戏台前台后一根线联着,演员肺不炸,观众心不动。”这就是说演员与观众之间要以情衷情,水乳交融。
  妇女们爱看皮影戏的另一个原因,是父亲创作的剧目没有淫词秽语、伤风败俗的内容。说唱起来讲究文明清口,将一扎高的皮影,生、旦、净、末、丑各色人物操纵得活灵活现,喜、怒、惊、疯表达得尽情尽意。皮影的动作、行走、坐卧、跳跃、飞舞,枪、刀、剑、戟套路分明。回马枪云中架式定相等一下完成,一招准确,同行艺人也都暗暗叫绝。在30年代,孔府孔德成两次邀请我祖父、父亲进孔府庆典、贺寿演出。孔德成爱慕我家的手艺,在皮影尺寸、造型、图案、花草、树木、走兽、河海、鱼虫等方面同他们切磋,并赠送了孔府收藏的半箱子皮影人物,其中还有一匹唐朝造型的战马(曾刊登在1958年“中国画报”上)。
  解放后,我家皮影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祖父在人民商场建起了皮影戏院,起名叫“增祥茶园”。1955年,在济南市文化局的关怀支持下,成立了“向群皮影社”,祖父任第一位社长。当时,演职人员有20余人,分3处演出(人民商场、新市场、西市场),有时也在南门、老东门设演出点。同年4月,父亲和叔父李福祥代表山东,由省文化局李寿山同志带队,赴首都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木偶戏、皮影戏汇演,演出剧目是《西游记》、《猪八戒智取美猴王》。父亲凭着他高超的技艺,演出中掌声不断,结束时谢幕3次,受到大会代表和观众的热烈欢迎,荣获传统剧目优秀奖,经过选拔到中南海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
  1956年,在父亲病重期间,我和叔父要赴青岛海军学校参加拍摄电影《一定要解放台湾》。全家人沉浸在悲痛之中,祖父嘱咐我说:“你父亲的病事小,共产党的任务事大,兴时啊!你跟叔父去青岛吧,记住,别给李家人丢脸!”在剧中我们按要求拍摄美军轰炸,朝鲜民众逃难,志愿军过鸭绿江,炮声隆隆,战火硝烟等场景。拍摄后解放军首长赠送我们锦旗,新制做了皮影道具、舞台,表示感谢。待我们回到济南,父亲已入土7天了。父亲的死是山东皮影界的一大损失,皮影艺人和文艺界无不为之悲痛。父亲不只戏演得好,而且为人正直、厚道。当时,济南文艺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困难过不去,去找李胖子,保准痛快。父亲去世不久,祖父因思念爱子成疾,于1957年去世。
  “文革”期间,皮影、木偶这些民间艺术,被视为“四旧”,是宣传牛鬼蛇神,并将我家保存下来几百年前的皮影珍品和新发展创作的、用血汗换来的大大小小皮影道具全部焚烧殆尽,其状惨不忍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文艺界带来了繁荣,木偶、皮影复苏发展也有了好的环境。1982年,在市文化宫领导的支持下,以及刘礼、李百钧、王占元、王喜庆等名人的指导帮助下,山东电视台录制了我表演、李兴旺伴奏的“西游记”10集连续皮影剧,向全省播放,中央电视台也进行转播。省、市报纸,山东画报,外省一些刊物登出文章鼓励。1991年,山东电视台国际部录制了我操纵表演的“西游记”折子戏,通过电视卫星向东南亚国家播放,后美国洛杉矶电视台转播,受到了国际友人,尤其是海外华侨的欢迎。有一位原籍济南的华侨,看了电视转播的皮影戏后来信说:“听到了乡音,看到了乡影,回忆小时候看皮影,没有钱钻桌底趴板凳,被扭住耳朵,提出小院的情景,就引得大家笑声不止……”
  济南皮影的特点是“2人1台戏”。即1人演唱操纵影人,1人伴奏打击乐器(1梆、1鼓、1钹)。表演时不管剧中人物多少,或男女老少,全由1人说唱、操纵。有联赞曰:“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而且影人比较小,只有6寸高。操纵灵活,打斗场面激烈、逼真,影人走动活灵活现,演员得心应手。影人雕刻的花纹也较粗犷,很接近民间的剪纸和土印色花布的图案,如寿字、菊花、梅花、七角等团花。文官武将则是海水蟒袍、龙鳞甲胃的花纹。人物造型夸张、鲜明,头大眼大而身小,映出的形象清晰,特别是彩雕人物更显生动。
  父亲在世时,曾有锣、鼓家什、操纵说唱2人1台戏,改为1人揽下1套活的愿望。经过几年的钻研、安装训练,我已实现了祖上的遗愿。今年3月中央电视台少儿部来济,录制了我脚蹬锣、鼓,两手操纵,说唱表演1人1台戏的节目“山东民间文化系列专题”。
  近几年山东师范大学两次邀我为教育系、历史系的学生讲“济南皮影的发展史”;多次表演童话、神话故事节目。皮影登上了大学的殿堂,我也被评为群众文化系统高级职称,这说明皮影艺人社会地位和皮影这一民间艺术发展的广阔前景。

知识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天桥文史资料》

本书共刊载44篇文稿,力求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展现近百年来发生在天桥区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沧桑变化。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兴时
责任者
张桂敏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