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文物古迹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194
颗粒名称: 平阴文物古迹综述
分类号: K928.725.2
页数: 22
页码: 146-1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平阴文物古迹综述、其中包括古代文化遗址、古代墓葬文化遗存、古代建筑和石刻艺术遗存、名人仕宦及其文化遗存等情况。
关键词: 遗址 文化 墓葬

内容

平阴立县始于隋,东阿立县始于秦,今天平阴治所包括原平阴、东阿两县县城及大部辖地。故先人留下的文物古迹,虽经漫长的水冲泥没,火焚风蚀的自然流失和数次兵燹匪掘的人为破坏,但幸存下来的历代遗迹遗物,仍举目可见。
  平阴地处泰山隆断区西翼泰山余脉,自东北向西南蜿蜒伸展,横贯全境中部。黄河两环,汇河东贯,使全境形成了中部山峦丘陵区,西侧黄河滩头区和东侧汇河冲积平原区三部分。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山泉遍布,使境内形成了狼溪、玉带、安栾三条山间河流。平阴的文物古迹大都分布在这三河流域及汇河冲积平原西部。这些文物古迹有蕴藏着反映古代人们生产生活实物资料的居住遗址和城邑故址;有保留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墓葬区和古墓葬;有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才能的古代建筑;有饱含着珍贵的历史文字资料和石雕书画艺术的碑碣和石刻造像。这些文物古迹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祖国璀璨文明史的实物见证。
  一、古代文化遗址
  平阴这块古老的土地,哺育着各类生命的发生和发展。从近几年于狼溪河流域和玉带河流域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可以见到数百万年前的生物遗迹。进入人类时代,虽迄今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已见多处。从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从龙山文化到岳石文化,于狼溪河和玉带河两岸的多处古遗址中,可以见到遗迹遗物。由此见证,平阴已有四至五千年的文明史。至于商周以来的古遗址,不仅从上述地区可以找到,安栾河流域和汇河冲积平原西部也有数处遗存。经过近几年的实地调查,已记录在档,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就有42处。狼溪自南向西北,贯穿洪范、东阿两乡镇,流入黄河。狼溪河流域的山间谷地,山青水秀,土地肥沃,自古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棲息之地。在仅十几公里的狭长地段内,保留至今的古代居住遗址竞达15处之多。周河遗址是面积大,时代早、延续时间较长的村落遗址。由采集到的标本考证,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汶口文化,一直延续到奴隶社会的商周和封建社会的秦汉,并有更早期的北辛文化遗存。南侯庄遗址、臧庄遗址、姜女坟遗址和谢庄遗址,也由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延续到奴隶社会的商周。
  臧庄遗址遗年曾出土商代晚期的鼎、觚、爵等铜器,定为国家二级文物。云翠山下扈泉之北的扈城商周遗址,为古会盟处。石门山下的石门邑故址和郝邑故城址均为商周采邑故址。另有见于经史的谷邑,今已湮没。翻越大寨山西支脉,进入旧县临湖区,存有商周时期的旧县遗址和阳谷邑城址。
  翠屏山下的玉带河流域,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达十几处,多属商周居住遗址。遗物最早的可到新时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和岳石文化,较晚的延续到秦汉。陈洼居住遗址,分布在村西、村南和叠压于村下,属大汶口文化,并见有少量北辛文化遗存。位于张庄村西山丘顶部的张庄遗址和王镐店村东的斗祭台遗址,是岳石文化至商周的居住遗址。遗址内函丰富、文化层厚。拣选到的标本除各类陶片、蚌壳、鹿角、兽骨之外,并有完整的石〓、石铲、石镰、石镞等磨制石器。半边井村南高台,胡坡南山之巅团山山顶,罗寨村北虎山顶,崔山头北山顶等处,均属商周居住遗址。这些遗址都有陶器、磨制石器出土。胡坡遗址曾出土带有占卜痕迹的龟板。石硖遗址是面积较大的汉代村落址。
  穿越安城、栾湾的安栾河两岸,亦是古代遗址较多地区。自天堂山下八里沟中的桃花峪至李山峪、北圣、安城、土寨、让庄铺等地,都有商周至汉代的居住遗址。北安故城址布于安城村东、村南和叠压在村下,集中点在村东的东台子。为汉时的北安故城遗址。但从断崖上所暴露的遗迹遗物看,多属西周至春秋时的文化遗存,仅上层有汉代遗物。故此处当是济北王宽在周代村落旧址上建的北安城。让庄辅村北、村东是商周时的村落遗址。近年于村东发现商代墓葬,出土有乳钉纹铜方鼎、铜觚和部分陶器,为晚商遗物。
  东部冲积平原与中部山区结合部,发现有数处商周村落遗址。张沟遗址是处内函丰富、面积较大的岳石文化至商周的居住遗址。近年曾于遗址附近出土战国立马、卧牛等珍贵铜器。东山遗址、二郎山遗址均为商周居住遗址,附近有战国墓群暴露。
  二、古代墓葬文化遗存
  古代墓葬是人们为了死后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的遗迹。把广泛的生活境界的事物集中在(一个)墓坑中,是古代人社会生活的缩影,是古代工艺美术的“展室”。古代墓葬的文化遗存一墓俗、墓葬形制、随葬品(包括俑和明器)、壁画、石刻、画像等,对探讨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和意识形态,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平阴墓葬的文化遗存是很丰富的。据史料著述,实地调查和出土文物考证,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各代,都能找到一些中小型墓葬的文化遗存。
  近几年,栾湾乡让庄铺古遗址中出土的乳钉纹铜方鼎、铜觚和十余件陶器、洪范乡臧庄古遗址中出土的鼎、爵、觚等铜器和陶器,都是群众动土时从两座墓葬中发现的。这两座墓葬均属商代晚期奴隶主墓葬,是奴隶社会的珍贵文化遗存。
  从近期征集入藏的出土文物看,东阿、洪范、孝直、安城、栾湾、玫瑰等地、都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遗存。东阿镇东山之阳是处颇具规模的春秋战国墓群。墓坑密集,规模略小,出土随葬物多为戈、剑等铜器和彩绘陶俑、陶制生活用具。洪范乡白雁战国墓出土有圆铜鼎、铜舟、戈、剑等物,是处规模较大的墓葬。孝直镇张沟战国墓出土刻有铭文的铜马和镶嵌松绿石的铜卧牛,造形精美、栩栩如生,属珍贵的国家一、二级文物。栾湾乡张营有规模较大的战国墓暴露。出土有链式提梁壶、鉴、盖豆、舟等二十余件随葬铜器,並见有马衔、车軎等铜件出土。安城乡大官村战国墓出土的三足盘、敦、舟等铜器,是珍贵的战国遗物。
  秦汉墓葬遗存遍及中部山区的沟谷地带。玉带河两岸的石硖、罗寨、王桥、新屯一带,存有较大的汉代墓群。新屯西汉墓区,面积达两万平方米,且墓穴密集、内函丰富,保存较好。1986年春,市县两级考古队清理了已暴露的中小3座墓葬,除有50余件铜器,陶器出土外,並清理出50枚西汉五铢钱和一批珍贵的西汉画像石。此处清理发掘报告已在《考古》上发表。狼溪河流域的周河、窑头、孟庄及华山之阴一带,有大批汉墓暴露。孟庄一带“文化大革命”前有八座大型汉墓,现仅存两座,並有一座已暴露地面。1986年夏季,对这座暴露的汉墓进行了清理。墓属石结构大型东汉画像石墓。墓由墓门、前厅、中厅、棺室组成,平面呈“凸”字型,为盝顶。墓门、墓壁、过梁、石柱均饰以高、浅浮雕和线刻图像,画像达百余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东阿水库北岸曾有彩绘壁画汉墓和大型魏晋回廊式墓暴露。华山之阳的旧县村一带是汉墓最为密集的地带。史料载的项羽之首墓就在于此。闻名全世界的汉张迁碑,就是于明代在旧县村南出土的。现存文庙的汉石羊与张迁碑出于同处,有可能为张迁墓之明器。
  魏晋、唐宗、明清仕宦之墓,虽数处被毁,现定点保护的仍有十处之多。
  三、古代建筑和石刻艺术遗存
  平阴现存的古代建筑,有县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古隧栈道,庙宇佛殿,塔坊池桥。古代石刻亦有石龛造像、人俑石兽、碑碣画像等多种艺术遗存。这些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古建筑和石刻,对探讨平阴的封荫建置、风俗人情、佛道信仰,将提供宝贵的实物佐证和文字资料。
  石门山之石门,是周代人工开凿的古隧栈道,是县境内时代最早的古代建筑。石门历二千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现仍残存有高三米,宽五米,长近二十米的一段。石门、不仅是穿越石山的古隧道,亦是一处诱人的景观。薄暮时,返光绝佳、赤霞从孔中透射,如长虹之亘天,日之:“石门晚照”,为县八景之一。
  翠屏山,以其巍峨奇峭的山势,耸立山巅的宝塔,苍郁槎枒的松柏,而为之一方名胜。山顶玉皇阁院内的多佛塔,属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塔始建于唐,明嘉靖年间重修。系重檐八角,十三级石塔,高二十米,镶嵌立雕石佛一百一十尊,顶铸铁质宝瓶,为唐塔之一例。此山旧有宝峰寺、倒影庵、白衣阁、玉皇阁等佛道建筑,现已成残墙断壁。残留的明清时的数十块碑记,记载着旧时殿堂辉煌、佛像巍严、香火兴旺之状。宝峰寺院内存有唐天宝十一年的摩崖造像。怪石嶙峋,陡崖峭壁的山西侧,有根无寸土附着石上的数百株槎枒古柏。並有巨石相叠,一株古柏石中生的奇景,日:“水山叠翠”,为县八景之一。
  洪范素以泉乡著称,在狭小的山谷地带,即有九处名泉。洪范池(亦称龙池)为九泉之首。池处高阜之地,突地涌泉,围泉筑池。池呈正方形,深广各七米。池周筑以护身石栏,由立柱和栏板扣结而成。柱头立雕石狮,栏板浮雕花卉,池南面嵌一精雕龙头,水自龙口流出,绕池一周,汇入狼溪。池系明代建筑。据“金建龙王庙于池北”之记载,池创建当在金以前。金代所建硬山卷厦庑式龙王庙仍存。庙前有参天苍郁的古柏两株,倒影池中,有苍虬翻云之奇观。泉水泓大,清澈晶滢,冬夏无消长,旱涝无增减。因泉水涌浮,投硬币于池,飘摇旋动不能遽下,现浮光耀金之景观,谓之“洪范浮金”,为县八景之一。池南百步处,为隋唐龙泉寺旧址。隋文帝勅建的“大隋皇帝舍利宝塔”石函近年出土,现已运保县城文庙,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对此,1986年第四期《考古》刊物作了专题报道。池东天池山唐代石佛造像两窟四尊,具龙门石窟造像风格,为造像之珍品。
  县境内平阴、东阿两座古城池,原各有祭祀孔子及乡贤名宦的文庙一处。东阿镇文庙由于屡受水害和被粮所占用渐遭损坏,彻底毁于“文化大革命”。现仅存平阴一处。文庙位于老城东南隅,始建于宋元符年间。座北向南,占地二十亩。中轴线上自南向北有棂星门、大成门、东西两庑、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左侧有忠义祠、名宦祠、文昌庙、三代宫、五代宫、东斋。右侧有节孝祠、乡贤祠、西斋。前有柏林照壁,后有林园花圃,四周围以高大垣墙,满院遍植苍松翠柏,碑石林立,庭院井然,是处规模庞大伟然的古建筑群。几经沧桑,虽然有失原有的风韵,但主体建筑尚存。文庙自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各级政府投资对其逐步维修。主体建筑大成殿,是座碧瓦朱楹、飞檐画栋的歇山式枓栱,九脊顶大型木结构建筑。1983年鼎新重修,恢复了它的原貌。此处已是平阴县博物馆筹建处所在地,成为全县文物收藏、陈列、研究、管理的重要场所。
  古代造桥,平阴现有数处遗存。东阿镇老城内,横跨狼溪河上的永济桥,是座大型栱形石桥。原名狼溪桥,嘉靖三十三年,更名永济桥。现存桥为明万历年间所建。桥为单孔栱形青石桥,宽五米,长五十米,上筑桥栏。栏由望柱、栏板扣结而成。柱上有立雕坐狮八对,石狮子身上还刻着小狮子,有的刻着石猴。雕琢精细、形象逼真、大小挟依、神态各异,乃石雕之精品。栏板浮雕花卉纹饰。
  平阴原有较大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石坊二十多座,大都倾圮于十年动乱,仅有三四座幸存。玫瑰乡焦庄村西的元代刘氏新茔坊,简易小巧、古朴庄重。坊由两根立柱和一块横坊扣结而成。额坊阳刻“刘氏新茔”四字,立柱阳刻“前福建闽海提刑”、“大德十年”等字。旧县尹村的秦氏节孝坊,是清乾隆二年的三洞式石雕大坊。坊阔八点五米,高六米,单脊飞檐、垂珠联杖,柱及坊浮雕花草虫鸟、人物故事、四对立雕石狮依柱而立,展现了清代精细的石雕艺术。
  四、名人仕宦及其文化遗存
  平阴自古是方域接界,水运旱道交会之地,亦是灵山秀水、土沃物丰之区,故为名人沓至,仕宦代出之所。这些名人仕宦,虽随岁月流逝而长眠地下,但其名流英哲的文化遗迹却世代相传,留于后世。
  “齐桓公九合诸侯、嘉管子之功,以谷城为其采邑”,乃名宦遗存之始。管子,即管仲,春秋初年政治家,桓公之上卿,食邑于谷,即今之东阿镇。旧有“管仲井”、“管仲三归台”等文化遗存。今建“管仲亭”于少岱山之巅。
  谷城山下黄石公祠世代享有盛名。黄石公,为秦代胸怀政治韬略,熟知兵法的埋名隐士。传说原为韩相的张良,拜师黄石公,得《太公兵法》之秘,筹之帷幄,辅佐刘邦亡暴秦,灭强楚,建立大汉功业。张良从汉高祖刘邦过济北谷城,遵师“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之嘱,遂立庙于谷城山下,祀师黄石。黄石公祠旧址在谷城(现东阿镇)北一里许。祠始于汉,历代扩筑修葺,香火不息,直至60年代初,仍是庙门伟严、殿堂肃穆,松柏槎枒,碑碣林立,乃历代文物遗存之宝库。谷城山顶突兀拔起,四壁如削,形若天柱的巨石,称之黄石,世祀为黄石公之偶像。石壁存数块明代摩刻的拜谒碑记。依壁凿洞,称之黄石洞,内立雕黄石公坐像一尊。巨石旁有一楹三间的黄石公祠,内祀黄石公像,为明代遗物。
  相传汉光武帝刘秀带兵征战曾过于大〓山一带,留下人马饥渴,寻泉觅水的动人传说,有了白雁泉,拔箭泉、马跑泉的命名之故。白雁泉、马跑泉旁有祀刘秀的汉王庙旧址。〓山连峰云翠山,有子陵台之古迹。相传为严子陵棲身处。〓山下丁泉,旧谓孝顺乡,传为东汉刻木奉母的孝子丁兰之故里,旧有丁兰墓在。
  旧县浮粮村,旧有虚粮冢,载入旧志古迹。南北朝时,刘宋江州刺史,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督师伐魏,至此粮尽引还,为避追兵,令军士夜晚唱筹量沙,沙堆如丘,上覆微米以惑敌,遂成处处沙丘,称之虚粮冢,为浮粮村名之源。
  宋代龙图阁学士、书画名家苏轼,于熙宁十年撰文的“荐诚院罗汉浮图记”碑,现存东阿镇铁阳铁塔寺旧址,是平阴现存时代最早的碑刻。
  元据中华,封太师木华黎之弟带孙为东阿郡王,姓札刺尔氏,子孙世袭其封,世居东阿故城。东阿旧城南关(今小河口村)有札刺尔氏祠堂。现祠堂已倾圮,仅存至正二年的“东平郡桓肃公祠碑铭”碑。碑首透雕双龙、碑额篆书、碑文正楷。因碑大部淤于泥沙中,撰书者不见。
  金代金真教第二代大师丘处机(号长春)曾修炼于云翠山,上有“丘子坪”。其弟子筑观于此,即南天观。观内长春阁、真武观、三真观、憑虚阁、玉皇阁等道教建筑依山势而建,由盘道相通,掩于苍松翠柏之中。
  金代邑人侯挚,金宣武将军侯义之孙,明昌二年进士,官累拜太常卿、尚书右丞、平章政事等职。曾为故里督建龙王庙于洪范池,卒后葬于冠山之阳,俗呼侯丞相林。
  邑人王去非、王去执、李之绍称之平阴三贤。县城文庙,故里石硖均有三贤祠祀之。金代王去非,字广道,应举不得志而辞归故里,督妻孥耕织开馆教授,荐为乡贤。其弟王去执,字明道,应进士,入翰林院,号榆山先生。金代翰林院学士党怀英为王氏兄弟撰书颂德彰贤碑,立于故里,当地称之“双王碑”。元代进士李之绍,号果斋,授翰林院编修、待制、国子监司业、祭酒、翰林院侍讲学士等职。知制诰,修国史。著有《果斋文集》留于后世。三贤卒后葬于故里同处。
  明代祖居平阴的名人仕宦计有:宣德年间户部尚书师奎、嘉靖辛丑科进士巡抚都御史侯钺。嘉靖甲辰科进士太僕侍少卿河南左参政何海晏、嘉靖戊子科举人平凉府同知于玭、隆庆戊辰科进士礼部尚书于慎行、隆庆辛未科进士巡抚都御史孟一脉、万历丁丑科进士广东左布政史乔学诗、万历庚辰科进士江西道御史山西左参议孙珫、万历庚戌科进士监察御史太僕寺少卿张鲤等数众。其府弟林墓,书画著述多毁于十年动乱之中,尚存者首推于氏父子。于玭,官至陕西平凉府同知,卒后葬于洪范于林。因其子于慎行名显职要,于万历年间,勅赠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编修。于慎行,生于嘉靖二十四年,隆庆二年中进士,万历初历翰林院修撰,累迁礼部尚书。后廷推阁臣之首,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卒年六十三岁,勅赠太子太保,谧号文定。于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且文才卓著,文学为一时之冠,著有《谷城山馆诗集》二十卷,《谷城山馆文集》四十二卷,《笔麈》十八卷,《读史漫录》十四卷。並纂修了《穆宗实录》、《兖州府志》等文献资料。卒后,万历帝为其勅建陵园于洪范。慎行胞弟于慎思,著有《龙眉生集》,堂弟于慎言,著有《冲白斋存稿》,均乃一代文学名流。卒后同葬于氏陵园。慎行之子于纬廕封户部主事员外郎、广东雷州府知府。孙于元廕,煐封直隶顺天府通判。卒后附焉。会稽金氏为于慎行六十寿辰所作的《东阁衣冠》年谱画册,现已收藏入馆。画册记录了于慎行六十年生涯历事,画工精美,且有于慎行及其母巨幅画像,与年谱画册出自一人之手。于慎行辞官归居之际,曾为故里名胜古迹撰碑题壁,为名流贤达立传作记,其遗迹遍布乡里。由于慎行撰文、孟一脉篆额、乔学诗书丹的“张公生祠记”碑,是为同代进士,东阿知县张风彩而立,称之“四进士碑”,现已运至县城文庙保藏,是珍贵的明代文化遗产。
  称之一代书法怪杰的雪蓑,晚年曾游至平阴,于嘉靖年间撰书的“重修东岳庙神像碑记”碑,现存文庙。此碑记述了平阴城东东岳庙岁久倾圮,重修神像事略。
  清代以来名仕的文化遗迹,多见于碑碣坊表、书画黑迹。孔村镇孔子山,传为孔子讲学处,旧有孔子庙。现存雍正十年知平阴县事汪瑛书“杏坛遗响”碑。“杏坛遗响”为县八景之一。栾湾乡兴隆镇“虎豹川修路碑记”碑,为光绪戊戌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朱名炤所书。翰林朱名炤和书画名士张鹤龄的书画作品县博物馆均有收藏。“杨州八怪”中黄慎的“三羊图轴”中堂、高风翰的“富贵平安”条屏、郑板桥的竹石条屏、晚清画家黄山寿的仕女花卉六条屏等书画名作收藏于县博物馆,为藏品中之精品。
  文物,作为人类自然和社会活动的实物遗存,无论最初它们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先进的还是落后的,都从不同的侧面和领域,揭示一定的历史现象,体现我们历代先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
  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反映了我们的民族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的生存、斗争、发展的文明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全民族的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是科学文明和文艺创作的重要借鉴和源泉。历史文物是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村。它可以教育子孙后代正确认识我们的民族勤劳勇敢、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光荣历史,继承和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所以,我们要把文物视为“国宝”,倍加爱护,精心收藏,潜心研究,使之服务当代,惠及子孙。

知识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第五辑

《平阴文史资料第五辑》

本史记述了平阴县的文史资料第五辑、其中包括吴鸿渐烈士纪念、碑揭碑典礼纪实熊善隆当选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和任职、我县第一个村党支部的建立及其活动情况、智勇双全的武工队长张杰同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书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