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县部分渡口今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187
颗粒名称: 平阴县部分渡口今昔
分类号: U658
页数: 4
页码: 1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平阴县部分渡口今昔、其中包括龙桥渡口、翟庄渡口、望口山渡口等情况。
关键词: 渡口 黄河 平阴

内容

龙桥渡口:位于平阴县城西,平阴镇龙桥村北的小龟山下,距县城10公里。古为大清河渡口,以木帆船摆渡两岸过往行人及车辆货物,也停靠上下游来往船只。清乾隆十四年渡口对岸的于家窝设有盐埠,黄河北的聊城、堂邑、茌平、莘县、冠县、馆陶、朝城、邱县等8县的食盐均由此卸船转陆运。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道后,龙桥为黄河渡口仍设有木船两只通往来。汛期,水宽流急,一叶小舟出没于波峰浪谷之间,惊险异常。故沿河一带群众有“隔山十里不算远,隔水一里相会难”之说。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龙桥渡口除向对岸运送过往行人车辆外,主要是运输石料、石灰等建筑材料。1970年在渡口附近建成平阴黄河大桥,桥长963.5米,宽10米,高14.81米,由主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主桥为拴焊钢航架结构,6孔611米,引桥为予应力钢筋混凝土,10孔352.5米。大桥似长龙卧波,十分壮观。现已成为济南通往鲁西北的主要通道。大桥建成后,渡口运输量大减。1984年后,运输量又逐年增加。1990年渡口有铁制机帆船2只。
  翟庄渡口:位于县城西北,平阴镇翟庄村西,距县城4.5公里。对岸为湖溪渡。清乾隆年间有木船一只,送运来往行人货物,也停靠上下游来往船只。此处因山岭阻挡,河道形成一个90。大坐弯,积水深广。秋季,月朗风轻之夜,皓月西沉之时,岸上房顶树梢之上一轮明月,岸下秋水中一个玉盘,上下争辉,相映成趣,景色幽静秀丽,古称“湖溪沉月”为平阴八景之一。
  1968年在翟庄村西的田山脚下动工兴建了山东省最大的田山引黄电灌站。一级站装260千瓦电机12台、轴流泵12台,扬程7.7米,提水能力24立方米/秒,排水能力12立方米/秒。直接灌溉农田4.7万亩。一级总干渠自田山向南至城南青龙山下的二级站,全长6.95公里,为沉沙条淤区。二级站装650千瓦电机20台、离心泵20台,扬程55.79米,提水能力18立方米/秒。二级总干渠、分干渠纵贯县境中南部全长50多公里。灌溉农田27万亩。二级站20根直径一米多的巨型铁管斜卧在山坡上,象20条巨龙把黄河水吸上山顶,送往山区,实现了人民变水害为水利的愿望。
  渡口1990年有铁制机帆船2只。
  望口山渡口:位于县城东北,栾湾乡望口山村西,距县城8公里。古为大清河渡口,后为黄河渡口,对岸为朱家圈。古为木帆船,人渡,渡口旁的望口山上有泰山老母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有山会。抗日战争时期渡口为抗日武装人员进出大峰山区及平阿山区抗日根据地的要道咽喉。新中国建立后,山会已停,渡口仍存,并逐步成为平阴东北部建筑材料外运的重要渡口,1990年有铁制机帆船2只,每天渡运近百辆过往车辆。

知识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第五辑

《平阴文史资料第五辑》

本史记述了平阴县的文史资料第五辑、其中包括吴鸿渐烈士纪念、碑揭碑典礼纪实熊善隆当选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和任职、我县第一个村党支部的建立及其活动情况、智勇双全的武工队长张杰同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鹿传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