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仙院道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150
颗粒名称: 蓬莱仙院道观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4
页码: 182-1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蓬莱仙院道观、其中包括该道院始建于民国六年、创始人系东汉时的张道陵、火居道士、文革等情况。
关键词: 济南市 仙院 道观

内容

蓬莱仙院道观位于济南市天桥区北园镇柳行村霞侣市街,该道院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系道教全真龙门派。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教门,开始形成于东汉末年即公元二世纪,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创始人系东汉时的张道陵。道教尊太上老君(李耳)为教主。到宋元时期,各地道派逐渐演化为全真道与正一道,两大派。信奉全真道的出家,不食荤腥,不结婚,称“出家道士”;信奉正一道的不出家,可食荤腥和结婚,称“火居道士”。
  蓬莱仙院道观创始人是全真龙门派第十七代弟子张教元,他于民国元年(1912)从陕西华山只身一人,披带一背夹,云游到济南城东北柳行下驴市街一破旧关帝庙内,作为棲妻身之处,用三块砖支一小锅,烧饭度日。当时此地还比较荒凉,殿庙多年失修,孤枯零零落在村外,周围无院墙,附近多为大田或菜园。
  张教元来到此处,见济南虽有几处道院,但都没有一处能为云游的道众提供住宿场所。他为了给各地云游的道友来此互相参学、住宿,决心要在济南创建一处“接单留众”的场所,给道众提供方便。张教元在此安下身后,因他精通教义及中医,后来又收留了一弟子杜永诚,师徒两人边行医边化缘,含辛茹苦,经数年节俭积蓄,于民国六年(1917)在附近购买了部分土地,在各方人士的支持下建造了一座占地四亩多的道观,取名“蓬莱仙院”,此地的下驴市街,他觉得听起来不文雅,就按照谐音,将街名改为霞侣市街,沿用至今。这里为什么叫下驴市街?有两种传说:一是这里有个贩卖牲畜,特别是毛驴的集市而得名;二是这里有个瓜果市,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夹窄拥挤,骑毛驴的行人,到这里都必须下驴而得名。
  蓬莱仙院建成后,分南、北两院,有供奉神像的殿堂三座,共九间,另有十二间配房供乾(男)、坤(女)道众居住。北院里座北朝南的正大殿为关圣殿,座东朝西的东大殿为观音菩萨殿;南院座东朝西正位为吕祖殿。殿内四壁皆绘有壁画。座北朝南有三间十方堂(接待室),殿宇建筑虽不高大,但显视了民族形式与风格,茸脊翘角,探檐抱厦,古色古香,朴实典雅。南院有假山嶙峋奇石,趺岩起伏、翠竹青苔,浓郁葱茏。假山前面有鱼池,水清见底。鱼池周围有长方形的条石围栏,摆放着各种花卉,芬香四溢。两院之间有拱形山门,红漆艳丽,光彩夺目,院内影壁墙上有一红色的大“仙”字,两侧立有石碑五道,记载着道院的创建经历。院东近临小河,溪水潺潺,川流不息,岸边种植一行高大垂柳,将道院掩映在浓荫之下,当年道院香火旺盛,烟雾缭绕,清闲幽静,如入仙境。道院兴胜时期乾、坤道众达30余人,每逢庙会节日,来道院进香朝拜的人流,络绎不绝,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道教胜地。
  解放后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院各项活动一直保持正常。一九五○年全体道众本着宗教自治、自养、自力更生的精神,由坤道王元圣将她家在城南大佛头附近的四亩土地,借给道院耕种,解决道众生活问题,耕种两年后土地归公。一九五二年又以王元圣为首在芙蓉街龙神庙开设缝纫学习班,后又带领道院部分坤道,学习缝纫、刺绣。在逐渐积蓄的基础上与街道居委会联合,在市妇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刺绣组。一九五四年又发展成为刺绣生产合作社,除了道院的坤道参加外,还发展了街道上一部分无生活来源的中青年妇女参加,该社即现在济南刺绣总厂的前身。
  蓬莱仙院道观直到“文革”前仍保存完好,十年动乱期间,全遭破坏,宗教活动被迫停止,道众被赶出道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一九八五年重新招回“文革”中被迫离开道院的部分道众,并恢复了道院的宗教活动。次年,重修蓬莱仙院获正式批准。因各项筹备工作不足,未能实施,直至一九九一年八月在市政府宗教部门的关怀下,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蓬莱仙院吕祖殿、山门等第一期工程破土动工修建,这是省城济南唯一恢复开放的道教活动场所。

知识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选辑

《天桥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述了山东济南天桥文史资料选辑的第二辑、其中,本辑选编了有关史料二十二篇,奉献于众,以飨读者。编写中,承蒙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谨致谢意。由于水平所限,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恳望批评指正。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良森
责任者
张进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