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名地名趣谈五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141
颗粒名称: 街名地名趣谈五则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2
页码: 158-1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街名地名趣谈五则、其中包括北坛的来历、镇武庙与镇武街、馆驿街的由来、漫话铁塔街等情况。
关键词: 北坛 镇武街 馆驿街

内容

北坛的来历
  北坛在济南老城西北隅,天桥区的东南端,明代坛所在地,因在城北,故俗名北坛。
  古代世俗,以天为阳,以地为阴;以南为阳,以北为阴;又有“天圆地方”之说,所以古代皇帝祭天神,在宫城的南方建天坛,坛为圆形,象征“天圆”,故又叫圆丘。祭地神在京城的北方建地坛,坛为方形,象征“地方”。封建社会里,祭天地为国家大典,是皇帝独有特权;因皇帝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叫“天子”如现今北京的天坛,在京城南,正阳门外;地坛在京城北,安定门外,皆为明嘉靖年间所建(见《嘉靖一统志》)。济南为什么也建有天地坛呢?说起来,济南有个独特的巧事!
  明英宗第二子朱见潾,于天顺元年(1457年)封为德王驻德州。宪宗(英宗长子朱见深)成化二年(1466年)德王在济南珍珠泉建德王府,移藩济南,盖得其兄宪宗之许可,以示优待,在王府南,也建起了天坛。按明朝的规定,每年正月合祭天地于天坛,所以今有天地坛街之名。至明嘉靖九年(1530年),又规定天、地分祭,故济南也建地坛于省城的北方,今北坛之名,盖起于此时,距今已有四百五十余年。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军攻陷济南城,将王爷俘虏,王府也被焚烧,从此,济南德王灭绝,天、地坛也随着王爷逐渐消逝,建为民房,距今也有三百四十余年之久,故北坛遗址,很难确定准确地点,据说在今北坛小学以南。
  地坛系皇家坛庙,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帝祇神”的场所。明、清两朝皇帝每逢夏至或国有大庆,都要在地坛祭祀地神,礼仪极为隆重。
  祭礼共分通神、奠玉帛、进俎、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望〓九个仪程。各个仪程演奏不同的乐章,跳文、武“八义”舞,(由六十四人组成的古代天子专用舞蹈)。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供奉着地神的正位、皇帝列宗祖的配位和山神海神的从位行三跪九叩大礼。整个仪程中要下跪七十多次,叩头200多个,历时两个多小时。
  地坛是皇帝封建迷信的祭祀礼仪的地方,早已绝迹,但济南“北坛”地名,留传至今,可为历史的见证。
  镇武庙与镇武街
  镇武街在天桥区制锦市街以西,西至北小门街,因有真武庙而得名,原名真武街,三十年代,将“真武”改为“镇武”,街名以此相沿至今。
  真武庙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有三楹红漆大门,大殿内有木制精巧的神龛,塑有真武大帝神像。供桌上有龟蛇造像,桌旁龟蛇二将塑像分立两则,并伴有水、火二神像,殿内左方,塑有青龙君、赵天君、关天君、仙真、风伯、雨师等六尊神像,殿内右方,塑有白龙君、马天君、瘟天君、仙曹、雷公、电母等六尊神像。这些神像,神态各异,工艺精美。东西山墙上,绘有真武大帝出家修道的传说故事组画,这些画形象逼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组画的遗迹,现在在大明湖北极庙里也可看到。
  真武帝是玄武,《楚辞·远游》载:“召玄武而奔属。”《注》说: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日玄,身有鳞甲,故日武。”《风俗通义》载:“四方皆有七星,各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西首而东尾。”这是古代人民,对天体现象自然崇拜幻想而产生的,由此,又产生了玄武由龟蛇变化而来的神话。
  相传北魏太和八年(484),庐山的朱道士遍游庐山,尽情饱览山水风光,在深谷草丛中,忽见一大蛇蟠踞,转眼间又变成大龟,昂首摇尾。很感奇怪,便向一老翁问及此事。老翁说:“这是玄武神”(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载:“初谓隋炀帝时,王帝当宴会之际,忽而思凡,遂以三魂之一,为刘士子,如来、三请并来点化,乃隐蓬莱……得斗母元君点化,八武当山成道。玄帝方升天宫,忽见妖气起于中界,知即天将扰乱人间,乃复下凡,降龟蛇怪,服赵公明,收雷神,获月孛及他神将,引以朝天。王帝即封诸神为玄帝部将,计三十六员。”真武这时被封为玄天上帝。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也说:“此玄帝真武者,盖起于宋代之言。”
  道教被历代帝王利用崇拜,以图维护其统治地位,故对真武屡加封号,如宋太宗封玄武为翊圣将军”。宋真宗为避祖讳,改玄武为真武,天禧二年(1018)加封“真武灵应真君”,元成宗封“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清顺治封“北极佑圣真君”等。从此,真武在道教诸神中地位越来越高。
  真武既是北方神,故济南建庙皆在北面,如大明湖的北极庙,制锦市的真武庙,影壁后街的玄帝庙等。镇武街的真武庙于民国5年(1916)改建为制锦市小学,大殿尚存。解放后,大殿拆除,制锦市小学南部又建济南第十三中学,真武庙已无迹可寻。镇武街也随着旧城开发和改造而成为历史。
  馆驿街的由来
  馆驿街在西关交通要冲的迎仙桥(今名英贤桥)以西,西通天桥。这条街是济南西部交通要地,西通长清、齐河等县的古官道。凡自北京和西南各省到济南的车马行人,多由馆驿街入城。《续修历城县志》称之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咽喉重地。
  周初,封邦建国之后,周王朝出于向诸候国传达公文政令的需要,始建“置邮”制度。
  用马传递叫“置”,人力步行传递叫“邮”。《孟子·公孙丑》载:“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后来汉朝称之为驿亭,唐朝呌驿站。唐朝驿站有定制:每三十里设一驿站,主管官吏叫驿丞,下设驿夫、驿马等;驿夫骑马传递公文,节节传送。驿站各有专名,如长安城东的“灞桥驿”,河南滑县的“白马驿”,济南西南30里的“丰齐驿”等,都是有名的大驿。
  据说:当时遇有紧急公文,需飞马驰送。为保持奔马速度,驿站间就像今天的接力赛跑一样飞马迭奔。上站驿吏驰到,下站接过公文即绝尘奔去。那时所谓“急脚文书”,就是指一天要赶走三五百里甚至更多路程。
  及至唐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驿站又作为供应过路官员的食宿场所,商贾旅人也可在驿站食宿。这样驿站事务繁多,所以到中唐时即改称“馆驿”。《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检校两京馆驿”。(两京是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又:“代宗大历十五年,两京以御史一人知馆驿,号称馆驿使。”唐元稹《论传牒事》载“况丧柩私行,不合擅入馆驿停止。”《辞源》称馆驿为供邮传行旅食宿的旅舍驿站,据此,证明馆驿已经不是单纯传递公文的机构了。
  到了明朝,开始建制山东省,以济南为省会,即在交通要道迎仙桥外,设立馆驿站。于是驿驿街也就由此得名了。
  清末铁路畅通,航运兴盛,昔日的驿夫、驿马,失其作用。光绪四年(1878)北京设立邮务司。光绪三十三年(1907)北京改设邮传部。光绪三十二年,济南建立山东邮政管理局(即今经二路纬三路邮政局)原馆驿站废除,其故址被津浦铁路护路统领申士魁所占据。解放后成为省百货公司仓库。
  漫话铁塔街
  铁塔街位于天桥区制锦市办事处,在筐市街北首,以石巷子西口为界,南为筐市街,北为铁塔街,共长45米,宽约7米。街北头连朝阳街、迤西为花店街。因昔日街北首,有一座小巧玲珑的九级铁塔,故得名。为什么在此设立个小铁塔呢?它的来龙去脉,还有个饶有兴趣的故事:
  古代因愚昧迷信,认为风水能给人以吉凶祸福,故建宅立茔,都请风水先生观察地势、方向,以便就吉避凶(见晋郭璞《葬经》),自晋代以来,相沿成俗。
  据说明代因笃信风水迷信之说,认为南面回族街(今永长街)地势高,风水好。此处地势低矮,建立一座佛祖铁塔,就会破坏那里的风水,使这里会好起来。从那时起就建立起这座小巧玲珑的铁塔。
  据考证,塔身高不及两米,纯用生铁铸造。塔底高约二尺,用块石砌成。塔是八角九级,每层的八面,都铸有铁门窗、斗拱、瓦垄檐、栏杆等装饰,造型精致美观,诱人喜爱。
  建塔的同时,还在塔后面建筑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关帝庙,据说也为镇邪之用,压下永长街的风水。关帝庙镇邪之说,开始于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敕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从此,民间遂以关老爷为镇邪之神。这两座建筑,成为民族歧视的象征。至1925年,张宗昌驻鲁时,巡警署长穆雨宸是回族人,他提议毁掉了这座小铁塔。“文革”时,小关帝庙也被拆掉。现今这一地区回、汉两族互相尊重和睦团结,再没有人相信镇邪之说,回汉两族更加友爱,携手并进,共同建设美满幸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周公祠与戴公祠
  在济南城区西关制锦市街迤东,周公祠街中间路北,原来有两座祠堂,东为周公祠,西为戴公祠,两祠都属名胜古迹。
  周公祠是为周盛波和周盛传而建立的。周盛波字海舲,安徽合肥人,周盛传是其弟。清咸丰年间(1853年),太平天国起义军打倒安徽,攻陷省城安庆。周盛波兄弟六人,组织武装抗击起义军,兄周盛华及其弟三人均战死。唯存周盛波及周盛传二人,率军曾与起义军陈玉成作战数年,因有功,被李鸿章收为“淮军”,称“盛字营”。
  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之“淮军”奉命赴援江苏,并令周盛波及周盛传同往,在上海、无锡一带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交战,曾数次获胜,而升为提督。
  同治四年(1865年),捻军在河南、安徽一带攻城陷镇,气势甚盛,周盛波奉令赴河南、安徽镇压捻军获大胜,颇得李鸿章赞偿。周盛传率“传字营”,在江苏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有功,升任广西右江镇总兵。光绪八年(1882年),调升湖南提督,两年后病死。清帝随即调其兄周盛波继任湖南提督,光绪十四年(1888年)病卒。
  周盛波、周盛传因在山东镇压捻军有功,宣统元年(1909年),清帝令山东济南为之立祠纪念,称周公祠。
  戴公祠是为为国捐躯的戴宗骞而建立的。戴宗骞字孝候,安徽寿州(今寿县)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治运河有功,著有《海上屯田志》。此时,帝俄于咸丰年间,强行霸占我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领土,仍不甘心,得寸进尺,屡入侵我国东北边境。戴宗骞义愤填膺,请缨抗俄。光绪六年(1880年),遂调防吉林边境,防范帝俄侵扰。到任后,建筑防御工程,派兵严守,并令军民屯田垦荒,丰衣足食,军民皆称赞,还设立制造局,充实武备,开采金矿,以图富国强兵。
  光绪十八年(1892年),又调升陆军统将,驻防威海卫。他为加强海上防务,建筑炮台,分兵驻守。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寇海舰猛攻威海卫,戴宗骞率师英勇抗击,发挥大炮威力,伤其日舰四艘,打得日寇狼狈逃窜。后来日舰又屡次进犯,皆被击退。
  继而,旅顺、大连相继沦陷,威海势孤。由于清政府腐败妥协,致使日军在荣城登陆。海陆夹攻,威海守军腹背受敌。戴宗骞被迫率军退守刘公岛,与副将张德山共同抗敌,不料张惧而无战意,日军乘势攻击激烈,在危难中戴宗骞宁死不屈,以身殉国。宣统元年(1909年),清帝令山东济南为之立祠纪念,称戴公祠。
  周公祠建筑宏伟壮丽,三楹高大辉煌的大门,红柱花棂,相映生辉;前厦飞出,檐上猫头瓦,行行并列,栩栩如生。红漆大门两旁,宽大的石柱上刻有两幅大对联。院内大殿雄伟壮观,殿内有周盛波,周盛传的高大塑像。戴公祠相比之下,大有逊色,大门一间,形如普通居民之门户。院中大殿也不如周公祠壮丽,好在殿中塑像,神态雄伟,气魄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两座祠堂均在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造,但从建筑规模明显看出清廷当局对两个人物评价和对待上很不一样。两祠随着时间的流逝,民国初年在此建立了久兴铁工厂,解放后改为齐鲁针厂,不久改建为周公祠小学。1984年旧建筑全部拆除,修建了两座崭新大楼,宽敞明亮,成为现在的天桥实验幼儿园。两座祠堂已荡然无存,唯有周公祠街人们还知道,其来历也很少有人知晓。
  周公祠之主人是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的魁首,而戴宗骞是抗击日寇侵略,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对两人的功过是非应重新评价,建议有关部门重修戴公祠,以纪念他的功绩,并把对周公与戴公不公正的对待,重新颠倒过来教育后人。

知识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选辑

《天桥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述了山东济南天桥文史资料选辑的第二辑、其中,本辑选编了有关史料二十二篇,奉献于众,以飨读者。编写中,承蒙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谨致谢意。由于水平所限,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恳望批评指正。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玉澂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