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红色的济南乡师——济南乡师党的斗争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105
颗粒名称: 忆红色的济南乡师——济南乡师党的斗争回顾
分类号: D235
页数: 19
页码: 32-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忆红色的济南乡师——济南乡师党的斗争回顾等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乡师 学校

内容

1930年,我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在校听到一些进步的教员、进步的同学谈起共产党的革命斗争事迹,这对我是一个启蒙,促使我想问题,促使我去看有关的书刊,结果是越来越被共产党所吸引。
  当时,在济南乡师教员中,最活跃、最受进步学生拥护的是田在村先生,辽宁人;在学生中,一级的刘开浚,张鸿范最有影响力。1931年夏,一级的姜效骞被捕。虽然被捕的只有一个人,但在学生当中谈起来,却大有谈虎色变的情形。可见当时白色恐怖对人民的威胁很厉害。“九一八”事变发生了,如同一声霹雳,顿然,人心沸腾,全国震动,形势出现了急剧的变化。种种迹象表明,山东党抓住了这一当务之急,顺应广大群众爱国的热切要求,利用一切合法的形式,放手发动了抗日救国运动,在学校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组织读书会,研究时事,武装头脑。并以抗日义勇军的精神,组织学生军,让学生有抱负地参加军事训练。共产党员、团员和进步分子带头,并起着骨干作用,热气腾腾的形势向前发展着。我自然投入了这一激流。
  鉴于平津学生纷纷到南京请愿示威,全国各地学生也跃跃欲试,济南的学生对此壮行义举,也自然不甘落后。乡师的党支部为发动组织学生南下请愿,同乡师的抗日救国的积极分子进行酝酿,与济南的其它学校进行串联,万众一条心,冲破了国民党的层层压制与多方阻挠,各中等学校的学生背起行李,排好队伍,雄纠纠气昂昂地走出自己的校门,奔向了津浦车站,汇成了一支学生大军,而国民党当局拒绝学生乘车南下,学生遂展开了卧轨斗争。在寒冬日月里,几千学生以充满热血的爱国之躯,卧在铁轨上,截挡着南来北往的火车。这感动了广大人民,一列列火车被迫停滞于济南,对国民党统治阶级也有了压力。最后,迫使韩复榘下令发车,爱国的学生取得了胜利。
  济南学生请愿代表团到达蚌埠,国民党中央党部就派人来迎接,到达浦口更是如此。露出的尾巴表明,意在收买、分化、软化。济南的学生队伍抵南京以后,和北平、上海等地学生一起,跟国民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济南学生强烈要求见蒋介石,并在国民党政府门前游行、呼口号,反对不抵抗主义,打倒出卖东三省的国民党政府,迫使蒋介石于12月12日下午在国民党政府单独接见了济南的请愿学生。蒋介石接见时,首先说明他到济南等情,企图用甜言蜜语进行拉拢。济南学生不听他那一套,当场揭露了他放弃东三省,采取不抵抗主义的罪行。他在狼狈不堪下,企图用依靠国联解决问题的谬论加以搪塞,济南乡师的学生,进行了尖锐的反驳。蒋介石羞恼地从台上下来灰溜溜地溜走了。他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于12月15日宣布下野,由汪精卫上台。各地学生在南京的请愿、示威,仍在继续进行。不过在学生中出现了一种消极说法,说什么蒋介石已接见,汪精卫已上台,学生已取得了胜利,应适可而止了。当时,济南乡师的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反驳这种论调是很积极的。12月17日发生了“珍珠桥惨案”,即遭到国民党政府的血腥镇压,许多学生被枪杀或被推落水中淹死。全国人民为之愤慨,眼看事态要扩大。第二天,国民党就派军队包围了请愿学生住宿的中央大学等地,立即以武装押解请愿学生离开南京,遣送回原地。济南的学生在18日早晨被押送到浦口,只好带着抗日救国的意志,带着请愿示威的再接再厉的精神,回到山东再做决定。
  济南的学生回到济南,山东人民为之振奋,而韩复榘甚担心我们在山东闹事,早给准备好的是:让教育厅通令全省中等以上学校提前放寒假,学生不得不离开学校了。乡师党支部就以读书会和学生会名义召开了学生大会,要求同学们回家之后,深入农村,认真去做群众工作,有条件的在农村办民众夜校,除教群众识字外,要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宣传学生去南京请愿的经过,充分揭露蒋介石、汪精卫他们奉行的只打内战不抗日的卖国政策。为了做好抗日救国宣传,乡师党支部还拟定了一个宣传提纲供参考。同时,党支部还把假期不回家乡的同学组织起来,负责和回家的同学联络,给他们通信介绍国际国内情况,给他们邮去进步报刊。据事后了解,回家乡的同学在农村确实做了不少工作,办民众夜校的不少,投亲访友进行活动的更多,发挥了很大的宣传作用。留在乡师的同学在党支部领导下,办了一个刊物,旨在揭露国民党的卖国政策,宣传我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刊物的名字开始叫《前冲》后来有些同学提意见说《前冲》这个名字大露锋芒。党支部听取了群众意见,就改名为《柔锋》。济南乡师党领导下的抗日救国活动,不因为南下请愿示威被国民党押回而受挫,相反的,结合南下经历和影响,将抗日救国活动引向了深入,比较扎实地联系着更广泛的群众。显然,济南学生在党领导下到南京的请愿示威,对山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山东人民的抗日救国运动,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使山东人民群众认识到共产党是坚决主张抗日的,是可以信赖的。大大地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对山东党的发展建设确实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
  1932年2月开学了。济南乡师新去了一个教务主任叫李子义,同时还带去了两个教员。乡师的学生有一个传统习惯,对新来的教职员,在初上课时,要提出几个问题考一考,看看他信奉什么?观点如何?再确定欢迎或“欢送”。
  李子义的到来,也正是济南思想领域里谬种流传、比较混乱的一个时期。就抗日而言,大量的是人民的呼声,伸张民族的志气,但“攘外必先安内”的怪调初露头角,曲线救国的邪说也有散布。就是对中国的社会是什么性质?中国革命的任务是不是反帝反封建?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李子义肚子里究竟装着什么货色,不等学生考问,自己就夸夸其谈地自我亮牌了,完全是托派的一套谬论。田在村先生在北京就知道他有托派活动,也向进步的学生交了底。乡师党支部认为这是个严重的问题,不能让群众受骗上当,于是发动了一次“反托派”斗争。支部把周围的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先同李子义展开了辩论。后来,托派纠合了一些国民党分子,组织了“护校委员会”,指责进步的学生是要把乡师断送掉,是要让国民党有关当局来查封这个学校,以此笼络学生的多数,跟我们闹对立。
  乡师党支部为急于达到赶走李子义的目的,就把党团员和将要入党入团的可靠的学生二十几人组织起来(我是其中之一),一起跑到李子义家里下最后通牒,要他不能再去乡师教书,如不遵从,群众不答应,引出事端由其自己负责。又将其谬论批驳了一通。李子义当场表示抵制。以打架著称的张德芳警告李子义不许其再进乡师大门。李子义低头不再顽抗,我们就回到了乡师。李子义确实不再去乡师讲课了。但由托派纠合国民党分子组成的“护校委员会”,却更加剧烈地反对我们,一些中间的落后的学生,很怕乡师因共产党而被查封,以致耽误了他们求学的前途,一旦回家对家长也难以交待。于是都站在“护校委员会”的一边,托派和国民党分子利用这种情况,要求学校开除我们。我们陷于了孤立,我们只有共产党员和跟着共产党走的这么二、三十个人顶着干。还有些赞成我们的理论观点,佩服我们的抗日主张和实践的同学,为避免招惹麻烦,在风头上也不敢为我们仗义执言。后来,还是同情我党的校长鞠思敏先生为我们解了围。有一天,他找我们谈,他说:“哎呀!你们不知道,我这几天是怎么过来的。教育厅,省党部都向我施加压力,当面指着我的鼻子说:‘你本来是山东的教育家,你现在已成了昏庸老朽,你培养的学生都成了共产党。’”鞠说:“我为了维护我的尊严,进行了驳斥:‘我鞠思敏老而不昏,庸而未朽。我知道我们爱国的重要,我知道主张抗日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如果讲昏朽,是你们这些人。我鞠思敏自办教育以来,我希望我的学生有见解,有主张,有头脑。我的学生没使我失望。’”当时教育厅压着他要开除我们这些人,他对他们说:“我办学以来就没有开除过学生,我的理论是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学校如果教育不了学生,而把他们开除,等于宣布教育的失败。任意将学生抛弃到社会上,谁对其再负教育之责呢?我生平办教育以来,我不承认我教育有什么失败,我决不能开除我的学生。”他说:“尽管我这样跟他们说理,问题是现在他们掌握大权,为息事宁人,我看你们这些人出头露面多的,太惹人注目的,暂且离开学校。”他点了几个名字:刘开浚、张洪范、张德芳等,可以离校一些时间。另外象我和李名山这几人,岁数尚小,不大引人注意;还有一些人,平时不是那么红的。他说:“你们仍留在学校,埋头读书,注意安全。离开学校的,也不要放弃学业,一面避避风险,将来到一定时候,愿意回来,可以再复学。我鞠思敏说一不二,我负责任。咱们这是为了能够站得住,走得通。”他这番苦口婆心,大家都谅解他,都佩服他。刘开浚等离校后,就在鹊华桥附近租了房子住下。我们留在学校的,注视着有关动向的发展,谨慎地开展着活动。据知,李子义、田在邨都离开了济南,来乡师的新教务主任是北平师大的宋辑斋,而后来顶替田在邨的是南京中央大学的李世华(李竹如)。他们同乡师的党团员都保持了配合和默契。
  1932年3月,国民党进行了一次大逮捕,刘开浚、张洪范等未能幸免。这次在济南遭到逮捕的也不只是共产党,还有第三党的袁春霆,从正谊中学到乡师的著名教师陈济源,还有在山东德高望重的范明枢老先生(当时也在乡师)。还有一些平时对时局爱发牢骚,痛骂国国民党不抗日的正义人士也被捕去了。
  这次大逮捕,乡师的党支部遭到了较大的打击,负责人有的被捕,有的被迫离校。一级只剩下了郝相槐,二级还有我和韩维樒、李名山,三级还有王文轩、吴保明、阎世风、宋光初等人。后来姚第鸿跟我们接上关系,乡师支部由他亲自领导,他亲自吸收我参加了党。
  三
  1932年秋后,任作民同志任山东省委书
  记。党内多佩服他的理论水平高,有组织能力,很坚强,魄力大。他对党组织进行整顿、建设,很有成效,要求也比较严。党团支部按时过组织生活,省委派人亲自领导。对每次开小组会也都要求谈国际国内形势;谈工作情况;谈自己的思想活动。要求一丝不苟。党团员感到很受教育。但是,由于当时正是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很严重的时期,济南党也提倡搞“飞行集会”,鼓励冒险行动。谁能坐着黄包车在市内大街上奔跑着撒传单,谁就被称为英雄好汉;标语传单要贴到国民党省政府的大门口才算好样的;有的在夜间用刷子把打倒帝围主义、打倒资本家的标语以斗大的字写在西门外电力公司的墙上,这在党内推崇为模范行动。那一段党的工作本来是很起色的,可惜为“左”倾冒险主义抵销了成就,损伤了力量。乡师的党团员虽然对如此冒险做法感到有压力,但还积极地顶着干,有的也逐渐滋生了消极情绪。
  1932年秋季开学,赵健民考入了济南乡师。乡师支部为迎接新考取的学生,就布置党团员主动与新同学接触联络,了解一些情况。我是鲁西人,对鲁西来的新同学我去做工作较便利。我就注意到赵健民这位从鲁西来的新同学了。他刚入学不大爱多说话,但是很喜欢读书,每天的课余时间,他必然到图书馆或阅览室去看书报。他给同学们谈起来,能提出重要问题,显然他的观察与探索是认真的。支部认为这个人很值得做进一步了解,并给他些影响,让我负这个责任。所以,我也常到阅览室同他一起看报。我每逢看到有红军和苏区的事,就有意识地提一提,试探周围的人反应如何。赵很注意,他总是想多了解一些有关的情况。有一次他提出一个问题问我,他说:“你说现在山东各地搞民团,搞联社会,这个东西将来能不能抗日?”我说:“这些势力也看掌握在谁手里,谁来领导它,民团掌握在韩复榘手里,抗不了日;联社会掌握在封建地主手里也抗不了日。”
  冬季,乡师学生举行讲演比赛会,赵报名参加了,他讲的题目是《未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么大的一个题目,颇使人感到惊奇。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讲,这是常常讨论到的问题,但他是一个群众,能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来,很不简单,他在有限的发言时间内讲了对二次大战的种种设想,从主要国家的兵力上,从地理条件上,都做了分析。他占有不少材料,讲的头头是道。证明他研究问题很用心,知识不寻常。他这么一讲,全场为之轰动。大家说这个人平常不怎么说话,讲这么一个大题目,有这么些内容,很不得了。连地理、历史教员都为之惊讶。散会后,党组织就要我加紧做他的工作,加快吸收他。我加速了步伐,同他谈的问题越来越多了,越来越深了。从中了解到他从小受家庭教育和学校的影响,关心人民的疾苦。1929年,聊城一度被土匪占了,他看到附近人民横遭蹂躏,忧心忡忡,就背起包袱奔向济南,试图找国民党省政府主席陈调元进行质问:为什么要老百姓纳粮养兵,老百姓有难,操持兵权的人就撒手不管了呢?为何不把军队还给老百姓由自己保卫自己呢?!当时兵荒马乱,中途被阻而归。从深谈中也了解到,“九一八”事变后,为国家前途,他忧心如焚,后鉴于济南学生轰轰烈烈地南下请愿示威,可是他在临清读书就搞不起来了。寒假,他回到冠县,碰到在济南乡师念书的钱立勋。他从钱口中明白了济南学生所以能南下进行了有声有色的请愿示威,因为有共产党领导斗争,济南乡师就有不少共产党。赵知道了这些情况,就决定暑假去考济南乡师,找共产党去。根据对他了解的
  深入,我充满着信心,同他谈参加共产党的问题。他问:“加入共产党以后,有意见,有主张能提吗?”我说:“当然可以提。我听说共产党是讲民主集中制的,如果你的意见提得对,自然会得到赞成。如果所提不对,自然人家不能接受”。那时我也怕轻易暴露身份,不敢一下子就说我是共产党,只说:“你也找共产党,我也找共产党,谁先找到就通气一起参加。”
  后来学校将要放寒假了。乡师支部仍然按照工作的需要,党团员谁应该回家乡,谁不应该回家乡,都有统筹安排。走的留的都有明确任务。这次我就被留校,做留校学生的工作,同省委保持着联系。寒假尚未开始,有的同学已提前回家乡了,我就发展了赵健民。在这寒假期间,他同我一起进行工作。他工作很积极。
  1933年2月,开学不久,又发生了一次大逮捕。乡师被捕的有韩维樒、阎世风、吴保明。他们早饭后为执行任务,急忙离开了学校,中午吃饭时未归,我心里开始有些不安,焦虑地等候,到了晚饭时还不见他们回来,我心里就明白了:肯定是出了问题。我对赵健民说:“晚饭后有事相商,请到门口等我。”见面后,我们到一个僻静地方,我告诉他,恐怕是出了问题了。我们要提防敌人来学校捕人,要想法保护组织,须通知党员、团员要警惕,要做应变准备。夜间睡觉应须注意,如有风吹草动,须从速躲藏;白天派人值班,大门口放游动哨,如发现可疑现象,赶快通知大家疏散。经我们商量后,就通知了党团员,并做了分工安排。那几天校内没出事,我到校外到处打听组织被破坏的情况,原来我所知道的关系统统找不上了,可见受破坏的严重性。每天晚上,我和赵健民出去凑凑情况,并商量调整在学校的应变措施。
  这次乡师被捕去三个重要的党团员,组织虽然没受到大的破坏,但所受冲击,所受影响,是很不小的,一段时间同省委联系不上了。有的同志灰心丧气了,产生了退缩情绪。幸而四月间,赵健民去医院看眼病碰到了团市委的宋天民,他原来曾领导过济南乡师支部。他告知由于团省特委书记陈衡舟叛变,使省委遭受大破坏。省委书记任作民等同志亦被逮捕。即由刘泽儒、张恩堂等组成了临时省委。乡师支部从此由宋天民同志代表省委来领导,工作又恢复了正常,且有发展之势。乡师也来了几个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利的教职员,如教务主任田佩之,他对党的活动是赞助的,起了很大作用;如国文教员夏紫修,曾帮助我们了解托派的捣乱。乡师支部一向重视做教员的工作,现又有加强,受益不小。
  暑假到了,赵健民留在济南乡师开展工作,并与省委保持联系。我分工回东阿开辟农村的工作。暑假期间,我在东阿县姜楼高小教书作掩护吸收了苏广才、王玉珍、赵传耕、谭秉岱等十余人参加了组织,在东阿县建立了共产党的第一个支部。
  七月份,由于宋鸣时的叛变,临时省委遭到了致命的大破坏。宋系临时省委的组织部长,他知道的组织关系很多,他向国民党省党部全盘端出。临时省委的负责人除个别人逃掉,均被逮捕。从此,山东党同中央即长期失掉了联系。宋鸣时出卖组织叛变后,又当了捕共队长,对党的危害甚大。党团员提起来均恨之入骨。
  党组织连续地遭到破坏,致使党团员的思想也受到了连续的挫伤,再加上党内左倾冒险主义所造成的压力,很多党团员发生了苦闷和动摇,不愿再与组织联系。有的在路上碰到了党内的同志拐弯就走,回避谈党团工作;有的向组织声明,以后不要再找他过组织生活了,将来一旦党用着他的时候,他可以尽力之所及,但现在不愿意再参加党的活动了。这些现象在乡师是存在的。乡师党支部面对着党团组织遭此接连破坏,从组织上从思想上都存在着严重危机现象怎么办?经商量我们决定要前进!要干下去!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没有上级党的领导,发挥独立工作的精神,先摸索着干起来,同时多方寻找上级党组织派人来领导。对此,赵健民同志不仅观点最明确,在实践中他也正是这样贯彻的。
  四
  乡师的党根据自己确定的指导思想,一面发挥独立工作精神,在校内整顿组织,发展组织。在校外尽可能地找过去知道的关系,期望能在活动上取得联系,相互配合,使被破坏的残局,有所收拾;一面派人到处寻找党的关系,期望能与上级早日打通,结束我们的聋盲之苦。对中央的方针、政策、重大的决定,我们听不到看不到,只能在黑暗中凭常识摸索着干,也担心做错了对党不利。为避免造成内部的泄气,对一般党、团员还不能说我们已失去了上级党的领导,还要在报纸上摘一些关于党中央和红军的好消息,对党团员进行教育,鼓舞士气,以利坚持斗争。
  鉴于宋鸣时叛变当了特务队长之后,曾向国民党夸功,说他知道的关系都逮捕了,山东共产党已经被打扫干净、被绝根了。我们针对敌人的这种自吹自擂的麻痹思想,强调采取稳扎稳打,纠正了过去那种容易招致打击的盲动作法。从此,力量的积蓄才逐渐有成效。
  济南乡师的党,在恢复山东党组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赵健民同志有特殊的贡献,难怪有人说:乡师党在山东党内是一个重要堡垒。乡师党的努力,接上了不少的关系,经共同奋斗,首先恢复建立了济南各学校、工厂的支部,后来又成立济南市委,赵健民同志担任了市委书记。以济南为基地,以济南的党为依托,经奔走与各县进行联系,恢复、建立一些县委。1935年春节,赵健民同志和徐运北等同志,在徐运北同志家中成立了鲁西特委。1935年底,赵健民同志又和莱芜县委刘盛玉等同志联系,成立了山东省工作委员会,刘盛玉任工委书记,赵健民同志任组织部长。山东党组织在这段时间里,有较好的发展,有较好的建设。
  济南乡师党组织的发展更快,工作的开展更为活跃。从1933年到1935年这期间,发展了张元修、刘嘉典、景晓村、孙怀清、魏诩公等二十多个党员。在发起中等学校反对国民党的会考中,在宣传、组织学生的抗日救国运动中,济南乡师的党起了重要作用。1935年,武新宇同志到济南乡师任推广部主任,对党的活动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
  1935年冬,赵健民同志通过多方努力,终于在河北濮阳找到了北方局的关系。1936年4月,北方局派黎玉同志来山东,组成了正式省委,和中央失掉关系三年的山东党又回到了党中央的怀抱。济南乡师的党员,在省委的领导下,于“七七”事变后,分赴山东各地发动游击战争。成为一批有力的骨干。还有不少去了延安,分配到其它战场。我记得,在1938年春,我曾与范明枢老师相会于莱芜县城,1946年又与之相会于临沂县城,他两次都颇有感慨地谈起济南乡师,那个环境里有一批共产党,使他开了眼界,焕发了人生的青春。
  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同志在党的“七大”之前到了延安,他在中央党校做大报告时,曾称济南乡师党支部等于我党在白区的一个党校,为党培养出大批的干部。
  (本文原载《坚强的战斗保垒》一书)

知识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选辑

《天桥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述了山东济南天桥文史资料选辑的第二辑、其中,本辑选编了有关史料二十二篇,奉献于众,以飨读者。编写中,承蒙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谨致谢意。由于水平所限,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恳望批评指正。

阅读

相关人物

姚仲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