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平阴抗日高小的回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066
颗粒名称: 对平阴抗日高小的回忆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6
页码: 46-51
摘要: 平阿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渡过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一九四三年形势好转,在抗日胜利曙光即将照临之际,平阿县委根据形势和群众的需要,决定创办抗日高级小学,以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发展新民主主义教育。一九四三年夏季,县委责成教育科长尹香亭、督学李超云负责,由黄晋三、王兰亭、王民英、王欣东等人组成筹备小组。
关键词: 平阴县 抗日高小 回忆

内容

平阿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渡过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一九四三年形势好转,在抗日胜利曙光即将照临之际,平阿县委根据形势和群众的需要,决定创办抗日高级小学,以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发展新民主主义教育。
  一九四三年夏季,县委责成教育科长尹香亭、督学李超云负责,由黄晋三、王兰亭、王民英、王欣东等人组成筹备小组。小组对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当时日伪在黄河南还占据着县城和各大乡镇,在黄河北虽然也占据着牛角店、旦镇等乡镇,但气焰已经日趋消沉,抗日军民的力量日益强大,这对我们建立抗日高小非常有利,但毕竟还有敌人据点,也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当时研究了几条:
  一、在建立高小的同时,建立中共党支部,便于对学校的领导;
  二、学习八路军的游击生活方式,以适应当时的战争环境;
  三、与党、政、军、民紧密联系,以防敌人扫荡和袭击;
  四、明确任务,既是培养人才的学校,也是一支宣传队伍;
  五、生活供应由政府解决。
  经向县委、县府汇报同意,于一九四三年秋在原阿东三区(旧平阴五区)的双庙村,宣告“平阿县抗日高级小学”成立,招收了第一期新生八十余人。学生来源多数是平阿县一、二、三区的,少数有黄河南四区(滦湾区)及肥城和东阿县的。根据学生的文化程度编为两个排,下设十人为一个班,选出正副班、排长,管理学习与生活。
  由抗日县政府任命王兰亭任校长,王民英任政治指导员与党支部书记。李仁轩任数学教员,张雨村任语文教员,张玉占任常识教员,政治课由指导员兼。就这样学校经常在二、三区的十几个村、镇活动,一般驻一个多月移防一次。上午借庙宇或祠堂上课,下午开展社会活动,如减租减息,动员参军等。一方面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一方面也向广大群众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根据学生的阶级觉悟实际表现和学习成绩,分期分批发展党员。
  一九四五年九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党政机关和学校进驻平阴县城,平阿县改为平阴县,学校改名为“平阴县第一高级小学”,驻在县城东门里原来云门高小旧址。随着形势的发展,教育有了进一步的恢复与发展,首先恢复了牛角店高小即“平阴县第二高级小学”,并筹建旦镇第三高小,人员也有了较大变动。王兰亭调任县建设科长,由黄晋三任“一高”校长,李仁轩任副校长;张玉占、王民英调“二高”任校长和指导员。原有学生根据需要进行了分配,有的参军到部队任文化教员,有的到党政机关壮大革命队伍。学校又按照老学制招收了一至六年级各班,成为高初级都有的完全小学。当学校正向着常规发展的时候,一九四六年十月国民党反动派撕毁了和平协定,派大批军队向解放区进攻。这时黄老先生调第三高小任校长,“一高”由王欣东,李仁轩任正副校长,李文森任政治指导员。为了适应形势的巨大变化,遵照党的指示学校迁出县城转移到黄河北八里庄和安、孟庄一带。重新整顿编班,选年龄大而机动灵活的学生二十余人,在敌人退出县城时,急渡黄河到平阴城关一带一面上课一面配合党政群机关开展宣传工作,以稳定群众情绪奠定胜利信心,活动中也曾几次遭到敌人追击,但师生们毫不畏惧仍然斗志昂扬的积极工作。战争在发展,形势继续恶化,敌人据守黄河,领导上又将平阴县黄河北的一、二、三区划归东阿和河西两县,学校各方面的供应发生了极大的困难。于是学校师生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上午上课下午到坡野里拾柴供炊。又组织了生产组跑行商赢利,供应一切费用补充学生的棉衣棉被。这时师生还参加了当地的土地改革,通过革命实践教育学生明白了旧社会谁养活谁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阶级觉悟。
  在国民党大军压境时,肥城、长清两县的高小也转移到黄河西茌平一带。根据泰西地委和专署的决议,长、肥、平三县高小于一九四七年冬合并为“泰西高级小学”属泰西后防办事处领导。由刘同生任校长,王欣东任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李仁轩任副校长分管教学。这时学生年龄较大的有的参加了工作,有的升入“泰西公学”。除年纪小的同学外后防办事处又介绍了一部分敌占区的青年妇女干部和干部子女来校学习。一九四八年麦后接地委通知,高小的全体师生和后防的一部分干部,过黄河到东平县城北集结,接受解放济南的支前和宣传任务。到东平后又决定长、肥、平各高小按原组织人员各回原县活动,于是平阴高小随县机关先驻到汇河东店子乡一带,一面休整一面帮助乡村恢复小学教育。形势稍有稳定即随县机关进城驻进了东门里原校址,重新整顿充实人员并着手招收新生。这时王欣东调县委工作,李仁轩任校长,王西平任副校长,学校从此便稳定正规的发展了下去。
  以上是平阴县第一高级小学从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八年发展的大致过程,是经过崎嶇不平的艰险道路,从战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艰苦困难的岁月里,全体师生经起了考验与锻炼。主要是党的领导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教师为革命为祖国强盛而教;学生为革命为祖国强盛而学的思想比较明确,从而产生了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五年中培养的学生有四百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党政军机关和工矿学校,有许多在师、团、地、县担任领导工作;也有的出国学习回国后在尖端科学部门任高级工程师。仅在平阴县担任过科局长和区委书记的就有十七人。战争年代为革命在战场上牺牲为烈士的有黄勉勤同志等。同时,在战争年代里,利用各种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安定群众情绪,鼓舞人民斗志,保证战时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知识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

《平阴文史资料》

记述了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革情况。县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组成,时间上限始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7年。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欣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