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官包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005
颗粒名称: 长官包子
分类号: F762.7
页数: 3
页码: 376-378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旧社会,回族同胞多数土地不多,靠做“勤行”维持生活。他们在贫穷中挣扎,苦心经营,创造出了周围百里、妇孺皆知的名吃——长官包子。
关键词: 德州市 长官 包子

内容

长官,地处宁津、乐陵、南皮三县之交,是这一带回民居住比较集中的一个村镇。旧社会,回族同胞多数土地不多,靠做“勤行”维持生活。他们在贫穷中挣扎,苦心经营,创造出了周围百里、妇孺皆知的名吃——长官包子。
  长官包子,味美可口,名不虚传。以“牛肉大葱”,“羊肉蒜毫”两种为例,面白皮薄,馅大肉肥,距百步而闻其香,非品尝而心不甘,食之一次,久恋不舍。1958年,宁津县划归河北省天津市管辖,天津市万晓堂书记来宁津检查工作,午餐,县委以长官包子相待。那次的包子,面皮雪白,蒜毫碧绿,肉馅嫩红,有色有味;咬一口,热呼呼,香啧啧,扑扑直流油。人们食欲大增,边吃边夸赞:“长官包子比天津狗不理包子还要强。”
  但是,长官包子产生的背景,并不象它的味道那样美好。至今百十来年的清光绪年间,袁世凯在山东围剿义和团革命运动,杀人放火,横征暴敛,逼得本来就很贫困的回民同胞有的下了关东,有的沿街乞讨,好一点的就做个小买卖糊口。“包子果子宰牛羊,吃五行来贩卖粮”就是那时生活情况的写照。所以,在长官这个集镇上,摆摊的特别多,有包子、果子、点心、面条、火烧、馍头……,单说包子就有十八家。在这些包子铺中,有的面白,有的个大,有的馅好,有的油多,风格各异,争鲜斗艳。然集众家之长者,是张会立家的包子铺。他家景贫穷,地
  无一垅,因而赁了一间半屋,带领三个儿子开了个包子铺,经过十几年的细致琢磨,广征博采,创造出具有馅精味美,面白色晶特点的包子,深受人们的喜爱,一时誉名四乡。又逢长官地处三县之野,集口越赶越大,游市者无不以品尝长官包子为美意,食者又往往四处扬传,以致长官包子的名声越传越远,四围百里之内无人不晓。
  解放后,长官包子在“古会”、“庙会”、“物资交流会”上大显身手,几十家铺子竞相叫卖,客朋满座,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只是到了文化大革命,长官包子也随着割资产阶级的尾巴,革去了味道,与众并无相异了。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农村政策,长官街上又热闹起来,包子又恢复了原来的气味。外地也不断来人学习;德州市一度也成立了回民包子铺,牌子上写着“引进宁津长官包子”(后因人员退休而终止)。沧州地委书记韩金先同志原在吴桥县任县委书记,深知长官包子所妙,特请长官东街阿訇张长云在桑园镇火车站成立了长官回民包子铺。张长云请了九名亲戚帮忙,终日劳作,供不应求。
  从长官本地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来说,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仲秋节,腊月三十的中午,回民家家户户做包子,不仅自己一家吃,而且还给乡邻、亲友送去尝尝。随着农村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每到年底,新婚的媳妇和新婚回娘家的闺女,都被邻居们请去作客,招待客人的饭就是包子,并留几个夜间封斋。
  总之,长官的包子流传至今已成了当地迎宾、待客、走亲、访友、欢渡节日、回民拔斋及家庭改善生活、搞好睦邻关系、增强回汉同胞团结的美食。
  长官包子的作法大体上是:
  (一)头天晚上把面发好,第二天蒸包子时,随蒸随接面。
  不蒸老肥面的包子。
  (二)肉馅都是用鲜牛羊肉,有馊味的一律不用,把骨头茬子都剔净,把肉剁好,或用搅刀搅匀,然后用香油喂好。
  (三)菜馅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有白菜、吊瓜、韭菜、蒜苗等。
  (四)一律用香油拌馅,不用卫生油和其他动物油。
  (五)根据季节不同,吊瓜、白菜等馅中,可加入适量的大葱或姜丝调味。
  (六)用量:一百斤面用牛羊肉二十五斤,五斤香油,酱油、菜馅要根据季节而定。
  (宁津县文史委供稿)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德州文史第二辑》

出版者: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印刷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文史、历史人物、人物春秋、文物古迹、民间艺术及传说故事、特产与风味名吃、文史纵横、德州新貌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