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史上的瑰宝——德州北魏碑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953
颗粒名称: 金石史上的瑰宝——德州北魏碑志
分类号: K917
页数: 3
页码: 218-220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自清代康熙到光绪年间,在德州城北第三屯一带,先后发现北魏高氏墓碑、墓志四,金石史上的瑰宝——德州北魏碑志的情况。
关键词: 德州市 北魏 碑志

内容

自清代康熙到光绪年间,在德州城北第三屯一带,先后发现北魏高氏墓碑、墓志四件。1969年,又于德州市北郊胡官营村出土北魏高道悦墓志一方。其中高植、高湛的墓志已经遗失,高贞、高庆的墓碑虽然残损,总算幸存下来,高道悦墓志因出土较晚,完整无损。这几幢一千四百余年的魏代碑志,无论就其历史文物价值,或者书法艺术价值,都堪称我国金石史上的瑰宝。
  现河北景县南部及德州的北部,在南北朝时期,属于渤海蓚邑,是北魏贵族高氏的家乡。因此在这一带发现的很多古墓是属于高氏。德州所发现的应是高氏墓群一个分支部分。
  魏高植墓碑,据《德县志》载:“植,字子建,元魏司徒高肇之子。清康熙间,城北第六屯河岸因雨坼裂,得一石碑,高宽各三尺,厚五寸,碑字仅可辨名字官爵,末载神龟元年(518)字句。按魏书外戚传:‘植,中书侍郎,为济州刺史。历青、相、翔、桓四州刺史’。”
  据《德县志》载:“高贞碑,北魏正光四年(523)立,清嘉庆十一年(1806)由城北第三屯出土。孙渊如观察移置学宫。并镌跋语及李斯篆二十九字于碑阴。独山莫友芝《金石笔识》云:‘是碑为石刻最整峭者,与张猛龙一石,同在正光时可称双绝’。”
  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清乾隆进士。当时他在德州任山东督粮道,他得到这幢石碑非常高兴,他用行草写出以下词句,刻在高贞碑阴。词曰:
  碑浮卫水兮,移之学宫。墓崩弛兮其人传。惟贵戚之尚德兮,曷藉勋名之烂然。我无建树于兹土兮,独好古以穷年。愧岘首之羊公兮,庶后人之宁想乎碑前。”
  接着又写了一段跋语是:“嘉庆丙寅岁,王孝廉保训告我,德州卫河第三屯出魏高贞碑。与知州原逊志,库大使沈志水移置学宫。”“赐进士及第山东督粮道阳湖孙星衍撰书刊记”。又过了四年,孙星衍又在高贞碑阴,镌秦朝李斯写的泰山刻石铭文篆书残字二十九字。篆书下面的跋语是:“篆泰山刻石,以乾隆五年毁于火,传书漫漶。余藏有旧拓本,尚可寻求笔意。严君可均通篆法,因嘱双钩上石,勒德州学高贞碑之阴,以永其传。嘉庆庚午上元日兰陵孙星衍记。”
  高庆的墓碑,到清代光绪时才被发现。据《德县志》记载:“碑为正始五年(508)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第三屯河岸崩坼,石沦于水。光绪二十三年(1897)水落石出,邑人移于学宫。碑早建于高贞十余年。以文考之,当与高贞为雁行碑。字如出于一手,惟石质不逮,今移置民众教育馆”。在高庆碑阴也刻有一段文字是:“光绪乙未夏六月,河决第三屯,得之决口。于丁酉三月念六日移置学宫”。
  幸存的高贞、高庆两碑,清代存在学宫,民国时期在民众教育馆,建国后保存在德州市文化馆。
  最后出土的北魏高道悦墓志,只有1979年《文物》第九期一则简报。简报说:“北魏高道悦墓志原石,1969年于山东德州城北胡官营出土,现藏德州市文化馆。如今高贞、高庆两墓碑
  和高道悦墓志已被列为全国一级文物,山东省图书馆于1983年已把这三件珍品运去济南,统一保管。
  选自《德州风物志》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德州文史第二辑》

出版者: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印刷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文史、历史人物、人物春秋、文物古迹、民间艺术及传说故事、特产与风味名吃、文史纵横、德州新貌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