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公仆——记回族共产党员米群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912
颗粒名称: 人民的公仆——记回族共产党员米群山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8
页码: 129-136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1916年生于齐河县(现祝阿镇)米三里村一户贫农家庭。少年米群山,家境贫寒,生计艰难。他曾讨过饭,当过雇工,后又到华店乡张博士村扛活,当长工,人民的公仆——记回族共产党员米群山的情况。
关键词: 德州市 人民公仆 米群山

内容

米群山,男,回族,1916年生于齐河县(现祝阿镇)米三里村一户贫农家庭。少年米群山,家境贫寒,生计艰难。他曾讨过饭,当过雇工,后又到华店乡张博士村扛活,当长工。米群山生于战乱,兵燹匪患的骚扰,地方当局的腐败,促使他思想进步,倾向革命。1948年32岁的米群山被推选为米三里村自卫队队长。当年夏季,我人民解放军解放齐河城时,他配合正规部队参与战地救援,一夜间曾转移救护过7名伤病员。
  全国解放后,他精神焕发,信心倍增地投身到家乡的经济建设行列。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至1957年任齐河县大夫营乡信用社主任,因为人正派,作风扎实,并具备一定的组织、工作能力,1957年夏季经城关镇党委研究,调任米三里村党支部书记。从此,米群山在家乡这片热土上,开始谱写生产斗争的壮丽诗篇,并以他坚实的步履,显著的功绩,描绘出一名回族共产党员的人生风采。
  一、创业者的足迹
  男儿当自强,创业谱华章。
  齐河县米三里村是紧濒黄河金堤的一个村落。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后,米三里大队包括米三里、刘三里、王窑3个自
  然村,其中米三里为回民村,刘三里、王窑为汉民村。从此,身为米三里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米群山,带领全大队回、汉两个民族200余户村民,走上了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艰苦创业之路。
  米三里全大队耕地低洼易涝,盐碱地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8%,真是“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1962年冬天,米群山和全村的干部群众,顶风冒雪,破冰挖沟,改造盐碱地。在天寒地冻的隆冬季节挖沟修台田,苦干一冬春,挖了5条排水沟,修了300多亩条田。1963年,米群山又带领群众打机井。当时,有些人对打机井信心不足,米群山就带头吃在工地,睡在工地。饿了,啃块凉饼子;困了,扶着绞扛打个盹。经过一个多月的苦干,终于打成了第一眼机井。1963年夏季,米三里大队平均每人分得小麦96斤。在当时绝大多数村还吃国家救济粮的情况下,米三里大队的成绩引起了的轰动。国务院农林办、省人委农林办和齐河县委组成联合工作组总结了米三里大队的经验。当年,米群山当选为华东地区劳动模范,并赴上海光荣地出席了表彰大会。
  1964年10月1日,米群山作为华东地区劳模,被选为少数民族国庆观礼团代表,赴京参加了建国15周年国庆观礼。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观礼团成员合影留念(米群山站在毛泽东主席后边第四排)。这是多么崇高的荣誉!这荣誉来源于他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当选为华东地区劳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之后,米群山更加坚定了艰苦创业、继续带领群众改变生产条件的决心。1967年的寒冬腊月,在根治米三里大窑洼的过程中,他早起晚睡,带头抡大镐、抬大筐。由于劳累过度,那些日子他经常鼻子流血、嘴吐血。一次,他同王盛如一起抬大筐,突然晕倒在地,人们都围过来,劝他歇几天。米群山坚定地说:“大洼窑还
  没根治好,我怎么能休息?”不管人们怎么劝说,他一直苦干在工地上。
  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米群山带领全大队干部群众打了9眼机井,修了800多亩畦田,建了400多亩稻田,开挖了100多条顺水沟,把全大队1200多亩盐碱涝洼地建成了虹吸引黄自流灌溉的稳产高产田。自1964年起,米三里大队平均每年向国家缴售20多万斤爱国粮。1977年,米三里大队平均亩产粮食1215斤,成为当时齐河农业战线上的“四大名牌”之一。米群山也先后当选为党的“十大”、“十一”大代表和省委候补委员。
  二、劳动者的本色
  为官吃苦在前,行政清白公廉。
  1971年8月,米群山当选为德州地委委员后,有的群众认为他当了“大官”,就劝他别再拼死拼活地干了,多出出点子,指挥指挥就行了。这给米群山敲起了警钟。经过一番思考后,米群山买了一张大镢,安了一张大锨。有的群众见了问他:“旧的不坏,怎么又安新的?”米群山说:“你们不是说我当大官了吗,官大,就得刨地抡大镢,挖土用大锨,这才象个官样哩。”——这就是米群山。朴实的形象,朴素的语言,勾画出一个农村党员的淳正本色。
  米群山自1963年当选华东地区劳模和1964年出席国庆15周年观礼之后,名气渐渐大了,外出开会、介绍经验的机会多了起来。他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一年四季除到上边开会,天天坚持参加集体劳动,铁锨不离手,走到哪里,干到哪里。每逢到省、地开会,他都是先算好班车时间,到地里干一阵活,常常是车要开了,他才从地里赶到车站。开会回来,他首先到5个生产队转上一圈,只要社员不收工,就和大家一起干。平时,只
  要过了上工时间,上边的人来找米群山,到了村里不问老米在哪里,而是直接问:“老米在哪块地里。”那时,米群山的家属带着三个尚小的孩子,并照料着一家6口吃饭穿衣,但从不搞特殊。她不当“官太太”,集体出工总是跑在群众前面,1963年她劳动了1870分,比一般社员高出20%。
  1975年7月,米群山担任了齐河县委副书记。他当官不象官,还是一身农民打扮,没有一点官架子。他骑自行车到省里开会,警卫人员见一个农民老汉要进会场,就过来阻拦。他说明身份,还是不让进,只好叫先到会场的地委负责人领他进会场。担任县委副书记后,他尽量抽时间回村参加劳动。1977年春节逼近,腊月二十九、三十他仍在村里饲养室和饲养员铡草。
  一天,米群山正在县委办公,其长子米登泉陪一叔兄弟到县医院看病,因忘了带钱,就到县委找父亲米群山。这时,恰巧让县委书记焦念赵遇上。焦书记问:“老米,这是谁的孩子?在哪里工作?”米群山支吾了一下说:“这……这是村里的一个街坊,有病人住院忘了带钱,来借点钱。”说完就使眼色让米登泉走了。在当时,作为县委副书记的米群山如果照实说了是自己的儿子,在农村种地,县委书记也可能照顾一下,给安排个工作。直到如今,米登泉仍是一个农民。
  米群山当大队干部20多年,经过他手的粮款财物不知有多少,但他没沾过集体一斤粮、一元钱。他不管外出办事还是开会,路远带干粮,路近回家吃,从未在集体报销过半点费用。当时的群众说:“俺那支书真是生性耿直、不沾不贪。”现在人们回忆起他,则说:“米群山是一个清清白白的好村官。”
  三、公仆的情怀
  情系家乡水土,心贴村民群众。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在浮夸风盛行的日子里,米群山讲实效、不虚报,实事求是,如实地向上级汇报粮食产量,因为他懂得虚报了产量,就得多缴纳统销粮,就会造成集体仓廪亏空,就会给群众生活带来困难。这一段落,因为他抵制浮夸风,曾一度被拔过“白旗”。
  生活困难时期,他主动到汉民王窑村蹲点,他尊重汉民生活习惯,注重回、汉民族团结,将上级拨发的救济粮款优先分发给汉民,并亲自带领村民到黄河大坝推土筑堤,将挣的钱买成粮食,分给村民度荒。使全大队形成了干部群众心连心,回汉两族一家人的良好民族关系。当时,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徐建春、郝建秀闻讯后,都曾来米三里大队蹲点,考察了解情况。
  米群山有个特别习惯:早晨到地里转,晚上围着村子转。清晨天未亮起床,到他认为该去的地里转上一趟再吃早饭,做到指导生产心中有数;晚上村里转一圈,到困难五保户家和群众数落家常,促膝谈心,了解疾苦,解决困难。夜里,他12点之前很少睡上觉,因为当时的米三里大队由三个自然村组成,转一圈,少说也得两个小时。
  工作那么忙,事情那么多,从当村党支部书记到任县委副书记,米群山始终没有忘记共产党员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全大队二百多户人家,谁家有了病人,谁家缺柴少盐,谁家房子出了毛病,他都了如指掌,并想尽千方百计给予解决。
  那些年,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群众的住房都很差。米群山没有房子,只好借房住。既使这样,他心上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特别是烈军属、老弱孤寡户,他每隔几天总要转上一遭。每逢下雨,他不管自己的房漏不漏雨,不论白天、黑夜,都先到这些困难户家去看看。
  1963年夏天一个大雨之夜,他听说村民米兆朋的房子有危
  险,不顾天黑路滑,冒雨扛着木头帮助米兆朋把房修好。
  五保户米仁山的房子漏雨,米群山派人买来500片瓦,帮助他把房子修好。
  军属王路胜没房子住,米群山亲自帮着他盖了房子。
  米兆国一家当年家贫,其母亲带着4个孩子过日子,生活困难,米群山给安排了地基,并帮助盖起了房子……
  如今,人们回忆说:“老支书那些年办得这类好事,说也说不完”。
  1963年春天,五保户米杨氏老太太病了,米群山请来医生为其诊病,并亲自煎汤熬药,不分白天黑夜精心照料,老人的病很快好了。米群山了解到米杨氏老太太没有盐吃,就亲自跑到供销社给他买来5斤盐,老人感动得泪流满面,逢人就说:“群山比俺亲儿子还好。”5斤盐现在看来实在是微不足道,但在当时那个年月里,特别是对一个孤寡老太太说来,真是雪中送炭呵!
  四、夕阳的风彩
  朝霞无限好,夕阳更绚丽。
  1979年,63岁的米群山因年龄关系离开了县委副书记岗位,回家乡城关公社任党委副书记。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已经开始。人们担心米群山这老典型适应不了新形势。出人意料的是,米群山在城关公社又爆出了一个冷门:在他所包的管区小刘村率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心有余悸的村民问他:“你老米看准了吗?别折腾一顿子再把地收回去。”米群山说:“我是党员,党的号召我们应该坚决响应。再说,小刘村是全公社最穷的村,只有分田到户才有出路。”人们都说:“老米不是老脑筋。”
  1980年,因年老体弱,米群山退休了,回到了米三里村。这时,米三里还没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米群山就几次到县城找在县里工作的米照华(现任齐河县政协主席),让他到村里做说服工作。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米三里顺利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米群山退休回到村里,成了一名普通党员,但他并没有闭门休养,而是尽力发挥一个老党员的作用。米三里村绝大多数群众是回民,素有养羊宰羊的习惯。米群山知道这是一条致富的捷径,特别是米三里与济南隔黄河相望,附近又有浮桥,早晨宰了羊,运到济南羊肉还温热呢。因此,他逢人就宣传宰羊的好处,并让自己的大儿子米登泉带头宰羊。现在米三里村的屠宰专业户已由原来的30%发展到80%,成了名符其实的屠宰专业村,先后被评为省畜牧业强村、县畜牧业十强之一、县经济百强村之一,村里有各种机动车100多辆,电话40多部。村民们高兴地说:“米三里能有这么大的发展,多亏老支书打下的好基础。”
  米群山老了,但他人老心不老。因新村建在黄河大坝的房台上,村路、胡同狭窄,车辆进出困难,村里集资修水泥路,米群山拿出100元钱,也要参加集资。村干部说:“老支书就免了。”米群山说什么也不答应。现在村里已修了3条水泥路。地里的排水沟有些年久失修,村里请来挖掘机,米群山当年已是70多岁的高龄,还从黄河坝上爬上爬下,指点如何清淤挖沟,先后挖了6条排水沟。村里修学校,米群山没事就到工地看着,成了施工质量义务监督员。现任村委会主任米兆桐说:“一听说村里办什么事,老支书都是再三催促。七八十岁的人了,仍然热情不减。”
  米群山的荣誉已成过去,面对时代的巨大变化,面对人民
  群众的日渐富裕,作为一个老党员,他由衷地喜悦。他说:“共产党员就是为了让群众都过上好日子嘛!”他有三个孙子,一个上大学,一个读初中,一个在村里干屠宰。对此,米群山欣慰而又幽默地说:“我家中既出了大学生,又有中学生,还有一个屠宰状元哩!”
  1998年8月13日,走过了人生81个春秋的米群山溘然长逝。黄河呜咽,白云低回。全村人沉浸在对老支书的悼念和追忆之中……
  奋斗过的人,至死无悔;为民办过好事的人,虽死犹生!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德州文史第二辑》

出版者: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印刷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文史、历史人物、人物春秋、文物古迹、民间艺术及传说故事、特产与风味名吃、文史纵横、德州新貌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官延水
责任者
李化武
责任者
米照华
责任者
华锋
责任者
齐文史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