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南地委书记马振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904
颗粒名称: 津南地委书记马振华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8
页码: 106-113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津南地委书记马振华马振华,曾化名李泽民,李之如,河北省盐山县旧县乡后韩村(当时名韩沙周村)人。生于1906年,岁在丙午,属马的;牺牲于1940年9月12日,时年35岁。
关键词: 德州市 津南地委书记 马振华

内容

马振华,曾化名李泽民,李之如,河北省盐山县旧县乡后韩村(当时名韩沙周村)人。生于1906年,岁在丙午,属马的;牺牲于1940年9月12日,时年35岁。
  马振华烈士,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文书、区委书记、津南特委组织委员,特派员,冀鲁边区组织部长,盐山县委书记,冀鲁边区特委民运部长,抗日救国军特务团政治处主任,冀鲁边区战地动员委员会总会主任,冀鲁边区一地委书记。
  在白色恐怖的环境里,马振华同志的足迹踏遍津南地区,为恢复和发展党组织立下了汗马功劳。1937年“7·7”事变后,马振华同志不辞辛劳地奔波组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建立起一支革命的抗日武装——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参与创建冀鲁边区革命根据地,被誉为——边区的创建元勋。
  一
  马振华同志生长在佃农家庭里,父亲早年患病,后来双目失明,依靠母亲艰难度日。因家境贫寒,12岁才上附近的大李家小学念书,16岁到李连家上高小。马振华感到高小规定的课程“内容空洞”,“学非所用”,因此很注意课外学习。毕业后回家务农,但他始终坚持自学。从学校到务农的实践,马振华体验农村的黑暗,尝到了地主对农民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马振华21岁时,与付炳翰一起,在本村办起了农民学校,专门招收穷人的孩子入学,其后又成立了“把式房”、“农民互济会”。马振华的这些朴素的革命活动,对于启发农民的团结斗争意识,摆脱地主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1933年秋,振华同志27岁,在本村任初小教员,由津南特委书记刘格平(回族,曾任中央民委领导工作)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在其人生的征途上,展开了新的一页。在开展“抗税”、“减租”、“吃大户”斗争中,他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才能,曾在韩集集上,打得硝磺局的税警抱头鼠窜。他还领导了乡村二百多名初小教员进行反对减薪的斗争。组织“教员联合会”,在韩集召开全体大会,并进县城游行示威。这一系列活动,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反动政府的气焰,扩大了党的影响,使人民在黑暗中发现了希望之光。
  1934年秋,盐山中心县委组织部长王连璧叛变,津南一带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到处笼罩着白色恐怖的阴霾。振华同志在群众的掩护下离开家乡,弃教鞭而专事革命活动。他积极地团结进步青年、经常利用集市、庙会等人群密集的场合,开“飞行会”,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大大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阶级觉悟,革命影响一天天扩大。1935年,马振华同志任津南特委特派员,活动在津南地区各县,有时扮作串书馆的笔墨小商贩,出现在学校师生中;有时担上货郎担,走街串巷;有时扮作打短的农民,出现在“人市”上或田间地头。这期间,一日一餐,衣不御寒,露天住宿,草木为伴,是他日常生活中的常事。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利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接近群众,对教师、学生、农民和家庭妇女,做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救亡组织——读书会、互助会、老人会、儿童团等。在
  农村,在学校,一个个党支部相继建立起来,革命的种子在津南各县扎根、发芽,奠定了“7·7”事变后边区抗战基础。
  这期间,马振华同志表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精神,英勇果敢的气概。
  二
  1937年5月,山东鲁北特委与河北津南特委组建冀鲁边区工作委员会,马振华同志任组织委员。“七·七”事变后,华北相继沦陷,日寇奸淫抢掠,烧杀蹂躏;汉奸、土匪猖獗,民众倒悬。振华同志痛念国土沦丧,倭寇凌虐,不避危难,各地奔走,偕同邢仁甫(后叛变)、付炳翰、李子英、崔岳南、范浦泉等津南爱国志士,在旧县发起建立救亡组织,成立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总会,在宁津、乐陵、盐山、无棣等县设立十九个分会。马振华同志是救国总会的领导成员之一。在此基础上,又组建了抗日武装——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他任特务团政治处主任。
  在建军中,他以贫苦农民为骨干力量,注意吸收同情革命、富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参加。他亲自做一些民团的感召工作,用“国亡焉能有家”的通俗语言,大讲抗日救国的道理,争取其加入了抗日救国军的行列。同时,马振华领导并指挥了盐山城南“五里铺战斗”,击溃了汉奸“自治联军”刘佩臣部,显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后,他又同救国军其他领导人,共同指挥部队,取得了攻盐山,克无棣,陷乐陵,占董村的胜利。这些胜利,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大灭了日寇、汉奸、顽固势力的气焰,为开创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38年7月15日,肖华同志率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来到冀鲁边区,改编了地方革命武装。马振华同志
  调地方工作,先后任盐山县委书记、边区总战委会主任、、民运部长、一地委书记等职。振华同志在盐山县组织战地动员委员会,领导了盐山二十三万人民,进行抗日工作,协助抗日政权的政令推行,奠定了盐山县政民工作的基础。振华同志领导全津南民运工作,建立了农、青、妇、文各群众抗日团体,在津南三百万群众中掀起了参军参战热潮。
  自肖华司令来冀鲁边区后,马振华同志调地方工作,他不辞劳苦,不畏艰险,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动员群众,建立群众团体,发展人民武装,巩固抗日政权,大力开展锄奸、破路工作,支援边区主力部队,与日寇、伪军展开游击战。为此,他经常从清晨一直工作到深夜,睡眠不过四小时。尽管如此,马振华同志却始终精力充沛,神采奕奕,从没有说过“疲劳”,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民族的解放,倾注了全部心血,达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程度。
  三
  马振华同志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廉洁奉公的精神品德,“国而忘家”的豁达胸怀,是人所共知的,令人崇敬的,值得学习的。
  马振华同志艰苦朴素,联系群众,平易近人,一点官架子也没有。无论在任何场合下,也无论对谁,他温和浑厚待人,从不厉颜厉色,有时有的下级青年干部对他发脾气,他都能耐心地和颜悦色地进行说服教育。和蔼慈祥是马振华同志一贯的对人态度。干部乐意找他解决问题,群众喜欢和他促膝谈心。边区的干部、群众尊之为“老母亲”、“老大哥”。振华同志常说,人的政治涵养要锻炼得象雄麝身上的香獐子,能包罗万物,任何尘沙蝇虫都不能影响它,而一经它溶化,却都变成麝香。他
  自己是这样做的,并常以此教育干部,锻炼政治涵养。他穿着一身蓝色粗布裤褂,乍一看,活象个老农民。他经常自己缝补衣服。公务员要给他帮忙,他总是说:“自己能干的事,不能让别人帮,帮就帮那些自己不会干的人,对工作有困难的人。”他的秘书关器说,马书记穿得衣服补了又缝,可是却把发给他的新棉袄送给贫苦的房东大爷穿了。马振华同志不愧为边区人民的“老母亲”,革命队伍里的“老大哥”。
  1940年,宁津、乐陵边界一带,因去年歉收,群众生活困难,我八路军和地方干部的生活自然也困苦,经常把欠熟的玉米稻、玉米轴磨成粉末吃。振华同志工作繁重,操劳过度,加之营养不良,患有很重的胃病。一地委秘书关器认为马书记年岁大,担子又重,这样下去不行,应该给他改善一下生活。于是,和交通科长、总务科长商量,由他给总务科开个条子,领出部分津贴费,交公务员保存,每天给马书记买上两上鸡蛋或油条。事情还没办,被马振华同志发觉了,就找关器同志说:“你们的心情我感谢,但是不能这样作。”他略一沉思,语重心长地又说:“你们知道,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群众生活有困难,吃不饱肚子,更甭说吃好的了,难道勤务员能吃好的吗?我们都在老百姓家吃饭,谁家没有老人、小孩,摆出一碟子好菜,面对老人、小孩,你能咽下去?特别重要的是,这会脱离群众,你们想过没有?它将影响革命工作的开展!”还有一件事,那是在二十一支队时代,马振华同志任特务团政治处主任时,有一天,来了几位客人,买了一盒纸烟招待,正巧客人中没有吸烟的,只有他吸烟。事后,他对管理员(那时称副官)说:“这盒烟由我自己出钱吧。”细微之处见精神,在这些生活小事上,显示了马振华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格,和廉洁奉公、与群众同甘苦、共命运的高风亮节。
  马振华同志“公而忘私”的事迹,“国而忘家”的襟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他在任一地委书记时,由于工作繁忙,回家看望老父、幼子和爱妻的机会是很少很少的。有一次,执行工作任务,路过自己的村庄,借机看望了双目失明的老父亲,说了几句安慰话,便匆匆走出了家门。恰巧,路过自己的地头时,妻子正领着孩子拾棉花,他怕孩子见了爸爸缠住误事,就装没看见,扭头骑着车子,紧蹬几下过去了。
  1940年春,正是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和季节。有一天,振华同志的爱人,为了躲避敌人对抗日家属的迫害和谋求生路,带着孩子离开家,逃荒要饭来到宁津县东部的一个村庄。时值振华同志在这里视察工作。午饭前,振华同志在村边视察地形,作伏击敌人的准备工作,正碰上爱人和孩子要饭。孩子见了爸爸,喜出望外,猛地扑到怀里叫:“爸爸!……”振华同志抱起孩子亲了亲,抚摸着孩子的头,深情地望着爱人,笑着说:“度过困难,就是胜利。赶走小日本就好了。”爱人说:“没什么,这样比较安全。”振华同志和霭地对孩子说:“快和你娘要饭吃去吧!要不,过了饭时,就不好要了。”这件事,在宁津县广为流传,并被编成歌传唱。当时,同志们批评他不该这样。他说:“这样的人多着呢!这是个社会问题,不单是我一家的事。等到抗战胜利了,革命成功了,国家富强了,人人都能丰衣足食,我的家庭问题,你的家庭问题,不是都彻底解决了吗?”同志们听了,深受感动,肃然起敬,激发了更大的革命热情。
  马振华同志的一言一行,充分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气魄与豁达襟怀。马振华同志被推崇为冀鲁边区的创造元勋,被誉为津南三百万人民群众的慈母,确是当之无愧的!
  四
  1940年8月下旬的一天,马振华同志对秘书关器同志说:“小关,我最近到宁津、乐陵去检查工作。根据敌情分析,宁、乐边一带可能进行连续扫荡,你和机关的同志要提高警惕。交通科、印刷科的驻地,要多转移一下,不要在一个村子中久住不走,防止敌人破坏。”他停了停,又嘱托说:“保密工作要特别注意,笔记本上不要写党员的名字,以防造成不应有的牺牲。交通科送信、送文件的同志,更要百倍的注意保密,严防丢失。具体办法,你和交通科长杨建栋同志再详细地研究研究。”由于振华同志在敌人扫荡前对各项工作想得周到,指示具体,虽然交通科有被捕的,也有牺牲的,但没有丢失过信件、文件,交通科、印刷科和地委机关,没有遭到破坏,没有受到损失。
  1940年9月10日,为了加强下层领导,了解下层情况,马振华同志带领通讯员小窦和不到一个班的小型游击队,深入宁津县检查工作,到离据点三、五里的地方进行活动。9月11日在宁津县城东北薛庄召开县区主要干部会议。开始,县委汇报当前工作情况,后由马振华同志作《关于在困难环境下坚持斗争,增强必胜信心的报告》,指出当前主要是增强抗战信心,说明敌人的疯狂是暂时的,并不表示敌人的强大,从全局来说,还表明敌人已陷入我全民武装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只要我们正确地认清形势,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革命统一战线,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振华同志的报告,大大鼓舞了与会干部的革命斗志和抗战必胜的信心。会议开到深夜,多数同志赶回岗位,少数干部和振华同志留宿薛庄。这个情况,被柴胡店据点的敌探侦知,不幸事件发生了——
  1940年9月12日拂晓,敌人集结宁津、大柳、长官、杜集、黑魏庄(现在的大柳镇前魏庄)、孟集六个据点的三百多日伪军,分三路包围了薛庄。马振华同志发觉敌情时,已经太晚了。他镇定地指挥突围,与敌人展开殊死决斗。终因敌众我寡,除区委书记李芳林和农救会主任陈丙森二人脱险外,马振华和宁津县委书记张维明等十一名同志壮烈牺牲。振华同志倒在血泊中,手里还紧握着一把铁剪子,他一直同敌人搏斗到最后一口气,为国家为民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中共冀鲁边区特委做出决定,将宁津县改名振华县,以纪念这位深受边区人民爱戴的无产阶级忠诚战士!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德州文史第二辑》

出版者: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印刷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文史、历史人物、人物春秋、文物古迹、民间艺术及传说故事、特产与风味名吃、文史纵横、德州新貌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刘俊良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