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回族风俗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810
颗粒名称: 德州回族风俗概述
分类号: K892.313
页数: 8
页码: 155-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州市回族风俗,服饰、语言文字、饮食、婚姻、丧葬以及回族三大节日的情况概述。
关键词: 德州 回族 风俗

内容

一、服饰:散居在德州与汉族人民杂居的回族人民,其穿着与汉族人民无异。只是一些常到清真寺礼拜的多戴黑、白帽,也多是老年。
  二、语言文字:使用汉语、汉文。每逢回族节日或有婚丧事时见了阿訇或一些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互相之间说一些阿拉伯语,其音译如“俺塞俩目尔来坤”(早安的意思),对方回答:“吾尔来库门赛俩目(同祝平安)”。
  在回族人家的门楣上、窗户上,商店,牛、羊肉店铺,都用阿拉伯文写一些吉利词语,意思是真主保你安宁等,称作“独娃一”,作卖买的挂着“汤瓶牌”,多数用汉、阿两种文字写,汉文一面写“清真教门”,一面写“西域回回”。
  三、饮食:粮食与汉族同。忌食猪、狗、驴、骡、马肉及凶猛野兽的肉,凡性质恶劣形象古怪者都不吃。吃牛、羊、驼肉,及兔、水产鱼类。凡反刍动物,偶蹄者皆可食用,但必须由阿訇或遵守拜功的人宰杀放血后方可食用(鱼例外)。忌食自死的动物及一切动物的血液。
  回族人民喜饮茶,严禁饮酒。
  四、婚姻:按伊斯兰教义,主张自愿结合,严禁父母包办。但由于回民在旧社会长期受封建势力和世俗熏染,有些家庭儿女婚姻也是父母包办。并存在索取彩礼、门当户对、婚事大办等习俗。
  回族没有专职媒人、媒婆。一般都是一些热心的老人,他们把说媒当作一种美德。在伊斯兰教有一种说法,如果一个人能为七对男女青年结成婚配,死后就能进天堂。所以一些老年人都希望得到真主的“回赐”(即做好事积德的意思)。回族人民把介绍人叫做“古娃希”(成全好事的人)。受到人们的尊敬。
  经过介绍双方同意后,就要择日订婚,回族把订婚叫做“盖格尔”。女方通过媒人向男方提出彩礼要求,根据双方条件要的彩礼也不同,有的要金银手饰、四季衣服,一般除穿戴外,女方按亲属多少还向男方要糕点,女方把糕点一斤或二斤分给族家、近亲,以示女儿已订婚。也有经双方商定把衣服、首饰、糕点等折成钱由女方自己置办的。女方的父母也要给女儿准备相应的“陪送”。
  当男女双方结婚的准备工作就绪以后,男方的父母要请媒人带着礼物和新娘上轿的穿戴到女方家提出结婚要求,并择定迎娶日期(一般提两个日期)让女方选定。女方同意后并把结婚日期定好(回族结婚也讲究选择吉日,一般都选在星期五,“主麻日”这一天是回族聚礼的日子,是个吉庆日子),把女儿上轿的穿戴留下。
  双方在选定结婚日期后,就给各自的亲友下请帖,请亲友参加婚礼。女方下请帖时,有的还要根据亲友的远近送糕点或喜馍馍,这些亲友还要给新娘送礼添嫁妆。有的送钱、有的送衣物及日用品等。
  到结婚的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的嫁妆如箱柜、桌椅、日用陈设及衣服被褥等陈列出来供亲友们参观。看完嫁妆后,由男方派人前来搬运。他们只搬运女方陪送的箱柜、桌椅及日用陈设被褥等,其它如新娘的衣物鞋袜首饰等嫁妆由女方派女青年送去,男方要热情接待并赠送给她们礼钱。
  结婚这一天要举行婚礼,回族叫做写“伊扎布”,这一仪式也有在结婚的前一天举行的。男方邀请二至五名阿訇做证婚人(请几名阿訇随意,也有请一名的)。按德州来说,过去连景县的四里屯在内加上北营,小锅市、米市、南营共五个清真寺、合称“五郡”、大户人家婚、丧事邀请这“五郡”的阿訇,还有的再邀请几名“乡老”(一般人家则随意),还请新娘的父、兄、伯、舅等到男家来参加婚礼。男方摆设各种糕点,在阿訇面前的方桌上铺一块红毡或一块红布,桌上放几个盛着花生、糖果的碟子。
  新郎的父兄和长辈把新娘的父兄等迎接到家里,互道“塞俩目”问好,然后按辈的大小排好坐位,新郎的父母便依次向女方来客道谢并引新郎拜见女方来客。
  阿訇坐在上首诵念“伊扎布”(即结婚证言)内容主要是:男女自愿、父母同意,证婚人信物聘礼,然后由阿訇诵经。贺词(即祝婚词)大意是:你们是自愿结合、成为夫妇,祝你们婚姻美满,孝顺父母,敬老爱幼,和睦亲邻,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白头到老。阿訇问新娘:“你还有意见吗?”新娘回答:“达丹”(意思是同意你的意见)。又问新郎,新郎回答:“盖比洛图”(意思是我恭敬地承领新娘的意愿)。新娘的父亲要向新郎说:“达丹”(意思是我情愿把女儿许配你为妻了),新郎回答:“盖必洛图”。说完之后,阿訇将碟内红枣、花生、糖果等一把把投向新郎、新娘,孩子们争抢撒下的糖果等,并表示向新郎、新娘祝贺。婚礼结束后,即摆筵席,女方父亲代表本家给厨师和烧茶炉的人每人一包喜钱,并表示谢意。
  结婚这天,男女双方的家里都是非常热闹的,搭喜棚、摆喜筵与汉族同,只是不备酒。开席前男方的花轿(现在都改用汽车)抬着一名男童(押轿的还有一只公鸡)去迎娶新娘。随着花轿同去的还有轿车,是迎请女方父母兄弟姐妹及近亲的。新娘上轿头上要蒙上一块红布(即袱子现已取消)。花轿到婆家以后,由亲眷(新娘的姐妹)搀扶到洞房后坐在炕上,再由婆母把袱子揭下来(无婆母者由丈夫揭)。
  这时男方的女主人及亲属把女亲家迎进,互相问好,互道“穆巴尔客”(您大喜了)“同巴尔客”(大家同喜)请新亲入席后,新郎的父亲、伯叔进来作揖道谢,互相客套一番。然后,新郎、新娘站立在中央的红毡上依次向长辈、平辈及亲友行礼,(原先只新郎行礼,后来受汉族的影响演变成的)。礼毕宴席开始,上菜前女方父母要拿一份菜礼给厨师。散席后,亲家表示感谢,告辞,男方的女主人及亲属排列门前送行。
  晚上请一位儿女双全的妇女给新人铺炕,念些吉利话。被子的四角装有枣、花生、栗子等。(借早生、立子的吉音)
  第二天认大小,把男方近亲请来,新婚夫妇按辈数依次行礼,长辈的要拿见面礼(给新娘),晚辈的还要得到新娘的见面礼。
  第三天回门,新郎到岳母家拜见岳父岳母及众亲友,新娘也一一施礼。这时女方的男女青年便同新婚夫妻戏闹或者要糖果,或取笑逗乐,有的往新郎脸上摸黑……非常热闹。这天新婚夫妻还要挨门挨户向给新娘添嫁妆的亲友致谢。
  禁止直系血亲、旁系五代血亲,直接同乳、间接同乳的男女结婚,本族、近亲和不同信仰一律禁止结婚。
  五、丧葬:
  回族丧葬是严格按照伊斯兰教义的规定办理。主张速葬、土葬,反对奢侈、浪费。
  回族把人的死亡叫“无常”,称死人为“亡人”,主张人死后以土为安,尽量争取早日发送,一般在无常的第三天“发送”。
  回族办理丧事,主张从简、从俭,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报孝。人“无常”后,尽快向亲友们报孝。视亲友多少或令孝子或在亲友中委派几个人分头去报孝,通知死亡和发送时间。凡接到报孝的亲友都要沐浴净身(叫冲头),男人们要到丧主家吊孝(即吊唁,回族谓“塔尔吉业”)。见到男方丧主先道“塞俩目”(表示致哀),接着双方伸出手掌互相交叉合掌(称做“拿手”),然后各自以双掌从上而下摸脸(称“接独娃一”),表示追悼亡人、哀悼和向亡人告别。如来吊孝的人与死者是平辈或晚辈,即由丧主家给一顶孝帽(用白布做的六角形)和孝带即离去。妇女去吊孝,事先也要冲头,吊孝时由丧主家女眷陪着哭哀。丧主按亲属的辈数,给吊孝者孝衣,或一条白布,或白纱罩头,然后即离去。
  回族办丧事,除外地的亲戚和请来帮忙的外,一般不吃丧家饭,也不以烟酒招待。
  2、料理。凡回族人无常后,要立即脱掉全身穿着,将亡人停放在“水流子”上面,在发送前要进行“大净”(即沐浴全身),有专司沐浴的回教徒。大净时有三个人,一人装水,一人领水,一人“拿重”,剪短亡人的手、脚指趾甲,剃光头发(指男亡人)、腋毛、阴毛,如镶有金、瓷牙都要取掉。
  亡人净身后,要用三十六尺白布,按男、女,分别裁成大小男人三块,妇女五块长方形的布单,从左到右将亡人裹好。如亡人是男的,就给戴一顶白布帽子,如是女人,就给戴一顶风帽和穿一双袜子(均用白布缝制)。此时,亡人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再与亡人见最后一面,表示告别,但不准亡人的配偶看望诀别。然后,把经匣覆在水流子上,等候发送。
  全部料理完毕,就由几位阿訇在停放经匣(亡人)的屋前诵经,谓之“传经”、“站哲那则”(即集体行殡葬礼,是丧葬最重要一项),诵经后就抬往坟地埋葬。
  3、戴孝。按照伊斯兰教的教义规定,回族是不穿戴孝服的。由于回族散居内地,长期与汉族杂居,在一些习俗方面受到汉族的影响,穿戴孝服也是按亲属近疏戴孝。亡人的妻子、儿女、儿媳、侄男女等须戴重孝(孝衣、孝帽、孝带等),女婿要穿孝袍、戴孝帽,孙子穿孝衫、戴孝帽,都有孝带。禁止嚎啕。
  回族发丧禁吹打奏哀乐,不烧纸。准许眷属哭泣,但只许在白天和在亡人埋葬以前哭泣,天黑或亡人葬后,就不再哭泣,也不许妇女送亡人到坟地。
  4、埋葬。回族送葬不用棺材,用专门抬亡人的经匣。经匣平时在清真寺存放。经匣的底就是停放亡人的水流子,上边有一木罩,外面用镶着黑边的红色缎子覆盖。抬经匣用的是木制架子,由八人或十六人抬着。抬的人必须冲头净身。
  回族的土葬不葬棺,坟坑是南北方向,一般长两米、宽一米、深两米。经匣抬到坟坑时将匣罩打开,把停放亡人的水流子抬到坟坑边由亡人的亲人将亡人尸体头北、脚南、面西停置坑内,然后将洞口用土封严,再用土填平堆高成长形坟墓。
  也有的用砖砌坟坑称“砖套”,也有的在坟坑内周围用木料打排桩以防坍塌。现在都用砖砌水泥盖板,坟内周围要挂上用白布制成、由阿訇书写的“坑围子”。
  回族禁止陪葬,除裹亡人用的三丈六尺白布以外,其他任何物品不得葬埋在坟里,贫富一样。
  亡人埋葬以后,子、侄近亲要请阿訇一同到坟上诵经,回族叫“走坟”,有的走七日坟,有的走四十日坟。亡人去世的第七天和第四十天,还要请阿訇到家诵经,吃饭。以后每逢亡人去世的周年,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都要作祭日,请阿訇走坟,到家里诵经、吃饭。
  做祭日时,一般都要炸油香,用鸡、羊、牛肉等做各种菜请阿訇和亲友。
  六、回族的三大节日:
  1尔代节
  尔代、菲吐尔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尔代”是节日“菲吐尔”即开斋,合译为“开斋节”。回历每年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回历每年的九月穆斯林们过斋月(俗称“封斋”),十月一日是庆祝斋功胜利完成的节日。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重要节日之一,各地清真寺都张灯结彩。从清晨起,沐浴盛装的穆斯林们就汇集到清真寺,互道“塞俩目”(互相问侯),共贺节日。在阿訇带领下,举行隆重的聚礼。一般的家庭都按照习俗炸油香,互相馈赠或宴请宾朋。
  2、古尔邦节
  古尔邦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献牲”,亦称“宰牲节”。回历每年十二月十日(即尔代节后的七十天)为古尔邦节。相传古时真主为了考验先知易卜拉欣是否忠诚,托梦要他把自己的儿子伊斯吗仪勒宰杀。易卜拉欣在梦醒后将此事告诉了儿子,儿子表示同意。正当易卜拉欣举刀向儿子宰去时,刀突然弯了。真主知道易卜拉欣一片虔诚,就派人送了一头羊给他以替代他的儿子。后来每逢古尔邦节,穆斯林都宰羊表示纪念。这一天,穆斯林们沐浴盛装,到清真寺会礼,清真寺宰羊宰牛请穆斯林们会餐(所用款项由穆斯林们随意捐献)。在我国通用汉语的穆斯林称古尔邦节为“小尔代”或“小开斋节”。
  3、圣纪
  回历每年三月十二日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又是他的忌日(穆罕默德生于古阿拉伯太阳历象午元年即公元571年3月12日,相传教历11年即公元632年的同一天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时间,所以这一天叫做“圣纪”,也叫“圣忌”。是日,穆斯林们集体诵经赞圣,由阿訇讲述穆罕默德的光辉事迹,然后就餐,以示庆祝。
  (此稿经洪玉堂、王宝舟、金义秀、安文可等回民同志共同审阅、补充。在此表示谢意。——编者)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录了,纪念德州解放四十周年、德州船民架桥支援解放大军过运河、德州市水利建设四十年、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发展概况、德州老电厂始末、德州市教育沿革、山东省立第十二中学、德州校史最长的吕家街小学、我所知道的德县博文中学、德州文化娱乐场所概述、解放前的德县商会等30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