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文化娱乐场所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786
颗粒名称: 德州文化娱乐场所概述
分类号: F719.5
页数: 6
页码: 85-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州系鲁西北重镇,山东省古城之一,位居运河之滨,介于济南与京津之间。元、明建都北京后,为京畿达九省御路,运河漕运要港。近代,京沪、德石铁路相继通车,汇轨市区。自古水陆交通方便,客货流通量大。文人学者,仕宦商贾,陆续定居。军营署衙、书院廒仓、店铺作坊、遍布城区。且近邻宁、吴艺术之乡,自然形成经济文化中心,艺术荟萃之所,艺人谋生宝地。文化事业较为繁荣,娱乐场所应运而生,从无到有,从简陋到日趋完备。伴随城市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逐年递增。接待了来州城演出的团体和艺人,活跃丰富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娱生活。
关键词: 德州市 文化娱乐 场所

内容

德州系鲁西北重镇,山东省古城之一,位居运河之滨,介于济南与京津之间。元、明建都北京后,为京畿达九省御路,运河漕运要港。近代,京沪、德石铁路相继通车,汇轨市区。自古水陆交通方便,客货流通量大。文人学者,仕宦商贾,陆续定居。军营署衙、书院廒仓、店铺作坊、遍布城区。且近邻宁、吴艺术之乡,自然形成经济文化中心,艺术荟萃之所,艺人谋生宝地。文化事业较为繁荣,娱乐场所应运而生,从无到有,从简陋到日趋完备。伴随城市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逐年递增。接待了来州城演出的团体和艺人,活跃丰富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娱生活。
  早在明、清时期,城区还没有固定文娱场所。戏曲艺术团体和艺人竞来德州,假戏楼、席棚或广场,搞祭神和庙会演出。德州药王庙会每年从古历四月二十八日起,会址在柴市街东头(今新湖公园药园处)。城隍庙会每年从古历腊月初一和五月二十八日起,会址在城隍庙院内(今工人文化宫)。会期都有戏曲演出活动。北厂大王庙每年漕运行船前还由船家集资唱戏三至五天祭神。城隍庙、火神庙、大王庙都建有祭神演出戏曲的固定戏楼,城隍庙的西察院,火神庙旁搭有演出曲艺的临时席棚,会后连续演出曲艺。北厂、上码头,封河停船时期有季节性曲艺演出。
  清末,城隍庙正殿东侧搭起专供剧团演出的席棚。一八八○年(清光绪六年),著名男旦银白桃在席棚演出皮黄,为德州京剧活动之始。杨家坟、大教场、南关都搭过演出戏曲的临时席棚。明刘魁在《过德州寄杨斛山》诗中写有:“农圃渔樵俱是侣,江湖廊庙敢忘忧。”清康熙壬戌进士冯廷櫆在诗中更具体地写下了:“柴市东头古道场,乘春儿女竞焚香,茶坊酒肆芦棚下,高歌吴歈赛药王。”记下了州城早年庙会席棚演出盛况。这种演出形式,一直延续到五十年代。一九五三年,市区和当时归属德州的桑园镇的物资交流大会上,都搭有演出戏曲的席棚。著名京剧演员杨荣环曾在大会席棚演出。
  从席棚过渡到固定文艺场所,书场较早,剧院次之,影院略晚。
  一、书场。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邑人贺风山等在城隍庙东廊房兴办“同友茶社”,内设茶座桌凳,容座100余人,由天津邀来书段说唱队,主演乐亭大鼓演员张云芳首场演出,轰动州城,为德州建立固定书场之始。相继,傅立山在市场内开设容座100余人书场;吕姓在市场后开设容座80人的书场各一所。一九三三年(民国二十二年),在火神庙南,德县进德分会西(今车站南街东侧),建书场数所,演出曲艺、皮影。德州解放时,书场关闭。一九四八年,艺人张太泉在火车站搭设100余人的简易书场,说唱西河大鼓;张玉芳在火车站北侧(今西园门里)开设容座80人的书场,徐浩岚说评词;范景尧恢复市场内原傅立山书场。一九五三年,张太泉、范景尧先后将书场迁于人民剧场西,今东方红路德州照像馆和市饮食公司处,一九五八年,拓宽东方红路拆除。市投资在南小市(今新村中街南侧)新建两层150平方米,设200余人联椅座位的德州市曲艺厅,并分别在黎明东、西街(今百货站楼南和曙光浴池处)设容座100余人的曲艺场两所。一九六○年,在今东方红旅馆处设夜市露天书场。盛时,四、五个场地同时演出,每个场地日演3至4场,日听众达2000余人,先后上演曲种:西河大鼓、乐亭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梅花大鼓、木板大鼓、胶东大鼓、河南坠子、山东快书、山东琴书、天津快板、快板书、渔鼓坠、数来宝、相声、评词、单弦、皮影等。演唱书目:长篇传统书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隋唐、明英烈、七侠五义、大八义、小八义等。现代书桥隆飙、平原游击队、苦菜花等。中、短篇传统书红风传、绣鞋记、金镯玉环记、十字坡、草船借箭、摔镜架、黑驴段、猪八戒拱地、偷石榴等。现代书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罗盛教、雷锋、侦察兵、捉舌头、一车高粱米、抓俘虏、劫刑车、三封情书、扒墙头、南京路上好八连、女队长等。创作书目大姑娘、巧姑娘尹桂英、王大娘进城、姊妹雪夜捉麻雀、钢铁元帅斗二郎等。除当地演员外,先后来德演出的著名演员:骆玉笙、马三立、常宝霆、候宝林、郭启儒、马季、马增芬、马增慧、郭文秋、杨立德、李克义、范振玉、高恩培、刘兰芳等。
  二、剧院。一九三三年,(民国二十二年),德州驻军74师师长李汉章在建德县进德分会时(今交通局礼堂处)建面积800平方米,设1000人联椅座位,高两层,砖墙、木架、白铁顶棚的“移风社”,专演国剧。同年,师长乔立志将城隍庙东席棚改建为砖墙,木架,铁皮顶棚,800长凳座位,楼上建有包厢的“国民大戏院”,为德州剧院之始。一九三七年,州城沦陷后,商会出面邀集徐碌、刘雅轩、张玉琳、孙长河经营该戏院。后侵华日军德州商行强行接占,经理换成日本人,改名“日新戏院”。以后,戴永庆、赵玉桥轮番接管,赵玉桥接管时改为“新民大戏院”。在日本人强占戏院时,孙长河搭建起西方庵席棚至州城解放。著名京剧演员李和曾在西方庵席棚演出。一九四六年十月,改名“新中国剧场”至一九五三年。
  一九五二年,市投资14万元在市中心角(今解放南路北口东侧原南门口)占地4000平方米建宽25米,长40米。砖木结构,高两层的“人民剧场”,为德州解放后第一个较大公共建筑,设1800人联椅座位。一九五三年五月三日共和京剧团著名京剧演员赵松桥首场演出。一九六二年,市投资6万元将木联椅换成1500个折叠单椅,设观众休息厅。一九七一年、一九七八年两次投资10万元扩舞台,修门厅,改为门厅3层,北侧临街2层全部刷石,饰以厨窗、画廊,舞台几经加宽加深。加宽为13米、加深11.5米、台口高8米、空间高11米,上、下台副台各31平方米,化妆室65平方米。场内设暖气,能接待较大剧团上演大型剧目的剧场。一九八二年三月改为“德州市人民影剧院”。九月十三日放映第一场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除当地演员外,先后来德演出的著名演员:尚小云、荀慧生、李和曾、奚啸伯、许翰英、杨荣环、李万春、赵啸兰、吴素秋、厉慧良、毛世来、李世济、齐啸云、万玉英、梅葆玖、梅葆玥、杨春霞、周亚川、白玉昆、李宗义、张春山、韩俊卿、筱淑卿、李桂云、小香水、金钢钻、银达子、王玉磬、张筠青、筱桂花、崔兰田、华汉磊、陈素珍、喜彩莲、斐艳玲、王金奎、李蕙芳、郎咸芬、邓洪山、李玉香、韩兰根、张蕙冲等。上演剧种:京剧、评剧、豫剧、吕剧、话剧、歌剧、曲剧、山东梆子、河北梆子、丝弦、茂腔、乱弹、一勾勾、二夹弦、五音戏、枣梆、柳琴、曲艺、杂技、木偶、魔术、皮影、音乐、舞蹈等。
  三、电影院。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驻军方振武在广场放映黑白记录片,为德州电影活动之始。一九四三年五月,驻德侵华日军将进德分会的“移风社”改为“德光剧场”,放映黑白电影,始有电影院,日映1场,隶属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经理日本人武田一籐。至一九四五年日本降服停映。
  一九四六年,州城解放改称德州市后,市民宋世昌接管,仍名“德光剧场”,由大众剧团演出。一九四九年十月改为“人民电影院”至一九五八年。一九五八年,省投资在商业街东口北侧占地3000余平方米新建两层混合结构,面积1650平方米,934个单椅座位的“人民电影院”。五月一日首场映出,原影院停映。一九五八年建德州市电影放映队,配35毫米提包机一部,16毫米放映机两部,巡回流动放映。至一九八五年,先后建乡、村、企业电影放映队45个,增加了设有座机、座位,对外营业的工人文化宫礼堂(原新中国剧场)、铁路俱乐部礼堂、十三局礼堂、交通局礼堂(原德光剧场一人民电影院一曙光影院)、棉纺织厂礼堂、机床厂礼堂、人民影剧院(原人民剧场)八个放映场所,高峰期全市日映近100场,观众近10万人。州城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文娱场所的建设,采取国家投资与企业兴办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使文娱场所得以迅速发展,并且在结构、装饰、设施、秩序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原来的席棚和简陋的砖墙、木架、铁皮顶棚、泥土地面的剧场、影院换成混合结构及水刷石、刷砂、贴马赛克或大理石板墙面。内部,隔音板贴墙、吊顶,另有水磨石板铺地面、砌台阶。座位由埋木桩钉板标、木板凳、联椅换成前后高低适度,左右间隔合宜的铁腿折叠单椅。照明从油灯、汽灯、电灯到聚光、激光。电影由无声、黑白、有声、彩色到宽银幕和立体。普遍装置了排风、冷暖气设备,有的装置了空调。场内秩序:舞台上由明场拉场改为闭幕装置;乐队由明场迁至边幕或乐池,普遍使用了扩音和字幕;观众厅由站立、散座到对号入座、敞门入场,取消了包厢、手巾把、叫倒好的不良风气。清除了淫秽、荒诞的剧目和台词,净化了舞台。提倡上演现代戏。结束了文娱场所夏不遮日,冬不挡风,戏看不真,词听不清,台上调情斗俏,台下乱喊乱轰,场内没有座,一站几点钟,化钱买罪受,进场找气生的局面,使广大观众工余假日,待朋厚友,步入文娱场所,得以尝心悦目的精神休息和高雅美好的艺术享受。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提高,人民的文娱生活将会更加丰富多彩,文娱场所也将会更加完美、先进,把人们的精神生活装点得更加舒适、美好。
  一九八六年五月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录了,纪念德州解放四十周年、德州船民架桥支援解放大军过运河、德州市水利建设四十年、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发展概况、德州老电厂始末、德州市教育沿革、山东省立第十二中学、德州校史最长的吕家街小学、我所知道的德县博文中学、德州文化娱乐场所概述、解放前的德县商会等30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孙世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