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校史最长的吕家街小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774
颗粒名称: 德州校史最长的吕家街小学
分类号: G648.4
页数: 6
页码: 63-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州市吕家街小学建校很早,历史悠久。本市各界人民,有的祖孙三代在该校肄业或毕业,学生遍及全国。他们辛勤劳动,积极参加革命,献身祖国,建设祖国。
关键词: 德州市 教育机构 吕家街小学

内容

吕家街小学建校很早,历史悠久。本市各界人民,有的祖孙三代在该校肄业或毕业,学生遍及全国。他们辛勤劳动,积极参加革命,献身祖国,建设祖国。
  学校变迁情况分以下各个阶段加以叙述。
  一、满清统治时代
  1.满清初期,开科取士,设州卫书院(地址在现四中的部分校址,所谓州卫:州是德州村、庄、集、镇;卫是德州卫运河的屯、所,是明代屯田官兵,保卫运河南粮北运),定期考试学生,列榜公布,名为童生。他们经济南府考,及格者为府童生,再经院考,及格者叫做秀才。录取秀才名额,德州在清末为36名。
  2.满清末期,约在光绪28年后,实行新政,停止科举。州卫书院,改为德州高等小学堂,以科举36名秀才名额,招考36名学生,公费入校学习,供给缮宿及一切费用。学习期限为四年制。除以上的学生外完全自费,毕业后以秀才学资论。当时群众名之为“洋秀才”。
  二、民国初年军阀统治时期
  1.辛亥革命,清廷统治结束,中华民国建立。一切行政都有改革,满清旧学制高等小学堂,改为德县县立高等小学校。学习期限改为三年,学生毕业成绩,报省教育厅审批,由省教育厅发给毕业证书。当时学生班级分春季始业和秋季始业两种。校长领导全校,负教学计划和管理总责。吕家街高小在一九二○年,已发展到四个班级约有男生200余人。
  2.学制改革,原小学教育七年,初级四年,高级三年,高初级分校组织。改后初级四年,高级二年,高初级在一校组织名“完全小学”。学生可男女兼收共同上课学习。从此吕家街高小改为吕家街完小(约在一九二二年后)。
  3.一九二四年冬秋之际,东北军军阀张作霖部下张宗昌率所部东北军到达德州,他的部队有时强住学校,占据教室,有碍上课。当时情况,学学停停,停停学学教学已成混乱局面,学校经费一减再减,银元铜元忽改忽变,当时教职员工生活已成问题,困难已达极点(铜元每日100枚,名为京钱2吊全月60吊)。
  三、国民党北伐后统治时期
  1.一九二七年春夏之间,军阀张宗昌部队,放弃济南,败退到德,占住全部校舍,因而停课。不久国民党张××部队,追击到达,后方医院设于吕家街完小,直到秋季亦未开学。
  秋冬之际,国民党县党部开办教师党义训练班,召集德县全体教师在仓楼第二完小校舍,分期分批集训学习。至一九二九年春两校合并恢复上课,名“吕家街完小”,仓楼校舍为分校。
  在这期间,破坏损失严重,原州卫书院所存的一些善本图书,小学应用的理化仪器和各科教具,损失殆尽。
  2.在国民党统治期间,校长领导全校,下设教务、训育两处,负责教学管理,实行法西斯统治,体罚现象,习以为常,学生人人自危。关于童子军训练活动,更使学生担心发怵。教师之间,也不是所谓的“精诚团结”,而有派系斗争。
  3.“七·七”事变,侵华日军大举进犯我国。一九三七年农历八月二十九日,德州沦陷,当时学生随父母逃亡,教师也外逃避难。日军为了宣传他的“王道乐土”召集部分儿童入学,一度供给儿童伙食,但到校者寥寥,不久自行解散。
  四、日伪统治时期
  1.一九三八年春,日军为了侵略目的,奴化统治人民,实现他所谓的“王道乐土”,人民“安居乐业”,异想天开地召集了几个满清末年科举“秀才”,在吕家街小学成立“经学训练班”,强迫教师受训听课,大讲四书五经。春夏之间,伪德县公署成立,吴光弼充任教育科长,七月初吕家街完小复校,王士宏任校长,准备招生开学。
  2.一九三八年秋,吕家街小学复校上课,添设日语课,进行奴化教育,体罚现象更为严重,实行法西斯统治,以戒尺做教鞭,每次上课,学生人人自危。
  日本宪兵队,以推荐教员形式,派特务张××混入学校,监视教职员工活动和言论,随时向宪兵队报告学校一切情况。教师们也随时注意个人的语言和行动,以防出事。教师刘××,以抗日嫌疑,日军在城内大肆搜捕竟日,而一无所获。
  五、日军降后的过渡时期
  日军投降,抗战胜利。国民党为了强占胜利果实,以恩县战前县督学崔德广来任县长,当时并以其亲友×××充任吕家街小学校长,同时也把所谓抗日杂团崔继海部派驻校内。经此次驻扎杂团,学校受到的损失更大,残存的部分旧书籍,已成废纸,不堪收拾,令人痛惜。
  这一阶段只有几名教师,没有学生入学上课。
  六、德州解放到全面胜利
  1.一九四六年六月德县城解放,改德州市。在暑假期间,市政府教育科在吕家街小学召集全体教师开会,和短期训练,并部署本市各小学人事安排。秋季开学后,吕家街完小改为“德州市联合完全小学”,开始分班上课。到校学生150名,学习并参加社会活动,精神极为活跃。儿童团、姊妹连各街相继成立,协助动员家长令儿童入校学习。这一阶段,正值解放初期经费困难,以自筹与政府稍予补助解决。一九四七年初各校由街道拨了少许斗争果实,做为生产基金,自已筹划生产补助经费不足。老师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旺盛,白天在校上课,夜晚深入街道领导儿童活动和动员儿童入校学习,颇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好评。
  2.一九四七年冬,本市开展“三大方案”运动,精简了一部分地富学生和教师,将本学区联云小学并于本校,学生仍有150余人。一九四八年五月间,山东省政府在益都召开教育会议和部分集体训练。校长石兰亭带领教员刘北鲁、骆忠和校工高升,随同本市教师一同前往,出席会议和参加集训。校内留有祁玉卿、刘奇、赵惠民、王恩惠等几名教师支持上课,并结束了两个六年级毕业班一切手续。九月间,校长石兰亭等集训结业,由益都回德返校。秋季开学时学生大量增加,学校经费也不再自行筹划,教师工资每月由粮局发放,学校已渐转入正常化。
  3.一九四九年春开学后,学生逐渐增加,恢复仓楼学校,将一、二年级四个班,迁往分校上课。
  4.一九五一年后,德州地区专署教育科将吕家街完小改为专署教育科直属完小,以期在小学教育创造一些经验,推广全地区。一九五六年三月以专署撤销归并于聊城,吕家街完小归还本市教育建制。
  5.中国少年先锋队,于一九五○年夏由儿童团改组建立,青年教师分别任辅导员,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他们进行化装宣传,捐献飞机大炮,捐献慰问袋,运到前方等活动对鼓舞人民及前线士气取得很大效果。
  6.随着大好形势的进展,吕家街完小,添设初级中学班级。于一九七二年改为“德州市第四中学”,历年有所发展。现在共有初级班18个,高级4个班,但一切设备,尚在陆续补充。
  七、在各阶段演变中的教学和活动概况
  1.满清统治期间的州卫书院,考取童生,不再详述。清朝末期,为了挽救它的覆灭,欺骗人民说是实行新政,停止科举,将州卫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学生入校学习,仍以攻读四书五经为主要课程。虽设算术、格致、史、地……科目,有时教材不全或没有任课老师。总之,这些课程不大注意。在这个时期每届初一、十五,堂长率领师生,以三跪九叩礼,大拜孔孟神位。
  2.清帝逊位,帝制结束,中华民国建立,教育体制有所变更。原高等小学堂改为“德县县立高等小学校”,学制定为三年,设修身课讲些处世的旧道德行为。国文课除“时文”外,还有古文、古诗,每周作文一次。其它史、地、理科等课本都是文言。国文课教师有时讲些唐宋文诗,作为补充教材。算术课对于利息的种种计算,讲解练习占的时间不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当时学校无所表示。以后迫于形势所趋,以教师为主,将学生组织起来,但没有行动,仅讲些学生爱国就是把学习搞好,对“五·四”运动没有表示。
  3.国民党十年统治期间,学制小学六年,初级四年,高级二年。这时的小学没有外语课,各科教材全部语体,内容间存有封建、迷信色彩,上课实行法西斯统治教育,管理仍存有体罚现象。
  童子军训练,流于形式,有体罚现象,儿童不感兴趣。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强占东北三省,建立伪满洲国,德县城内小学没有什么活动表现。
  4.“七·七”事变后,一九三八年秋季,吕家街完小开学。在沦陷八年中实行奴化教育,全体学生,不分高级初级,都添授日语课,对学生有严重的体罚。儿童入学视为畏途。
  八、仓楼分校简史
  仓楼分校,原系第二高小,在满清末年,王俊迁先生在济南优师毕业后,回德创办德州官立两(高、初)等小学堂,当时设初等复式一个班,高等单式一个班,一切设备,仿照日本小学样式。约于一九二〇年前,改为“德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在奉系军阀张宗昌祸鲁时期,以不断驻兵受到破坏,于国民军北伐后,县党部曾在这里办过教员党义训练班,召集教师施以短期训练。一九二八年改属吕家街完小分校。日军侵略时代,曾为吕小女部,解放后仍为分校。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录了,纪念德州解放四十周年、德州船民架桥支援解放大军过运河、德州市水利建设四十年、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发展概况、德州老电厂始末、德州市教育沿革、山东省立第十二中学、德州校史最长的吕家街小学、我所知道的德县博文中学、德州文化娱乐场所概述、解放前的德县商会等30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