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提高经济效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716
颗粒名称: 七、提高经济效益
分类号: D693.62
页数: 5
页码: 432-436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千方百计提高生产、建设、流通领域里的经济效益,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问题,提高经济效益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提高 经济效益

内容

千方百计提高生产、建设、流通领域里的经济效益,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问题。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全省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九七八年同一九五二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5.5倍,工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增长20.3倍,国民收入增长3.3倍,人民平均消费水平提高1倍,经济建设的速度比较快。但是,经济效益很差,人民得到的实惠较少,国民收入、特别是人民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比基本建设投资、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低得多,人民群众所付出的劳动同得到的效果相比极不相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有步骤地提出和推行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扭转长期“左”的错误,决心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这期间,虽然各方面对经济效益引起了注意,但是,效益不高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仍然是经济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而
  这个问题不彻底解决,就无法使整个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从山东省走过的道路来看,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正确处理速度同效益的关系。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做到以较少的社会劳动(包括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创造出较多的剩余产品。换句话说,就是以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多的产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要在不断提高经济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使人民生活不断有所改善。如果生产、建设、流通诸领域劳动效率很低,创造不出多少剩余产品,那么不仅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更谈不上去扩大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这个问题认识并不那么清楚,反而把发展速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层层压任务,追求产值指标,而不认真地讲求经济建设的实际效益,甚至把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对立起来。长期以来,把速度作为战略目标,盲目追求高速度,尤其是不切实际地提出一个又一个大计划、高指标,以致基本建设规模一次又一次膨胀,结果是一次又一次的调整、收缩,造成社会财富的大量浪费。这样的情况,在山东突出的有三次:一九五八年开始的全面“大跃进”,一九七〇年开始“抢时间”的三线建设,一九七八年的“大干快上”,扩大引进,都是只讲需要,不顾可能;只讲速度,不顾效益;只从政治上强调高速度发展的必要性,不从经济上分析高速度发展的现实性,结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基建项目大批上马又大批下马,工厂办起来又关停并转,造成极大的损失浪费。几次反复,贻误了时机,丧失了时间。不讲求经济效益的高速度使人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个教训应该牢牢记取。
  第二,要正确处理积累同消费等重大比例关系。国民经济有
  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才能取得最好的宏观效益。国民收入中积累同消费的分配比例,直接影响到国家建设同人民生活、长远利益同眼前利益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恰当与否,以及同这个比例相适应的农、轻、重之间的比例恰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效益的高低。山东省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方面比例比较协调,经济效益就比较好。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为了争取高速度,实行了高积累;而积累基金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又相当大的部分围绕“以钢为纲”或三线军工建设,投到了重工业,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实行的低消费,也限制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这样重积累、轻消费,重基建、轻生产,重重工、轻轻工的结果,使国民经济不能按比例协调发展,社会经济效益很差。由于高速度、高积累、低效益,人民生活自然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一九七八年与一九五二年相比,二十六年间农民消费水平才提高了84%,平均每年增加2.5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了1.8倍,平均每年增加11.78元。八十年代以来,逐步理顺重大比例关系,调整农副产品价格和职工工资,人民生活才得到明显改善。从山东人口多、劳动力多而底子薄的实际情况出发考察,解决普遍就业的问题,应当看作是衡量宏观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山东的经济建设不能片面追求高积累,只顾建设,不顾人民生活这一头;但如果只偏向于一味提高消费水平,而不进行适度的扩大再生产,也是不符合人民长远利益的。因此,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贯彻好“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正确处理好积累同消费,建设同生活的关系,才能取得比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
  第三,必须加强山东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总结三十多年的经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发展的过程总要反映出一定阶段
  的战略指导思想,不是自觉的,就是盲目的,不是正确或基本正确的,就是错误或基本错误的。从宏观上看,山东长期以来的经济效益不高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战略上没有研究清楚。有些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有些短处不自量力地去强求,因而吃了不少苦头。在较长时间内靠高积累,偏重于铺新摊子搞外延型的扩大再生产,对发挥现有企业、现有条件的潜力,走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的道路认识不足,因而投资效益不高,致使速度、效益、人民生活水平之间关系很不协调。同时在较长的时间里存在着本省自给自足,自成体系的战略思想,缺乏发展商品生产的明确战略。城乡经济结合不好,三十多年里,没有发展起几个象样的中心城市。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有机的结合,不少的是孤零零的“单干”,形不成有力的拳头。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忽略了企业素质的提高,生产结构,产品结构没能达到最优化,限制了许多优势的充分发挥。发展战略研究不够,是八十年代以来山东跟不上形势发展,落在一些兄弟省市后面,工作被动的重要原因。
  第四,必须狠抓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改善经营管理。一九八五年,全省已拥有工业企业2.2万多个,工业固定资产原值404亿元,定额流动资金近160亿元。这是三十多年建设积累起来的相当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过去一讲发展生产,就依靠争投资,上项目,搞基本建设,而对于已建设起来的老企业,则不注意改善经营管理,不注意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致使大多数企业长期陷于消耗高、质量差、浪费严重的落后状态。产品几十年“一贯制”,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及时更新换代,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八十年代以来,注意加强老企业的设备更新,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向挖潜、革新、改造要效益,使工业企业逐步走上靠技术改造健康发展的轨道。据统计,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五年,全省主要用于工业企业
  的更新改造措施投资约67亿元,完成挖潜改造项目7000多个,新增产值约150亿元。仅一九八五年全省工业通过技术改造,就开发新产品277种,节约标准煤18.6万吨,节电1200万度,节约木材35万立方米,经济效益逐步提高。管理落后也是一些企业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过去多年来吃大锅饭,企业不注意经济核算,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材料、工时都没有定额,质量缺乏检验。由于管理落后所造成的经济效益差的后果,并不亚于技术落后的后果,这也是在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