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以农业为基础,保持工农业协调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714
颗粒名称: 五、以农业为基础,保持工农业协调发展
分类号: D693.62
页数: 4
页码: 430-433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农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这是山东社会主义建设中最重要的经验之一,以农业为基础,保持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农业基础 工农业协调

内容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农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这是山东社会主义建设中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山东的客观条件决定了经济建设必须走这样的道路。第一,农业是山东主要的经济优势之一。多年来,山东省的农业总产值和花生、棉花、烤烟、水果、水产品等主要产品产量均居于全国前列,是农业产品输出较多的省份。第二,农业在山东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全省工农业总值,农业产值一直占40%左右;国民收入中,农业占50%左右;轻工业产值中有70%以上来自农业提供的原料;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55%左右是农业初级产品和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制成品。第三,山东人口90%在农村。农村(包括乡镇)不仅是容纳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又是全省工业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在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农村约占65%左右。因此,农业生产上不去,农村的多种经营搞不起来,农民不富裕,全省第二、第三产业就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五十年代前期和八十年代这两个时期的事实,充分说明了农业这一头搞好了,不仅对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有决定意义,而且社会安定和发展也都有了保障。
  从总的方面来说,新中国建立以后,山东对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相应地建设支农工业都是比较重视的,这是全省整个国民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如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农业生产关系的改革和对农业生产建设的扶持,农业生产增长迅速,为较大规模地开始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这期间,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也较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又一次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多年积累起来的农业基本建设更好地发挥了作用,再一次出现了农业“一马当先”,推动全省经济兴旺繁荣的局面。
  但是,在发展农业的问题上,山东也有过重大失误。突出的是五十年代后期倡导“一大二公”,搞乱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大跃进”超越了农业可能承受的限度,使农业伤了元气,造成整个国民经济大倒退,人民生活陷于相当困难的境地。以后经过调整,重新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但是十年动乱期间,“左”的干扰达到顶峰,使农业生产力又一次受到严重挫折。加之较长时间受优先发展重工业观念的束缚,在工业支援农业中,着重发展了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重工业,而对农副产品加工和为城乡提供生活消费品的轻工业长期重视不够,以致农轻重比例失调。这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全省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市场供求关系紧张、经济活动没有建立起良性循环的重要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本理顺了农村的经济关系。但是,在调整改革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对乡镇工业的发展,及其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够深刻,行动上一度发生过动摇;国家和农民对农业的投入和积累逐步减少,水利设施失修;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今后如何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也是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历史经验证明,把国民经济建立在农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走农业、工业及其他事业相结合的道路,使农轻重协调发展,是发展山东经济必须坚持的基本点。山东今后经济的发展,依赖农业提供的人民生活消费资料和轻工业原料,以及外贸出口产品,仍然占很大比重。农业生产的安排,既要因地制宜,发挥地区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的优势,又要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进行适时的调整,走贸工农型的路子。工业的发展,必须密切注意农村市场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专业化、商品化的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工农商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就能够稳步健康地发展。
  子薄,资金、技术、人才都比较缺乏,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对外开放政策极有利于争取国际、国内的力量,弥补自己的不足。山东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发挥地处沿海的优势,扩大对外交往,改变了多年来经济比较封闭的状态。首先发展了对外贸易,扩大出口,已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全省出口商品达700多个品类,其中本省提供的出口货源占98%以上。一九八五年出口换汇达到26.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十分之一强,在全国各省市中列第四位。二是引进国外先进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