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美丽富饶的海滨城市——烟台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677
颗粒名称: 第三十一章 美丽富饶的海滨城市——烟台市
分类号: D693.62
页数: 9
页码: 364-372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烟台市在辽阔的山东半岛东端,在浩翰的渤海、黄海之滨,屹立着一座美丽富饶的海滨城市。这就是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山东省第二大港口工业城市——烟台市。
关键词: 山东省 烟台市

内容

在辽阔的山东半岛东端,在浩翰的渤海、黄海之滨,屹立着一座美丽富饶的海滨城市。这就是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山东省第二大港口工业城市——烟台市。
  烟台市东、南、北三面为黄海、渤海环绕,西面与潍坊市、青岛市接壤。一九八五年,全市辖2区、12县,代管威海市,总面积18933平方公里,人口819.5万。其中市区面积835平方公里,人口71.7万。
  第一节 风光秀丽 资源富饶
  烟台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一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垦殖开发。《尚书·禹贡》中记载:“莱夷作牧,厥篚檿丝”,表明商代以前这里的畜牧业、养蚕业已经很发达了。西汉桓宽所著《盐铁论》中说:“莱黄之鲐,不可胜食。”足见当时这里水产业的兴盛。富饶的物产,秀丽的风光,吸引了历代帝王来此巡游。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三次东巡来到这里。如今市区的芝罘岛、荣成的成
  山头等处,还保留着当年秦始皇东巡时留下的古迹。烟台的航海事业在历史上就占有重要地位。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已经成为中国南北航线上的重要停泊点。到了唐代,烟台的海运事业更加兴旺。公元六三〇年,日本第一任“遣唐使”就是先到达胶东的。当时,中国的丝绸、制铁、造纸等技术,大都是由这里经海上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因此,胶东海口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一八五八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烟台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
  烟台市幅员辽阔,资源富饶。全市海岸线长达1305公里,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沿海可供养殖的浅海、滩涂有36万公顷,周围海域有四大渔场,盛产各种经济鱼类和海参、对虾、鲍鱼、扇贝等海珍品。海产品总产量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其中对虾、扇贝产量居全国首位。全市地下矿藏丰富,种类之多、储量之大、分布之广,在全省各地、市中名列前茅。已探明可供开采的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铅、锌、铁、钼、煤、滑石、大理石等40余种,其中黄金、滑石储量居全国首位,大理石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钼矿也是全国的重点矿床之一。烟台市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国内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花生、水果的重点产区。一九八五年,粮食产量约占全省的十一分之一,花生产量约占全国的九分之一,果品产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其中苹果产量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其他农副业土特产品,如莱阳梨、烟台大樱桃、龙口粉丝和柞丝、柞丝绸等,也早已驰名中外,久负盛名。
  烟台市三面环海,一面连陆,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2度左右。在漫长的海岸线上,美丽的港湾星罗棋布,迷人的海水浴场比比皆是,大大小小的岛屿如撒落的串串珍珠,突兀奇特
  的礁石充满着诗情画意。在沿海时常出现的人间胜景——“海市蜃楼”,更给烟台增添了诱人的魅力。横卧于渤海海峡之中的长岛,古称“蓬莱、方丈、瀛洲海上三神山”,由大小30多个岛屿组成。岛上先人遗迹随处可见,已经发现或发掘的古遗迹、古墓群、故城、墩台、摩崖石刻等30余处,出土文物一万余件,并且可以按照历史年代序列起来,堪称海上天然的历史博物馆。风光旖旎的半月湾、妙趣天成的宝塔礁、望夫礁、钓鱼礁等,更是常常使游人流连忘返。烟台市名胜古迹众多,西部有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掖县云峰山魏碑石刻、举世闻名的人间仙境蓬莱阁、国内现存最早的古代海军基地——明代蓬莱水城;中部有秦始皇三次登临过的芝罘、风景别致的毓璜顶、雕梁画栋的福建会馆、风光秀丽的牟平养马岛,东面有清朝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刘公岛、人称“天尽头”的荣成成山头等等。始建于宋朝嘉祐年间的蓬莱阁,是一座双层木结构建筑,雕梁画栋,气派非凡,登阁北眺,碧海无垠,海风扑面,使人有身临仙境、超凡出世之感。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八仙过海”中的八仙,传说就是从这里飘洋过海的。美丽的神话更给蓬莱阁增添了虚无缥缈的神秘色彩。烟台是著名的温泉之乡。全市已开发利用的温泉达13处,绝大多数储水丰富,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健体爽神,适合疗养休息。烟台又是有名的烹饪之乡,是中国八大菜系之首鲁菜的发源地之一。风味独特的烟台烹饪,名扬海内外。
  第二节 港城建设 欣欣向荣
  一九四八年十月,烟台重新回到了人民手中。从此,烟台获得了新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富有革命传统的烟台人民,
  艰苦奋斗,历尽曲折,把一个解放前生产凋敝、民不聊生的旧烟台建设成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的新烟台。经过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烟台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内外贸易日趋繁荣、文教科技日益昌盛的新型港口工业城市。到一九八五年,全市社会总产值达到160.4亿元,人均占有社会总产值由一九四九年的128元增加到一九八五年的1963元。一九八五年全市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2.3亿元,比一九四九年增长17.6倍,平均每年递增8.46%,较一九七八年增长99.5%,平均每年递增10.4%。
  工业生产,日新月异。新中国建立初期,烟台工业基础薄弱,仅有葡萄酒、木钟、造锁等小型加工企业123个,职工8000余人,固定资产原值400多万元,年工业总产值4718万元。到一九八五年,全市已形成以能源工业为基础、以加工工业为主体、以外贸出口为方向的、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全市已拥有轻工、食品、纺织、机械、建材、丝绸、电子、仪表、化工、冶金、煤炭、电力等10多个工业部门,30多个行业、2800多个企业。工业企业职工46.7万余人,比一九四九年增长57倍多。全市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46亿元,比一九四九年增长1149倍;工业总产值达到67亿元,比一九四九年增长135倍。主要工业产品有2000余种,其中有29种获得国家金、银质奖,有489种获得部、省优质产品称号,有200多种已经进入国际市场。木钟、葡萄酒、锁头、罐头等传统工业不断发展。烟台木钟厂是中国造钟业最早的厂家,经过多年来的改造挖潜、外引内联,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烟台市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门类比较齐全的钟表工业基地。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是中国最早的葡萄酿酒企业。
  该厂生产的名酒,早在一九一五年巴拿马博览会上就获得金奖。新中国成立后,张裕公司产量逐步扩大,质量不断提高。金奖白兰地、味美思和红葡萄酒多次被评为国家名酒,在国内外市场上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盛誉。电子、机械、仪表、化工等新兴工业蓬勃兴起。拥有3000多名职工的烟台合成革厂,主要生产装置和生产技术由日本引进,整个生产过程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现代化程度,是中国第一个聚氨酯合成革工业基地。烟台冷冻机总厂于一九五九年开始生产制冷设备,产品已发展到主机6个系列24个规格,辅机24种84个规格,可为冷冻、冷藏、制冰、空调和工艺处理等提供成套的制冷设备,成为国内制冷行业的重点厂家之一。独具特色的烟台工艺品,如抽丝、草编、地毯、特艺品等,多年来发展到十几个门类、400多个品种、上万个花色,在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先后获得6个金质奖、5个银质奖,产品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农村经济,生机勃勃。三十多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制定的改革方针和富民政策,给广大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九八五年,全市农业社会总产值达到98.6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55.1亿元,比一九四九年增长8倍,比一九七八年增长91.6%,农业商品率达到62%。一九八五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9.5万个,比一九七八年增加了5.2万个,从业人员达到117.7万人,占农村劳力总数的30%以上。乡镇企业总收入达到57.4亿元,占全市农业总收入的60.7%。全市乡镇企业总收入超过亿元的乡镇有3个,超过5000万元的乡镇有13个,超过1000万元的村有20个。其中牟平县宁海镇达到2.27亿元;牟平西关、新牟里村达到了4980万元以上。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开始富裕起来。一九八五年,全市733.8万农村人口,平均每
  人收入达到540元,比一九八〇年增加了1.2倍。
  交通运输,四通八达。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烟台市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有了很大发展。全市已初步形成公路、铁路、海运和航空综合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公路通车里程达5800多公里,已沟通除海岛外所有的乡镇和90%以上的村庄。公路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数的2倍。蓝烟铁路纵贯全市,与胶济线相接,可直达北京、上海、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全市沿海有大小港口13个,年吞吐量达1300多万吨。其中已对外开放的有烟台、威海、龙口3个港口。烟台港拥有14个泊位,其中万吨级泊位3个,年吞吐量达680多万吨,可与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港口直接通航。一九八四年十月,烟台民航站正式成立,已经开辟烟台至北京、上海、济南和大连4条航线。邮电通讯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市区为中心的通讯网络。
  对外贸易,日趋活跃。烟台市的对外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近代中国最早开埠的通商口岸之一。解放后这里又诞生了第一个人民海关。一九七六年,烟台正式被国家定为出口商品综合生产基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对外开放政策指引下,烟台市立足本地优势,瞄准国际市场,发展“贸工农”外向型经济。根据烟台市腹地广阔、资源富饶的特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开采业;根据烟台市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特点,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农渔产品储藏、包装、运输等产前产后服务业,发展为出口服务的加工工业;根据开放城市的特点,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加快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创汇工业。与此同时,烟台市集中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大力培植大宗骨干出口商品,通过工贸、农贸、渔贸结合等多种形式,建立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到一九八
  五年,全市外贸出口商品发展到12大部类、320多个品种,其中收购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大宗骨干商品有24种;养虾、滑石、肉食鸡等工贸、农贸结合的单项出口商品生产基地达31个。全市外贸收购额达到8.45亿元,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花生、对虾、粉丝、抽纱、木钟、锁头、貂皮、兔毛、布鞋等20多种商品的出口额在全省居首位,有70多种土特产品的出口额占全省的三分之二。
  第三节 对外开放 前景灿烂
  一九八四年五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烟台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同年十月,国务院批准兴办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九八五年四月,国务院决定威海港、龙口港和威海市实行对外开放。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政策,给烟台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前景。
  为了适应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给客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一九八四年以来,烟台市大大加快了交通、邮电、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在交通方面,继现有机场通航后,正在抓紧筹建大型机场,以适应不断扩大的国际交往的需要;烟台港西港池扩建工程已于一九八五年四月正式动工,计划新建3个2.5万吨级泊位和3个1.6万吨级泊位。一九八九年底竣工后,烟台港年吞吐量将达1000万吨以上。蓝烟铁路的改造工程和两条一级公路工程,也都在加紧进行。在通讯方面,济南至烟台小同轴电缆工程进展迅速,1.6万平方米的烟台电信枢纽大楼和引进的万门程控自动电话交换机的投入使用,使烟台邮电通讯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在能源方面,国内第一个集资兴建的龙口大型坑口
  电厂,一期工程2台10万千瓦机组已于一九八四年下半年先后投产,二期工程2台20万千瓦机组也正式开工。在教育设施方面,继一九八五年九月综合性大学烟台大学正式开学以后,烟台市正在积极筹建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和烟台烹饪学院。市区内的高等院校将增至8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将得到有力的保障。
  在加快老市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也在抓紧进行。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市区西部,这里气候宜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方便,能源有保障。开发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起步工程2平方公里,首期工程1平方公里。从一九八五年三月动工兴建以来,区内基础设施已开工25项。到一九八五年底,在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水、电、通讯、道路等工程已基本建成,地面建筑已竣工1.7万多平方米,投资办厂的条件已经基本形成。一九八五年以来,先后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联邦德国、新加坡、港澳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客商到开发区参观、考察、洽谈业务。已有4个中外合资经营项目正式签订了合同,10几个项目正在洽谈。开发区内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已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正式建成投产。
  实行对外开放以来,烟台市以其优美的风光、富饶的资源、较为发达的经济、良好的基础设施,日益引起了国际工商界、金融界、科技界的瞩目,对外经济技术交往不断扩大。一九八四年到一九八五年,全市共接待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3600多人次,并先后同日本的别府市和美国的圣迭戈市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通过广泛的国际交往,加快了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步伐。到一九八五年底,全市共签订利用外资、外汇引进合同286项,合同额达2.2亿多美元。其中,利用外资项目成交69项,外
  商直接投资达6833万美元。全市对外成交项目建成投产的有149项。这些项目年可新增产值5.8亿元,实现利税1亿多元。中外合资企业项目成交了15项,已建成投产的有5个企业。
  开展国内的横向经济联系,是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面。烟台市按照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和建立外向型经济的要求,主动攀“高门”、“联名牌”找“靠山”,开展了广泛的横向经济联合。到一九八五年底,全市已经同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34所大专院校、70多个科研单位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共成交内联项目270多项。
  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烟台市的经济起飞插上了双翅,展望烟台的未来,前景灿烂辉煌。根据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烟台的实际情况,烟台市今后经济发展的总体设想是:以出口产业为先导,以轻结构(轻型工业为主)、外向型为特点,大力发展食品、水产、轻工、电子、机械、矿产、建材、旅游等骨干行业,逐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窗口,以威海、龙口、莱阳、石岛及各县县城等主要市镇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结合、贸工农结合、综合发展、全方位开放型的经济结构和完整的群星灿烂式的城镇布局,把烟台建设成为轻型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的、具有现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型港口工业城市。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